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自簡書
作者:喪心病狂劉老溼
這篇文章的由來是這樣的:
這是一位讀者在極簡五代史中的疑問,我在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五代史(九)中提到李存勖在黃河邊上和後梁鏖戰的時候,曾經分兵打退契丹進攻,打得耶律阿保機大敗而歸。這顯然與許多人遊牧民族戰鬥力出眾的印象不太相符。
實際上,大多數人遠遠高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力。
在古代,整建制軍隊的戰鬥力往往由士兵的訓練水平、戰術水平、裝備水平、兵種以及將領的統率能力決定。這其中,中原王朝的軍隊除了在軍種上比較吃虧一點之外,在其他四項上都佔有很大優勢,尤其是在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裝備水平方面,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之間的差距,不是勇氣或者身體素質就能輕易抹平的。
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今圍會宗者人眾不足以勝會宗,唯陛下勿憂!且兵輕行五十裡,重行三十裡,今會宗欲發城郭敦煌,歷時乃至,所謂報仇之兵,非救急之用也!
這段話很清楚的說明了匈奴與漢朝士兵之間的戰鬥力差距,而這種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兩者之間技術水平的差異所決定的。「兵刃樸鈍,弓弩不利。」的匈奴人在吸收了不少漢朝的先進技術之後,也只能由五當一提高到三當一。當然,這裡的數據拋開了兵種與實戰中種種限制,只是個宏觀層面的數據分析,然而這依然能說明遊牧民族在面對中原農耕王朝時的劣勢。
這和我們平時了解到的東西好像不太一樣,我們平時耳聞目睹的,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如何兇殘,中原王朝如何苦苦抵擋,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之類的。先有匈奴,後有契丹,再來是「滿萬不可敵」的金兵,「彎弓射鵰」的成吉思汗,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就是北方的女真族滅了明朝之後建立的。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做了個簡要的表格,來考察一下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之間兩千年來相愛相殺的歷史。
中原王朝與遊牧政權兩千年相愛相殺一覽表
那麼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真正亡於遊牧民族的中原政權究竟有幾個呢?
只有六個!
這其中,遼滅了後晉之後曾經在入主過中原一段時間,因受到廣大群眾強烈抵制而最終退了出去;金滅北宋的巧合成分很大,如果不是趙佶父子相信郭京大仙人的鬼話撤去城防,大開城門讓仙兵破敵的話,金兵能否滅掉北宋還是未知數(金兵兵臨開封城下時,郭京聲稱自己能做法破敵,於是趙佶父子大開城門放出其所謂的六甲神兵,被金兵一波平推,直接打進開封,否則以開封的守備程度,完全可以堅持到各地的勤王軍來到);清滅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即使松錦大戰之後明朝九邊精銳盡失,然而清朝還是得靠著吳三桂投降才能順利進關滅掉當時已經被農民起義折騰的千瘡百孔的大明。這樣算起來,也就只有前趙滅西晉,與元滅南宋之戰算是比較靠譜的、能夠反映遊牧政權戰鬥力的徵服之戰。
實際上,許多學者都曾對遊牧政權與中原王朝之間相愛相殺的歷史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很多學者都認為,遊牧政權在與中原農耕王朝交手的過程中,打不過是常態,打的過才是例外。在遊牧民族徵服中原的案例中,很多時候也並非是由於遊牧民族真的戰鬥力驚人,而是惡劣的氣候或是「王朝周期律」所引發的自然災害與內亂另中原王朝自顧不暇,才給予了這些遊牧民族可乘之機。
中華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一點,是有著完備而詳盡的文字史料記載(也就是說,我們喜歡記小黑帳)。因此幾乎每次遊牧民族對我們的衝擊,都會被原原本本的記錄下來,而大量衍生的文學作品像評書啦,小說啊,詩詞啦又會反覆加強我們對這些衝擊的記憶,時間一久,我們自然會產生一種「啊,我們以前被北方的遊牧民族欺負過這麼多次」的感覺。
而遊牧民族在剛剛進入中原的時候,往往都不會太守規矩,燒殺搶掠自不必說,關鍵是經常還要做出一些有悖人倫,滅絕人性的事來,因此中原人民的怨念都會比較重。。。
什麼?你問遊牧民族的感受?對不起,他們不是徹底被滅掉了就是被我們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同化掉了,少數剩下的幾個(像蒙古族和滿族)已經變成了「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快樂的融入了我們的大家庭。
推薦閱讀
(長按二維碼即可入手相關書籍)
(更多好書好物可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貨棧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