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闡明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這裡所說的學習,主要指從書本上汲取間接經驗。古今中外,凡有大學問者,無一不是博覽群書、讀破萬卷的。
一位老師問兩位學生:「雪融化後將變成什麼?」一位同學答:「水。」而另一位同學卻答:「春。」很顯然,第二位同學的答案與書本不符,但他的想法顯然是思考後的結果,也更有新意。
當積雪融化的時候,飛走的鳥類避過嚴冬回到了樹上,樹木也重新披上它那翠綠的衣衫,這一切景象都讓人想起「春」的到來。
學與思的結合,是我們獲得新知識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探索新科學的有效途徑。科學家牛頓的事例也證明了這一點。
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誰也沒注意到,可善於思考的牛頓,把這事看在眼裡,放在了心上,從而有了後來轟動世界的「地心引力」學說。
每個有求知慾和上進心的人,每個不甘平庸和空虛的人,都會不斷地求知,不斷地思考。求知與思考,可以療俗、可以治愚、可以恰情、可以養氣、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質的養料充實起來。
而不學習的生活、不思考的日子,在馬馬虎虎之中,在散散漫漫之間,使原本珍貴的生命變得低俗、寥落、黯淡而空虛。
當你專注於一本好書時,猶如沐浴智慧的洗禮,猶如和智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猶如跳動的知識精靈帶著你遨遊寰宇,會讓你感到充實、愉悅和慰藉。靜到了極致的閱讀和思索,也是「思緒萬千的翻騰之際、心聲萌動的奏鳴之時」,那是無可言喻的妙境。
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斷學習前人的經驗、成果,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有進一步的發現,有所創造。革命導師馬克思為了完成《資本論》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館潛心研究,在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從這裡可以看出,認真讀書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於學習,必須博覽熟記、持之以恆。魯迅先生說:「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孔子還提出「每事問」,並提倡「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後來,他的學生子夏又發揮了這一思想,提出「博學、篤學、切問而近思」的學習方法,把「學、問、思」的三個環節有效地結合起來。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也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到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此話可謂對學習中的問題意識的非常科學而辯證的闡述。
「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鑰匙。面對浩瀚的知識,處在知識激增的今天,學會獨立思考,對於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已迫在眉建。
不讀書,走馬觀花似地讀書,一目十行地讀書,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就等於放棄明天。只有學與思想結合,才是偉人成功的經驗,更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