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轉發、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汙合流。這句話,據說是柴靜說的,無從考證,但說得好。
南極血紅一片
南北極,是地球氣候變化最透明的鏡子。
近日,研究人員警告說,南極洲出現了血紅色的雪,這是氣候變化的跡象。英國《太陽報》2月28日報導,任何看到「血雪」的人都會認為這片土地在流血,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實際上,罪魁禍首是海藻。
報導稱,過去幾周,烏克蘭沃爾納德斯基研究基地周圍的冰被研究人員稱為「覆盆子雪」。他們開玩笑地稱這種紅色物質為「果醬」,並看到它出現在他們周圍。該研究基地位於南極洲最北端半島附近的加林茲島。
報導稱,這種「血」或「醬」實際上是一種紅色色素的藻類,該藻類生長在冰冷的水中,通常潛伏在冰雪下,直到夏季部分積雪融化。
這並不是一個新現象,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發現了這一現象。藻類看起來是紅色的,因為它含有類似於使胡蘿蔔和南瓜變成橙色的色素。
紅色色素幫助藻類吸收熱量,並保護它免受紫外線的傷害。藻類在陽光下生長旺盛,但這對冰雪不利,因為藻類會導致更多的融化。
烏克蘭教育部和科學部在臉書上解釋說,「由於雪是深紅色的,所以反射的陽光較少,融化速度也較快。因此,它會產生越來越多的亮藻。藻類吸收的熱量越多,它周圍的冰融化得越快。冰越少,藻類傳播的速度就越快。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只會因氣溫升高而加劇」。
近日,一份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生物學預印本網站上,這份報告是來自於美國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2015年,美國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青藏高原冰川中鑽取冰核樣本,他們鑽進了 50 米,期望能找到一些東西。
在我國西部,歐亞大陸與印度板塊擠壓形成了驚人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景觀,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我國有46000多條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這些冰川形成於15000年前,被認為是「全球水塔」——積累起來的冰雪融化形成河流並流向其他地方,成為亞洲長江、湄公河、印度河、恆河等多條河流的發源地。
之所以經過了這麼久才得出成果,是因為冰核樣本中的病毒非常小,因此特別缺乏相關的研究。而且,冰核中的生物量是如此之低,以至於外部汙染它的任何東西,其濃度都將遠遠高於冰核內部的任何東西,去汙染問題極其重要,否則,得到的都是垃圾。
而且在鑽取、處理和運輸冰核過程中,沒有特殊的程序幫助避免汙染。研究人員設計和測試了一個三步程序去移除表面汙染物。
研究人員在一個寒冷的房間裡設置了溫度計,溫度設定在23華氏度(零下5攝氏度),然後用一個消過毒的環形鋸切去外層0.2英寸(0.5釐米)的冰。然後,研究人員用乙醇清洗冰芯,再融化0.2英寸的冰。最後,他們用無菌水將接下來的0.2英寸衝洗乾淨。
經過所有這些工作(刮掉約0.6英寸,或1.5釐米的冰),研究人員終於獲得了他們可以展開研究的未受汙染的冰層。研究人員通過用細菌、病毒和遺傳物質覆蓋無菌冰核的表面來測試他們的方案。在所有樣本中,該程序均成功清除了汙染物。
在對兩個冰核進行相同的操作後,研究人員使用微生物學技術來記錄冰川冰中殘留的遺傳信息。
研究人員共發現了33組病毒,其中 28 組是新的病毒,並且大部分病毒與同時出現的大量細菌有關,包括甲基桿菌、鞘氨單胞菌和紫色桿菌,這表明病毒感染了幾個大量的微生物群。
這項對古代病毒的研究「為從冰川中研究病毒基因組及其生態提供了一個窗口,並強調了它們(在今天)對大量微生物群的可能影響。
而這些病毒在冰川融化之後是否會對人類產生影響呢?無論是什麼原因所導致,地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了科學界的共識。
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長期的遙感及地面觀測顯示:過去約30年間,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冰川面積由5.3萬平方公裡縮減至4.5萬平方公裡,退縮了15%。
根據研究人員預測,青藏高原上絕大部分的冰川和永凍層不久就將消失殆盡,這將影響亞洲各地的淡水供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多條大河的源頭,向亞洲近20億人供應著淡水。但受氣候變化影響,這裡的冰川迅速消退,草原面積不斷減小,荒漠化面積不斷增加,區域降水反常,幾條大河的水位不斷下降,永凍層也在持續融化。
而在冰川融化之後,病毒被釋放,如果這些病毒能夠適應氣候的變化,這些病毒對人類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目前還未可知。
在地球上許多古老冰層中所隱藏的病毒種類相當繁雜,如各種怪異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質病毒、天花病毒等,另外還有許多至今尚未探明的病毒種類。而人類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不會預見到那些在人類社會中已經消失了幾千年的病毒會重新出現,因此針對這些病毒的抵抗能力很脆弱。
這些病毒可以通過空氣找到宿主,一滴從融化的冰水中蒸發的帶有病毒的浮質又可能在另外的地區形成新的降水,從而侵入人體或生物之中。如果一些病毒能在乾旱的環境中生存,它們就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很長的距離了。
例如一種能夠引起痢疾狀腹瀉的病毒,這種病毒每隔幾十年便在沿海地帶出現一次,而它的棲身場所就是南極和北極的冰川。當病毒找到宿主後,一個宿主傳給另一個宿主,疾病就有可能因此暴發或者大流行。
美國著名學家羅傑斯教授通過對北極圈附近冰湖內的A型流感病毒進行研究就發現,這些湖泊上常年有候鳥來往(例如鴨類和鵝類),而候鳥身上攜帶的病毒和湖水中的病毒結合後發生了變異。在候鳥遷徙的時候,它們會將新的病毒傳播到它們所去的地方,從而造成疾病的流行。
事實上,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科學家目前也並不知道有多少微生物被釋放,它們具有什麼樣的功能,是否因為無法適應現代環境而消失,還是在暗暗潛伏。
不過也不需要太過於擔心。災難性後果發生的機率非常小。這是因為,冰川中這些微生物的濃度非常低,而且大部分都不是動物或植物的致病菌。而在冰川地區,人類的人口數量很少,也不會造成病菌的大範圍傳播。
在地球那些人跡罕至的險峻山脈中,堆積的冰雪匯集成了冰川,這是高山的重要部分——冰川徑流為數億人提供飲用水和灌溉用水,並為全世界數百萬平方公裡的植動物棲息地提供水源,冰川融化形成的河流還能用作水力發電。但冰川中也埋藏風險:人類活動帶來的全球變暖正加速融化陸地冰川,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局地的洪水泥石流等一系列問題。
2018年,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曾發布調查報告,指出雖然全球網絡中的個別冰川經歷了數年的增長,但自1980年以來,全球山地冰川已經連續30多年出現大規模流失,而且山地冰川的質量損失每十年都在加速。
然而近日,研究人員對世界各地的冰川冰量進行了新的估算,當然這個測量不包括格陵蘭和南極冰蓋。他們的結論是:之前的計算高估了亞洲高山冰川的數量,這可能意味著亞洲高山冰川會以超出人類想像的速度迅速消失。
冰川學教授Daniel Farinotti表示,根據這些新計算,我們必須假設亞洲高山的冰川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地消失。此前,研究人員估計,到2070年,該地區冰川所覆蓋的面積將減少一半。現在預計這種情況將在21世紀60年代發生——這種變化將對當地供水產生可察覺的影響。
作為世界著名的「亞洲水塔」,亞洲高山地區的冰川融水是很多大河的重要部分,包括印度河、塔裡木河以及流入鹹海的河流,這意味著亞洲高山冰川滋養著上億人。而對於上述地區,研究人員預計到本世紀末夏季融水量將比現在低24%,這種變化令人科學家們感到不安。
除了影響那些內陸的人外,還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根據估計,如果亞洲高山冰川完全融化,可能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高達30釐米,這對於很多沿海低洼地區的人來說是嚴重危機。據估計,在1990年至2010年間,冰川融化已經導致海平面上升約1.5釐米。現在,科學家們對亞洲高山地區的變化感到擔憂,這意味著人類需要更快的遏制全球變暖,才能避免一系列惡性事件的發生。
這一年,更將載入史冊:庚子大災,全球無一倖免。
疫情、蝗災、山火、雪災、乾旱、火山爆發、颶風、海嘯、洪水肆虐、永久凍土層解凍、北極甲烷大爆發、珊瑚礁死亡、澳大利亞大蝙蝠咬人……
遺憾的是,多少人正在無視這些預警?
這個時代,多少人正在忽略環保?
誠然,環保需要全世界的配合,需要新科技的力量。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對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環保不需要特殊記憶,只是一個小舉措而已。
暖氣降低2℃,空調調高2℃;
去超市購物,儘量自帶環保袋;
不買動物皮毛製品;
拒吃野生動物;
做好垃圾分類;
隨手關閉電源;
……
真的,不要再自詡萬物之靈長了,清醒一點吧,謙遜一點吧。
地球母親生病了,我們絕不能再裝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