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2020-12-27 中國科學院

  新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實際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這將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歷史。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青藏高原高度的變化歷史最能刻畫高原的地貌變化和對氣候環境與生物的影響。「不同高度變化歷史意味著不同的隆升過程和驅動機制,導致的氣候環境和生態效應變化也完全不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方小敏說。

  倫坡拉盆地擁有青藏高原中南部最全最連續的新生代地層,是研究青藏高原構造、氣候、生態最關鍵的地區之一。在倫坡拉盆地,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熱帶棕櫚、樟樹和攀鱸魚、水蜘蛛等化石和多層古土壤及火山灰,這些資料詳細記錄了青藏高原中南部隆起和氣候環境變化歷史。

  2006年,通過對該區古土壤鈣結核氧同位素比值的測定,國外科學家發現,約4000萬年前的晚始新世,青藏高原中南部就隆起到約4600米的現代高度。隨後,這一觀點就成了國際主流看法。

  經過持續十多年的研究,方小敏團隊對倫坡拉盆地北部達玉山山前近2000米的新生代地層剖面進行了系統的古地磁年代測定,對剖面上發現的熱帶動植物化石和三層火山凝灰巖以及沉凝灰巖進行了絕對年齡雷射測定,首次獲得了倫坡拉盆地早新生代連續高精度的磁性地層年代序列。

  研究人員認為,該區域古土壤的年代為約2600萬年至2200萬年前,熱帶動植物化石的年代為約3900萬年前。

  利用年代測定結合盆地古高度與構造演化,研究人員確認,倫坡拉盆地具有明顯的兩期形成演化和變形歷史:早期約4200萬年到2500萬年前緩慢變形沉陷,晚期約2500萬年至2000萬年前快速變形隆升。

  「據此,我們提出了對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的新認識,約2500萬年到2000萬年前,倫坡拉盆地兩側山體下地殼被擠入盆地下方,像千斤頂一樣,託舉盆地隆升到現在的高度。」方小敏說。

  方小敏表示,這項研究將對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限定及與此有關的未來諸多研究起到承前啟後的關鍵作用,同時也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20-12-11 04版)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院士王成善、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研人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至2100萬年前以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_ 中國發展門戶網...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青藏高原中南部4000萬年前古高度低於2300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
    身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身高」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國際學術界過去的主流觀點認為,早在4000萬年前其中南部就已達到此高度。我國科學家根據首次精確測定的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發現,該區域4000萬年前「身高」尚不足2300米,直到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今日科技話題:衛星、青藏高原隆升歷史、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
    今日科技話題:衛星、青藏高原隆升歷史、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毛細凝聚」新理論、新冠肺炎、共生藻類 2020-12-11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視覺中國供圖↑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
  • 《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層和古地理》專輯出版
    論文集從古生物學、火山巖和地球化學等學科方向,研究了晚古生代末到新生代早期青藏高原地區的地層古生物及其背後的新特提斯構造和古環境演化,探討了新特提斯演化的許多關鍵科學問題,如新特提斯洋的開啟和形成時間、印度板塊的漂移歷史、區域古氣候、古海拔以及高原隆升對生物區系的影響等。另外,專輯還特別重視對這一地質過程重建十分關鍵的地層學研究,在區域海相和陸相生物地層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 中國科學家「還原」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變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有何重大環境變化?在這個問題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團隊近日有了重要發現。(圖為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及印度洋-太平洋水系範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據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生熊中玉介紹,科研團隊利用氧同位素古高度計和碳酸鹽巖古溫度計,結合棕櫚植物化石、高精度火山巖年代學、氣候模擬和前期研究結果得出上述結論。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習近平總書記向科考隊發去賀信,信中說,希望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科學大爆炸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習近平總書記向科考隊發去賀信,信中說,希望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說明3000多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並不高,還不足以阻擋印度洋南來暖溼氣流,這時的青藏高原一帶氣候溫暖溼潤,有森林,有湖泊,水源充沛,食物充足,足夠養育體型如此巨大的動物。▲和政在甘肅省的位置。來源:百度地圖(何海濱/製作)此外,研究人員不但在青藏高原的北側,我國新疆、甘肅等地發現了巨犀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側,包括我國雲南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也發現了巨犀的化石,說明這時的青藏高原還沒有形成地理屏障,無法阻擋動物們在青藏高原南北兩側來回遷移。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青藏高原生長的最年輕部位-高原東北部地區又是如何響應這個持續碰撞過程的呢?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圖片由蘭州大學宣傳部提供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啟動當天,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指出:「希望你們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殷切希望鼓舞士氣,諄諄教誨溫暖人心。
  • 科技日報:青藏高原植物的生存之道是什麼?-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在上個月舉辦的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特別市場展映活動中,國產紀錄片《喜馬拉雅的種子》一經亮相,就贏得了各方點讚。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  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中國三大自然階梯中最高一級。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在屬於熱帶森林氣候,為何會變成高原?
    我國有很多高原山峰得到了科學家們的青睞,2020年年初青藏高原發現了30種古老病毒,此後高原上竟然再一次發現了海洋化石,正是這一種狀況,讓大家猜測,究竟是什麼情況在高海拔的高原上發現海洋化石呢?最近一段時間根據科學家們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新理論,大約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並不是高海拔地區,而是屬於亞熱帶森林氣候,是什麼原因讓他變成了現在這般模樣呢?高原氣候變化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的平均海拔都在4400米以上,我國超過4個城市都屬於青藏高原地帶,所以青藏高原備受全世界人民矚目,它不僅僅對我國很重要,同時在全世界內都飽受其他科學家們的注意。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青藏高原中部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科研人員在這套地層的多個層位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葉片、果實、種子、花、地下塊莖等,劃分為70餘個形態類型,這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的物種最豐富的新生代植物群。通過鈾鉛法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植物群的絕對地質年代為4700萬年。該植物群的不少種類如兔耳果屬、椿榆屬、金魚藻屬、臭椿屬等,均是這些類群在青藏高原乃至亞洲最早的化石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