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我還上初中高中的那個年代,教育界還是數理化的天下,數學是當時最重要的學科,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也間接帶動了整個教育培訓市場。十年後的今天,英語似乎已經替代了數學,成為了當下最重要的學科。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大學四六級,考研,出國留學所涉及的雅思,託福,乃至進入世界500強等等。而同時,全球化所帶來的趨勢與挑戰,意味著中國需要走向國際化的道路,與世界高度融合,需要大批精通英語的國際化人才。世界的大氣候,國內的小氣候,都間接地促成了「學好英語,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新理念。
其實不同於數理化,英語學習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學科規律。而在我看來,濃厚的興趣或許是學習英語最好的老師。不同於數理化的速成與舉一反三,英語以及任何語言學科,更加注重的是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澱,不在於一朝一夕的高低,而在於每時每刻的累積。在英語學習中,我們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創造性與舉一反三,更多的是Copy And Paste. (複製與黏貼) 就好比我們兒時學習中文一樣,別人怎麼說,我們怎麼學就可以了,類似於照貓畫虎的過程。而畫蛇添足與葉公好龍,則是不需要的。通常來說,每一個3年,會是一個學習周期,在建立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上,3年可以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進步。而第一個3年往往是最重要的。(語法的掌握,發音的理解,西方文化的認知)。
個人而言,我的早期英語學習興趣來源於美國的NBA, 好萊塢電影,以及英文歌等等。(當時很喜歡加拿大歌手艾薇兒,賈斯汀比伯,公鴨。 美國NBA球星詹姆斯,韋德等等。)當時在上高中的時候,買了很多相關的雜誌,涉及到體育,時尚,音樂。因為自己在當時可以強烈的感覺到,如果學好英語,就可以和全世界無障礙的交流,走遍天下都不用怕,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公民,自己的社交圈將可以擴大到不同人種,不同國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價值觀的人群。
因為16歲之前的我,基本上沒有和任何非中國人交流的經歷,所有的朋友也都是中國人。(因為生活在石家莊的外國人真的是少之又少)艾薇兒的音樂可以說是為我打開了英文世界的大門,第一首歌聽的是她的代表作My Happy Ending, 隨後就聽了她的所有歌曲,並且對每首歌的歌詞都非常熟悉。聽英文歌其實是一個學習英文的好方法,因為英文歌的歌詞往往難度適中,慢歌的難度會更小,適合初學者來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而對於已經具有一定功底的英語學習者來說,我會推薦聽更多的英文採訪,(Interview)例如採訪自己喜歡的一些外國明星,(例如 泰勒斯威夫特?)政客等等,(最好是帶有英文字幕的)都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可以聽一聽歐巴馬,川普,馬丁路德金的採訪。
(喜歡NBA的同學,也可以聽一聽詹姆斯,科比等球星的訪談)採訪的好處在於它是一個即興的形式,這和我們日常對話交流是最接近的,更加真實並且更加實用,省去了很多華而不實且浮誇的詞彙。訣竅在于堅持,如果可以每天聽1個小時採訪或者新聞的話,1年左右時間就會令我們的口語有飛快的進步。而我們通過自己的興趣來切入到這些西方的主流文化中,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到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以及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異同。這樣的過程,不僅提升了我們的英語水平,也讓我們從這些興趣中得到了很多的快樂,也不會感覺是一個枯燥的過程,這樣的英語學習習慣,也更加容易長久性的堅持下去。(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總體而言,當我們能從自己的興趣點切入,並且可以真正意識到學習英語對於成為一個國際化人才,乃至成為一個世界公民的重要性時,我們將會具有更強的學習動力,以及更長久的學習耐心。久而久之,當學習英語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時,我們會發現,原來英語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已經不再像是一門外語的感覺,而是更像自己的母語一般。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