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視覺中國供圖

↑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受訪者供圖

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儘管經歷了幾十年的調查,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細節仍不清楚。

「為什麼要研究青藏高原?因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質事件,改變了我們亞洲的地形地貌,也塑造了亞洲的季風氣候,以及現在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研究員開門見山地說,青藏高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區域,不僅對地質學、生物學等各個學科都非常重要,人們關注的高原隆升時間跟隆升方式,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焦點。

「作為地球上最年輕、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次大陸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然而對於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歷史及機制,仍存在爭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研究員說。

目前,關於喜馬拉雅山脈隆升歷史的主要假說有兩個:一是近期隆升假說,該假說得到了水文學和熱學證據的支持,認為喜馬拉雅山直到上新世中期才達到現有高度;二是漸進式隆升假說,該假說認為喜馬拉雅山在古新世晚期就已經開始隆升,但前期抬升較為緩慢,直到中新世才開始快速隆升繼而達到現在的高度。

而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通過研究化石,科學家可以認識地質時期的生物多樣性歷史,及其環境變化過程。

近10年來,中國科學家通過大量的青藏高原野外工作,發現了棕櫚、攀鱸、水黽等化石類群,種類非常豐富,這些類群在現在的青藏高原中部不復存在。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在曠野的風霜中,在強烈的高原紫外線條件下,開展了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前,在青藏高原中部的那曲市班戈盆地一個叫蔣浪的地點進行科考時,科考隊在一套灰色泥巖中有了重大發現。「經過我們對整套出露地層的踏勘,發現產化石的層位共有5層,種類非常豐富。這是迄今為止高原上發現的物種最豐富的新生代化石植物群。」蘇濤說,這一發現,意味著青藏高原古近紀具有豐富的、與今天截然不同的植物多樣性。

與北半球植物區系有過密切交流

蘇濤他們此次發現的蔣浪植物群,屬於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位於現海拔4850米,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在這套地層的多個層位中,我們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葉片、果實、種子、花、地下塊莖等,共劃分為70餘個形態類型,這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的物種最為豐富的新生代植物群。」蘇濤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通過鈾-鉛法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蔣浪植物群的絕對地質年代約為4700萬年。

「蔣浪植物群的很多植物種類是青藏高原乃至亞洲最早的化石記錄,和北半球同時期的植物群有著很高的相似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周浙昆研究員告訴記者,這個植物群的不少種類,如兔耳果屬、椿榆屬、金魚藻屬、臭椿屬等,都是這些類群在青藏高原乃至亞洲最早的化石記錄;一些種類,如翼核果族,甚至是該類群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早化石記錄。

「這些化石類群的發現,表明青藏高原是周邊地區植物多樣性的重要源頭之一。」蘇濤說,其生物多樣性對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例如東南亞、甚至對整個亞洲的生物多樣性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蔣浪植物群中,有很多類群在如今的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居然能找到,一些種子及果實都能與古老的化石對應起來。「比如有一種蘿藦亞科的種子,當時我們還不知道它的分類學位置,有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在我們去西雙版納植物園上班的路上,居然發現了與其現生對應的種子,形態非常匹配。這表明,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蘇濤說。

與同時期的植物群比較發現,青藏高原在中始新世與北半球其他地區具有相似的植物區系組成,也就是說植物種類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其中,和美國綠河生物群的物種相似度最高,其次是德國麥瑟爾生物群,例如兔耳果屬、臭椿屬、椿榆屬在三個植物群中同時出現,說明當時青藏高原與北半球的其他地區存在密切的區系交流。

古氣候重建表明這裡曾溫暖溼潤

長期以來,人們對青藏高原地形地貌以及亞洲季風和生物多樣性之間的複雜關係知之甚少。

除了關注古植物本身,蘇濤他們還把目光鎖定在青藏高原地質時期的環境變化上,而「會說話的化石」,不僅記錄了地質時期青藏高原生物區系的多種成分,還可量化當時的溫度、降雨量等氣候指標,為4000多萬年前隱藏在青藏高原中部的「香格裡拉」生態系統的古氣候面貌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通過葉片的形態特徵與氣候的相關性,並結合熱力學原理,我們定量計算出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古環境:在季風氣候下,東西向中央谷地森林的生長海拔約為1500米。」周浙昆說,他們利用氣候—葉片多變量分析程序,對化石植物群的古氣候定量進行重建,結果表明,中始新世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溫暖溼潤的季風氣候,該地區既低又溼,年均溫度約為19攝氏度。

周浙昆、蘇濤團隊還利用熱力學原理,重建了植物群的古海拔,表明當時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海拔不超過1500米的東西向中央谷地,南北兩側分別是岡底斯山和羌塘山脈,這也得到了模型模擬結果的支持。結合古生態組前期發表的棕櫚化石證據,中央谷地在經歷了2000餘萬年之後,由於北向擠壓和剝蝕填充,到了中新世才逐漸形成現在的高原。

蘇濤介紹,青藏高原本身結構很複雜,它是由不同的板塊拼接而成的;而不同板塊形成的歷史不盡相同。這個山谷及其所佔據的生態系統,一直持續到中新世才逐漸結束。

「這項研究也為探討高原的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周浙昆提示說,今後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與古環境變化過程,需要考慮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差異性和複雜性。(記者 趙漢斌)

相關焦點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 了解遠古的香格裡拉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 了解遠古的香格裡拉時間:2020-12-09 18: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 了解遠古的香格裡拉 【已證實!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甚至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青藏高原中部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此次發現的化石點位於地處班戈縣海拔4850米的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新華社昆明12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化石研究發現,大約4700萬年之前,青藏高原曾經是一片亞熱帶森林,而且當時它也沒有如今這麼「高冷」,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彌補了此前青藏高原研究過程中的空白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什麼樣?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在屬於熱帶森林氣候,為何會變成高原?
    我國有很多高原山峰得到了科學家們的青睞,2020年年初青藏高原發現了30種古老病毒,此後高原上竟然再一次發現了海洋化石,正是這一種狀況,讓大家猜測,究竟是什麼情況在高海拔的高原上發現海洋化石呢?最近一段時間根據科學家們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新理論,大約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並不是高海拔地區,而是屬於亞熱帶森林氣候,是什麼原因讓他變成了現在這般模樣呢?高原氣候變化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的平均海拔都在4400米以上,我國超過4個城市都屬於青藏高原地帶,所以青藏高原備受全世界人民矚目,它不僅僅對我國很重要,同時在全世界內都飽受其他科學家們的注意。
  • 中國科學家「還原」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變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有何重大環境變化?在這個問題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團隊近日有了重要發現。丁林院士團隊通過科學研究「還原」了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變化: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貢覺盆地還是一片沙漠,海拔只有700米。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這裡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高山森林。這一學術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 「香格裡拉」 | 每周科技
    撰文 | 蛋炒飯      鄭   頤      楊   梟●                ●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但是在大約47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這裡卻有著一片亞熱帶森林。2020年12月7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一篇學術論文表明,在距今約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曾是一個森林茂盛、水草豐富的遠古「香格裡拉」。科考隊在海拔4850米的班戈盆地採集到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葉片、果實、種子、花、地下塊莖等,這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的物種最為豐富的新生代植物群。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說明3000多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並不高,還不足以阻擋印度洋南來暖溼氣流,這時的青藏高原一帶氣候溫暖溼潤,有森林,有湖泊,水源充沛,食物充足,足夠養育體型如此巨大的動物。▲和政在甘肅省的位置。來源:百度地圖(何海濱/製作)此外,研究人員不但在青藏高原的北側,我國新疆、甘肅等地發現了巨犀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側,包括我國雲南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也發現了巨犀的化石,說明這時的青藏高原還沒有形成地理屏障,無法阻擋動物們在青藏高原南北兩側來回遷移。
  • 藏北高原,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
    藏北高原海拔71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藏北高原與大陸的其它地方一樣,在漫長的地質發展過程中,歷經了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早在距今8億年以前的晚元古代時期,藏北高原曾是一片波濤翻滾的汪洋大海。大約在距今8億年,地球上在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後,使邊緣海盆隆起為陸地。
  • 推翻達爾文猜想:冰期動物竟起源於青藏高原 | 鄧濤
    第一次去西藏,我是要研究生物的進化過程、地球的變遷和青藏高原的滄桑變化,因此我們需要找到青藏高原隆升過程的證據。下圖是典型的冰河世紀動物——猛獁象、劍齒虎、野馬、大角鹿、披毛犀。這原是英國人法爾康從青藏高原得到的化石,但不是他自己採集的。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構造簡圖。青藏高原是由不同的地塊拼接而成,各地塊的形成過程不同而又有機地統一。紅色圓點為本文涉及到的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古海拔研究地點。      Spicer以及研究員蘇濤和周浙昆等人近日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綜述論文,系統地綜述了以往有關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不同觀點,並詳細介紹了利用地球系統模型、同位素分析以及古生物證據重建青藏高原古海拔的最新研究進展。 「青藏高原隆升」這一術語,大量出現在地質學和生物學的文獻中。「高原隆升」通常把青藏高原看作一個平面整體的抬升。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森林廣布、河湖密集的湖南、湖北青藏高原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關於青藏高原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本文採用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在遙遠的2.8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屬於特提斯海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
    身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身高」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國際學術界過去的主流觀點認為,早在4000萬年前其中南部就已達到此高度。我國科學家根據首次精確測定的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發現,該區域4000萬年前「身高」尚不足2300米,直到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森林經營┃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國的第三臺地,約佔全國總國土面積的25%。這裡是到處都是雪域冰川、深切峽谷,它是高原水塔,滋養著中華大地。這裡處處都是秘境。就在這一片片秘境裡,分布著一片片特殊的森林——櫟類常綠硬葉林。 整個藏區特別是西藏東部和東北部,滇西北、川西南和川西地區,到處都是這種高山櫟。
  • 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田恆次等-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然而,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已有的研究模型,包括加厚下地殼、拆沉下地殼或俯衝陸殼的部分熔融以及被交代巖石圈地幔的低程度熔融等。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科技日報】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實際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青藏高原中南部4000萬年前古高度低於2300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