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到底是高是低?

2021-02-13 看鑑

內容來自簡書

作者:喪心病狂劉老溼

這篇文章的由來是這樣的:


這是一位讀者在極簡五代史中的疑問,我在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五代史(九)中提到李存勖在黃河邊上和後梁鏖戰的時候,曾經分兵打退契丹進攻,打得耶律阿保機大敗而歸。這顯然與許多人遊牧民族戰鬥力出眾的印象不太相符。

實際上,大多數人遠遠高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力。

在古代,整建制軍隊的戰鬥力往往由士兵的訓練水平、戰術水平、裝備水平、兵種以及將領的統率能力決定。這其中,中原王朝的軍隊除了在軍種上比較吃虧一點之外,在其他四項上都佔有很大優勢,尤其是在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裝備水平方面,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之間的差距,不是勇氣或者身體素質就能輕易抹平的。

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今圍會宗者人眾不足以勝會宗,唯陛下勿憂!且兵輕行五十裡,重行三十裡,今會宗欲發城郭敦煌,歷時乃至,所謂報仇之兵,非救急之用也!

這段話很清楚的說明了匈奴與漢朝士兵之間的戰鬥力差距,而這種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兩者之間技術水平的差異所決定的。「兵刃樸鈍,弓弩不利。」的匈奴人在吸收了不少漢朝的先進技術之後,也只能由五當一提高到三當一。當然,這裡的數據拋開了兵種與實戰中種種限制,只是個宏觀層面的數據分析,然而這依然能說明遊牧民族在面對中原農耕王朝時的劣勢。

這和我們平時了解到的東西好像不太一樣,我們平時耳聞目睹的,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如何兇殘,中原王朝如何苦苦抵擋,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之類的。先有匈奴,後有契丹,再來是「滿萬不可敵」的金兵,「彎弓射鵰」的成吉思汗,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就是北方的女真族滅了明朝之後建立的。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做了個簡要的表格,來考察一下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之間兩千年來相愛相殺的歷史。


中原王朝與遊牧政權兩千年相愛相殺一覽表

那麼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真正亡於遊牧民族的中原政權究竟有幾個呢?


只有六個!

這其中,遼滅了後晉之後曾經在入主過中原一段時間,因受到廣大群眾強烈抵制而最終退了出去;金滅北宋的巧合成分很大,如果不是趙佶父子相信郭京大仙人的鬼話撤去城防,大開城門讓仙兵破敵的話,金兵能否滅掉北宋還是未知數(金兵兵臨開封城下時,郭京聲稱自己能做法破敵,於是趙佶父子大開城門放出其所謂的六甲神兵,被金兵一波平推,直接打進開封,否則以開封的守備程度,完全可以堅持到各地的勤王軍來到);清滅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即使松錦大戰之後明朝九邊精銳盡失,然而清朝還是得靠著吳三桂投降才能順利進關滅掉當時已經被農民起義折騰的千瘡百孔的大明。這樣算起來,也就只有前趙滅西晉,與元滅南宋之戰算是比較靠譜的、能夠反映遊牧政權戰鬥力的徵服之戰。

實際上,許多學者都曾對遊牧政權與中原王朝之間相愛相殺的歷史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很多學者都認為,遊牧政權在與中原農耕王朝交手的過程中,打不過是常態,打的過才是例外。在遊牧民族徵服中原的案例中,很多時候也並非是由於遊牧民族真的戰鬥力驚人,而是惡劣的氣候或是「王朝周期律」所引發的自然災害與內亂另中原王朝自顧不暇,才給予了這些遊牧民族可乘之機。

中華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一點,是有著完備而詳盡的文字史料記載(也就是說,我們喜歡記小黑帳)。因此幾乎每次遊牧民族對我們的衝擊,都會被原原本本的記錄下來,而大量衍生的文學作品像評書啦,小說啊,詩詞啦又會反覆加強我們對這些衝擊的記憶,時間一久,我們自然會產生一種「啊,我們以前被北方的遊牧民族欺負過這麼多次」的感覺。

而遊牧民族在剛剛進入中原的時候,往往都不會太守規矩,燒殺搶掠自不必說,關鍵是經常還要做出一些有悖人倫,滅絕人性的事來,因此中原人民的怨念都會比較重。。。

什麼?你問遊牧民族的感受?對不起,他們不是徹底被滅掉了就是被我們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同化掉了,少數剩下的幾個(像蒙古族和滿族)已經變成了「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快樂的融入了我們的大家庭。


推薦閱讀

(長按二維碼即可入手相關書籍)

(更多好書好物可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貨棧購買)

相關焦點

  • 遊牧民族的1793
    註:嚴格意義上講,滿族應為半農耕的漁獵民族。本文作者將滿族直接歸為遊牧民族,並不嚴謹。但其關於北方遊牧民族所處生態環境、明清以來兵器發展等描述,仍有亮點,故轉載之以供讀者討論。但是遊牧民族一棒子打回來,休克療法,醒來以後又變回三百年前的樣子了。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在戰爭上,對農耕民族一直是存有優勢的。冷兵器的戰鬥力大小,取決於速度、力量、決斷和勇氣。
  • 遊牧民族騎兵和農耕民族騎兵,哪個強?
    匈牙利馬術師拉約什·考紹伊曾經試圖學習馬鐙發明之前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藝,結果發現沒有馬鐙的情況下,在馬背上顛簸數日之後,尿血是必然的後果。所以,遊牧民族「兒能騎羊,長為甲騎」的本領是他們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農耕民族當中只有極少數從小生活在邊境,熟悉遊牧方式的人,比如飛將軍李廣,才能在騎射上與匈奴人相提並論。
  • 長城僅7米8,究竟是怎樣防禦遊牧民族千年的呢?
    僅僅幾米高的長城到底防住了什麼呢?實際上,和日本人的評價相反,西方學者對長城更多的是一種肯定,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建築藝術上,長城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珍品,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西方人更是斷言:「修建長城,把西方文明拖入了一個黑暗時期。」這又是為什麼呢?
  • 「長生天」對於遊牧民族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遊牧民族的模式中,至高無上的權利由天神「長生天」授予一位土地上的首領,這位首領即是天神的意志。在蒙古族的歷史上,黃金家族就是騰格里最為出色的代言人,而成吉思汗則是這個家族最為出色的人物。少數民族最早登上中國歷史舞臺,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在正統儒學中,少數民族歷來被酸儒不恥,他們信奉《論語》中的夷狄有君,提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民族問題一直是阻礙歷史前進的倒車輪。
  • 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是屬於中國,還是蒙古國和土耳其?
    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劫掠物資,擄掠人口。中原王朝則修築萬裡長城,不斷反擊。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鬥爭史。幾千年間,無數的遊牧民族融入了漢族,很多漢人身上有遊牧民族的血統,尤其是北方人。還有多個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建立政權,蒙古和滿族甚至建立了大一統王朝。
  • 歷史上的遊牧民族真的都像多斯拉克人一樣不穿甲嗎?
    雖然馬丁描寫的多斯拉克人參照了歷史上很多的遊牧民族,馬丁對於多斯拉克人的描寫更是遊牧風濃厚,但是僅不穿甲一條就足以摧毀背景中所有的合理性。在歷史上,向多斯拉克人這種不穿鎧甲,缺乏重騎兵的遊牧民族是絕無可能戰勝15世紀初的歐洲軍隊的,不要說和蒙古人比,就算和早期的匈奴人、斯基泰人比,多斯拉克人的裝備依然顯得過於簡陋。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會與北方遊牧民族發生戰爭?這點是關鍵!
    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人,衣食住行樣樣不能少。衣者可以穿獸皮;住者可以築氈房;行者可以騎馬。唯有吃飯是最大問題,尤其到了寒冬,除了狂風就是暴雪,牲口都吃不上草料,人也是食不果腹,總不至於把賴以生存的牲口都殺了吃肉吧!如果真那樣的做,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一點即便是頭腦粗魯的遊牧民族,也是心知肚明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搶。於是,相對富庶的中原地區,就遭了殃。
  • 遼國自白:我封印了遊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卻打開魔盒自取其辱
    縱觀歷史,在中國所有的遊牧民族之中,契丹族是最溫和、最不具侵略性的一個民族,也是我國歷史上古老的民族,最早出現於4世紀,至14世紀中葉以後,契丹一詞不再出現於史書,歷經1000年。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說,契丹人是遊牧民族中最不能打的民族,相比於女真、蒙古等民族的侵略性,契丹族就友善得多。
  • 遊牧民族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亡我之心的?
    因此白登之圍以後,高祖呂后、文景之治時期,一直以低姿態和匈奴打交道。直到漢武帝時期,西漢完成了中央集權,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鹽鐵專營,開絲綢之路,行五銖錢,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達到空前程度。因此武帝開始著手北擊匈奴,打算解決一直擱置的外部問題。
  • 遊牧民族比漢族能打?別聽《狼圖騰》瞎說,看看短命的金國吧
    編者按:曾經有本充滿種族主義色彩,卻得以出版和廣為傳播的書《狼圖騰》,書裡面灌輸了這樣一個觀點,遊牧民族更有狼性,所能更能打!那麼,遊牧民族與漁獵民族真的更加能打嗎?這個問題既是個歷史學問題,又是個社會學問題。
  • 為何秦漢時我們能夠壓著遊牧民族打,宋朝時卻屢屢被虐?
    秦漢時期北方遊牧民族被死死壓制在北方實際上,遊牧民族騷擾華夏大地,早在商朝就已開始,但受限於北方的自然條件,各個遊牧民族的人數較少,且部落間較為分散,無法形成有效的威脅。,更是被遊牧民族打的改朝換代。從整個封建時代的歷史進程來看,相信大家的感覺就是中原王朝的戰鬥力越來越不行了,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網上討論也很多,被提到最多的就是中原王朝的內耗問題,比如文化精與內鬥不善外戰,又比如農耕文明面對遊牧民族相對被動,再比如郡縣制等架構問題。
  • 一直到漢朝末年,遊牧民族基本都被中原暴打,為何越往後越難打?
    ,這一點上大家都認為真正最強的應該是漢朝,他們在打擊遊牧民族上面表現太突出。而遊牧民族這時候就連口鐵鍋或者是青銅器都難尋。大秦能夠滅六國,其實已經將弓弩、盾牌、鐵甲護具等設備的打造技術提升到了一個極其高的水準。漢朝基本完全繼承了這些技藝,而遊牧民族剛剛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第一次真正的統一,建立起了帝國,之前都是部落時代,可以說是剛進入奴隸制文明,很多的弓箭原材料還是獸骨、石頭之類的東西,護甲就是一些獸皮。
  • 契丹遊牧民族裝飾圖案構成淺析
    文章通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考古資料挖掘等方法來研究契丹遊牧民族裝飾圖案的構成方式、主要特徵與文化融合的渠道。研究成果可充實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的研究,並為現代建築空間設計提供參考。契丹族作為遊牧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代表,既受到了北方各個遊牧民族文化的影響,也與中原文化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傳承關係;契丹族曾經稱霸北方,享譽歐亞,故它的文化藝術中也擁有異域的文化因子。因此,探索集契丹民族文化藝術之大成的裝飾圖案,對於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在為當下的裝飾藝術設計提供更多可傳承的設計元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為什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總是侵略中原?
    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遊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遊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軍事衝突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軍事衝突的誘因是我們努力阻止類似衝突發生的前提。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
  • 說印歐語的遊牧民族
    (點擊查看上文:古代的遊牧民族主要來自何方?
  • 蒙古」閃米特」印歐」 世界三大遊牧民族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
  • 匈奴、突厥、柔然等遊牧民族曾經叱吒風雲,後來去哪了?
    古代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對於中原的統治者來說極具威脅的存在,而這些遊牧民族還分有好多類,匈奴、突厥、
  •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
  • 遊牧民族風味——哈薩克族馬奶子
    正因為馬奶子是一種香醇可口,具有一定治療價值的良好飲料,所以一直受到哈薩克等民族的喜愛。馬奶子雖然含有少量的酒精成分,但絕不醉人,連喝十幾碗,亦不傷腦,倒是能起催眠作用,故飲後常陶然入睡。在滾滾的歷史車輪中, 馬奶子不僅是遊牧民族日常生活中永遠必不可少的飲品,也是民族特色的一種象徵,成為遊牧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蒙古,閃米特,印歐世界三大遊牧系民族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西徐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