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課堂上教孩子英語,總是留足了時間去模仿,給予孩子空間去練習。模仿和練習,都是基於教學印象,通過孩子的思維表現出來。所以要糾正和增進外在的表現,就是要鍛鍊英語思維;要鍛鍊英語思維,就是深刻教學印象;要深刻教學印象,需要老師在課堂上的努力。對於少兒英語的掌握,是基於環境而學習,也要在環境中實踐。但對於知識和能力的掌握,不隨環境變化而變化;但是也要善於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所以要在口語訓練中掌握語境,語言環境是過程,表達出來是結果。
教孩子一個單詞,一句話,並不是憑空去記憶發音和拼寫組成的;而是有依據的,就像走路要站在地上才能走。如果把走路比作語言,而地面就是語境。走的過程,就是思維傳遞的過程。當語言和語境不能結合,就不能使用英語。比如記憶單詞,只記住組成和發音,看到了才能回憶。那記憶的環境是課本,在記憶單詞的時候,不能結合語境,那記憶單詞的環境就是記憶本身。所以只能在記憶中需求,所以遇到單詞的時候,只是在回憶。在聽力和口語中,怎麼能順暢呢。
在互動中學習口語,就是從熟悉的開始聽,從能掌握的開始表達。聽到對方的表達,能聽懂,就會逐漸模仿;而自己能表達,是基於聽懂對方的表達,並能在思維中付諸於英語;對方表達的內容,就是語境,所以聽懂對方的口語,也是在鍛鍊思維對發音的理解能力。能表達,就是掌握了語境,也是掌握了對方的發音,理解了發音在思維中的印象。基於這些印象,使用英語口語,也是模仿老師的方式,傳遞孩子自己的需求。發音是可以模仿過來的,但對發音理解和掌握的思維,要在課堂互動和課後複習中訓練。如此學習,才不會感到表達是空洞的。課堂上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是孩子對教學活動的體驗,所以體驗少兒英語的時候,需要帶孩子去感受。外在的環境是引導和培養,也是在薰陶,而能力是靠孩子內在的改變。複習中的習慣,興趣的培養,也是在改變。
少兒英語學習容易,但維持比較難。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學的時候,有老師的幫助,家長的輔導,環境的薰陶,條件的充足,讓學習過程更順利和輕鬆。當外在的環境發生變化,改變的不那麼有幫助,就是要增強孩子能力的時候。所以課後環境中,需要複習。複習是通過課本,音視頻,重現教學中的表現;讓教學的過程,在思維中穩定,對知識的把握更能自主。在教學中,如果只是瞪著眼睛看,豎著耳朵聽老師講,那語境環境就會停留在老師的教學中,而不能轉移到孩子對知識的認知印象上。所以需要互動和溝通,需要複習,將思維中的知識,模仿老師的方法,實踐出來。教孩子學習英語,有目標才會有計劃;有計劃,才能施行;有施行,才會有成果;有成果,才會要維持。維持英語思維,可以通過口語和閱讀,但口語和閱讀要靠興趣,興趣的維持也要靠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