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面就是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分布著4.6萬座冰川是歐亞大陸主要江河的發源地,中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和流經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等河流均發源於此孕育和滋養著下遊人類文明。
三江源地區是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匯水區。裡面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溼地總面積達7.33萬平方公裡,佔保護區總面積的24%,被譽為"中華水塔"。分別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總水量的25%、49%和15%,特別注意的是黃河流量一半來自於此。
我國擁有世界上接近20%的人口,卻只擁有6%的水資源,更是一個缺水大國。隨著全球變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慢慢加速融化消失,前景令人堪憂。由於青藏地區的水汽主要來自於西南季風通過雅魯藏布江谷地進入青藏地區,所以青藏地區的年降水量從東南往西北遞減,而在南坡,雨量非常充沛,氣候溫暖溼潤,植被十分茂盛。
1995年,科學院何祚庥院士在《中國科學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在我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用地下核爆炸開鑿隧洞,引進印度洋的暖溼氣流,源源不斷地向青藏高原內地輸送,改善那裡的乾旱氣候。民間也有大把類似想法的人,以改革開放初期一位牟姓「倒爺」最出名。
高海拔生態本就脆弱,區域內像藏羚羊、雪豹、野驢等珍稀動物都在艱難乞活。保護本區的自然環境,修復生態,具有現實和深遠意義。
萬裡長城走向與38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大體一致,也是中國古代農耕與遊牧的分界線,看到地圖上黃突突一片,心裡不免悲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6省的缺水問題,現時只有靠黃河解決。2019年初,水利部部長在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表示,在南水北調建設運行上,持續深化西線工程前期論證,為早日開工建設創造條件。還可以在引黃濟岱(岱海)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內蒙古高原拯救達裡諾爾湖!」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將長江上遊通天河和金沙江中的水調到雅礱江中,再從雅礱江和大渡河向黃河上遊調水。三條河預計每年調水170億立方米,基本上能夠緩解黃河上中遊地區的缺水問題。
有報導稱青藏高原東部及北部的塔裡木盆地一帶,地下水資源非常豐富,僅估算玉樹州的地下水貯量就達115億立方米,誠然一個地下「蓄水池」。也許因為成本原因開採時間遙遙無期但至少多了一個備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