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沒有多少樹木更沒有竹子,古代遊牧民族用什麼製造弓和箭?

2020-12-12 騰訊網

引言

許多人看著地圖,想當然的認為蒙古高原沒有樹木,但其實蒙古高原雖然遍布草場和荒漠戈壁,但也不缺少樹木。蒙古高原是自然資源豐裕的地區,其中就包括有大片森林!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蒙古國尚有15萬公頃的森林,覆蓋面積達全國國土面積的9.6%,木材儲量約為13億立方米。

蒙古高原的森林資源

所謂的蒙古高原一般泛指東亞內陸高原,即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北至薩彥嶺,南界陰山山脈之間這塊土地,其範圍極大,大概有200萬平方公裡左右。

在蒙古高原北部的色楞格河流域因為常年受北冰洋的水汽影響,所以其降水較多,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間,又因為當地的氣溫低,河流和溼氣的蒸發量少,因此當地不缺水分,屬於半溼潤氣候區,在這種環境下,當地生長著許多耐寒樹種,形成了針葉林。

在蒙古草原中部的杭愛山、肯特山一帶,也受北冰洋水汽的影響,擁有較多的水分,年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間,而因為水量足夠,所以當地擁有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和草原,稍遠一些的地方也稀疏生長著耐寒樹種。

而在蒙古國的西北角,靠近俄國的地方,也生長著大量樹木,其森林覆蓋率非常的高。

除此之外,在戈壁阿爾泰山,阿爾泰山,唐努山等蒙古著名山脈的腳下,因為雪山融水的滋潤,也分布著諸多原始森林。

現代科學家經過調查,發現蒙古國的樹木以西伯利亞落葉松為主,佔森林面積的73%,而雪松則佔11%,剩下的就是一些樺樹、白楊樹、雲杉之類的樹種了。

這些生長的樹木對蒙古人來說極為重要,因為這是他們用來製作弓箭、車輛和蒙古包等工具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許多蒙古人就生活在這些森林中,既放牧牛羊,也狩獵雪兔、銀狐、狍子、鹿和野豬等野生動物,日子過得比一般草原居民還要好。

據蒙古傳說記載,蒙古人的祖先就起源自大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之中,最早以漁獵為生,後來因為人丁不斷增多,森林中的生活空間日益狹窄,才轉而向外遷移,並變成以遊牧為主。

相關焦點

  • 蒙古草原幾乎沒有樹木和竹子,古代遊牧民族用什麼製作弓箭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遊牧民族是極為彪悍的馬上民族,現在的蒙古人騎馬射箭也是必備的功課,那麼在樹木極為匱乏的蒙古高原,古代遊牧民族是如何製造出那麼多的弓箭呢?
  • 北方天寒地凍,沒有造弓箭的竹子,為何遊牧民族騎射比中原還兇猛
    弓箭出現的時間非常早,在距今三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夏先民就已經開始使用弓箭,不過當時的弓箭還非常簡陋,就是隨便用一支木棍或者竹竿,將一頭給削尖,並用竹子之類有彈性的物品給彈射出去,那就是最為古老的弓箭,直到原始社會時才在箭杆上裝鋒利的石片,讓弓箭的威力漸漸增大。
  • 遊牧民族騎兵和農耕民族騎兵,哪個強?
    ——西多尼斯·阿波林納尼斯一,遊牧民族騎兵VS農耕民族騎兵,有三大優勢1.箭無虛發的騎射本領。騎射是遊牧民族的一大特色。如《史記·匈奴列傳》中寫到,「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挽弓,盡為甲騎。」單純比較騎射,以自耕農為來源的職業騎兵顯然不如從小就放牧打獵練出來的騎兵。
  • 蒙古」閃米特」印歐」 世界三大遊牧民族
    起源地:蒙古高原。蒙古系遊牧民族指中北亞大草原的突厥、蒙古遊牧民族以及通古斯漁獵民族(像今天的赫哲族、鄂溫克、鄂倫春等)。語言隸屬阿爾泰語系。做為發源於東方蒙古高原的馬背民族,「馬和鐵器」給了這些民族掃蕩古老的中原文明的動力,他們的對手就是偉大的中華古老文明。中原王朝的祖先們面對強悍的遊牧人發起的風暴,演出了一幕幕「黃禍西引」的精彩故事。讓我們先從匈奴人說起(稍帶著說明的是,匈奴人即蒙古人的祖先)。 匈奴人從先秦時代就開始形成,到了秦始皇,有了修建萬裡長城抵禦匈奴的故事,漢武帝時代,有一系列抵抗匈奴的故事。
  • 蒙古,閃米特,印歐世界三大遊牧系民族
    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但是遊牧民族也並不是居無定所,從中外的史集來看遊牧民族是有隱秘的定居據點的。但如今遊牧分為世界三大民族系,分別為蒙古系遊牧民族,閃米特希遊牧民族,印歐系遊牧民族。蒙古系遊牧民族指中北亞大草原的突厥、蒙古遊牧民族以及通古斯漁獵民族(像今天的赫哲族、鄂溫克、鄂倫春等)。語言隸屬阿爾泰語系。
  • 詳解蒙古高原——漠北與俄屬蒙古
    與蒙古高原相接的是西西伯利亞平原與中西伯利亞高原。理論上遊牧者應該可以很自然的向西伯利亞地區滲透。很多描繪蒙古帝國的地圖,會將西伯利亞想當然的劃成它的領地,然而事實上,這片土地大部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所覆蓋。除西西伯利亞南部邊緣以外,由於緯度和海拔相對較低,能夠為遊牧民族所染指以外,絕大部分區域在自然經濟時代,只生存有小規模漁獵民族。
  • 蒙古高原沉浮錄
    就蒙古高原而言,這一規律仍然存在。在歐洲人尚未憑藉大航海時代獲得新的地緣優勢的時候,亞洲基本上還是依據自己軌跡行進在古典時期。偶有與歐洲發生碰撞,也更多的是以亞洲部分的遊牧民族向歐洲進行地緣擴張為主。對於東亞核心區的古中國人來說,蒙古高原的地緣壓力是無法根除的。  依靠農耕民族自己的力量固然無法做到整合蒙古高原,但並不代表二者之間沒有機會形成一個整體。
  • 說印歐語的遊牧民族
    (點擊查看上文:古代的遊牧民族主要來自何方?
  •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終於搞懂了!中國遊牧民族簡史
    最早對中原造成武裝威脅的遊牧民族恐怕就是匈奴了。匈奴起源於北邊的蒙古高原,屬於蒙古語系,他們基本上都人高馬大、驍勇善戰,給中原統治帶來了很大的危機。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匈奴從北邊進犯,秦王朝還在的時候,大將蒙恬也一直守護在邊關,與匈奴軍隊作戰。
  • 阿爾泰的古代遊牧民族
    阿爾泰的古代遊牧民族文 圖/提什金 翻譯/張良仁 整理/牧金山阿爾泰山脈河谷風光2017年4月,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的提什金
  •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都搞懂了!我國遊牧民族的簡史
    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鮮卑……這些遊牧民族,有些甚至不會讀~但是它們不停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今天小五就做一個梳理,絕對值得你收藏! 一、東胡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存在了大約1300年。
  • 古代蒙古騎兵,可以和歐洲重騎兵正面對抗,他們使用了什麼武器?
    在古代歐洲的歷史上,曾多次遭到遊牧民族的入侵,在面對遊牧民族的軍隊之時,歐洲的軍隊總是敗多勝少。從古代的匈人到後來的蒙古人和突厥人,都曾將戰火燒向歐洲的土地,給歐洲人留下了恐怖的回憶。既然是提出和歐洲重甲騎士進行對面對抗,那就不用談什麼用輕騎兵消耗重騎兵體力了,如果重甲騎士沒有力氣,基本上就是任人宰割了,這算不上正面對抗。比如說上圖照片中這位騎兵拿著的武器,就是能正面對抗歐洲重騎兵的利器。
  • 古代匈奴、蒙古、回鶻、突厥四個民族的血緣關係如何
    圖 東亞早期的人種模塊我們來看下,這裡最「顯眼」的就是洋紅色的「雅利安遊牧民族」模塊,他們生活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西側,我上面使用的字母也是分子人類學的「Y單倍體」的標註,大家也可以理解為基因,估計比較熟悉我其他答案的應該也知道這個。
  • 除了長城,古代還有水長城和樹長城,遊牧騎兵在華北望「洋」興嘆
    長城有2000多年歷史,它東起河北山海關,西到甘肅嘉峪關,全長兩萬多千米,是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軍事工程。長城早在先秦時代便存在,燕國、趙國、秦國都在北方修建過長城。直到秦始皇在一統天下後,才下令將各國長城連接起來,後世統稱為「秦長城」。但秦長城早已蕩然無存,只剩地基和夯土,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和沿線關口,大多是明代重新修建的,保存比較完好。
  • 為什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總是侵略中原?
    作者:楊陽,政治經濟學,量化歷史研究先說結論:本文獻作者認為,持續兩千餘年的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是有著深刻的經濟學動力的。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遊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遊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軍事衝突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軍事衝突的誘因是我們努力阻止類似衝突發生的前提。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
  • 【破解遊牧神話】騎射難當大任
    雖然農耕民族也有自小精通射箭技藝的獵戶,但獵戶往往在山林中生活,,既不會也不需要騎馬,更不會遊牧式的圍獵。  遊牧戰士雖然在弓馬技術上有不少先天優勢,然而在真正作戰時,人們想像中的「放風箏」並沒有那麼普遍,甚至可以說,「放風箏」只是一個相對次要的個人技術。遊牧軍隊常常採用騎射手騷擾、引誘行動,通過激怒對方或者詐敗來誘使敵人騎兵追趕,從而將敵人步騎兵分割開來,在這個階段,騎馬向身後放箭的作用僅僅是進一步激怒對方罷了,並不會實際造成多少傷害。
  • 古代遊牧民族的軍隊,打仗前會模仿狼的叫聲,戰後才發現真高明
    正在嚎叫的狼 古代的遊牧民族軍隊,有著特殊的戰術體系,而他們擅長使用的戰術,很多都是在打獵和觀察狼群時悟到的,可以說狼群時遊牧民族的老師。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遊牧民族對狼有著特殊的感情,很多遊牧民族都將狼視為他們的圖騰。 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軍隊,從古代的匈人到後來的突厥人和蒙古人,遊牧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但是他們擅長使用的戰術,雖然也曾有過改良和融合,但是主體上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
  • 遊牧民族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亡我之心的?
    漢朝時農耕民族,匈奴是遊牧民族。這是由於雙方所生活的土地的性質決定的。蒙古高原種不了田,所以漢朝佔領匈奴的土地是毫無用處的,不僅毫無用處,而且還有是個財政負擔。在農耕文明的時代下,高原苦寒,無法種植農作物,若是硬要屯兵守備這片無用之地,財政花費是巨大的。因此,以農耕文明立國的漢朝,是無法佔領匈奴的土地的,因此農耕文明沒有滅亡遊牧民族的決心。
  • 中國古代氣候變化和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之一!
    而現代人類的祖先是距今20萬年前在非洲進化成的晚期智人,他們在骨骼上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多大區別。大約在10萬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大約在5萬年前到達了中國。晚期智人更能適應寒冷的氣候,因此能夠在亞歐大陸取代危機下的早期智人。在中國,最早的晚期智人是柳江人和麗江人,此後有河套人、資陽人、山頂洞人等。最早的晚期智人發現於廣西、雲南一帶,因為這裡氣候溫暖,同時也是晚期智人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 蒙古、匈奴、鮮卑、柔然、突厥,蒙古高原上的部族興替之謎
    自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與漢朝先後在草原與漢地社會建立統一的政權開 始,遊牧與農耕兩大文明的衝突、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人,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長串的顯赫的名號: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這些遊牧部族先後主宰了蒙古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