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遊牧民族,在大草原上生存會受到哪些災害,又是如何應對的

2020-12-27 一個人談歷史啊

大家都知道,活著,難免會有三禍五福,磕磕絆絆。一步之遙是只有童話才會出現的美好想像,其實對一個文明來說也是如此,在文明的建設和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遭遇重大打擊,或天災或人禍,特別是遇到難得一遇的大災難,許多幼稚的文明便因此走向滅亡。

生長在大江大河邊的農耕文明,以一種互相儲藏、互相幫助的方式,最終走向祖國,抗擊災難。遊牧文明在草原上生存下來,又是如何面對這場災難的呢?

農業文明偏愛將改造自然與順應自然相結合的方式,遊牧民族對自然與氣候的依賴性,實際上比農業文明要高得多,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方式也與農業文明截然不同。這一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源於價值觀念的不同,對於農業文明而言,房屋、田地既是不可移動的、不可拋棄的財產,又是賴以生存的資產。但是對遊牧民來說,土地和房屋的重要性卻不是那麼大,而且「草場放牧」的牧民可以在任何時候丟棄草場轉到其他地方。

對農耕文明而言,財產是死的,且相對固定;而對遊牧文明而言,財產則相反,是活的,且可移動。這些家畜,就是它們所儲存的各種家畜。家畜就像農舍一樣,既是財產又是生產的工具。所以當災難來襲時,農民要用平日的積蓄艱難度日,遊牧民族只需選擇「去」即可。

對遊牧民而言,財產和生活方式都是「活的」,這既是優勢,又是生存的難處。對牧民而言,穩定的「停頓」,就意味著走向死亡。所以,牧民心中的災禍,與農耕文明心中的災禍,完全不同。

對農業文明而言,抗災減災的關鍵,在於儲蓄與互助,在於「等」。對遊牧文明而言,抗災防災的關鍵,在於確保家畜的生存,因此,他們是遷移,而非儲蓄。所以,遊牧民族面對的牧民災難,到底是什麼呢?實際上主要是「白災」和「黑災」,還有旱災、狼災、瘟疫等。

雪花指被大雪覆蓋的草地,使牲畜難以覓食。黑色災難指的是草原冬季少雪甚至無雪,牲畜無水飲水,造成肥力下降,甚至大量死亡。旱災也是如此,牧草枯死,家畜無糧。此外,在草原上,一種災難的爆發,往往會引起其他災難的連鎖反應,比方說,牲畜大量死亡之後,瘟疫便隨之而來,造成更大的災難。

家畜是牧民的命脈,家畜的生存狀況直接關係到草場的社會環境,甚至影響著牧民的生產生活。

所以,有哪些具體的抗災措施呢?

1.遷徙避災

遷徙避災,是最常見的抗災措施,對農耕文明而言,防災的重點往往在於災前準備,而對草原上的牧民而言,各種災害往往沒有明顯的前兆,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對牧民而言,保護家畜,就是保護財產,所以,當環境不適合家畜生活時,離開並尋找合適的生存環境,找到了,災難也就自然消除了。事實上,家畜本身就是「儲蓄」的。

實際上,遷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簡單,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民族,尤其是與定居的農業民族發生關係,這樣,就容易演變成社會衝突。呼韓邪單于為何選擇附漢?看看這些年的史書:「其冬日,匈奴大雨傾盆,牲畜多餓死。」知道了吧,大的白災來了,牧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向東遷移,還是向西遷移?

東邊是強悍的漢朝,西邊是不能預料的前路。選東就是選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選北匈奴就是選北匈奴。漢王朝的強大,迫使牧民們做出了「和睦相處,和衷共濟」的選擇,從對抗到合作,單純從防災防患的角度來考慮,這實際上是一個進步。

《五畜合群》我國史家和史書,往往更注重漢匈之間的對抗與和平,有關牧民具體預防災害的措施的記載不多,但在這方面,當代特別蒙古族學者的田野考察,卻填補了大量史料的空白。據了解,牧人也像農耕文明一樣,有各種技術對策,在農民精耕細作的過程中,有許多技術手段可以達到增產的目的,實際上牧人也一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畜合一」。

所謂五畜合群,就是把駱駝、黃牛、綿羊、馬、山羊五種不同的家畜混雜在一起放養,這五種動物雖然都是草食動物,但屬於不同的物種,但它們在一起,展現了萬物和諧的美。

駝子可以忍受乾旱,吃樹的果實,也可以抵禦大風和沙塵暴的侵襲,當遇到大風和沙塵暴時,其他的駝子也需要站出來來擋雨。馬蹄跑得很快,在遷移過程中常常起著開拓者的作用,當大雪覆蓋草地時,馬蹄也能刨開雪,保證馬和其他牲畜不會餓死,即使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也能靠吃馬糞維持一段時間。羊群以灌木和落葉為生,黃牛和綿羊以矮草為生。

五穀雜糧的飼餵碰巧是錯開的,既有利於畜牧業的生產,又可以減輕草場的負擔,同時還可以抵禦一些災荒。即使是這樣的組合,也能使牧群提前覺察到狼群的到來,減輕損失,可謂絕妙之極。

3.獵獵採掘相舉

災荒來臨時,牧民常常需要宰殺牲畜作為口糧,此時,獵獵採掘便成為遊牧民族獲取食物、避免過度宰殺牲畜從而渡過災荒的重要手段。兩年前,匈奴左大渠「乃自請與呼廬訾王各將萬騎,南下塞獵,共合而入。呼韓邪單于在位時,也曾遭受過一次大的災難,他一邊向漢朝求援,一邊組織捕獵,結果「塞下禽獸盡,射殺無所得」,最後北上,繼續捕獵。採摘的對象主要是草原上的各種野果、野菜、菌菇、食物等,陰山巖畫中也有牧人採摘野果的畫面。

捕獵與採集相結合,增強了牧民獲取食物的能力,也就是增強了遊牧民族對天災的抗禦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能夠減少與農耕民族正面衝突的風險,有效地減少了自然災難轉變成社會災難的可能性。

4.無論親疏,一力相抗

對於農耕文明而言,建立基於親緣關係的組織,是一種有效的應對災荒的方法,而在草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財富形式的不同所致,房子和田地,可以按血緣關係分給子孫後代,而牲畜,卻不能這樣簡單粗暴地傳下去。

於是,在大草原上,饑荒來襲後,因機緣巧合碰上一起的個人、家庭,甚至其他遊牧部落,只要遇到了,就會同舟共濟,一齊抗災。正因為如此,在這種生活的磨練下,牧人常常有一種不顧個人利益得失,而著眼於集體利益得失的胸懷。收繼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你可以認為這個制度是野蠻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制度讓相對弱勢的婦女和婦女永遠不會被拋棄,保證了孤兒寡母也能得到集體的養育。

由此可以看出,遊牧民族防災抗災的手段雖然不同於農耕文明,但同樣具有其內在邏輯和智慧。正因為如此,農耕民族無法取代遊牧民統治草原,遊牧民也無法取代農耕民族統治草原。最終表現為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交替執政,從而鑄成我們中華民族的今天。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會與北方遊牧民族發生戰爭?這點是關鍵!
    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人,衣食住行樣樣不能少。衣者可以穿獸皮;住者可以築氈房;行者可以騎馬。唯有吃飯是最大問題,尤其到了寒冬,除了狂風就是暴雪,牲口都吃不上草料,人也是食不果腹,總不至於把賴以生存的牲口都殺了吃肉吧!如果真那樣的做,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一點即便是頭腦粗魯的遊牧民族,也是心知肚明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搶。於是,相對富庶的中原地區,就遭了殃。
  • 遊牧民族騎兵和農耕民族騎兵,哪個強?
    匈牙利馬術師拉約什·考紹伊曾經試圖學習馬鐙發明之前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藝,結果發現沒有馬鐙的情況下,在馬背上顛簸數日之後,尿血是必然的後果。所以,遊牧民族「兒能騎羊,長為甲騎」的本領是他們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農耕民族當中只有極少數從小生活在邊境,熟悉遊牧方式的人,比如飛將軍李廣,才能在騎射上與匈奴人相提並論。
  • 在中歐駐足千年的遊牧民族——馬扎爾人(人像街拍)
    早期的馬扎爾人為遊牧民族中的「少數民族」,因為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多操著印歐語(Indo-European languages,印度和歐洲的大部分語言都是從「原始印歐語」分化出來的
  • 古代遊牧民族的軍隊,打仗前會模仿狼的叫聲,戰後才發現真高明
    對於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狼是一種讓他們感到愛恨交加的動物。因為在草原上,狼是各種牲畜最危險的「敵人」,它們常常對牧民的羊群進行襲擊,許多牧民都曾因此蒙受損失。但是另一方面,狼群似乎也傳授了遊牧民族許多經驗,牧民通過觀察狼群進行狩獵,從而學到了一些打仗時的戰術。
  • 為什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總是侵略中原?
    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遊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遊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軍事衝突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軍事衝突的誘因是我們努力阻止類似衝突發生的前提。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
  • 阿爾泰的古代遊牧民族
    阿爾泰的古代遊牧民族文 圖/提什金 翻譯/張良仁 整理/牧金山阿爾泰山脈河谷風光2017年4月,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的提什金
  • 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到底是高是低?
    這顯然與許多人遊牧民族戰鬥力出眾的印象不太相符。實際上,大多數人遠遠高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在古代,整建制軍隊的戰鬥力往往由士兵的訓練水平、戰術水平、裝備水平、兵種以及將領的統率能力決定。這其中,中原王朝的軍隊除了在軍種上比較吃虧一點之外,在其他四項上都佔有很大優勢,尤其是在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裝備水平方面,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之間的差距,不是勇氣或者身體素質就能輕易抹平的。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今圍會宗者人眾不足以勝會宗,唯陛下勿憂!
  • 蒙古」閃米特」印歐」 世界三大遊牧民族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
  • 蒙古,閃米特,印歐世界三大遊牧系民族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西徐亞人,
  • 蒙古草原幾乎沒有樹木和竹子,古代遊牧民族用什麼製作弓箭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遊牧民族是極為彪悍的馬上民族,現在的蒙古人騎馬射箭也是必備的功課,那麼在樹木極為匱乏的蒙古高原,古代遊牧民族是如何製造出那麼多的弓箭呢?
  • 遊牧民族民族經常犯邊,騎兵該如何攻城?原來我們低估了古人智慧
    在以往的歷史閒談之中,我們經常會說到,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其實一直伴隨著一個簡單的矛盾,那就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衝突。
  • 北活故事丨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薩米人的現代生活
    原始遊牧民族薩米(Sámen)有著許多的頭銜,如「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四國之民」、「最後的土著」及「拉普人」。遊牧民族的薩米人,以捕獵與馴養馴鹿為生,隨著鹿群遷移生活,他們安靜地在世界盡頭過了幾千年的遊牧日子,但這份自給自足最終在中世紀開始被打破。薩米人先是碰到了維京人,在雙方的史料故事裡記載了他們時而發生衝突,時而以物易物。隨著維京人的「科普」,薩米民族開始有了自己的貨幣Tjoervie,不再延續石器時代的生活模式。
  • 說印歐語的遊牧民族
    (點擊查看上文:古代的遊牧民族主要來自何方?
  • 遊牧民族的1793
    註:嚴格意義上講,滿族應為半農耕的漁獵民族。本文作者將滿族直接歸為遊牧民族,並不嚴謹。但其關於北方遊牧民族所處生態環境、明清以來兵器發展等描述,仍有亮點,故轉載之以供讀者討論。對於遊牧民族來說,1793年實在算不上是個好年份。從今天的眼光看來,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相當浪漫的。
  • 中國歷史上以兇狠著稱的三大蠻族,竟然全都是遊牧民族
    歷史上中國對於蠻族理解是指那些非華夏部落或者說是那些文化層度落後於中原的一些南方部落。而在國外,對於滿足的理解,是分區域的。在西方歷史中,滿足這個詞是源於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邊的部落和民族的稱呼。而我今天要給你們介紹的是我國史上三大蠻族。第一匈奴 匈奴,在我國最大的遊牧部落,那就是匈奴人。
  • 歷史上中國的三大蠻族,都是遊牧民族,都以兇狠著稱!
    歷史上中國對於蠻族理解是指那些非華夏部落或者說是那些文化層度落後於中原的一些南方部落。而在國外,對於滿足的理解,是分區域的。在西方歷史中,滿足這個詞是源於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邊的部落和民族的稱呼。而我今天要給你們介紹的是我國史上三大蠻族。第一匈奴匈奴,在我國最大的遊牧部落,那就是匈奴人。
  • 為什麼遊牧民族會有「賤老」和娶後母、寡嫂的風俗
    遊牧社會相對於農耕社會面臨著更加嚴酷的考驗,來自於自然和異族的壓力使得他們必須作出更適應自然法則的價值取向。在戰爭狀態下,或是面臨嚴酷的自然環境,老人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由於需要不斷地遷徙,老人會行動不便,拖累整個族群的行動,這些因素促成了遊牧民族「貴壯賤老」的觀念。
  • 為什麼遊牧民族會有「賤老」和娶後母、寡嫂的風俗?
    遊牧社會相對於農耕社會面臨著更加嚴酷的考驗,來自於自然和異族的壓力使得他們必須作出更適應自然法則的價值取向。在戰爭狀態下,或是面臨嚴酷的自然環境,老人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由於需要不斷地遷徙,老人會行動不便,拖累整個族群的行動,這些因素促成了遊牧民族「貴壯賤老」的觀念。
  • 消失的民族在末日地球崛起, 遊牧生存MMO《最後的綠洲》3月27日...
    快醒來,遊牧民族……是時候越過最後一片綠洲中的烈日了。波蘭獨立開發團隊Donkey Crew的遊牧生存MMO《最後的綠洲》(英文名《Last Oasis》)今日正式上線Steam平臺開啟搶先體驗,並進行一周優惠購買活動。
  •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