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2021-01-14 澎湃新聞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陸成寬/科技日報

2021-01-14 09:36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將變溼?當前的一項研究成果對此進行了「實錘」。

1月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青藏高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譽為「亞洲水塔」。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1960年以來,青藏高原升溫的速率是全球平均變暖速率的兩倍。2015年籤署的《巴黎協定》提出,將全球平均溫度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以內。在此溫控目標下,「亞洲水塔」的氣溫將激增4℃。

「那麼,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亞洲水塔』供水量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亞洲水塔』主要河流上遊人均水資源量將如何演變,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汪濤說。

地球系統模式是預估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然而,不同的地球系統模式對青藏高原未來降水的預估存在巨大差異,在青藏高原地區的模式預估結果可信度極低。同時,該模式對包括蒸散發和土壤水分等關鍵陸表水文過程的模擬也存在偏差,且大多缺乏對山地冰凍圈水文過程的刻畫。因此,基於當前地球系統模式預估未來青藏高原徑流變化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為此,研究人員從印度季風與西風協同作用是主導青藏高原水圈變化的核心思想出發,基於多源觀測資料約束了地球系統模式對青藏高原未來降水和徑流變化的預估,繪製了包括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怒江、湄公河、長江和黃河等主要河流上遊人均水資源量分布圖。

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且受南亞季風影響的區域降水增加顯著高於受西風影響的區域;同時,主要河流徑流總量也將增加,其中恆河上遊增加最大,印度河上遊增加最小。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雖然「亞洲水塔」供水增加,但並不是總能增加上遊流域人均可用水量。「基於未來人口變化的相關數據,我們發現,長江和黃河上遊流域人均可用水量將增加,而印度河和恆河上遊流域人均可用水量可能會減少。」汪濤說。

他表示,這項研究對於改善水資源管理,推動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保障水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原標題 「亞洲水塔」河流徑流總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 全球變暖背景下 青藏高原將會更「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亞洲水塔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會變溼?「實錘」來了。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全球升溫2度會怎樣?最新研究稱青藏高原將持續變溼
    不同升溫情景下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徑流變化。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全球升溫2攝氏度,對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有何影響?科學家最新研究給出的答案顯示,青藏高原將持續變溼,供水增加。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這意味著乾旱風險增加,而暴雨日數增加意味著短時強降水事件頻率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增加。  每年夏季,許多城市因為強降水而出現「看海模式」,這就是全球變暖背景下,與降水相關的極端事件增加的表現。  氣候變暖還會影響水質。
  • 又重要、又危險,「亞洲水塔」面臨失衡風險
    在關注南北極冰川融化的同時,不要忘了我們的「第三極」——被稱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也正深陷全球變暖的「泥潭」。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介紹,亞洲水塔生變的風險不僅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也將給「一帶一路」眾多國家的水資源規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環境風險,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更直接地說,亞洲水塔維繫著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30多億人口的生存和發展,稱之為「寶塔」一點也不為過。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大地形,被稱為「世界屋脊」,佔中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 青藏高原:矚目的不止「身材」,還有影響力丨大氣悟理
    而青藏高原的隆起,雖然增強了西北地區的乾旱,但是作為「亞洲水塔」,青藏高原是東南亞、南亞,甚至中亞地區眾多江河的發源地,包括我國重要的黃河、長江。沒有它的存在,我國的長江三角洲也無法變成魚米之鄉。 尤其是青藏高原作為氣候變化敏感區,在過去幾十年裡增暖速度顯著高於全球平均。隨著科學認識不斷增強,氣象學家們認為不能孤立地研究青藏高原對區域氣候的影響,要進一步理解與青藏高原相關的周圍和全球海洋-陸地-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年,作為首位受獎的中國科學家和亞洲科學家,獲得瑞典國王頒發的維加獎,並牽頭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http://step.ac.cn/),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並作出重要指示,這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際前沿科學問題的研究等產生重要影響;2018年,擔任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絲路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
  • 海拔六七千米,他們上「亞洲水塔」搞事情!
    「亞洲水塔」失衡呼喚二次科考 又一個暖冬到來,使「地球升溫」話題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除南極、北極外,被視為「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全球變化研究中最重要的地區之一。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為核心的「亞洲水塔」失衡加劇。
  • 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據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紹,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跨境傳輸至青藏高原並對其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目前,對該區域汙染物跨境傳輸的具體特徵和相關機制仍缺乏深刻認識。該所課題組通過分析納木錯和珠峰地區大氣氣溶膠長期觀測數據發現,氣溶膠光學厚度(AOD)大多在每年4月呈現明顯年度峰值。
  •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考察發現,幾十年來,色林錯面積從1976年至今擴張了40%左右,大約淹沒了周邊220多平方公裡的牧場,是青藏高原湖泊中面積變化最大的湖泊。色林錯湖泊流域已經成為「亞洲水塔」的核心區之一,也是長江的發源地。
  • 中科院聯合多國開啟第三極水塔計劃,將解決30億人飲水問題
    ,有著亞洲水塔的美譽。但由於氣候變暖的加劇,使得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量呈現出失控的態勢,每年的儲水量,逐漸跟不上冰川的融化量。不過,最近從中科院傳出的喜訊,將可能會改變這一局面,據了解,中國科學家發起了第三極水塔計劃,在7月11日到12日舉行的亞洲水塔國際研討會上正式提出。按照披露的消息,亞洲水塔項目將從觀測、模擬與影響三個角度出發,對青藏高原的冰川變化進行研究,並以此制定一個國際合作方案。
  • 青藏高原不僅是「中華水塔」 還有地下「蓄水池」
    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面就是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分布著4.6萬座冰川是歐亞大陸主要江河的發源地,中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和流經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等河流均發源於此孕育和滋養著下遊人類文明。
  •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科技日報 | 2020-12-22 09:11:49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隨著全球變暖,極端事件頻繁發生,持續性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是中國乃至全球致災最為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一。「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降水的空間分布格局、各季節的分配及年際變率等,都有可能發生形態上的改變,這些與我國洪澇乾旱等災害關係密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陸爾表示。現在很多統計與降水有關的傳統方法還在使用,例如,通過逐月降水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反映某站點的年降水分布。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降水集中度指數是用來衡量年(季、月或候)內逐日降水的時間變化程度,可以正確反映一定時期降水集中的屬性。  隨著全球變暖,極端事件頻繁發生,持續性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是中國乃至全球致災最為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一。近50年來,我國總降水量雖然沒有明顯的極端化傾向,但平均降水強度呈增加趨勢。
  • 南極出現紅色雪,青藏高原現28種病毒,科學家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
    這些冰川形成於15000年前,被認為是「全球水塔」——積累起來的冰雪融化形成河流並流向其他地方,成為亞洲長江、湄公河、印度河、恆河等多條河流的發源地。 無論是什麼原因所導致,地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了科學界的共識。 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長期的遙感及地面觀測顯示:過去約30年間,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冰川面積由5.3萬平方公裡縮減至4.5萬平方公裡,退縮了15%。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塔
    青藏高原河湖眾多,被稱為「亞洲水塔」(水塔原本是指用於儲水和供水的高聳結構)。拉薩河發源於念青唐古拉山南麓,西南流經拉薩市,至曲水縣匯入雅魯藏布江。上遊峽谷林立,下遊河谷開闊,是西藏的主要耕作區。拉薩河是拉薩市的母親河。下圖示意拉薩河位置。(1)闡述青藏高原被稱為「亞洲水塔」的原因。
  • QSR:釐清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格局
    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其氣候及生態環境變化等直接影響「亞洲水塔」及我國生態安全屏障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