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了「興趣」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而且,孔子還把學習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知學,即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個層次是好學,即愛好學習,對學習有興趣;
第三個層次是樂於學習,能從學習中獲得無窮無盡的樂趣。
在這三個層次中,知學不如好學,好學不如樂學,只有激發和培養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樂在其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興趣是人類最可貴的天賦,是創造力的源泉,興趣是自覺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
科學研究表明,個體一旦對某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這種活動的效率,可見興趣對事業成功的促進是具有科學根據的。而中外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由濃厚的認識興趣所產生的強烈的求知慾望。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是他對自己獲得巨大成功的經驗總結。他曾對一位傳記作家說過:「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追根究底地追問問題罷了。」
有人問他是如何創立相對論的。他回答說:「空間、時間是什麼,別人小時候就搞清楚了,但我智力發育遲,長大了還沒搞清楚,於是一直在揣摩這個問題,結果也就比別人鑽得深一些。」
他從16歲開始,一直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倘使一個人以光速跟著光波跑,那麼他就處在一個不隨時間而改變的波場之中。但看來不會有這種事情!」
正是由於他對探究這一問題具有濃厚而持久的興趣,因此經過十餘年的艱苦探索,他終於提出了改變人類宇宙觀的相對論。
愛因斯坦四五歲時,就對指南針發生興趣,他長時間擺弄它,心想那小針為什麼總是指著同一方向?他還能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搭積木,直到把又高又尖的「鐘樓」搭好為止。
正是這種濃烈的興趣和伴之而來的思索、追求,使他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
愛迪生每天沒日沒夜地在實驗室工作,有人就問他:天天這樣工作不會感覺到累嗎?誰知他頗為驚訝地說:「我這輩子一天都沒有工作過!」
「壓力之父」塞葉博士曾經說:儘管他每天從早晨五點工作到深夜,但他認為自己這輩子從未做過一件工作,自己整天都在「遊玩」。因為對他而言,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就是遊戲。
2000年,享有「雜交水稻之父」稱號的中科院院士袁隆平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在中央電視臺的《新世紀科學論壇》節目中,一位女士問他:「您是怎樣決定學農的呢?」
他興奮地說,上中學時,學校組織同學參觀農場,農場裡滿地的紅花、綠果,使他為之興奮,對農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考取了西南農學院。學校的一次參觀,不經意間在袁隆平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種子,促使他成為一名農學家。
古今中外,因興趣之花而點燃成功之火的事例不勝枚舉。興趣是理想產生的基礎,它能牽著你走向成功。相反,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只會事倍功半,有可能還會一事無成。
即便你靠著資質或才華可以把它做好,但你也絕對沒有釋放出所有的潛力。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興趣、激情和能力,並使自己在熱愛的領域裡充分發揮出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