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氣候變化和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之一!

2020-12-23 騰訊網

一,冰川紀和人類活動

冰期也就是冰川時期,是地球表面覆蓋大規模的冰川的地質時期。在兩次冰期之間的溫暖時期,被稱為「間冰期」。地球的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冰期,其中和最後一次是第四紀冰期。這次冰期時期,人類也處於進化、遷徙的階段。因此,第四紀冰川對人類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四次冰期發生於250萬年前,正是「人猿相揖別」的關鍵時期。250萬年前,東非的氣候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第四紀冰期從北半球襲來,使得東非高原的氣候變得更加乾燥,原來的稀樹草原逐漸退化為了灌木草原。森林的大量消失使得古猿不得不去適應新的生存環境。他們開始直立行走,製造和使用石器、木頭等原始工具,逐漸成為了最早的人類——能人。大約在200萬年前,能人又進化為了直立人。

在冰期時期,原本遷徙到了亞歐大陸的猿類出現了大量的滅絕事件。在間冰期,在非洲新進化而出的直立人就開始不斷走出非洲。東亞地區進入第四紀冰川的時間要大大晚於歐洲、北美等地。根據李四光的分期,中國大約在150萬年前進入第四紀冰川的鄱陽亞冰期。那麼在150萬年前之前的間冰期,中國的氣候還是十分溫暖的,因此從非洲走出的直立人能夠在中國大陸生存。距今220萬—259萬年前的安徽人字洞遺址是目前發現亞洲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距今200萬年前的巫山人是是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古人類化石遺址;此外中國發現早期直立人遺址還有180萬年前的山西西侯度遺址,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遺址等。

此後,中國大陸上經歷了鄱陽亞冰期(137—150萬年前)、大姑亞冰期(105—120萬年前)、廬山亞冰期(20—32萬年前)與大理亞冰期(1—11萬年前)4個亞冰期。在冰期時期,平均氣溫比現在低10度左右;在冰期之間的溫暖時期,是間冰期,平均氣溫比現在高10—15度。在冰期,原來生活在北方的動物群會出現大規模的滅絕,而古人類也會因為食物危機而出現危機。在間冰期,氣候溫暖,植被生長,動物繁衍,人類活動又頻繁起來。在中國發現的許多人類遺址都處於間冰期,如藍田人生活在65萬到53萬年前,是大姑亞冰期和廬山亞冰期之間的間冰期,氣候十分溫暖,這裡發現了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化石遺址。北京人生活的時間也屬於這個範圍。

冰期時期的中國氣溫

32萬年年前到20萬年前,是中國廬山亞冰期時期。由於氣溫下降,使得直立人走向了滅絕,或者進化為了早期智人。在20萬年前到11萬年前,氣候又溫暖起來,中國大陸上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十分豐富,著名的有大荔人、許家窯人、馬壩人、長陽人、丁村人等。其中東北發現的距今10萬年前的鴿子洞遺址是中國最晚的早期智人遺址。此後由於進入了大理亞冰期,使得氣溫下降,使得早期智人走向了滅亡。

分子人類學研究表明,之前走出非洲的直立人、早期智人都走向了滅亡。而現代人類的祖先是距今20萬年前在非洲進化成的晚期智人,他們在骨骼上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多大區別。大約在10萬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大約在5萬年前到達了中國。晚期智人更能適應寒冷的氣候,因此能夠在亞歐大陸取代危機下的早期智人。在中國,最早的晚期智人是柳江人和麗江人,此後有河套人、資陽人、山頂洞人等。最早的晚期智人發現於廣西、雲南一帶,因為這裡氣候溫暖,同時也是晚期智人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晚期智人在東亞的遷徙

二,冰後期與大洪水

在亞歐大陸的絕大多數的國家和民族的傳說中,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記載。如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史詩》裡面記載「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在中國,最早關於洪水的傳說就是「女媧補天」,《淮南子》載「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實際上,人類有共同的洪水記憶是有原因的。大約在1萬年前,第四紀冰川開始結束,亞歐大陸大量的冰川開始融化。在中國,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其他高海拔地區的冰川消融冰川融水大量匯入了江河發源地,導致大洪水連綿不絕。另外冰後期的降雨量也是大洪水的一大原因。根據《中國歷史地理》的資料,7500年前到5000年前,平均氣候比現在高2-7度,降雨量多500毫米,當時的華北地區也屬於亞熱帶。第四紀冰川融化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因此洪水的持續時間也是非常漫長的。一直到4000年前,洪水依然沒有停止。

對於古人類來說,大洪水就是一場大災難。不過在客觀上,洪水過後使得人類社會的發展大大加快了。世界主要的文明都出現於溫帶地區,而中國同樣如此。在寒帶地區,氣候條件惡劣,生物種類單一,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料,難以產生文明。在熱帶地區,氣候炎熱,生物多樣,但是卻助長了人類的惰性,使得人類社會停滯不前。只有在溫帶地區,氣候適中,雨水充足,土壤疏鬆肥沃,能夠刺激人類不斷開拓進取。中國最早的農業區出現於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這些地方土壤較為肥沃,氣候比較溼潤,但又並非泥沼,因此能夠產生了稻作文化和粟作文化。

三,氣候波動和王朝盛衰

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地球的氣溫依然處於不斷的波動狀態下。從1萬年前到夏商時期,中國的氣候基本是暖溼為主。到了西周時期,氣候開始進入了寒冷期。此後中國的氣候就是溫暖—寒冷交替出現。在氣候溫暖的時期,農耕區面積北移,有利於農耕遊牧過渡地帶如河西走廊、河套平原、遼東等地的開發。同時溫暖的氣候也能夠為中原王朝提供更多的物質基礎,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王朝的強盛。而在寒冷期,遊牧區的面積擴大,農耕區萎縮,使得遊牧民族更加強盛。一般大規模的遊牧民族南下都發生於寒冷期。

西周是第一個寒冷期。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在周孝王時期,漢江曾經發生過冰凍的現象。竺可楨通過《豳風》中出現的植物證實當時關中的氣候較冷。在西周晚期,發生了犬戎入侵的歷史事件。到春秋初期,北狄、西戎等入侵中原和關中,華夏文明面臨危機。從春秋到西漢時期,氣候又開始轉暖,當時的竹子、梅樹等亞熱帶植物可以在北方大面積生長。溫暖的氣候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全國的經濟重心。秦、西漢都定都於關中。同時,河套、河西、遼東、西域等地也十分適合農耕經濟發展,這給漢朝的擴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從東漢到南北朝,經歷了600年的寒冷期,《齊民要術》記載北方的物候要比現在推遲10天到15天左右。在這個時期,農耕區域又出現了收縮,遊牧區域開始擴大。如河套地區已經被遊牧民族控制。大量的遊牧民族還湧入了中原,最終造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從唐朝又是一個溫暖時期。唐朝時期,水稻的種植能夠北移到河套地區,關中地區出現了大量的亞熱帶作物,而四川盆地則出現了熱帶的荔枝等水果。溫暖的氣候不僅使得唐宋的經濟繁榮,同時也加速了周邊地區的開發。如青藏高原地區的農業能夠得以迅速發展,這是吐蕃王朝興盛的基礎。在東北,黑龍江流域能夠進行農業生產,這也是渤海國立國的基礎。

從安史之亂開始,中國的氣候總體偏冷。從880年到1230年是一個從溫暖到寒冷期的過渡時期,之後氣候就急轉直下。由於氣候變得較為寒冷和乾燥,使得農業區又一次萎縮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已經無法達到過去的水平,糧食無法自足,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和政治重心向東轉移。因此,長安此後就不適合作為首都了。氣候寒冷加速了人口的南遷,也加速了南方經濟的開發。到了南宋時期,南方已經成為了全國經濟重心。

宋朝之後的嚴寒也造成了遊牧民族南下的頻率加大了。在兩宋時期,黑龍江流域已經不太適合農業生產,遼金都選擇不斷南下。1230年之後,氣候變得更加寒冷。此時,蒙古興起,最終統一了東亞大陸。不過在元朝統一後,曾經出現了短暫的溫暖期,這也是元朝興盛的一個原因。明清時期,氣候又十分嚴寒,稱為「小冰期」。該時期,黑龍江、西域、河套都不太適合農業生產,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沙漠化現象,使得明朝的勢力難以在這些地區立足。由於東北氣候嚴寒,使得黑龍江流域不在能夠向渤海國那時候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幾乎回到了漁獵狀態。明清時期,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總體上處於不斷南遷的狀態,如蒙古族盤踞在遼西、河套,滿清入關等。這次小冰期氣候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因此現在我們處於歷史上比較寒冷的時期。

相關焦點

  • 遊牧民族「光復中華」口號下的草原文化及其體系考察
    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農耕文化圈與遊牧民族的草原遊牧文化圈的對抗與對立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這種對抗自商周開始至清朝入主中原結束,在這激烈的對抗與碰撞中,中華歷史進程及其格局受到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這也是遊牧民族在中原王朝近千年的打壓之一,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幾次喧賓奪主入主中原的原因之一。匈奴人的文化習俗及其基本特徵匈奴有哪些文化習俗?
  • 為什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總是侵略中原?
    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遊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遊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軍事衝突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軍事衝突的誘因是我們努力阻止類似衝突發生的前提。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
  • 氣候變遷如何促成人類文明演化
    氣候變遷對世界古代史進程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元末、明末的氣候災難與饑荒災難、「小冰川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原地區也曾上演。公元309年,長江更一度乾涸。許靖華在其所著的《氣候創造歷史》一書中回顧大量的歷史文獻,參照考古、氣象方面的專門史料而得出以上判斷。這個判斷對於完善中國中原地區居民南遷(形成今天的客家人群體)的歷史背景,有著重要意義。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二者都有各自的優點,要想擁有安穩的社會保障和開闊性的科技創新,就要二者兼具,相互融合,基於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取長補短。但同樣是海陸兼具,為什麼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呢?是什麼導致了東西方的差異?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一、東西方的文明起源文明的起源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每個文明的發展又與發源地一直存在緊密聯繫。
  • 高棉帝國,莫切文明,瑪雅文明……盤點那些失落於氣候變化的古代文明
    前幾天,氣候專家闢謠「最寒冷冬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對民生而言的確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我們共同盤點那些受氣候變化影響而失落的古代文明……高棉帝國始建於公元802年。有關氣候變化能毀滅整個文明的思想產生於一個多世紀前,但人們真正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則僅僅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從那時起開始在湖底沉積物和鐘乳石中尋找線索以探索古代的氣候,從而開闢了這類研究的新局面。
  • 科學研究發現,中國古代戰爭頻發和這一氣候現象有關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中原地區經歷十二個朝代,而每一次王朝更迭,都伴隨戰爭的爆發。而戰爭的原因有很多,外族侵略、統治者腐敗無能等等,但是自然因素的影響也不可以忽略。因為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決定國力的根本就是農業的發展,而氣候的變遷絕對會對農業產生巨大影響,進而形成戰爭的導火索。
  • 中華文化符號 | 長城 :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
    中國古代文明形成過程中,定居農業形成初期的衝突,主要是不同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防禦的長城,屬於這種性質戰爭的繼續和發展。戰國時期,有了秦、趙、燕三個諸侯國修建的長城,開始了農耕對遊牧的防禦。秦漢時期創造了更為發達的農耕文明,與此同時,遊牧民族也向草原文明邁進。
  • 氣候與文明|中國篇·綜述
    在《氣候與文明》系列中,我將以氣候變遷對文明興衰的影響為主要探索方向。 在反覆閱讀了竺可楨教授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化初步研究》後,我在過去數年內整理了大量相關研究資料,以支持我的調查。
  • 謝和耐|遊牧民族入侵與傳統中國的樣貌
    如果我們自家的文明也遭到歷史學家們此等程度的忽視,如果人們對它自古代以降的複雜發展也所知甚少,就像他們對中國的那樣,那麼,它同樣也有顯出巨大慣性的危險,在其某些傳統和精神取向中也同樣能找到中國那種恆久不變的特質。不過我想,在這方面的錯覺也包含著某種真理的尺度,至少它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事實:我們自家的文明和中華文明一樣,在其抉擇關口都是奇異的和飄忽不定的。
  • 文明興衰的決定因素和東西方文明的大分流
    要研究一萬年間歐亞大陸上文明的分演,他要找的是能夠影響長期發展的基本因素,所以他找到了地理和氣候這兩個自然因素。地理決定了是西歐而不是中國首先發現了新大陸,這可以解釋東西方大分流的問題。氣候變化決定了北半球各文明的興衰,這一點我認為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新穎。
  • 蒙古」閃米特」印歐」 世界三大遊牧民族
    做為發源於東方蒙古高原的馬背民族,「馬和鐵器」給了這些民族掃蕩古老的中原文明的動力,他們的對手就是偉大的中華古老文明。中原王朝的祖先們面對強悍的遊牧人發起的風暴,演出了一幕幕「黃禍西引」的精彩故事。讓我們先從匈奴人說起(稍帶著說明的是,匈奴人即蒙古人的祖先)。 匈奴人從先秦時代就開始形成,到了秦始皇,有了修建萬裡長城抵禦匈奴的故事,漢武帝時代,有一系列抵抗匈奴的故事。
  • 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是屬於中國,還是蒙古國和土耳其?
    在古代,中原王朝的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草原。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劫掠物資,擄掠人口。中原王朝則修築萬裡長城,不斷反擊。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鬥爭史。幾千年間,無數的遊牧民族融入了漢族,很多漢人身上有遊牧民族的血統,尤其是北方人。
  • 以地理環境為角度,淺談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的差異
    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地理環境與之密切相關。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有重要影響。全世界文明的發展早期階段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文明類型,但令人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先秦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而地理環境在先秦中國以及古希臘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蒙古,閃米特,印歐世界三大遊牧系民族
    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但是遊牧民族也並不是居無定所,從中外的史集來看遊牧民族是有隱秘的定居據點的。但如今遊牧分為世界三大民族系,分別為蒙古系遊牧民族,閃米特希遊牧民族,印歐系遊牧民族。做為發源於東方蒙古高原的馬背民族,「馬和鐵器」給了這些民族掃蕩古老的中原文明的動力,他們的對手就是偉大的中華古老文明。中原王朝的祖先們面對強悍的遊牧人發起的風暴,演出了一幕幕「黃禍西引」的精彩故事。讓我們先從匈奴人說起(稍帶著說明的是,匈奴人即蒙古人的祖先)。匈奴人從先秦時代就開始形成,到了秦始皇,有了修建萬裡長城抵禦匈奴的故事,漢武帝時代,有一系列抵抗匈奴的故事。
  • 遊牧與農耕:競爭中構成了中國歷史
    中國的遊牧民族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西部的羌人、藏人;一類是北部的蒙古人、鮮卑人;一類是居於東北,漁業和遊牧混雜的滿人、女真人、遼人等。歷史上,羌人、藏人對中國的影響不大,僅僅出現在東漢和唐朝初期。北方蒙古帝國雖然軍事力量強大,佔領中國全境也不過幾十年而已。真正對中國產生影響的是東北人,即便他們的軍事力量並不非常強大。遊牧民族與中原民族真正起衝突始於戰國晚期。
  • 古代文明衰亡原因論爭
    2012年,美國學者切麗·溫納介紹了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報告,認為,過去幾千年間,季風氣候衰退,導致降雨減少,最終致使哈拉帕文明毀滅。中國學者葛倩、劉敬圃等人亦主此說,認為氣候波動是造成古埃及文明、古阿卡德帝國和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推測乾冷氣候主要緣於太陽活動減弱,導致季風減弱,熱帶輻合帶南移,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部分地區形成乾旱降溫。
  • 姚洋:用新視角探尋文明興衰的決定因素和東西方文明的大分流
    第四,自然因素對文明的塑造起到了什麼作用?這是莫裡斯在本書中特別關注的。要研究一萬年間歐亞大陸上文明的分演,他要找的是能夠影響長期發展的基本因素,所以他找到了地理和氣候這兩個自然因素。地理決定了是西歐而不是中國首先發現了新大陸,這可以解釋東西方大分流的問題。氣候變化決定了北半球各文明的興衰,這一點我認為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新穎。
  • 印歐人與「吐火羅民族大遷徙」
    這裡曾是人類最早的冶金中心之一,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高超的青銅器和鐵器工藝。 離開巴比倫後的吐火羅人經過長途遷徙,來到了亞洲腹地——中國新疆的塔裡木盆地的綠洲地區,甚至遊牧於敦煌祁連山(此祁連山當即天山)之間。中國史書稱其為大月氏人。公元前十八世紀以及隨後幾個世紀中,大約在中國的夏商時代,印歐人的民族大遷徙所導致的蠻族擴張,使得東西方文明之間產生了交流與互動。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會與北方遊牧民族發生戰爭?這點是關鍵!
    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人,衣食住行樣樣不能少。衣者可以穿獸皮;住者可以築氈房;行者可以騎馬。唯有吃飯是最大問題,尤其到了寒冬,除了狂風就是暴雪,牲口都吃不上草料,人也是食不果腹,總不至於把賴以生存的牲口都殺了吃肉吧!如果真那樣的做,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一點即便是頭腦粗魯的遊牧民族,也是心知肚明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搶。於是,相對富庶的中原地區,就遭了殃。
  • 古代遊牧民族,在大草原上生存會受到哪些災害,又是如何應對的
    一步之遙是只有童話才會出現的美好想像,其實對一個文明來說也是如此,在文明的建設和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遭遇重大打擊,或天災或人禍,特別是遇到難得一遇的大災難,許多幼稚的文明便因此走向滅亡。生長在大江大河邊的農耕文明,以一種互相儲藏、互相幫助的方式,最終走向祖國,抗擊災難。遊牧文明在草原上生存下來,又是如何面對這場災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