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的奇葩——安塞腰鼓
作者//朱寶琦
在陝北這塊黃土高原上,有群熱騰騰的漢子,熱騰騰的漢子能讓這塊黃土地剎那間沸騰。你聽!嗨,嗨,嗨,嗨,嗨,隆隆,隆隆,隆隆……你看!百數號鼓手從黃土高坡蜂擁而下,狂舞在你的面前,剎那間黃土飛揚。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與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氛圍中嘆為觀止。這就是「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歷史悠久,是寶貴的文化遺存,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的民間鼓樂表演藝術形式。有「中華民族之鼓魂」、「天下第一鼓」、「地上活化石」之美譽。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飆,洶湧地席捲著整個大西北,展示出黃土高原農民樸實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動作豪邁粗獷,舞姿剛勁奔放,淋漓盡致的體現了黃土地的博大胸襟與渾厚底蘊。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如今,已經成為安塞縣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
安塞腰鼓古樸純正,有文鼓、武鼓之分,動作繁複,變化神速。其纏腰鼓搖頭擺尾,過襠鼓腿勢瀟灑,下岔鼓穩健安祥;還有鯉魚跳龍門、一條鞭、飛燕、三腳不落地等鼓法,宛若鷹擊長空,氣勢如虹。安塞腰鼓粗獷豪放、渾厚雄壯、氣勢磅礴、剛勁激烈如老虎抖毛,威猛有力、瀟灑大方如雄鷹展翅,流暢飄逸。它吸取不同時代的鼓樂藝術之精華,融合黃土高原一帶的風土民情,將打擊樂、吹奏樂、舞蹈、武術、體操、民歌等化為一體。表演形式靈活多樣,有路鼓與地鼓之分,從二人到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不等,視場地而定,並形成了隊形多變、收放自如、有張有弛、群而不亂、合而不板、變化多端、進退有序、有緩有急的表演特色,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
安塞腰鼓,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它不僅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而且名揚世界,被譽為黃河的精魂,民族的風骨。尋根溯源,據《山海經》記載,鼓在黃帝與蚩尤大戰時就已出現,蚩尤曾是遠古居住在東方的一個部族首領。蚩尤想奪取黃帝的寶座,佔領中原地帶,便帶領部族跟黃帝在北方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展開了一場震天撼地的大戰。戰爭一開始,蚩尤的軍隊非常強悍,並有一種怪聲迷惑人的本領,使黃帝連吃敗仗。為扭轉這種局面,黃帝發明了鼓,凡有戰爭,皇帝就將鼓搬到戰場上,用槌一連擂了九通,聲如雷響,山鳴鼓應,天地變色,從此軍威大振,嚇得蚩尤的士兵魂飛魄散。最後擒斬了蚩尤,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隨著歷史的發展,安塞腰鼓特有的藝術形式發揮和體現得更加充分。自1951年安塞腰鼓在天安門廣場表演後,曾先後多次在國內外參加比賽和表演,引起轟動。1986年,安塞腰鼓榮獲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並在北京、香港等地展現風採。1990年,安塞腰鼓參加了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的大型舞蹈表演,轟動了全場觀眾,原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說:「這樣的場面太讓人激動了!」。在舉世矚目的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慶典中,安塞腰鼓更是出盡風頭,被人們稱為「中國一絕」。安塞縣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腰鼓之鄉」。時至今日出現在了《黃河》、《黃土地》、《延安頌》等近百部影視片中。1999年10月,安塞腰鼓還應邀訪日,參加「亞洲民俗藝術節」,在街頭表演一舉轟動東瀛,在日本掀起了一陣狂潮。在國慶60周年大慶的天安門廣場安塞腰鼓再次重振雄風,打出了神威,打出了國威,令海內外世人為之震撼。為進一步提升安塞黃土風情文化的對外影響,2009年由安塞縣人民政府又投資開拍了數字電影《腰鼓傳奇》,多維性的藝術體系體現得更加鮮活醇美;獨有的藝術與時代精神結合得更加完美。它以獨特而精湛的藝術走向了世界。
安塞腰鼓,延安黃土風情文化的一朵藝術奇葩。
此文刊登在《西部風情》2010年6月創刊號雜誌
作者簡介
朱寶琦,陝西眉縣人。資深媒體人,系眉縣文化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歷任《工人日報》《香港大公報》《中國旅遊報》記者。2010年6月創辦《西部風情》雜誌,現任西部風情雜誌社社長、總編,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西部風情》雜誌攝影俱樂部創始人。《第六屆「金鶴獎」全國數碼攝影大賽》評委。先後在全國20多家報刊雜誌發表150多篇文章及攝影作品。
監製:青花
責編:王磊
編輯:王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