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漢朝末年,遊牧民族基本都被中原暴打,為何越往後越難打?

2020-12-22 歷史上那點事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幾個很偉大的王朝和君王,正是這些人讓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加穩固,首先就是秦始皇,他憑一己之力橫掃六國統一華夏,這次算是真正的統一,他結束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郡縣專制制度,從此之後華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之後出現了漢朝和唐朝,將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制度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華夏文明更加綿延不絕,但是繞不開的都是周邊遊牧民族的侵擾,這一點上大家都認為真正最強的應該是漢朝,他們在打擊遊牧民族上面表現太突出。

漢朝初年,劉邦帶著幾萬人的先鋒部隊到了白登山,卻被匈奴的冒頓單于率領四十萬精銳騎兵圍困,在這裡被困了七天七夜,匈奴人始終無法闖入劉邦的陣地,反而讓自己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讓劉邦從容撤退,根據史書記載,匈奴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四十萬大軍從四面八方湧來,西邊的全都騎白馬,東邊的全都騎青馬,北邊的全都騎黑馬,南邊的全都騎紅馬,這樣的場景想想都震撼無比,但是反觀劉邦,當時他自己就連毛色相同的馬都湊不齊,只能坐雜色馬拉的車,而且將領更是只能坐牛車出行。

儘管如此,匈奴起兵連續衝鋒了七天七夜依然無法衝破劉邦的陣地,所有漢軍面對匈奴來勢洶洶,沒有任何畏懼,匈奴都差點懷疑他們有神靈相助,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太值得意外的,畢竟當時的匈奴和漢軍之間是有「文明代差」的,漢軍這時候不管哪方面都要比匈奴先進得多,匈奴充其量就是馬屁比較多,但是在漢朝先進的軍工面前是不堪一擊的,要知道華夏文明在夏朝時期就進入奴隸制文明,而且能夠打造青銅器,到了商朝,青銅器基本已經普及,西周的時候冶煉技術就已經達到頂峰,而且東周就開始出現鐵器,大規模應用到了軍事行動之中,湧現出了各種各樣的鐵劍、弓弩、盾牌,還有由鐵打造的護甲等等。而遊牧民族這時候就連口鐵鍋或者是青銅器都難尋。

大秦能夠滅六國,其實已經將弓弩、盾牌、鐵甲護具等設備的打造技術提升到了一個極其高的水準。漢朝基本完全繼承了這些技藝,而遊牧民族剛剛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第一次真正的統一,建立起了帝國,之前都是部落時代,可以說是剛進入奴隸制文明,很多的弓箭原材料還是獸骨、石頭之類的東西,護甲就是一些獸皮。在先進的青銅和鐵器面前,這些匈奴人再勇猛也只是血肉之軀,基本是不堪一擊,真正在戰場對上,這些遊牧民族只有被屠殺的份。所以這時候的大漢朝如果攻打匈奴,基本可以說是碾壓式的,比如漢武帝時候的李陵用5000步卒,與匈奴8萬大軍對抗了五天五夜,並且給匈奴造成了一萬多的傷亡,主要也是因為此時的漢朝在軍事思想、武器設備方面,對匈奴有著領先時代的優勢。

大漢朝也看到了匈奴騎兵的戰力,所以開始建立自己的騎兵,漢朝騎兵可以跟上匈奴的速度之後,衛青、霍去病的千裡遠徵就開始了,從此漠北無王廷,大漠響哀歌,匈奴人要麼脫北向南臣服漢朝,要麼往更西方流竄去欺負歐洲人。哪怕是到了漢朝末年諸侯割據,內部戰亂不斷,但是局部諸侯的力量就能暴打這些遊牧名族。

漢朝之後,遊牧民族越來越難打,晉朝八王之亂以後就有「五胡亂華」,哪怕是在盛世大唐也有「漁陽鼙鼓動地來」,宋朝、明朝更是亡於遊牧民族之手。這裡面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漢族和遊牧民族「和親」,這些公主嫁過去後會陪嫁大批工匠,這讓遊牧民族軍事設備製造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其次是遊牧民族和漢族之間的交流頻繁,很多漢人和遊牧民族做生意,他們用茶、鹽、鐵礦石等等交換遊牧民族的牛羊馬等牲畜,這時期大量的鐵礦石和軍器打造技術也大量流出。再次是遊牧民族在邊疆是不是的就來掠奪侵擾,他們一般是不殺工匠,為的就是發展自身技術。

所以遊牧民族和中原的軍備技術以及裝備方面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這種文明代差沒用幾年就彌平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遊牧民族深入學習漢文化,到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很驚訝地發現,那些原本被視為蠻夷的落後部族,竟然在不知不覺中追上來了,讓中原元氣大傷,甚至還可以入主中原。

相關焦點

  • 為何秦漢時我們能夠壓著遊牧民族打,宋朝時卻屢屢被虐?
    衛青抗擊匈奴但繼續想下去,很多人又會想到一個新問題——「為何秦漢時期能夠壓著遊牧民族打,一千多年後的大宋反而大幅退步了呢」?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到了宋朝,中原大地直接被東北的金人和北方的遊牧民族輪番教訓,先是割地求和,而後更是直接打到神州陸沉改朝換代,雖然明朝短暫中興了一下,但又被東北的漁獵民族趁機入主中原,直至近現代。
  • 宋朝之後,遊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說出來有點不相信
    在歷史上,遊牧民族一直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在歷朝歷代,為了對抗草原的遊牧民族中原王朝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比如漢朝和匈奴之間,漢朝為了打垮匈奴,整整一百年都在和匈奴大戰,而漢武帝也因此差點亡國,漢武帝後期之窮兵黷武比之秦朝末年都不遑多讓;而同樣的,在晉朝也是一樣,公元269年至280年,強大的鮮卑族肆虐河西,直接影響了伐吳大業,為了平息「秦涼之變」,晉武帝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換了四任都督才算徹底平息;隋唐時期也是,為了對抗強大的突厥,李世民不得不和突厥可汗籤訂「
  • 三國中原亂成一鍋粥,為什麼遊牧民族不敢入侵?漢朝太牛了
    「三國鼎立時期,吳國、蜀國、魏國割據佔領我國中原,戰亂不斷,乃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之時。」但是在戰爭之中,只有中原地區的混亂,是中原地區人民死傷不斷,人口遷移。卻是從來沒有發生過遊牧民族侵略中原地區的事情,這是因為什麼呢?主要有三個原因,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為何漢朝以後,遊牧民族越來越不好打了?真實原因歷史書上沒有
    國家對鎧甲的管控自然是非常嚴格,盔甲的製造技術都屬於國家內部的機密,一旦洩露出去,在戰場上敵人便能成功擊破鎧甲造成自己一方軍隊遭受巨大損失。放到任何一個地區都不會輕易將自己的鑄造鎧甲技術展示在他國面前。為什麼自從漢朝以後,北方遊牧地區戰鬥力越來越強勢,這與鎧甲技術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繫。
  • 漢朝為何至今被人懷念?到末年要滅國了,對外依然無人能敵
    不過有一個王朝,與唐、宋、明、清完全不同,哪怕是到末年要滅國了,對外依然無人能敵,這個王朝就是以強著稱的「強漢」。劉邦打敗了項羽等強大的諸侯,於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經過多年休養生息,漢朝經濟實力大大發展,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人遠徵匈奴,任何侵犯大漢天威的國家,其首領的腦袋就會被懸掛到長安城外,漢朝的這種強勢一直持續了很多年,哪怕是到末年依然沒有改變。
  • 匈奴、突厥、柔然等遊牧民族曾經叱吒風雲,後來去哪了?
    古代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對於中原的統治者來說極具威脅的存在,而這些遊牧民族還分有好多類,匈奴、突厥、
  • 遊牧民族民族經常犯邊,騎兵該如何攻城?原來我們低估了古人智慧
    在以往的歷史閒談之中,我們經常會說到,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其實一直伴隨著一個簡單的矛盾,那就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衝突。
  • 戰國七雄的趙國都能打敗匈奴,為何統一的漢朝卻與匈奴消耗上百年
    匈奴原本與華夏族同根同源,夏朝滅亡前夕,夏桀的後代淳維為了避免商人的打擊,率領其族人向北逃入茫茫草原,在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一帶生活下來,因為北方獨特的地理位置,不能種植莊稼,只能以遊牧方式生活,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遊牧民族特性的匈奴族。
  • 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到底是高是低?
    這段話很清楚的說明了匈奴與漢朝士兵之間的戰鬥力差距,而這種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兩者之間技術水平的差異所決定的。「兵刃樸鈍,弓弩不利。」的匈奴人在吸收了不少漢朝的先進技術之後,也只能由五當一提高到三當一。當然,這裡的數據拋開了兵種與實戰中種種限制,只是個宏觀層面的數據分析,然而這依然能說明遊牧民族在面對中原農耕王朝時的劣勢。
  • 如果漢武帝打不過匈奴,匈奴會像蒙古女真那樣入主中原嗎?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中原封建朝代裡面,基本大多數時間都能扛得住北方遊牧民族的毒打的,只要自己家裡沒人鬧「分家」的話,基本都沒有北方馬背上的漢子們什麼機會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之後,局勢就開始變得不受控制了。
  •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
  • 遊牧民族比漢族能打?別聽《狼圖騰》瞎說,看看短命的金國吧
    編者按:曾經有本充滿種族主義色彩,卻得以出版和廣為傳播的書《狼圖騰》,書裡面灌輸了這樣一個觀點,遊牧民族更有狼性,所能更能打!那麼,遊牧民族與漁獵民族真的更加能打嗎?這個問題既是個歷史學問題,又是個社會學問題。
  • 遊牧民族的1793
    然而其實明朝的制度也已經是近三百年前太祖和成祖時候的制度了,到了晚明時候已經吃力地跟不上國內的各種文化和經濟上的進化,所以才會有隆萬時期的大改革,企圖治療身體發育跟不上大腦發育所導致的精神紊亂症狀。但是遊牧民族一棒子打回來,休克療法,醒來以後又變回三百年前的樣子了。
  •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都搞懂了!我國遊牧民族的簡史
    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鮮卑……這些遊牧民族,有些甚至不會讀~但是它們不停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今天小五就做一個梳理,絕對值得你收藏! 一、東胡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存在了大約1300年。
  • 中國古代南方有哪些民族,為何他們不像北方匈奴蒙古一樣侵擾中原
    華夏與蠻、狄、夷、戎最早的時候,就連楚國都被周人稱為楚蠻,所以楚國一直有「不服周」的傳說,就是不服從周朝,但是後來楚國又不斷學習中原華夏族的禮儀,等到周朝禮樂崩壞時,反而是楚國深得周朝禮儀但是,在整個長江以南,雖然大部分民族融入了漢族,但還有一些比較封閉的地區仍然有獨立的民族一直在生存,比如漢朝南方有盤瓠﹑廩君﹑板楯三個蠻族,盤瓠蠻也稱為五溪蠻,生活在漢朝荊州的武陵郡,三國時期劉邦伐吳時,還邀請了盤瓠蠻的首領沙摩軻一起攻打東吳,盤瓠蠻也就是今天土家族的祖先之一。
  • 為什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總是侵略中原?
    作者:楊陽,政治經濟學,量化歷史研究先說結論:本文獻作者認為,持續兩千餘年的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是有著深刻的經濟學動力的。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遊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遊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軍事衝突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軍事衝突的誘因是我們努力阻止類似衝突發生的前提。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
  •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沒被異族趁虛而入?你看誰在邊疆就明白了
    不過管仲最為著名的頭銜則是「華夏文明保護者」,因為當時的華夏正處於一個內憂嚴重的年代,各國之間鬥來鬥去,那一些遊牧民族也紛紛虎視眈眈,是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成功地打敗了那一些遊牧民族
  • 漢朝之後,中華帝國的軍事實力為何越來越弱
    大家知道,漢朝經常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爆發戰爭,但是漢朝的軍事實力相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具有明顯的優勢,雖然是長途跋涉北擊匈奴,深入敵人的腹地,但是最後都是戰果輝煌,動輒殲滅敵人萬人以上,硬生生的把匈奴給趕到了歐洲。
  • 北方天寒地凍,沒有造弓箭的竹子,為何遊牧民族騎射比中原還兇猛
    中國古代有「后羿射日」的傳說,遠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散發出來的巨大熱量,讓大地上所有生靈都無法存活,但是卻又無可奈何。
  • 遊牧民族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亡我之心的?
    漢朝雖然強大,賞不能吞併匈奴。我們何必自己敗壞先祖的制度,向漢朝稱臣,使歷代單于蒙羞於地下,且被各國恥笑呢!即使因此而得勢,又怎能再統轄蠻夷各國!」左伊秩訾王說道:「不對,強弱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如今漢朝正盛,烏孫等各國都已向漢朝稱臣。我國自從且鞮侯單于以來,疆域日益萎縮,一直未能收復,即使一直倔強不屈,卻未曾有一天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