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川紀和人類活動
冰期也就是冰川時期,是地球表面覆蓋大規模的冰川的地質時期。在兩次冰期之間的溫暖時期,被稱為「間冰期」。地球的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冰期,其中和最後一次是第四紀冰期。這次冰期時期,人類也處於進化、遷徙的階段。因此,第四紀冰川對人類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四次冰期發生於250萬年前,正是「人猿相揖別」的關鍵時期。250萬年前,東非的氣候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第四紀冰期從北半球襲來,使得東非高原的氣候變得更加乾燥,原來的稀樹草原逐漸退化為了灌木草原。森林的大量消失使得古猿不得不去適應新的生存環境。他們開始直立行走,製造和使用石器、木頭等原始工具,逐漸成為了最早的人類——能人。大約在200萬年前,能人又進化為了直立人。
在冰期時期,原本遷徙到了亞歐大陸的猿類出現了大量的滅絕事件。在間冰期,在非洲新進化而出的直立人就開始不斷走出非洲。東亞地區進入第四紀冰川的時間要大大晚於歐洲、北美等地。根據李四光的分期,中國大約在150萬年前進入第四紀冰川的鄱陽亞冰期。那麼在150萬年前之前的間冰期,中國的氣候還是十分溫暖的,因此從非洲走出的直立人能夠在中國大陸生存。距今220萬—259萬年前的安徽人字洞遺址是目前發現亞洲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距今200萬年前的巫山人是是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古人類化石遺址;此外中國發現早期直立人遺址還有180萬年前的山西西侯度遺址,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遺址等。
此後,中國大陸上經歷了鄱陽亞冰期(137—150萬年前)、大姑亞冰期(105—120萬年前)、廬山亞冰期(20—32萬年前)與大理亞冰期(1—11萬年前)4個亞冰期。在冰期時期,平均氣溫比現在低10度左右;在冰期之間的溫暖時期,是間冰期,平均氣溫比現在高10—15度。在冰期,原來生活在北方的動物群會出現大規模的滅絕,而古人類也會因為食物危機而出現危機。在間冰期,氣候溫暖,植被生長,動物繁衍,人類活動又頻繁起來。在中國發現的許多人類遺址都處於間冰期,如藍田人生活在65萬到53萬年前,是大姑亞冰期和廬山亞冰期之間的間冰期,氣候十分溫暖,這裡發現了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化石遺址。北京人生活的時間也屬於這個範圍。
冰期時期的中國氣溫
32萬年年前到20萬年前,是中國廬山亞冰期時期。由於氣溫下降,使得直立人走向了滅絕,或者進化為了早期智人。在20萬年前到11萬年前,氣候又溫暖起來,中國大陸上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十分豐富,著名的有大荔人、許家窯人、馬壩人、長陽人、丁村人等。其中東北發現的距今10萬年前的鴿子洞遺址是中國最晚的早期智人遺址。此後由於進入了大理亞冰期,使得氣溫下降,使得早期智人走向了滅亡。
分子人類學研究表明,之前走出非洲的直立人、早期智人都走向了滅亡。而現代人類的祖先是距今20萬年前在非洲進化成的晚期智人,他們在骨骼上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多大區別。大約在10萬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大約在5萬年前到達了中國。晚期智人更能適應寒冷的氣候,因此能夠在亞歐大陸取代危機下的早期智人。在中國,最早的晚期智人是柳江人和麗江人,此後有河套人、資陽人、山頂洞人等。最早的晚期智人發現於廣西、雲南一帶,因為這裡氣候溫暖,同時也是晚期智人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晚期智人在東亞的遷徙
二,冰後期與大洪水
在亞歐大陸的絕大多數的國家和民族的傳說中,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記載。如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史詩》裡面記載「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在中國,最早關於洪水的傳說就是「女媧補天」,《淮南子》載「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實際上,人類有共同的洪水記憶是有原因的。大約在1萬年前,第四紀冰川開始結束,亞歐大陸大量的冰川開始融化。在中國,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其他高海拔地區的冰川消融冰川融水大量匯入了江河發源地,導致大洪水連綿不絕。另外冰後期的降雨量也是大洪水的一大原因。根據《中國歷史地理》的資料,7500年前到5000年前,平均氣候比現在高2-7度,降雨量多500毫米,當時的華北地區也屬於亞熱帶。第四紀冰川融化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因此洪水的持續時間也是非常漫長的。一直到4000年前,洪水依然沒有停止。
對於古人類來說,大洪水就是一場大災難。不過在客觀上,洪水過後使得人類社會的發展大大加快了。世界主要的文明都出現於溫帶地區,而中國同樣如此。在寒帶地區,氣候條件惡劣,生物種類單一,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料,難以產生文明。在熱帶地區,氣候炎熱,生物多樣,但是卻助長了人類的惰性,使得人類社會停滯不前。只有在溫帶地區,氣候適中,雨水充足,土壤疏鬆肥沃,能夠刺激人類不斷開拓進取。中國最早的農業區出現於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這些地方土壤較為肥沃,氣候比較溼潤,但又並非泥沼,因此能夠產生了稻作文化和粟作文化。
三,氣候波動和王朝盛衰
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地球的氣溫依然處於不斷的波動狀態下。從1萬年前到夏商時期,中國的氣候基本是暖溼為主。到了西周時期,氣候開始進入了寒冷期。此後中國的氣候就是溫暖—寒冷交替出現。在氣候溫暖的時期,農耕區面積北移,有利於農耕遊牧過渡地帶如河西走廊、河套平原、遼東等地的開發。同時溫暖的氣候也能夠為中原王朝提供更多的物質基礎,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王朝的強盛。而在寒冷期,遊牧區的面積擴大,農耕區萎縮,使得遊牧民族更加強盛。一般大規模的遊牧民族南下都發生於寒冷期。
西周是第一個寒冷期。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在周孝王時期,漢江曾經發生過冰凍的現象。竺可楨通過《豳風》中出現的植物證實當時關中的氣候較冷。在西周晚期,發生了犬戎入侵的歷史事件。到春秋初期,北狄、西戎等入侵中原和關中,華夏文明面臨危機。從春秋到西漢時期,氣候又開始轉暖,當時的竹子、梅樹等亞熱帶植物可以在北方大面積生長。溫暖的氣候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全國的經濟重心。秦、西漢都定都於關中。同時,河套、河西、遼東、西域等地也十分適合農耕經濟發展,這給漢朝的擴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從東漢到南北朝,經歷了600年的寒冷期,《齊民要術》記載北方的物候要比現在推遲10天到15天左右。在這個時期,農耕區域又出現了收縮,遊牧區域開始擴大。如河套地區已經被遊牧民族控制。大量的遊牧民族還湧入了中原,最終造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從唐朝又是一個溫暖時期。唐朝時期,水稻的種植能夠北移到河套地區,關中地區出現了大量的亞熱帶作物,而四川盆地則出現了熱帶的荔枝等水果。溫暖的氣候不僅使得唐宋的經濟繁榮,同時也加速了周邊地區的開發。如青藏高原地區的農業能夠得以迅速發展,這是吐蕃王朝興盛的基礎。在東北,黑龍江流域能夠進行農業生產,這也是渤海國立國的基礎。
從安史之亂開始,中國的氣候總體偏冷。從880年到1230年是一個從溫暖到寒冷期的過渡時期,之後氣候就急轉直下。由於氣候變得較為寒冷和乾燥,使得農業區又一次萎縮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已經無法達到過去的水平,糧食無法自足,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和政治重心向東轉移。因此,長安此後就不適合作為首都了。氣候寒冷加速了人口的南遷,也加速了南方經濟的開發。到了南宋時期,南方已經成為了全國經濟重心。
宋朝之後的嚴寒也造成了遊牧民族南下的頻率加大了。在兩宋時期,黑龍江流域已經不太適合農業生產,遼金都選擇不斷南下。1230年之後,氣候變得更加寒冷。此時,蒙古興起,最終統一了東亞大陸。不過在元朝統一後,曾經出現了短暫的溫暖期,這也是元朝興盛的一個原因。明清時期,氣候又十分嚴寒,稱為「小冰期」。該時期,黑龍江、西域、河套都不太適合農業生產,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沙漠化現象,使得明朝的勢力難以在這些地區立足。由於東北氣候嚴寒,使得黑龍江流域不在能夠向渤海國那時候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幾乎回到了漁獵狀態。明清時期,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總體上處於不斷南遷的狀態,如蒙古族盤踞在遼西、河套,滿清入關等。這次小冰期氣候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因此現在我們處於歷史上比較寒冷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