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何成中亞火藥桶?

2020-12-17 讀懂本星球

很多人印象中,中亞就是黃沙漫天、人跡罕至。

不對,這裡還有水草肥美的豐腴之地。這就是位於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

▲費爾幹納盆地內的一景

不僅如此,費爾幹納盆地還是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地區,足以顛覆人們對中亞荒漠的固有印象。

這裡還有一個世界之最:世界上「飛地」最密集的地區。

▲飛地成群的費爾幹納地區,圖中黑色字就是幾塊飛地的地名

飛地,就是指那些屬於本國,但是不與本國其他領地相毗連的土地,只能飛過其他國家的領地,才能從本土到達自己的飛地上去。

▲蘇聯遺留下來最出名的飛地可能就是加裡寧格勒了

和加裡寧格勒相比,費爾幹納盆地地緣格局更複雜。在這裡,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個國家犬牙交錯、你中有我,這裡聚集生活著100多個民族、1100多萬人,地理、民族、經濟問題的複雜程度遠超一戰前的巴爾幹半島。

當然,由於複雜的地緣格局,這裡也就成了中亞著名的火藥桶。

那麼,本該是中亞綠洲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何陷入如此複雜的地緣糾葛中?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民又有哪些苦難遭遇和悲慘經歷?

1.費爾幹納:中亞的沃土

費爾幹納盆地位於天山和阿賴山之間,東北為費爾幹納山,南為阿賴山,西北為庫拉明山、恰特卡爾山,費爾幹納盆地就處在這群山環抱中。

▲盆地東西長約300公裡,南北寬達170公裡,面積約2.2萬平方公裡,加上附近的山區,總面積有五六萬平方公裡。海拔從1000米至300米由東向西傾斜,屬低海拔盆地

這個盆地自然條件有多優越?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奇戰馬汗血寶馬的原型,就是這裡出產的大宛馬。

▲大宛馬在中國古代是武將官員心中的高級奢侈品,廣受追捧。宋代司馬光就寫過古詩《天馬歌》,讚譽「大宛汗血古共知」,李白也曾寫詩「昔騎天子大宛馬」。這裡的大宛馬就是費爾幹納盆地出產的良馬

這裡有多富饒?十九世紀後期沙俄吞併這裡的時候,盆地的耕種面積已經達到300萬英畝(也就是1.214萬平方公裡),森林就有100萬英畝(約0.4萬平方公裡);須知,盆地內總面積才2.2萬平方公裡。

▲曾經的大宛馬,在蘇聯時代也經常刊登在蘇聯式的宣傳畫報上,成為烏茲別克斯坦的象徵

既然是片富饒之地,那這裡的人都來自哪兒?

在沙俄吞併費爾幹納盆地之前,有三個民族生活居住於此,分別是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吉爾吉斯人,他們可稱是盆地內的「世居民族」。

但實際上這三個民族也不全是真正意義上的世居,他們都是或多或少的由外部遷入,而巧合的是他們都動身於16世紀,在這一過程中又互相影響著。

烏茲別克人最早生活在裏海周邊,是一群突厥化了的蒙古人、花剌子模王朝後人,在那個沒有民族意識的年代,遊牧人口之間的民族轉換、融合是常有的事。在金帳汗國毀滅後,烏茲別克人大規模進入中亞的河中地區,並在此建立了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兩個政權。

此時費爾幹納盆地內已經存在大量烏茲別克人。18世紀時布哈拉汗國政治動蕩,烏茲別克人又在費爾幹納盆地建立了浩罕汗國,從此確立了盆地內的大多數人口和土地都屬於烏茲別克人。

▲浩罕汗國的首都浩罕城

塔吉克人很久以前便在費爾幹納盆地內定居生活。16世紀時烏茲別克人進入盆地,塔吉克人被迫向盆地南部山地遷徙,與原本的山地塔吉克人會和,剩下的部分則融入了烏茲別克人。

吉爾吉斯人最早活動在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上遊地區,16世紀以後陸續遷入中亞。16世紀末,費爾幹納出現了吉爾吉斯人,他們分布於費爾幹納東部和東北部的高山牧場。

▲這幾塊飛地可不是荒無人煙的地方,其中一塊飛地沙希馬爾丹的土地上,還有某宗教七大聖墓之一,不少宗教人士會因此前來

2.起源:沙俄與蘇聯的民族問題

三大世居民族外,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還有許多周邊民族遷入費爾幹納。盆地內俄族主要在沙俄及蘇聯時期遷入,沙俄吞併中亞後大舉移民建村,到了蘇聯時代中亞工業化又導致一批技術人員遷入,蘇聯解體時費爾幹納盆地中約有4%的人口為俄羅斯人。

除此以外,蘇聯還曾向中亞大舉遷徙了一批少數民族。二戰前夕,蘇聯出於國防考慮曾大舉向中亞遷移邊境少數民族。當時,蘇聯與日本、德國關係緊張,一旦戰事開啟,蘇聯擔憂這些與敵對國家地緣、親緣相近的少數民族被敵利用。

1937年8月,蘇聯決定,從遠東(主要是濱海邊疆區)遷移全部17.18萬名朝鮮人到哈薩克等地,以防被日本人「利用」(當時朝鮮半島已經被日本佔領27年了,半島上的人普遍被灌輸忠於日本的思想)。

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後,蘇聯的德意志人被蘇聯高層看作是法西斯德國的內應。於是將伏爾加河地區的德意志人遷移到西伯利亞、哈薩克和中亞各共和國。

另一方面,這種民族遷移也帶有一些政治色彩。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後,原國內資本家、地主以及有反革命罪行的人被大量遷往中亞。1942年,列寧格勒市和列寧格勒州的全部芬蘭人被遷移到蘇聯各地。

類似的行為不勝枚舉,進行民族遷移是蘇聯常用的政治、國防手段之一。而他們的目的地基本也是國土東部,西伯利亞、中亞或者遠東。

這些歷史因素決定了費爾幹納盆地內複雜的民族情況,至蘇聯解體前這個只有兩個西安市大小的盆地內,居住著100多個民族。

3.隱患:不合理的民族國家劃分

在全球,民族雜居的地方很多。不過,像費爾幹納盆地因為亂操作而讓地區格局變複雜的例子卻不多。

費爾幹納盆地目前飛地密集的地緣格局,直接來自於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的一系列出乎意料的操作。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並沒有什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這些民族和國家的劃分,有的只是沙俄時代斯坦總督區、布哈拉汗國等構成的地緣格局基礎上的蘇維埃政權。

1924年10月,蘇聯決定按照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塔吉克人、吉爾吉斯人、哈薩克人、卡拉卡爾帕克人的民族劃分,成立各自的民族共和國或自治州,到1936年正式劃分完成,中亞形成了五個自治共和國並加入蘇聯。中亞國家的劃分格局,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這是1924年的中亞格局,哈薩克斯坦屬於俄聯邦(俄聯邦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新成立了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兩個蘇聯加盟共和國。

但劃分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首先是民族識別混亂,沙俄的費爾幹納地區基本還處於傳統的封建農業社會,人們沒有形成明顯的民族差異意識。

蘇俄政權時代來臨,則在這裡人為開展民族識別。本來這裡的人們區別身份是靠貴族或貧民、宗教教派等等。而蘇俄政權卻人為開始在人群中區分開不同民族身份,使這裡的人們在自己都很懵的情況下被劃分不同群體。

最典型的就是費爾幹納盆地內農耕人口全部劃分為烏茲別克人,畜牧人口完全劃分為塔吉克人,導致許多國家存在民族交叉現象。

人的身份認同是會受到當權者心理暗示影響的。之前大家都是一群人,現在當權者不斷通過宣傳機器說,我是甲民族,隔壁老王是乙民族。時間久了,共同體意識會越來越淡,彼此真的會認為,隔壁老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除了民族劃分過於主觀外,直接導致費爾幹納地區如今這種飛地密集的地緣格局的事件有兩個,一是塔吉克族的政權升級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二是原來屬於烏茲別克共和國的苦盞州被蘇聯高層調整為塔吉克共和國一部分。

1924年,塔吉克族這片區域還只是「塔吉克自治州」(隸屬於烏茲別克共和國),到了1925年就升格為塔吉克自治共和國。1929年10月再次升格,成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當時蘇聯七個加盟共和國之一(與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等平起平坐了)。

為何要在短短五年內將塔吉克族區域頻頻升級?1924年1月後,蘇聯新的領導者認為,塔吉克民族與南面的伊朗(當時還叫波斯)親緣更近,二者語言都可以歸于波斯語;此外,阿富汗也有相當多的波斯民族人口。

塔吉克民族在蘇聯內部的地位日益提高,能吸引波斯民族崇拜的目光,蘇聯的文化和政治影響也能更多滲透到阿富汗和伊朗。塔吉克共和國一度被稱為「蘇維埃的櫥窗」。櫥窗外站著的就是阿富汗和伊朗人。

升級還不夠,1929年10月,蘇聯最高層還決定讓苦盞州(費爾幹納地區的西大門)從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劃出來,併入新成立的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費爾幹納盆地的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邊境,攝於塔方一側。這張照片拍攝點,就是當年蘇聯從烏茲別克國劃入塔吉克國的苦盞州一部分

到1936年,哈薩克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也從俄聯邦(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脫離出來,成為蘇聯新的加盟共和國。至此,費爾幹納盆地就被塔吉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三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分割。

▲1936年,哈薩克國和吉爾吉斯國升級為蘇聯加盟共和國,至此形成了延續至今的中亞分界格局,中亞五國就都享有同等政治地位,即都是蘇聯加盟共和國,費爾幹納地區也就成如今這樣,三國分割、飛地集中。

另一方面,計劃經濟設計也滋生了民族矛盾。

蘇聯計劃經濟條件下,一切資源都由政府調配,當然也包括人才資源。中亞的工業發展需要引入發達地區的技術人才,這些遷入的俄族由於技術原因,待遇往往優於本地民族,導致一些少數民族產生不滿心理。

而中亞在整個蘇維埃經濟體系中的定位是「原料產地」,主要生產原料與初級工業品,這就導致當地經濟收入落後於其他地區。

以吉爾吉斯斯坦為例,當地人均工業產值僅為蘇聯平均值的六分之一,在蘇聯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之中排名第十三位,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也遠遠低於蘇聯平均水平。

▲中亞南部地域在蘇聯時代定位為農業生產區域

中亞世居民族認為是先進地區的民族,特別是俄羅斯人掠奪了他們的資源,由此引發當地世居民族敵視遷入的俄族。

4.爆發:獨立後的民族危機

飛地在蘇聯時期顯然不是一個明顯的問題,不同加盟共和國的居民畢竟都是在蘇聯境內。但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紛紛獨立,飛地造成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

民族矛盾本質上是經濟矛盾,這個規律在費爾幹納盆地內也不例外。費爾幹納盆地作為中亞為數不多的優質耕地地區,自然引起了各民族的爭奪。例如盆地中的吉爾吉斯斯坦部分世居著烏茲別克人,劃分國家後原先居住在山地的吉爾吉斯人大量湧入這一地區,造成了當地的土地矛盾。

烏茲別克族與吉爾吉斯族在「奧什」地區歸屬問題上矛盾尖銳。奧什屬於吉爾吉斯斯坦,正是費爾幹納盆地的東南側,主要居民是烏茲別克族和吉爾吉斯族。

人口佔優的烏茲別克族想把奧什變成自治地區,甚至變成烏茲別克斯坦的地盤。早在1989年,吉爾吉斯斯坦的烏茲別克族就要求莫斯科給予奧什地區的烏茲別克族自治權,並希望將奧什合併到烏茲別克斯坦。

▲現在吉烏邊境上通往奧什市的邊檢站

蘇聯解體後地區矛盾快速升溫,1990年6月,奧什的烏茲別克族與吉爾吉斯族為爭奪土地發生了嚴重的流血衝突。

事件發生後,奧什成了烏茲別克族和吉爾吉斯族嚴格隔離的一個城市。雙方各有自己的學習場所、清真寺、商店和酒吧,幾乎沒有民族交往的情況。

至此,費爾幹納盆地及其周邊的「飛地政治現象」已經發展到嚴峻的境地了。

蘇聯解體後中亞經濟陷入動蕩,加劇了當地的民族對立。原有工業基礎喪失了蘇聯、經互會內的配套體系,經濟開始一路下跌。

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中亞國家民族情緒高漲,導致許多蘇聯時代的移民回到了其「歷史母國」。但俄族在中亞往往充當技術人員和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的離去導致當地經濟情況進一步惡化。並且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失業現象愈發嚴重。

這裡平均失業率達到了驚人的30%,個別地區甚至達到了了50%-60%。同時經濟私有化導致物價上升,半年內麵粉價格翻倍,而一個人的工資竟然不能滿足其購買食物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激化了當地的民族矛盾,主要以經商為生的烏茲別克人首當其衝成為被針對的對象。

▲以吉爾吉斯斯坦為例,解體後其經濟陷入了長時間低迷

最近三十年,費爾幹納盆地社會力量分配不均衡。經濟命脈掌握在烏茲別克族手中,而政治力量由吉爾吉斯族控制。烏茲別克族善於經商和耕作,生活條件好於吉爾吉斯族,掌握著社會經濟命脈,吉爾吉斯族對此心存不滿。

而政府機關、行政大權卻由吉爾吉斯族控制,烏茲別克族在政治生活中處於劣勢,甚至遭到吉爾吉斯族的排擠,烏茲別克族對此積怨頗深。

其實,費爾幹納盆地問題也並非死局,周邊各國也在努力尋找解決的途徑。2018年8月14日,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國籤署「換地協議」,將吉爾吉斯斯坦的飛地巴拉克劃給烏茲別克斯坦,同時烏茲比克斯坦則將等值土地交易給了吉爾吉斯斯坦。

▲兩國籤訂領土交換協議

這片當初連漢武帝都十分嚮往的富饒之地,曾在歐亞交通大動脈中十分重要的經濟文化匯聚點,也應該在和平年代和睦且富裕起來。

▲沃野千裡的費爾幹納盆地

相關焦點

  •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佔中亞的11%,為何人口卻佔中亞的一半?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不但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約250萬),而且塔什幹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也是整個中亞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費爾幹納盆地地形圖該處周圍是常年積雪的群山,盆地裡遍布由積雪融化而成的河流,中亞第一長河-錫爾河也在此匯聚而成。不僅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基本條件,也為人口增長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佔中亞的11%,人口卻佔中亞的一半?
    國民主要居住在東部群山環繞的山谷-費爾幹納盆地之中。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處的費爾幹納盆地,是一個長約300公裡、寬約70公裡,夾在群山之間的三角形谷地。▲費爾幹納盆地地形圖該處周圍是常年積雪的群山,盆地裡遍布由積雪融化而成的河流,中亞第一長河-錫爾河也在此匯聚而成。不僅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基本條件,也為人口增長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 被譽為「中亞母親河」的錫爾河,在中亞地區擁有怎樣的地緣價值?
    作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天山山脈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緯向山系,也是全球乾旱地區最大的山系,不僅將我國新疆一分為二(南側塔裡木盆地,北側準噶爾盆地),還是中亞各條主要河流的水源地,如楚河、伊犁河、塔拉斯河、澤拉夫尚河和錫爾河,以及阿姆河多數支流(源頭在帕米爾高原)。
  • 中亞的五個「斯坦國」,是怎麼演化來的?
    整體上說,中亞地區更適合放牧,多山卻不閉塞,無法阻擋外來民族的侵入。帕米爾高原是「亞洲水塔」,無數河流發源於此,但河谷平地的面積較小,不足以產生強大的內生文明。最大的河谷是費爾幹納盆地,有多條河流匯集於此,適合發展農業。公元前3世紀以後,東亞的中華文明與歐洲的古羅馬文明幾乎同時崛起。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後,中亞成為溝通歐亞大陸的橋梁。
  • 中亞五國,你了解多少?
    一、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是蘇聯十五國中面積第二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約為272.49萬平方公裡,是中亞五國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則只有1863.22萬(截至2020年1月),也是中亞五國人口最多的國家。
  • 「歐亞火藥桶」高加索地區
    扼守著裏海盆地油氣資源的對外出口的外高加索地區,地緣戰略價值越來越高,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蘇聯一度完全控制了高加索地區,但蘇聯解體後,承接蘇聯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實力衰退,西方勢力重新進入高加索地區,這裡重新淪為各方勢力爭奪的戰略要地,戰亂頻發,重新成為為世界的火藥桶之一
  • 與兩個作家漫遊中亞腹地
    攝影/奧古斯丁奧古斯丁是印尼華人,20歲時來清華上學,一次長途旅行時,從西藏、新疆一路走到了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五國。他不是一般的遊歷,而是著意考察各個國家之間的邊界,而位於烏茲別克斯坦東南部的費爾幹納盆地,集中了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個國家的20幾處飛地,真正的犬牙交錯。
  • 中亞,也有高鐵
    而烏茲別克斯坦,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中亞國家,卻早在2011年就建成了中亞一條高速鐵路。這是目前中亞唯一高速鐵路系統,也為烏茲別克斯坦帶去了人流、物流和致富的希望。 人們想到烏茲別克斯坦最著名物產 估計就是棉花了,很難想到其他工業產品 (烏茲別克斯坦-收穫的棉花堆成山) (圖片來自:Shchipkova Elena/ shutterstock)▼
  • 悍勇斯拉夫人六: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就是歐洲的火藥桶
    二,巴爾幹半島成為歐洲火藥桶的三點原因。 (巴爾幹半島國家發展史。) a,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三面環海,東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相望;北面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相接處十分寬闊,沒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全新世以來,平均粒徑則逐漸減小,研究人員認為其反映了源區(盆地西部沙漠和伊犁河谷)溼度的逐漸增加,進而導致植被蓋度增加和粉塵活躍度降低。三個剖面多指標系統指示伊犁盆地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溼度逐漸增大的趨勢(圖2),支持了在中亞核心區乾旱/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的觀點。
  • 巴爾幹之虎---巴杜勒---巴爾幹火藥桶來到了中國
    與某些片面追求體重的臃腫型中亞獵狼不同,他很好的詮釋了超重量級體重的合理結構。巴杜勒的結構特徵,對我們的繁殖應該起到參考意義。代表歐洲火藥桶巴爾幹地區最高水平的巴杜勒在國內賽場與國內引進的其他地區的獵狼對抗表現如何,請大家關注未來的賽事。
  • 罪有應得:300年前,沙俄侵略軍是如何被中亞的武士賣為奴隸的?
    隨著莫斯科公國掙脫了蒙古帝國奴役的枷鎖,俄羅斯人將入侵的魔爪伸向了周邊地區:除了西部的利沃尼亞,烏克蘭等地之外,遠方的中亞草原也成了他們垂涎的對象。當沙俄勢力靠近中亞地區的時候,當時他們最靠近的,其實是帖木兒帝國分裂出來的小政權-----花剌子模綠洲的希瓦汗國。
  • 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最富,原因是什麼?
    亞洲分為北亞(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南亞、東亞、西亞、東南亞、中亞等六個區域,中亞是亞洲六個區域中唯一的內陸區域。中亞西部雖然瀕臨面積37.1萬平方公裡的裏海,但國際主流始終把裏海視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而不是海。
  • 「高山之國」塔吉克斯坦:深居內陸資源豐富,中亞五國最小的國家
    今天我們把目光從美洲大陸的中美洲地區,向西橫跨廣闊的太平洋,來到同屬北半球的亞洲,深入亞洲的內陸,來到中亞地區,來介紹第36個國家,「高山之國」塔吉克斯坦:深居內陸資源豐富,中亞五國最小的國家。「高山之國」塔吉克斯坦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我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把亞洲分成了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等區域,每一個區域都有若干國家組成。
  • 【中亞五國】烏茲別克斯坦:手工藝之國
    小說家麗亞娜·紀堯姆在「這座昔日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城市裡,找到了中亞精華的濃縮」。她的丈夫奧利維爾·紀堯姆,現為塔什幹的文化顧問,曾在印度、阿富汗以及烏克蘭等國工作多年。香味誘人的烏茲別克斯坦糕點被製作成各種幾何裝飾形狀,獨具當地特色。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圖紋與形狀,每個麵包也就成為了一個徽章。
  • 中國四大盆地的對比
    大約距今2~3億年前,地層發生急劇變動,沉陷的海底隆起成高山。這樣,塔裡木和準噶爾便成了眾山環抱的兩個盆地,並為天山所分隔。 「塔裡木」維吾爾語意為「無韁之馬」。塔裡木盆地位於天山以南、崑崙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近似菱形,僅東端有寬約70公裡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
  • 美國再次介入中亞5國,能否成功實現其戰略?複雜問題難以解決
    美國再次介入中亞5國,能否成功實現其戰略?複雜問題難以解決2020年剛過一個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連訪四個蘇聯前加盟國,其中包括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美國再次深入中亞地區。其實早在2015年11月,美國前國務卿克裡就遍訪中亞五國,開啟了美國與中亞五國的「C5+1」機制。因此,美國布局中亞由來已久,並且一直在加強。那麼美國能否整合中亞五國呢?
  • 巴爾幹火藥桶 | 行者·樂藝思想會第八場精彩回顧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隅亞得裡亞海和黑海之間,曾經被譽為「歐洲火藥桶」,如今卻似雨後彩虹般絢麗。傲人的地理位置和多樣的地貌給它帶來了美妙的風景。巴爾幹半島包括11個國家,塞爾維亞,黑山,波赫,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斯洛維尼亞、希臘,以及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一個國家的政治穩不穩定,實際上跟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