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不僅是「中華水塔」 還有地下「蓄水池」

2020-12-26 幻達光年

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面就是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分布著4.6萬座冰川是歐亞大陸主要江河的發源地,中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和流經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等河流均發源於此孕育和滋養著下遊人類文明。

三江源地區是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匯水區。裡面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溼地總面積達7.33萬平方公裡,佔保護區總面積的24%,被譽為"中華水塔"。分別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總水量的25%、49%和15%,特別注意的是黃河流量一半來自於此。

我國擁有世界上接近20%的人口,卻只擁有6%的水資源,更是一個缺水大國。隨著全球變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慢慢加速融化消失,前景令人堪憂。由於青藏地區的水汽主要來自於西南季風通過雅魯藏布江谷地進入青藏地區,所以青藏地區的年降水量從東南往西北遞減,而在南坡,雨量非常充沛,氣候溫暖溼潤,植被十分茂盛。

1995年,科學院何祚庥院士在《中國科學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在我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用地下核爆炸開鑿隧洞,引進印度洋的暖溼氣流,源源不斷地向青藏高原內地輸送,改善那裡的乾旱氣候。民間也有大把類似想法的人,以改革開放初期一位牟姓「倒爺」最出名。

高海拔生態本就脆弱,區域內像藏羚羊、雪豹、野驢等珍稀動物都在艱難乞活。保護本區的自然環境,修復生態,具有現實和深遠意義。

萬裡長城走向與38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大體一致,也是中國古代農耕與遊牧的分界線,看到地圖上黃突突一片,心裡不免悲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6省的缺水問題,現時只有靠黃河解決。2019年初,水利部部長在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表示,在南水北調建設運行上,持續深化西線工程前期論證,為早日開工建設創造條件。還可以在引黃濟岱(岱海)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內蒙古高原拯救達裡諾爾湖!」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將長江上遊通天河和金沙江中的水調到雅礱江中,再從雅礱江和大渡河向黃河上遊調水。三條河預計每年調水170億立方米,基本上能夠緩解黃河上中遊地區的缺水問題。

有報導稱青藏高原東部及北部的塔裡木盆地一帶,地下水資源非常豐富,僅估算玉樹州的地下水貯量就達115億立方米,誠然一個地下「蓄水池」。也許因為成本原因開採時間遙遙無期但至少多了一個備選項。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大地形,被稱為「世界屋脊」,佔中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1月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科技日報 | 2020-12-22 09:11:49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
  • 又重要、又危險,「亞洲水塔」面臨失衡風險
    在關注南北極冰川融化的同時,不要忘了我們的「第三極」——被稱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也正深陷全球變暖的「泥潭」。它不僅具有生態上的特殊戰略地位,是中國乃至東半球氣候的"啟動器"和"調節器",其生態狀況直接關係到青藏高原地區乃至國家的生態安全,而且還具有地理、國土安全、社會穩定方面的特殊戰略地位,關係到高原地區乃至中華民族的長久發展。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青藏高原地下竟是「空」的,地下有10多萬平方公裡的巨型空間
    西藏由於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被很多人定義為「一生必去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其中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高原藏區青藏高原,更是一直被「無人區」的神秘面紗所籠罩,吸引了很多遊客的前往。在青藏高原地區,因為存在很大的危險性,目前有不少區域都是禁止穿越的,而且高海拔嚴重缺氧的情況下,沒有足夠保護措施,前往不要貿然進入。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塔
    青藏高原河湖眾多,被稱為「亞洲水塔」(水塔原本是指用於儲水和供水的高聳結構)。拉薩河發源於念青唐古拉山南麓,西南流經拉薩市,至曲水縣匯入雅魯藏布江。上遊峽谷林立,下遊河谷開闊,是西藏的主要耕作區。拉薩河是拉薩市的母親河。下圖示意拉薩河位置。(1)闡述青藏高原被稱為「亞洲水塔」的原因。
  • 青藏高原:矚目的不止「身材」,還有影響力丨大氣悟理
    而青藏高原的隆起,雖然增強了西北地區的乾旱,但是作為「亞洲水塔」,青藏高原是東南亞、南亞,甚至中亞地區眾多江河的發源地,包括我國重要的黃河、長江。沒有它的存在,我國的長江三角洲也無法變成魚米之鄉。 (圖片來自網絡)青藏高原不僅對南北向的風有阻擋作用,東西向的風也受到它的影響。高空西風急流被青藏高原分為南北兩支,北部形成高壓脊,南部形成低壓槽。
  • 青藏高原竟是「空心」的,隱藏巨型地下王國,專家揭秘形成原因
    大家都知道,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部分地區就位於西藏,每年都會吸引很多遊客前來。但青藏高原地區很多地方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危險,所以有很多風景優美的區域卻被列為禁地,不允許遊客前往,尤其是在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遊客也不能貿然進入這些海拔較高的地方,因為海拔越高,空氣就越稀薄,沒有在西藏生活過的人,很可能就會缺氧,這是非常嚴重的。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森林經營┃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國的第三臺地,約佔全國總國土面積的25%。這裡是到處都是雪域冰川、深切峽谷,它是高原水塔,滋養著中華大地。這裡處處都是秘境。就在這一片片秘境裡,分布著一片片特殊的森林——櫟類常綠硬葉林。 整個藏區特別是西藏東部和東北部,滇西北、川西南和川西地區,到處都是這種高山櫟。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青藏密碼」亟待人類的探尋和破譯。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在拉薩啟動,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進行考察研究,以揭示青藏高原變化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是時隔40多年再次啟動青藏高原綜合科考。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是時,除青藏地區及南亞次大陸還處在海洋狀態外,亞洲大陸已呈今之地貌。然後,距今8000萬年歐亞大陸發生的「燕山運動」和距今1000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對中華先民的生存環境產生深巨影響綿延至今。是時,由於印度板塊從赤道以南俯衝過來與歐亞大陸相撞,引起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迅速隆起。原來的海水從南亞東西兩側逐漸退去。印度陸塊抬擠亞洲大陸,形成了今天中國西高東低、三級落差的地理形勢。
  • 最新研究稱青藏高原將持續變溼
    不同升溫情景下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徑流變化。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全球升溫2攝氏度,對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有何影響?科學家最新研究給出的答案顯示,青藏高原將持續變溼,供水增加。
  • 亞洲水塔的水量是怎麼算出來的?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
  • 為什麼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都是鹹水湖?
    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其湖泊面積佔到全國湖泊總面積的 45%以上,大家應該都有發現,為何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都是鹹水湖?青藏高原上絕大多數湖泊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因為地殼運動的原因產生了很多內陸湖,他們靜謐安詳,五彩斑斕,而且大多數的湖泊都是鹹水湖。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此外,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西藏著力打造「亞洲水塔」國際品牌
    關於如何打造「亞洲水塔」品牌,近日旅發廳召開了相關專題研討會,為開創我區旅遊產業新局面進行了深入討論。「亞洲水塔」指的是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第三極。這片廣袤土地上眾多高山山脈中,分布著除南北極之外最大的冰川群,滋潤了數量眾多的河流和湖泊。「塔」是指這些連綿不絕的山脈。
  • 何大勇 | 隋唐宋時期青藏高原的絲綢之路
    隋唐宋時期, 是我國自漢晉以來絲綢之路經濟繁榮發展的第二個鼎盛時期, 青藏高原各部不僅利用絲綢之路加強與祖國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 謀求創建大一統的民族國家共同體, 而且利用絲綢之路擴大與南亞、西南亞各國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使絲綢之路形成網絡狀的結構。拉薩和青唐 (西寧) 先後成為通往南亞、西亞的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