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2020-12-23 瀟湘晨報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此外,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介紹說,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發源於亞洲水塔區的河流的流域總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裡,流域內的總人口約20億。第三極地區的冰川、積雪、凍土、湖泊、河流等是亞洲水塔的主要組成部分。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利用無人機觀測冰川地形。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圖

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對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結果顯示:第三極地區冰川的冰儲量約為8850立方公裡,換算成水量大約是8萬億立方米;根據對面積超過50平方公裡湖泊的實測結果,估算出青藏高原上這些大湖的儲水量約為8150億立方米,小湖泊的水量仍在估算中;根據2018年度的觀測和遙感估算結果,發現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恆河、印度河、阿姆河、錫爾河、塔裡木河、伊犁河、黑河、疏勒河這13條主要河流的徑流量約為6560億立方米。

姚檀棟院士指出,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也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發現亞洲水塔正在發生失衡,這種失衡變化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在短期內,下遊河流全年的天然徑流量增大,有利於下遊國家的工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弊的方面是災害強度和頻率增加、對農業的春季用水威脅進一步增大,但冰凍圈消失的影響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他透露,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目前正在充分利用現代化高新技術,構建保障亞洲水塔水安全的「極目」監測預警體系,包括「極目一號」系留浮空艇三維觀測體系、「極目二號」冰崩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極目三號」冰湖潰決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極目四號」拉薩地球系統多維網等,這不僅將深化對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及應對的認識,而且將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科技支撐。

據了解,亞洲水塔研究的科學成果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前夕發布的《團結於科學2020》的重要內容,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國際同行一道,撰寫完成該報告。在報告的「水與冰凍圈」主題中,以青藏科考成果為基礎,圍繞水和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就亞洲水塔變化及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最新科學評估。(完)

【編輯:郭夢媛】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超9萬億立方米 「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董瑞豐)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對「亞洲水塔」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初步估算發現,三者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至少相當於230個三峽水庫的最大蓄水量。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新京報快訊(記者張璐)記者今天(12月21日)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目前,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對「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三者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的水量是怎麼算出來的?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
  • 超9萬億立方米!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的水量是怎麼算出來的?_國內新聞_新聞...
    ◎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
  •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
  • 驚嘆:我國科學家摸清「地球第三極」 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據中國科學報報導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第二次青藏科考發布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被稱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此外,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被稱為「地球第三極」。
  • 又重要、又危險,「亞洲水塔」面臨失衡風險
    在關注南北極冰川融化的同時,不要忘了我們的「第三極」——被稱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也正深陷全球變暖的「泥潭」。我國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那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廣泛發育有冰川、凍土、沼澤、湖泊等地貌。冰川素有「天然固態水庫」之稱,青藏高原冰川儲量約佔亞洲冰儲量的29.2%,中國冰儲量的81.6%,是地球上除南北極外冰儲量最大的地方,被譽為「地球第三極」。此外,其上分布的湖泊佔中國湖泊數量與面積的一半,儲藏著大量水資源。
  • 俄羅斯能「直飲」的湖泊,蓄水量達23.6萬億立方米,是我國的33倍
    一是貝加爾湖流域植被很好,水土流失少,流入貝加爾湖的河流泥沙含量很少。當水流入貝加爾湖時,貝加爾湖的水非常清澈。第二個原因是貝加爾湖很深,它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深度為1637米,平均深度為730米。因為貝加爾湖很深,河流攜帶的少量泥沙很快就會沉入湖底,地表水會非常清澈。
  • 一些地區河流湖泊水量減少甚至乾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河流湖泊是陸地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表水資源存在最重要的載體,從河流湖泊水資源的來源來看,它們的補給途徑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徑流量的特徵等,可以分為大氣降水、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地下水等補給形式。
  • 澳大利亞:河流少,季節性強,最大河流水量不及塔裡木河
    澳大利亞的河流可以分為三類:1.沿岸河流水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島和北部海岸。東部河流都源出大分水嶺東坡的迎風坡,水量較大,但由於大分水嶺直接依傍在海岸,源出的河流及其短促 。 南部主要河流有亞拉河。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首次系統完成可可西裡主要湖泊水深測量
    這些重要科考成果,既填補了可可西裡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也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區域水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數據。近幾十年來,隨著降水增多和冰川退縮,該區域湖泊面積明顯擴張,水量增加,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其中,永紅-西金烏蘭湖擴張最為明顯,面積由第一次科考時的416.1平方公裡,擴張到615平方公裡。隨著面積的擴張,不少湖泊鹽度也隨之下降。  朱立平表示,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啟動以來,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已獲取70多個湖泊超過2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實測資料。
  • 我國首測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專家講述幕後故事
    去年10月,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近日發布的考察結果顯示,近幾十年來,隨著降水增多和冰川退縮,該區域湖泊面積明顯擴張,水量增加,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
  • 全球水量最大的10條大河,南美洲獨佔4條,第一名堪比後面9條之和
    利用水量大小這樣的排名方法,也就容易給全世界的大河進行一下名次排名了,其參考值為河流最終匯入點(多為入海口)的多年平均年徑流量,全世界前十大河流,排名一般如下:1.亞馬孫河,年徑流量約為6.9萬億立方米,位於南美洲,長度為6440公裡,流域面積為690萬平方公裡。
  • 中央水塔:水儲量佔黃河水量的三分之一,滋養無數中華兒女
    海(江河湖)面的蒸發作用形成雲,雲在氣流作用下向大陸腹地運移,在適宜的溼度環境下形成雨降落地表,雨水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部分沿地表由高到低匯集於河流湖泊形成地表水,部分地下水在溝谷等低洼地段排出地表匯入地表水,最後奔向大海,開始又一次循環。秦嶺是山脈,本身不生產水,其巨大形體形成的獨特氣候條件,使其得到充足的雨水補給。
  • 青藏高原不僅是「中華水塔」 還有地下「蓄水池」
    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面就是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分布著4.6萬座冰川是歐亞大陸主要江河的發源地,中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和流經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等河流均發源於此孕育和滋養著下遊人類文明。
  • 青藏科考再迎進展:首次系統完成可可西裡主要湖泊水深測量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並鑽取多支湖泊巖芯。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大地形,被稱為「世界屋脊」,佔中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 中國科學家首次系統完成可可西裡主要湖泊水深測量—新聞—科學網
    這些重要科考成果,既填補了可可西裡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也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區域水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數據。     科考途中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