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層和古地理》專輯出版

2020-12-27 化石網

最好的總會在不經意間出現。

最近Elsevier出版社旗下國際SCI刊物《亞洲地質》(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正式在線出版了《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層和古地理》(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Neo-Tethys: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的研究專輯。

該專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建國研究員、沙金庚研究員、羅輝研究員擔任聯合主編,共收錄了1篇前言綜述和12篇研究論文。作者隊伍主要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人員組成。論文集從古生物學、火山巖和地球化學等學科方向,研究了晚古生代末到新生代早期青藏高原地區的地層古生物及其背後的新特提斯構造和古環境演化,探討了新特提斯演化的許多關鍵科學問題,如新特提斯洋的開啟和形成時間、印度板塊的漂移歷史、區域古氣候、古海拔以及高原隆升對生物區系的影響等。另外,專輯還特別重視對這一地質過程重建十分關鍵的地層學研究,在區域海相和陸相生物地層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些成果無疑將會為後人研究特提斯演化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幫助。

青藏高原是研究深時地球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理想場所,在地球動力學、板塊構造、古地理、古氣候和生物演化等研究中備受關注。然而,由於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強烈的構造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古生物化石的保存和採集都具有較大的難度,也進而制約了地層和古生物相關研究的開展。目前關於新特提斯演化過程中的生物多樣性歷史及演化機制等研究還不夠深入,甚至還存在不少記錄的缺失和不足。

幾十年來,南京古生物所研究人員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有關項目支持下,一直堅持不懈地從事青藏高原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特別是在近幾年中國科學院戰略科技專項(B)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與研究等項目的支持下,新的化石發現和研究取得不少進展。

本專輯即是這些成果的一個代表性展示,它們填補了一些古生物多樣性和演化認識上的空白,主要包括:1.發現了一些前人沒有發現或很少研究的化石,如昆蟲(Cai等,2019;Wang等,2019);2.新建立了一些在地層劃分對比中有重要作用的微體化石序列,如放射蟲和孢粉(Li等,2019;Peng等,2019;Xu等,2019);3.對一些研究相對較成熟的門類補充了新材料,如菊石、雙殼和大有孔蟲(Jiang等,2019;Rao等,2019;Yang等,2019 ;Zhang等,2019;Li等,2020);4.在研究比較薄弱的陸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方面獲得了許多新的材料和認識,如孢粉(Li等,2019;Peng等,2019)、昆蟲和大植物(Jiang等,2019;Yang等,2019)。同時,專輯建立了一個新的、可與國際標準對比的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疊系–古近系多門類綜合生物地層框架(Li等,2020)和西藏中北部中侏羅世–古近紀陸相孢粉地層序列。專輯還探討了生物和新特提斯的協同演化,是青藏高原新特提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研究新進展的一次集中展示。

該專輯為一電子專輯,是不同學科科學家多年聯合協作、共同努力的成果。相關研究得到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中國科學院戰略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專輯相關信息:Li, Jianguo, Luo, Hui, Sha, Jingeng, eds., 2020.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Neo-Tethys: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special-issue/10LTVBSWR6X)

論文目錄:

Cai, C., Huang, D., Wu, F., Zhao, M., Wang, N., 2019. Tertiary water striders (Hemiptera, Gerromorpha, Gerridae) from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pala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121–127.

Jiang, H., Su, T., Wong, W. O., Wu, F., Huang, J., Shi, G., 2019. Oligocene Koelreuteria (Sapindaceae) from the Lunpola Basin in central Tibe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arly diversification of the genu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99–108.

Li, J., Wu, Y., Batten, D. J., Lin, M., 2019.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to the end of the Paleogene inferred from palynology.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35–48.

Li, J., Lin, M., Wu, Y., Luo, H., Peng, J., Mu, L., Xu, B., Zhang, C., 2020. New bi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Triassic-Paleogene in the Neo-Tethys realm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369.

Li, J., Sha, J., Luo, H., 2020. Preface: New advances in palaeontology,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 of the Neo-Tethyan region,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369.

Peng, J., Li, J., Slater, S. M., Zhang, Q., Zhu, H., Vajda, V., 2019. Triassic vegetation and climate evolut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a palynological study from Tulong,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74–82.

Qi, X., Wei, C., Zhang, C., Zhang, S., Hu, Z., Ji, F., 2019. Southward extension of the Bangonghu–Nujiang Suture: Evidence from Early Cretaceous intermediate and felsic magmatism in the Gaoligong Oroge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1–25

Rao, X., Sha, J., Peng, B., Zhang, X., Cai, H., 2019. Constraints of bipolar and tropical bivalves on the northward drifting of the Indian Plat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68–73.

Wang, H., Fang, Y., Li, S., Hou, X., Wang, B., Zhang, H., 2019. Revisiting of the Paleocene orthopteran insect Hylophalangopsis chinensis Lin and Huang, 2006 in northern Tibe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93–98.

Wang, M., Peng, S., Li, C., Zhang, T., 2019b. Palaeontology and U–Pb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Upper Triassic strata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 suture zone, Tibet: Constraints on the age of opening of the Meso-Tethy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26–34.

Xu, B., Luo, H., Wang, X., 2019. New discovery of Early Jurassic radiolarians from Luoqu, Xigaze, southern Tibet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49–67.

Yang, X., Xu, Q., Lin, M., Li, J., 2019. Plant remain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deposits of Qubsang, Doilungdeqen, northwestern Lhasa of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83–92.

Zhang, Y., Shen, S., Zhang, Y.,Zhu, T., An, X., Huang, B., Ye, C., Qiao, F., Xu, H., 2019. Middle Permian foraminifers from the Zhabuye and Xiadong areas in the central Lhasa Block and their pal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109–120.

編審:盛捷

關注古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焦點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本次科考主要任務8月30日至10月3日,科考隊分別考察了色林錯北雙湖縣多瑪鄉一帶的晚古生代地層、尼瑪縣熱覺茶卡一帶的二疊紀-三疊紀地層、尼瑪縣榮瑪鄉一帶的奧陶紀、泥盆紀和二疊紀地層以及尼瑪縣文布鄉一帶的二疊紀地層沉積。地質考察以地層觀測和地質(化石)採樣為主。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青藏科考  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今年9月,新京報我們視頻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的獨家報導團隊,跟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的專家們一起見證了科考的整個過程,為科考系列科學傳播打造示範效應。這是中國科學院地層古生物科考和新媒體融合報導傳播方式的首次探索創新。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第三章(地層、化石、地質年代)
    他在1815年編繪了最早的英格蘭和威爾斯現代地質圖,很多由他命名的地層名稱一致沿用至今。下邊我們來了解一下化石:化石(fossils,挖掘的意思),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蹟,最常見於沉積巖,在火山灰和火山泥流中也會發現。化石被用於確定地層的相對年齡,也可提供有關沉積環境的有用信息,並為進化論提供了證據(見第4章)。
  • 國內景觀覽勝:天然的地學博物館,泰山文明的寒武紀地層剖面
    堵如強烈的地殼運動、海陸變遷、巖漿活動(包括火山噴發)、變質作用以及各種巖石和礦產的形成等等。地殼的演化和發展歷史正是由這些「地質事件」作為標誌的。人們要了解各種礦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就要研究地殼的發展歷史,揭露地殼的發展規律.對於各種地質件.人們雖然不能親眼目睹,但可在各種巖石上(主要是在沉積巖和成層的變質巖》記載「來。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青藏高原的隆起過程及其對亞洲和全球氣候、生物演化的影響,是地學的前沿科學問題。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科技日報】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這將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歷史。
  • 地球微科普|地球歷史的記錄者——地層
    對於整個地球歷史而言,最有話語權和威信力的見證者,其實是最普通不過的「大地」。 地質學家習慣將大地比作一本厚厚的「石頭大書」,並如此描述:「鋪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巖層,正是一部寫滿地球幾十億年演變歷程的『史書』。翻開這本碩大無比的大書,化石是特別的文字和圖畫。」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_ 中國發展門戶網...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難得的地層紀錄:薊縣剖面!
    從距今約18億年開始,較為穩定的華北克拉通發生了大規模的裂解,古陸內部形成了多個裂陷槽,克拉通周圍大洋中的海水湧入這些凹槽,其中最具特色的以現今的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為主體的一個大型裂陷槽,自北東向南西方向展布,長度大於1000公裡,寬度大於300公裡,面積與現今的紅海相當,在中國地質界稱為燕遼裂陷槽。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40個研究項目獲西藏科學技術獎
    中新社拉薩6月28日電 (趙朗)西藏官方28日舉行全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共40個優秀研究項目和3位傑出貢獻者進行表彰。此次表彰涉及到生態保護、藏醫藥研究、生物多樣性、犛牛種質資源等多方面研究成果。
  • 2020時翔雲出版音樂專輯《中華韻律》
    甜美人氣歌手時翔雲2020年最新音樂專輯《中華韻律》、是時翔雲繼《是誰》、《心願》、《下一個夢》、《美麗軍花》四張專輯後,推出的第五張個人音樂專輯。本專輯由北京王府音樂製作中心製作,北京市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出版,千盛之星文化傳媒發行。
  • 「小短手」萌生記:阿爾瓦雷斯龍演化簡史
    阿爾瓦雷斯龍類最早的標本,是在南美洲阿根廷晚白堊世早期的地層當中發現的。發現之後,波拿巴就建立了一個阿爾瓦雷斯龍科,來包括這些在他看來可能與似鳥龍類近似的小型恐龍。另外,南美的阿爾瓦雷斯龍科成員也具有一個極度發育的大手指,前肢也很短,這一切證據,逐漸勾勒出了虛骨龍類中一個不為人知的演化支系——阿爾瓦雷斯龍類。波氏爪龍,雖然體型大很多,但具有類似蒙古戈壁「單爪龍類」的前肢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GabrielNU 繪)止於此,阿爾瓦雷斯龍類的所有標本,都還是發現在晚白堊世沉積的地層當中。
  • 「天河二號」相助 科學家看清古生物多樣性演化精彩「瞬間」
    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 《天佑武漢 抗擊疫情優秀歌曲精選》專輯出版
    中國唱片(廣州)有限公司第一時間投入人力、物力籌備抗疫歌曲專輯《天佑武漢 抗擊疫情優秀歌曲精選》的製作。歷時一個多月,專輯曲目已全部錄製完成,近日得以正式出版。專輯包括《點亮生命的火苗》《堅守一座城》《天佑武漢》《真情暖中華》《萬眾一心》《同心同氣》《白衣天使守護你》《我們在一起》《用愛祈禱》等13首歌曲。在這場抗疫中,每個中國人都是親歷者和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