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亡我之心的?

2021-02-07 資治通鑑讀史悟道

【材料】《資治通鑑》漢紀 孝宣皇帝 甘露元年 前53年

匈奴呼韓邪單于之敗也,左伊秩訾王為呼韓邪計,勸令稱臣入朝事漢,從漢求助,如此,匈奴乃定。

呼韓邪問諸大臣,皆曰:

「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氣力而下服役,以馬上戰鬥為國,故有威名於百蠻。戰死,壯士所有也。今兄弟爭國,不在兄則在弟,雖死猶有威名,子孫常長諸國。漢雖強,猶不能兼併匈奴。奈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漢,卑辱先單于,為諸國所笑!雖如是而安,何以復長百蠻!」

左伊秩訾曰:

「不然,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自且鞮侯單于以來,匈奴日削,不能取復,雖屈強於此,未嘗一日安也。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計何以過此!」

諸大人相難久之,呼韓邪從其計,引眾南近塞,遣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郅支單于亦遣子右大將駒於利受入侍。

【譯文】匈奴呼韓邪單于被郅支單于擊敗後,左伊秩訾王為呼韓邪出謀劃策,勸他稱臣歸附漢朝,請求漢朝幫助,只有這樣,才能平定匈奴內亂。

呼韓邪徵求各位大臣的意見,都說:

「不行。我們匈奴的習俗,歷來崇尚力量,以居於人下為恥辱,在馬上南徵北戰建立國家,所以威名才傳遍百蠻各國。戰死沙場,本是壯士的歸宿。如今我們內部兄弟爭國,不是哥哥勝出,就是弟弟勝出,即使戰死,也能留名於後世,子孫永遠通下蠻夷各國。漢朝雖然強大,賞不能吞併匈奴。我們何必自己敗壞先祖的制度,向漢朝稱臣,使歷代單于蒙羞於地下,且被各國恥笑呢!即使因此而得勢,又怎能再統轄蠻夷各國!」

左伊秩訾王說道:

「不對,強弱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如今漢朝正盛,烏孫等各國都已向漢朝稱臣。我國自從且鞮侯單于以來,疆域日益萎縮,一直未能收復,即使一直倔強不屈,卻未曾有一天安寧。而今,稱臣於漢,則得以安全生存,如果不肯屈服,避險於危亡的境地,還有什麼妙計比這樣做更好呢!」

各位大臣不斷對左伊秩訾王提出詰難,最後呼韓邪還是聽從了他的建議,率眾南下,向漢朝邊塞靠近,派遣兒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漢宣帝。郅支單于聽說後,也派兒子右大將駒於利受到長安為質。


【解析】一、匈奴簡史

匈奴這個民族,和漢族是一脈相承的。周滅夏,夏朝王室敗落,有王子為躲避追殺,逃至蒙古高原,與當地女子結婚。

由於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技術,於是夏朝王子的這一脈慢慢興盛起來,逐漸兼併草原其他勢力,成為匈奴部落。

到了秦末漢初,天下大亂,匈奴趁機南下,飲馬黃河。

再之後,雄才偉略的冒頓殺頭曼,子殺父自立為單于。此時的匈奴,最強,控弦三十萬南下,造就了白登之圍。事見:白登之圍:陳平秘計的秘密

漢朝鑑於匈奴的強大,而國內不穩,異姓王、同姓王的諸多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國家初立國力孱弱,需要恢復生產,不想打仗。

因此白登之圍以後,高祖呂后、文景之治時期,一直以低姿態和匈奴打交道。

直到漢武帝時期,西漢完成了中央集權,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鹽鐵專營,開絲綢之路,行五銖錢,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達到空前程度。

因此武帝開始著手北擊匈奴,打算解決一直擱置的外部問題。

所以材料中,左伊秩訾王說:

「自且鞮侯單于以來,匈奴日削,不能取復,雖屈強於此,未嘗一日安也。」且鞮侯單于統領匈奴時期,正是漢朝對匈奴攻勢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衰,貧賤國家更是衰。且鞮侯單于執掌匈奴的時候,正是漢武帝北擊匈奴之時。

自從漢武帝發起對匈奴的連年戰爭以後,匈奴日子不好過了,開始由盛轉衰。

強弱的轉化,使得匈奴內部產生異心,有的主戰,有的主和。之前對漢朝的掠奪毋庸置疑,所以心懷不軌者沒有機會提出異議,藉機奪權。

現在機會來了,其實主戰主和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此獲得支持,撈取政治勢力,藉機奪取權力。

在此期間,匈奴經歷了頭曼、冒頓、老上、軍臣、伊稚斜、烏維、烏師廬、呴犁湖、且鞮侯等大單于。

到了昭帝、宣帝朝,由於漢武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漢朝對匈作戰後,國力能夠快速恢復。

可匈奴由於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關係過於分散,各自有其領主,內耗太大,所以回血太慢,國力遲遲恢復不過來,匈奴內部的分歧尤其的大。

這期間有經歷了狐鹿姑、壺衍提 、虛閭權渠三世單于。這些單于的權力傳承都是要麼父子相傳,要麼兄弟相傳,還算說得過去。

自從虛閭權渠單于繼位後,廢黜哥哥壺衍提單于倚重的顓渠閼氏,顓渠閼氏的父親左大且渠大權旁落,怨恨;於是顓渠閼氏和屠耆堂私通。

後虛閭權渠單于病重,將死,顓渠閼氏把消息透露給屠耆堂,屠耆堂趕回單于庭,藉助顓渠閼氏的勢力,自立為握衍朐鞮單于。

這下事情玩大了,這個屠耆堂並非虛閭權渠單于的至親,而是烏維單于的遠孫。

烏維單于在位時期是前110年左右,現在是前53年,距離60年左右,三代人的時間,這個屠耆堂跟虛閭權渠單于是遠親,卻被顓渠閼氏立為大單于。

亂了名分,以智力相較量,就會有很多人不服。因為智力是種很主觀的東西,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誰都不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勁,都覺得自己才是最優秀的那個。

如果屠耆堂都有資格當單于,那有資格當單于的人太多了。所以匈奴瞬間亂了。

因此握衍朐鞮單于在朝堂和地方都進行了殘酷的大清洗,殺盡一切反對派。匈奴內部因此大分裂。

前58年,反對握衍朐鞮單于的勢力,被逼無奈之下,共同擁立虛閭權渠單于的兒子呼韓邪為大單于,反擊握衍朐鞮單于。屠耆堂不敵,眾叛親離,自殺。

顓渠閼氏率先破壞遊戲規則,既然屠耆堂都可以被立為單于,已經不按照之前的遊戲規則玩了,桌子已經被掀翻,那麼我是不是也有資格被立為單于?於是短時間內,草原上先後蹦出了多個大單于。

分別是:呼韓邪單于(虛閭權渠單于子)、屠耆單于(握衍單于堂兄)、呼揭單于(地方勢力)、車犁單于(且鞮侯單于孫)、烏藉單于(李陵孫子擁護的地方勢力),閏振單于(屠耆單于堂弟),郅支單于(呼韓邪的哥哥)。

到了前54年,4年之間,匈奴各個勢力之間,進行了殘酷的兼併戰爭之後,最終生存下來的勢力有兩個,一個是呼韓邪單于,另一個是郅支單于。

兩人都是虛閭權渠單于的兒子,所以大臣們說:

「今兄弟爭國,不在兄則在弟,雖死猶有威名,子孫常長諸國。」

郅支單于兵強,呼韓邪單于兵弱,前54年,閏振單于進攻郅支單于,被郅支單于反殺,軍隊被吞併。

郅支單于愈強,攜勝軍一鼓作氣進攻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兵敗退走,郅支單于建都單于庭,大有再次一統匈奴的趨勢。

呼韓邪單于幹不過郅支單于,迫於形勢,加上之前眾單于亂戰的時候,敗走投降漢朝的勢力都得到了漢朝的封賞,日子過得也算美滋滋的。

於是呼韓邪單于也有了投靠漢朝,依靠漢朝勢力東山再起的念頭。便有了材料中的情景。

二、呼韓邪該不該投靠漢朝?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漢朝時農耕民族,匈奴是遊牧民族。這是由於雙方所生活的土地的性質決定的。

蒙古高原種不了田,所以漢朝佔領匈奴的土地是毫無用處的,不僅毫無用處,而且還有是個財政負擔。

在農耕文明的時代下,高原苦寒,無法種植農作物,若是硬要屯兵守備這片無用之地,財政花費是巨大的。

因此,以農耕文明立國的漢朝,是無法佔領匈奴的土地的,因此農耕文明沒有滅亡遊牧民族的決心。

因為在蒙古高原上,必然會有一個遊牧政權,滅了一個遊牧政權,這片無主之地上,又會孕育出一個新的遊牧政權,這是必然的。

漢朝是匈奴,唐朝是突厥,宋朝是契丹、女真,明朝是北元、女真。

在這片土地上,遊牧民族是殺不死、打不敗的,滅了匈奴又會產生鮮卑,滅了鮮卑還有羌、氐,滅了羌氐還有突厥、契丹、女真。

只要農耕民族始終無法在這篇土地上紮下根,就始終會有一個遊牧民族在這篇土地上發展壯大。

遊牧民族是天生的掠奪者,一旦一統,就會南下威脅農耕文明。這是由其地理氣候和歷史傳承決定的。

縱觀歷史,從來只有遊牧民族轉化為農耕民族,很少有農耕民族會轉化為遊牧民族。為什麼?因為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生活顛沛流離,總的來說就是這是反人性的,人向來追求安逸。

所以,漢武帝之後,漢朝對於遊牧民族的態度,還是以拉攏分化為主,羈縻而治,防止出現統一強大的遊牧民族,力求製造分裂的、鬥爭的、弱小的遊牧民族。

因為漢朝弄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這片土地不屬於農耕民族,這片土地自始至終都會產生一個遊牧民族,這是漢朝所不能控制的。

漢朝唯一能夠控制的,就是不讓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統一做大,讓他們保持四分五裂。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從呼韓邪的個人利益出發,呼韓邪投靠漢朝,是一次明智的選擇。

此時郅支單于強而呼韓邪單于弱。如果漢朝不插手匈奴內部事務,蒙古高原被郅支單于統一是遲早的事。到時候一個統一強大的匈奴又在草原冉冉升起,成為農耕文明的噩夢。

如果郅支單于未來統一匈奴,那就是漢朝的勁敵。而呼韓邪單于正是郅支單于統一匈奴路上的最大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鑑於此,一旦呼韓邪投靠漢朝,漢朝必定會扶持相對弱勢的呼韓邪單于,在草原上鋤強扶弱,維持政治均勢,讓兩單于互相爭鬥,阻止郅支單于統一匈奴部落。這才符合漢朝的根本利益。

所以說,從不管是從呼韓邪的個人利益出發,還是從漢朝的政治利益出發,呼韓邪單于投靠漢朝,都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三、群臣為什麼反對呼韓邪投靠漢朝?

1.呼韓邪沒有退路,臣下有

王是王,臣是臣,從來只有投降的臣,沒聽說過投降的王,懸崖勒馬是臣,懸崖不勒馬是王。呼韓邪失敗了,並不意味著下屬的失敗,王失敗了會成王敗寇,而這對於臣子來說,只不過是換個主人效忠而已。

2.官僚永遠誰贏幫誰

呼韓邪窮途末路之下,投靠漢朝,為的是獲得漢朝的扶持,依靠漢朝的力量制裁郅支單于,從而求生存謀發展。

但呼韓邪單于的臣下並不這麼想,此時郅支單于強而呼韓邪單于弱,按照官僚集團誰贏面大幫誰的特性,這些臣下此刻最希望的就是,呼韓邪單于馬上和郅支單于正面硬剛,自己好吃裡扒外,待價而沽,把呼韓邪賣個好價錢,從而順利的討好新老闆,維持原有的政治權力。

3.投靠漢朝不符合匈奴貴族利益

如果呼韓邪單于單于投靠了漢朝,必定率領部落全部南下,傍塞而居,諸位大臣們因此離開了自己的領地,就好比魚離開了水,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同時,漢朝也必將派遣特使插手匈奴內部事務,幫助呼韓邪穩定王位,共同對抗郅支單于,到了那時,呼韓邪單于原來的下屬,權勢全無,也就失去政治話語權了。

西漢匈奴形勢圖&呼韓邪單于留居處

呼韓邪單于投靠漢朝後,《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載的:

單于自請「願留居幕南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

漢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將騎萬六千,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詔忠等留衛單于,助誅不服。

又轉邊穀米糽,前後三萬四千斛,給贍其食。

呼韓邪向漢宣帝請求,希望留居漠南光祿塞下,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退入受降城自保。

漢宣帝派遣長樂衛尉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率領一萬六千騎兵,和邊關數千騎兵一起送呼韓邪出塞,同時命令董忠留在呼韓邪身邊,專門誅殺不服呼韓邪單于的人。

又轉運糧草救濟呼韓邪部落匈奴。

呼韓邪接受漢朝兵糧兩方面硬控,自然聽命於漢朝,原來的屬下自然就失去政治話語權了。


四、遊牧民族亡我之心始於呼韓邪

從此以後,不可一世的匈奴,由兇猛的獅子,進化成溫順的大貓,直到西漢滅亡,北境再無匈奴之患,邊塞牛羊遍野,人民安居樂業。

但遊牧民族由於久留塞內,逐漸民族融合,見識到了農耕文明的先進性,從此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內心慢慢產生了拋棄放羊生活,轉變為農耕民族的念頭,對中華文化的向往日益加深,甚至慢慢產生了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想法,產生了霸佔這片土地的非分之想。

正是由於南匈奴久居漢地,生活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是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再也不願意到天寒地凍的冰天雪地之中刨食,這種心態的轉變擴散到塞外的其他胡人之中,饞南匈奴這種生活方式的胡人越來越多。

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戰爭策略,從此也由掠奪資源轉變為霸佔土地,五胡亂華的種子從此播種在了胡人們的心裡,饞這片土地的異族從此越來越多了。

因為看見了南匈奴的幸福生活,每當中原政權弱小之時,北方的遊牧民族總要南下,從此賴在中原不走了,思想包容的,主動融入到漢族當中去;思想僵化的,則依靠武力上的優勢,展開殘酷的種族清洗,華夏文明數次因此險遭滅頂之災。


五、強者生,弱者死。

然而這又能說明什麼呢?漢宣帝做錯了?並不,一代人解決一代人的事,漢宣帝並不能做西晉八王之亂的主,也不能做兩宋的主,更不能做滿清入關的主。

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只有當代人,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戰略轉變,遲早是會來的,只是什麼時候來的問題。

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無法迴避,沒有漢宣帝接納匈奴,也會有後世君主去做這個事。

為什麼胡人在漢宣帝手上溫順得像只大貓,而到了八王之亂以後,遼金蒙古時期、滿清時期,卻轉變成吃人的老虎?

因為強弱形勢不一樣了。在一個強大的、統一的中原政權面前,塞外的異族就溫順得像只大貓,在一個弱小的、分裂的中原政權面前,塞外勢力便會搖身一變,成為吃人的老虎。

只有變得更強,保持更強,才是一個民族立足的根本,而並非是寄希望於外界,希望異族不眼饞。

沒人饞,說明這個民族不行,就好像遊牧民族雖然戰鬥力高,但農耕民族永遠不饞遊牧民族一樣。有人饞,但不敢,才是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象徵,饞的是生活方式,不敢是因為打不過。

如今漢族依舊在,可見當年的匈奴、突厥?是他們不夠強嗎?並不,是他們的文明相對太落後,而不管是什麼種族,什麼膚色,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永遠擋不住的。

他們中的個人,都逐漸主動融入到了其他他們更嚮往的民族當中去,原來的民族,自然也就只剩一個留在史書上的符號了。

只是這個過程,充斥著掠奪和殺戮,剝削與壓迫,鮮血和眼淚。那些民富而國弱的政權,都被遊牧民族逆向融合了,因為他們太弱,在異族的掠奪和殺戮中灰飛煙滅了。

而一個強大的文明,卻會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堅韌,更有凝聚力,更有憂患意識,更有鬥爭智慧。

只有這樣,才能在歷史殘酷的民族融合中,變得更強,成為永遠的磁體。

生活水平決定文明程度,大炮口徑決定真理範圍。一個強盛的民族,就應該民富國強。

漢宣帝時期,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有漢以來的空前絕後水平,顯著高於周邊地區,因而異族嚮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故而異族溫順,所以說孝宣中興,是漢朝的綜合國力的巔峰時期。

全文完,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通鑑網

相關焦點

  • 遼國自白:我封印了遊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卻打開魔盒自取其辱
    對於宋朝的決定,遼國也先後派出使臣前來遊說,「今天大宋圖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邦,日後會大禍臨頭」,遼使的話很直白,指出宋朝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為了讓宋朝清醒,遼國甚至屈辱地將宋遼兄弟之國降為伯侄之國,遼國甘願自降身份當侄子。但是,宋朝拒絕了遼國示好,鐵了心與金國結盟,成功滅掉了遼國。
  • 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到底是高是低?
    先有匈奴,後有契丹,再來是「滿萬不可敵」的金兵,「彎弓射鵰」的成吉思汗,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就是北方的女真族滅了明朝之後建立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做了個簡要的表格,來考察一下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之間兩千年來相愛相殺的歷史。
  • 「長生天」對於遊牧民族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遊牧民族的模式中,至高無上的權利由天神「長生天」授予一位土地上的首領,這位首領即是天神的意志。在蒙古族的歷史上,黃金家族就是騰格里最為出色的代言人,而成吉思汗則是這個家族最為出色的人物。少數民族最早登上中國歷史舞臺,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在正統儒學中,少數民族歷來被酸儒不恥,他們信奉《論語》中的夷狄有君,提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民族問題一直是阻礙歷史前進的倒車輪。
  • 遊牧民族的1793
    註:嚴格意義上講,滿族應為半農耕的漁獵民族。本文作者將滿族直接歸為遊牧民族,並不嚴謹。但其關於北方遊牧民族所處生態環境、明清以來兵器發展等描述,仍有亮點,故轉載之以供讀者討論。除非是打巷戰,小規模火器對馬兵還是很有用的,就像1592年援朝抗倭的時候,祖大壽帶一幫遼東鐵騎大喇喇衝進平壤城去,結果被躲在建築裡的日本人用鐵炮當活靶子狙擊,只能倉惶逃走,還撒嬌說你們朝鮮人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連敵人有多少都數不出來。當戰場是受到局限的狹窄空間的時候,才顯出步兵對馬兵的優勢之處來。
  • 偽遊牧民族什麼意思什麼梗? 不懂我可以給你解釋解釋呦!
    偽遊牧民族什麼意思什麼梗? 不懂我可以給你解釋解釋呦!時間:2020-02-02 15:2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偽遊牧民族什麼意思什麼梗? 不懂我可以給你解釋解釋呦! 指,每逢年過節就提前預定好酒店,再約女神空降。 與遊牧民族不同的是,雙方非情侶、夫妻。
  •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之四大鐵證
    但無論如何,此時非常有必要再向國人重提此事,講清中美關係的核心利益所在。「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這是偉人說的。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就是因為他具有常人不具備的偉大之處,整個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也沒出現幾個偉人。這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盛了五千年後,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民族危機,於是,他橫空出世、力挽狂瀾,讓這個民族死裡逃生。
  • 一直到漢朝末年,遊牧民族基本都被中原暴打,為何越往後越難打?
    儘管如此,匈奴起兵連續衝鋒了七天七夜依然無法衝破劉邦的陣地,所有漢軍面對匈奴來勢洶洶,沒有任何畏懼,匈奴都差點懷疑他們有神靈相助,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太值得意外的,畢竟當時的匈奴和漢軍之間是有「文明代差」的,漢軍這時候不管哪方面都要比匈奴先進得多,匈奴充其量就是馬屁比較多,但是在漢朝先進的軍工面前是不堪一擊的,要知道華夏文明在夏朝時期就進入奴隸制文明,而且能夠打造青銅器
  • 阿爾泰山有傳奇,遊牧民族根據地
    阿爾泰山是個傳奇之地,今天是中俄蒙哈四國分界線,歷史上與各個北方大佬都有淵源,不僅是傳說中的突厥發源地,也是匈奴、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的根據地。阿爾泰山「<」裡面,有幾個山間盆地,大湖盆地、唐努烏梁海盆地。西邊有阿爾泰山、西薩彥嶺擋著,東邊有杭愛山、東薩彥嶺擋著,簡直就是山間搖籃,生活不要太愜意,貌似歲月很靜好。正因為高山草場,還因為山間河流,使得遊牧民族,簡直如魚得水。牛馬有草吃,牧人有水喝。幾個山口不到2800米,翻山就像上街買個菜。所以這裡不可避免的,成為遊牧民族根據地。
  • 遊牧民族騎兵和農耕民族騎兵,哪個強?
    ——西多尼斯·阿波林納尼斯一,遊牧民族騎兵VS農耕民族騎兵,有三大優勢1.箭無虛發的騎射本領。騎射是遊牧民族的一大特色。如《史記·匈奴列傳》中寫到,「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挽弓,盡為甲騎。」單純比較騎射,以自耕農為來源的職業騎兵顯然不如從小就放牧打獵練出來的騎兵。
  • 宋朝之後,遊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說出來有點不相信
    這些王朝在對付匈奴都有不錯的戰績,可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宋朝之後,你發現遊牧民族是越來越難打了,宋朝和遼國對峙百年,宋朝兩次北伐全數戰敗,宋太宗還得了一個「高梁河車神」的赫赫威名,澶淵之盟更是讓宋成為其「大送」的代名詞,而明朝雖然沒有和親賠款,可是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元氣大傷,而且直到明朝滅亡,其始終不能解決蒙古。
  • 我國遊牧民族的簡史
    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鮮卑……這些遊牧民族,有些甚至不會讀~但是它們不停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今天小五就做一個梳理,絕對值得你收藏! 一、東胡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存在了大約1300年。
  • 遊牧民族民族經常犯邊,騎兵該如何攻城?原來我們低估了古人智慧
    這對矛盾從封建王朝出現開始,一直到最後面的民族融合都在進行的這個過程。而且在這一場劇烈的衝突之中,遊牧民族似乎自始至終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每次與中原王朝大戰之時,中原王朝都被打得大敗虧輸,必須要以大毅力大勇氣,而且再加上名軍和名將的配合,才能取得勝利。而往往做到這一切的人物,都會成為歷史的絕頂存在,例如漢武帝,又例如唐太宗。
  • 契丹遊牧民族裝飾圖案構成淺析
    契丹族作為遊牧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代表,既受到了北方各個遊牧民族文化的影響,也與中原文化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傳承關係;契丹族曾經稱霸北方,享譽歐亞,故它的文化藝術中也擁有異域的文化因子。因此,探索集契丹民族文化藝術之大成的裝飾圖案,對於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在為當下的裝飾藝術設計提供更多可傳承的設計元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亡我之心不死」是一種神經病
    三大文明的關係是什麼呢?次第輝煌。先看中華文明。商周時期,我們是用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商周文化的特點是絢爛多彩。春秋戰國,我們是用腦袋看世界的,因此有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漢唐兩代,我們民族是用心胸看世界的,因此有漢的強悍,唐的廣闊。那個時候全世界留學生都到長安來留學,而不是去哈佛,也不用考託福和GRE。
  • 為何秦漢時我們能夠壓著遊牧民族打,宋朝時卻屢屢被虐?
    這種結局甚至讓近千年後的國人都覺得窩囊,甚至有偏激的網友還去支持不懷好意的日本人之語,也就是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每當此時,很多網友開始懷念「深入漠北兩千餘裡,兵鋒逼至狼居胥山」的霍去病,「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的蒙恬,亦或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耿恭,這些秦漢時代的大將禦敵於千裡之外,是大壯國威的英雄,也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 蒙古」閃米特」印歐」 世界三大遊牧民族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
  • 蒙古,閃米特,印歐世界三大遊牧系民族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西徐亞人,
  • 遊牧民族風味——哈薩克族馬奶子
    到了盛夏,在天山北麓的伊犁、博爾塔拉、塔城和阿勒泰的草原上,幾乎每座氈房裡都備有馬奶子。一首民歌中唱道:「駿馬遍山坡,馬奶流成河」。在這個時候,如果你來到牧區,一定會讓你暢飲一番。牧民們將剛擠下的馬奶裝在馬皮製成的皮桶裡,放進陳奶酒麴,置於保溫處,使之發酵,每天用木杵攪動數次,幾天過後,就成了略帶酸、微噴酒香、清涼適口、沁人心脾的馬奶子。有的哈薩克族牧民還把生的羊尾巴油放進皮桶裡和馬奶一起發酵,釀製出的馬奶子,更香更美,富有營養。
  • 匈奴、突厥、柔然等遊牧民族曾經叱吒風雲,後來去哪了?
    古代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對於中原的統治者來說極具威脅的存在,而這些遊牧民族還分有好多類,匈奴、突厥、
  • 為什麼遊牧民族會有「賤老」和娶後母、寡嫂的風俗
    遊牧社會「賤老」的社會根源與農耕社會相比,北方遊牧民族對待老人的態度則完全相反。《史記·匈奴列傳》:「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其實遊牧民族的「賤老」是把族群作為一個整體,在資源相對短缺的草原經濟體系中,很多時候都需要通過取捨,保障整個族群的安全。放棄對老年人的福利,從而使得整個族群的福利最大化,是遊牧民族作出的有利於整個族群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