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遊牧民族會有「賤老」和娶後母、寡嫂的風俗?

2021-03-05 平民古代史

免責聲明:以下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在中國傳統的歷史敘事結構中,華夏區域農耕民族的禮儀文化相對發達,並由衍化出相應的禮儀和等級倫理序列。而北方遊牧民族一直信仰原始宗教,祭祀文化並不發達,也就難以產生跟農耕社會旗鼓相當的文化資源,以及促進族群認同和國家構建的強大的精神紐帶。

北方少數民族

農耕社會「尊老」的價值取向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技術和經驗居於主導地位,而老人無疑是知識與經驗的載體,由於老人在農業生產中掌握豐富的生產經驗,代代相傳,尊重老人自然就成為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禮記·鄉飲酒義》:「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通過禮儀等級序列的形式表達對老人的尊敬,充分肯定老人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完全按著歲齒來規定尊崇之程度,這是農耕社會的一個顯著特色。

尊老是農耕社會的顯著特色

在《左傳》中,許多老人都是作為智者的身份出現,作者將尊老的傳統凝結於史實之中,並以此表達華夏這一價值的合理性。周代禮儀方方面面都照顧老人,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保護老人的地位,「周人貴親而尚齒」,不但強調族內孝悌,也強調族外尊老。尊老是禮儀文化系統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遊牧社會「賤老」的社會根源

與農耕社會相比,北方遊牧民族對待老人的態度則完全相反。《史記·匈奴列傳》:「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遊牧社會相對於農耕社會面臨著更加嚴酷的考驗,來自於自然和異族的壓力使得他們必須作出更適應自然法則的價值取向。在戰爭狀態下,或是面臨嚴酷的自然環境,老人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由於需要不斷地遷徙,老人會行動不便,拖累整個族群的行動,這些因素促成了遊牧民族「貴壯賤老」的觀念。

遊牧民族經常要面臨大規模遷徙

農耕社會的思想家們,以宗法倫理的視角,把北方遊牧民族的「賤老」行為看作是極大的不孝。並認為「賤老」行為嚴重動搖的禮儀文化的核心,即男權社會的家長制度,也就是危及了社會秩序的基礎。所以必須給予嚴厲批判。其實遊牧民族的「賤老」是把族群作為一個整體,在資源相對短缺的草原經濟體系中,很多時候都需要通過取捨,保障整個族群的安全。放棄對老年人的福利,從而使得整個族群的福利最大化,是遊牧民族作出的有利於整個族群的選擇。

遊牧與農耕在很多方面都是對立的

農耕社會的主流婚姻制度也受到過「鄭衛風淫」的動搖

在婚姻制度上,農耕社會奉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這種制度主要是為了確定繼承人而設立的,可以保證嫡長子繼承制度得以順利進行,從而避免王朝更迭時繼承權上發生的動亂和衝突,確保政權的穩定性。在春秋時期,婚姻關係出現了保守與開放並行的格局,一方面人們遵守禮制,嚴守貞操,另一方面也有著相當自由的空間。《詩經》中記載了大量婚姻自由、男女私奔的情節,說明在下層社會流行自由戀愛之風,相對於貴族婚姻的政治聯合,平民的婚戀主要還是建立在兩情相悅的情感基礎之上。

《詩經》中記載了大量古代男女的愛情故事

東周以後,出現了父親去世以後,兒子娶生母之外的父親妻妾的情況,貴族旁系不同輩分的男女也有侄子輩娶嬸母輩的。但這種情況在周禮傳統盛行的華夏地區並不具有合法性,也不是十分常見。主要在晉、衛、鄭、齊、楚這些深受蠻夷之風浸淫的地區流行,古人有鄭衛之風淫的說法。晉人同戎狄社會聯繫親密,楚人在南方長期不被認為是華夏族群。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男女禮教上也就不是那麼嚴謹。

武則天也算是李治的後母

娶後母、寡嫂是遊牧民族的婚姻制度

在遊牧民族中這種事情就很普遍,甚至被定為制度。他們把這種「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稱做是「轉房婚」,跟「賤老」一樣是一種爭取族群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當年王昭君就嫁給了匈奴王父子三人。解憂公主嫁了烏孫國的兄弟兩代國王。孝莊皇后與多爾袞的緋聞也是基於滿族也有族內轉婚的傳統。

王昭君嫁給了匈奴王父子三人

「轉房婚」可以使得婦女和小孩在有一定血緣關係的人下獲得保護,維持家族利益,包括人丁和財產。這種婚姻制度是遊牧民族面對殘酷的自然挑戰時的合理選擇。在遊牧社會中,婦女的生育能力就是社會中最珍稀的資源,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這裡婦女生育的成活率比較低,如果讓育齡婦女守寡,就是對整個部族生育資源的極大浪費。人口對於部族的興衰意義重大,不管是娶後母還是娶寡嫂,都是在家族血緣範圍內最大限度地增加人口,為的是維持家族的穩定,是遊牧民族在特定自然環境下社會價值和道德的自然選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遊牧民族會有「賤老」和娶後母、寡嫂的風俗
    貴壯健,賤老弱。」遊牧社會相對於農耕社會面臨著更加嚴酷的考驗,來自於自然和異族的壓力使得他們必須作出更適應自然法則的價值取向。在戰爭狀態下,或是面臨嚴酷的自然環境,老人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由於需要不斷地遷徙,老人會行動不便,拖累整個族群的行動,這些因素促成了遊牧民族「貴壯賤老」的觀念。
  • 為什麼匈奴人會"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呢?
    但是應該有不少人都不了解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婚姻方面的風俗傳統,今天就來介紹一個在現代看來匪夷所思的少數民族的婚姻習俗。    說到匈奴,大家就會不自覺的想到強壯和野蠻,是一群有組織無紀律的遊牧民族。匈奴是在西漢時期強大起來的,因為屢次騷擾中原邊境,讓當時的朝廷也是頭疼不已。
  • 老 單 於 死 後,和 親 公 主 要 改 嫁 兒 孫 輩,匈 奴 的 收 繼 婚 是 個 什 麼 梗
    收繼婚是個什麼梗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以匈奴為代表的遊牧民族,他們有一套特殊的婚姻習俗。父親去世後,兒子必須娶生母以外的所有後媽;兄弟去世,同輩也必須迎娶所有寡嫂。二是保證氏族血統純潔。普通的遊牧民族百姓施行收繼婚,是為了不失去家族勞動力,一旦寡母寡嫂改嫁他人,相當於家族內部減少一員勞動力。
  • 為何會有這種婚俗?
    所謂「收繼婚制」,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兄終弟及,父死子繼」,這一制度在舊時曾一度盛行於匈奴、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中,在這一制度下,兒子續娶後母、小叔子續娶寡嫂、侄子續娶寡嬸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 匈人、匈奴人和匈牙利人有關係嗎?
    長期以來,有不少國內書籍一直津津樂道於匈人是匈奴,被漢朝打敗然後跑到西方去打敗羅馬,由此得出結論認為漢朝更勝羅馬一籌云云。那麼所謂的匈人究竟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或者和匈奴有無聯繫呢?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匈人就是北匈奴」的說法受到了世界各地學者的強烈質疑,他們主要依據的是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和語言學研究成果,即:消滅西晉的匈奴人高鼻多須,並且按照《晉書》記載,劉淵、劉曜、赫連勃勃等匈奴皇帝的身材均十分高大,西方典籍記載的匈人體型則相當矮小,且低鼻少須,出土的匈人男子頭骨普遍被人為拉長,這一風俗與匈奴全然不同。
  • 遊牧民族「光復中華」口號下的草原文化及其體系考察
    作為獨特的文化圈,遊牧民族的文化及其文化體系是支撐其文明形態延續的重要因素。這也是遊牧民族在中原王朝近千年的打壓之一,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幾次喧賓奪主入主中原的原因之一。匈奴人的文化習俗及其基本特徵匈奴有哪些文化習俗?
  • 試論遊牧行國與王朝藩屬(上)
    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 從這一記載分析,所謂「行」應該是指「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而之所以稱其為「行國」則因為匈奴雖然「逐水草遷徙」但卻是以「政治體」的形式存在於草原之上的。
  • 遊牧民族的1793
    註:嚴格意義上講,滿族應為半農耕的漁獵民族。本文作者將滿族直接歸為遊牧民族,並不嚴謹。但其關於北方遊牧民族所處生態環境、明清以來兵器發展等描述,仍有亮點,故轉載之以供讀者討論。然而其實明朝的制度也已經是近三百年前太祖和成祖時候的制度了,到了晚明時候已經吃力地跟不上國內的各種文化和經濟上的進化,所以才會有隆萬時期的大改革,企圖治療身體發育跟不上大腦發育所導致的精神紊亂症狀。但是遊牧民族一棒子打回來,休克療法,醒來以後又變回三百年前的樣子了。
  • 宋朝之後,遊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說出來有點不相信
    這些王朝在對付匈奴都有不錯的戰績,可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宋朝之後,你發現遊牧民族是越來越難打了,宋朝和遼國對峙百年,宋朝兩次北伐全數戰敗,宋太宗還得了一個「高梁河車神」的赫赫威名,澶淵之盟更是讓宋成為其「大送」的代名詞,而明朝雖然沒有和親賠款,可是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元氣大傷,而且直到明朝滅亡,其始終不能解決蒙古。
  • 為什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總是侵略中原?
    作者:楊陽,政治經濟學,量化歷史研究先說結論:本文獻作者認為,持續兩千餘年的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是有著深刻的經濟學動力的。負向的氣候衝擊,通過對遊牧地區經濟的影響,與遊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係。軍事衝突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軍事衝突的誘因是我們努力阻止類似衝突發生的前提。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
  • 遊牧民族騎兵和農耕民族騎兵,哪個強?
    ——西多尼斯·阿波林納尼斯一,遊牧民族騎兵VS農耕民族騎兵,有三大優勢1.箭無虛發的騎射本領。騎射是遊牧民族的一大特色。如《史記·匈奴列傳》中寫到,「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挽弓,盡為甲騎。」單純比較騎射,以自耕農為來源的職業騎兵顯然不如從小就放牧打獵練出來的騎兵。
  • 遊牧民族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亡我之心的?
    強弱的轉化,使得匈奴內部產生異心,有的主戰,有的主和。之前對漢朝的掠奪毋庸置疑,所以心懷不軌者沒有機會提出異議,藉機奪權。現在機會來了,其實主戰主和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此獲得支持,撈取政治勢力,藉機奪取權力。在此期間,匈奴經歷了頭曼、冒頓、老上、軍臣、伊稚斜、烏維、烏師廬、呴犁湖、且鞮侯等大單于。
  • 不愛公主愛熟婦,無恥國君蒸淫寡嫂,兄弟三人輪番上場
    (圖)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 元朝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為什麼仍然把它叫做中原國家
    之所以有人懷疑忽必烈建立的朝代不是中原王朝,原因主要有這幾點。一是元朝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以前,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就一直處在對抗之中。而元朝是遊牧民族戰勝作為中原王朝的金國和南宋建立的朝代,因此,元朝被認為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朝代,而不是中原王朝。
  • 《穿成男主的狐狸精寡嫂》(穿書)妖豔小可愛&禁慾腹黑偏執病嬌
    戚柒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男主的嫂嫂——一個在亡夫頭七爬牆,最後被男主弄死的狐狸精寡嫂。對上男主陰冷的目光,戚柒眼前一暈,覺得自己可能活不過下一章了!******起初,裴靖留著那狐狸精寡嫂的命,無非是為了讓她死得更慘;後來,嘖,真香。
  • 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到底是高是低?
    當然,這裡的數據拋開了兵種與實戰中種種限制,只是個宏觀層面的數據分析,然而這依然能說明遊牧民族在面對中原農耕王朝時的劣勢。這和我們平時了解到的東西好像不太一樣,我們平時耳聞目睹的,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如何兇殘,中原王朝如何苦苦抵擋,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之類的。
  • 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是屬於中國,還是蒙古國和土耳其?
    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劫掠物資,擄掠人口。中原王朝則修築萬裡長城,不斷反擊。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鬥爭史。幾千年間,無數的遊牧民族融入了漢族,很多漢人身上有遊牧民族的血統,尤其是北方人。還有多個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建立政權,蒙古和滿族甚至建立了大一統王朝。
  • 歷史上有一個遊牧民族曾經和中原王朝對峙多年,現已銷聲匿跡!
    今天要說的其實就是匈奴,說起匈奴大家應該都會聯想到漢武帝劉徹、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還有哪些典故,封狼居胥,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昭君出塞,那麼匈奴這個曾經強悍的北方遊牧民族為什麼後來慢慢消失了?或者說他們後來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