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凌晨四點的長白山,天色潑了墨一樣黑。
林區氣溫已低至零下二十八度,大海哥在自建的小泥房中醒來,他披上毛大敞,戴好氈皮帽,扛起一根成年男子腰粗般的木頭走出門。
近年來野豬泛濫,為了保住種植的人參不遭其毒手,他需要每天這個時候進山,用木頭挨個撞擊大樹,「砰砰砰」地響聲在寂靜的夜裡震懾力十足,再兇猛的野豬也不敢來犯。
巡山一圈後,天蒙蒙亮,大海哥迎著紅色的朝陽向山下跑,厚厚的積雪被他踢起半人高。從雪霧中看,他像極了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
這一幕被拍下來傳到好看視頻上,短短幾小時播放量便破了百萬。留言區中,是萬千網友的驚羨和喜愛。
「簡直是一股清流啊......」
「太樸實了,沒有壓力多快樂,這才是生活!」
「兄弟,視頻看得我熱淚盈眶,不在東北很多年,小時候也是這樣。」
藉助短視頻和網際網路的力量,大海哥火了。他每發一個短視頻,播放量都比前一個更高,粉絲數以肉眼可見地速度增長,不到一年時間,總量已達到125萬。
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大海哥的百萬餘粉絲,大多來自北上廣等超一線城市。祖國邊陲小鎮的廣袤風光,與淳厚質樸的風土人情,是他們高壓工作和緊張生活縫隙中,撫慰職場焦慮的詩和遠方。
————圓都市人的「鄉村夢」————
大海哥的走紅在外界看來,是借了長白山自然風光的「天時地利」,與短視頻風口的「人和」,但很少有人知道,大海哥積累百萬粉絲背後,是他三十多年來的不懈探索與艱辛累積。
在長白山出生長大,大海哥第一次背井離鄉是在18歲,去天津和北京當兵。部隊的生活磨鍊了他的意志和體魄,還意外地讓他練就了一手好廚藝。
在北京昌平區做武警時,他一個人包攬了2000多人的夥食。上千人的大鍋菜,大海哥不僅按時按量完成,菜品和口味還得到眾人認可。那之後,他對美食烹飪愈加感興趣,一邊鑽研小鍋菜的做法,一邊考取了廚師證。
八年的兵旅生涯轉眼即逝,退伍後的大海哥先後在河北、山東多地打工創業,當過餐廳的服務生,也做過酒店的大廚,還自己開過洗車行。
在外漂泊的日子總是沒有歸屬感,隨著家中的父母漸漸老去,大海哥對「家「開始有著不一樣的理解。自18歲外出,他就鮮少回家,長白山的天氣極端且惡劣,夏天暴雨,冬天暴雪,這讓住在山裡的父母常年困居家中,也讓大海哥越來越掛念。
住在長白山的「關東大海哥」
圖源:受訪者提供
幾番考慮之後,大海哥毅然決定回老家發展。
但日思夜想的故鄉,並沒有對大海哥「溫柔以待」,反而給了他當頭一棒。
他先是用所有積蓄承包了幾十畝土地,卻因為天災人禍賠了個精光。大海哥因此消沉了一段日子,甚至想過重新回到城市工作。父母和親戚朋友也不理解他,他們覺得村裡的年輕人都在外打拼,企圖在大城市闖出一片天地,大海哥放棄一切回農村的行為,在他們看來是混日子、是不思進取。
「鄰居平時在嘮嗑時經常會說,老於家(大海哥姓於)的兒子怎麼回來了呢?是不是在城裡混得不好啊?」大海哥說,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同,他那段日子過得備受煎熬。
直到2019年下半年,三農短視頻越來越火,以李子柒和鎮西小哥為代表的鄉村美食視頻創作者,不僅掀起了國民級關注熱潮,更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火遍海外社交媒體。
大海哥雖然身居山中,卻從未減少對外界信息的關注。他洞察到三農美食短視頻的機遇,看著長白山經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美景,以及村子裡濃鬱的東北煙火氣,大海哥想把這些拍成短視頻、分享給更多人。
然而,當大海哥告訴父母自己接下來要拍視頻時,再一次受到了他們的質疑。雖然網際網路早已在村中普及,但在兩位老人的固有觀念中,視頻只是人們用來消遣娛樂、打法時間的,兒子專職拍視頻是「純屬瞎扯淡」、「根本不靠譜」。
大海哥沒有因此退縮。他想起山東的一位老友,兩人因為美食相識,對方很早就開始拍攝美食短視頻,幾年裡累積了不少經驗,粉絲也越來越多。為了學習拍攝短視頻,大海哥專門回到山東「上門學藝」。
小泥房外的院子,是大海哥日常拍視頻的「廚房」
圖源:受訪者提供
朋友也是敞亮人,不僅教了大海哥很多拍攝技巧,還向他推薦了好看視頻平臺。大海哥對好看視頻也並不陌生,初回東北種地時,他對農作物種子的選擇十分糾結,即使問遍了村裡人,也沒有得出令他滿意的答覆。於是他便轉而求助網際網路,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百度搜索出的很多專業農作物種植視頻,來源顯示的都是好看視頻。
大海哥也希望自己的視頻能被全國人搜索到,因此他很快入駐好看視頻,成為了一名創作者。
2019年11月28日,大海哥上傳了第一個視頻——《長白山零下20多度,鴨綠江邊冬捕燉大魚,真過癮》。
視頻中大海哥肩扛一條20多斤的大魚,在冰天雪地的鴨綠江邊,用石塊和樹枝平地搭起爐灶。加入蔥姜蒜、啤酒白酒、辣椒等尋常佐料後下魚入鍋,需要加水的時候,他將山中乾淨的積雪用容器融化,味甘而凜冽,與魚肉的鮮香相得益彰。
不多時,燉魚的誘人味道順著鍋蓋縫隙溢出,大海哥養的狩獵犬阿米,繞著鐵鍋轉來轉去不肯離開。三個小時後大魚出鍋,鏡頭裡的大海哥就著一葫蘆美酒大快朵頤,也不忘將美食分享給一旁等候的阿米。
大海哥在鴨綠江上「打出溜滑」
圖源:好看視頻
「深山老林裡,一人一狗,還有一壺老酒。」大海哥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而這個記錄了東北野味的美食製作視頻,迅速登上了好看平臺熱播榜,累積播放量約120萬。
大海哥萬分激動,他甚至覺得是運氣使然。為了驗證內心的疑惑,他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拍攝視頻,《零下將近30度,長白山腳下燉殺豬菜》和《大雪峰山,長白山雪地裡燉大鵝》等系列視頻,播放量均破百萬。
更令他驚喜的是,12月17日拍的一則《雪地裡殺年豬,宴請鄉親四鄰》短視頻,累積播放量高達1528萬。事實證明,原生態的三農美食視頻,的確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而大海哥視頻中展現出的民風民俗,則為粗獷豪放的鄉野美食,平添幾分質樸的人文底色。
視頻越拍越好,「關東大海哥」的名號也日漸響亮。他現已成為十裡八村的「大明星」,父母每天捧著手機看兒子拍的視頻呵呵樂,串門時也要拉著別人一起看。
————三農創作者,女性撐起半邊天————
從長白山向南1995公裡,安徽省來安縣。日上三竿,胖妹家正上演著一出「鵝」飛狗跳的大戲。
「旺財使勁!哎呦旺財!哈哈哈哈,還是我家旺財厲害。」院子裡灶臺旁,一隻叫旺財的狗子將兩隻大鵝逼進死角,窮途末路之下,一隻鵝轉頭俯身狠狠咬住狗,卻因不敵狗子兇悍靈敏,最終敗下陣來。
胖妹從狗子口中鉗起鵝,對著鏡頭跟網友打招呼:「哈嘍大家好我是胖妹,快過年了,咱們一起把這個鵝盤了吧。」 話音剛落,胖妹和奶奶便一頓操作猛如虎,從燒水拔毛,到洗淨下鍋,祖孫兩人簡單利落地完成準備工作。
胖妹與奶奶一起收拾大鵝
圖源:好看視頻
又是一眨眼的功夫,收拾好的食材在胖妹二嬸家,變成了滿滿一桌佳餚,親戚朋友也聞著香味紛至沓來。在這個小縣城中,家庭聚會是一件隨性且容易的事兒,而分享美食又是最具誘惑力的由頭。
胖妹的短視頻乍看不算新奇,但就是這樣真實而平凡的鄉村生活,在好看視頻吸引了150多萬人關注。仔細觀察胖妹視頻的評論區,很多粉絲對胖妹家人和朋友可謂「如數家珍」,更有人留言稱「看胖妹的短視頻,就像追一部真人版電視劇。」
「剛拍視頻的時候,胖妹是不願意出鏡的。她是挺簡單的姑娘,唯一的愛好就是研究吃,經常在家裡做各種好吃的。」胖妹的丈夫大洋說,自己跟胖妹是通過相親認識的,他喜歡胖妹骨子裡的樸實樂天,也不在乎胖妹能吃,身材微胖。
大洋正在品嘗胖妹做的肉夾饃
圖源:好看視頻
與大海哥的經歷相似,胖妹和大洋早先也在大城市打工。由於大洋的爺爺逝世,而家裡其他年輕人都在外務工,只留大洋的奶奶一人在家。大洋放心不下奶奶,與此同時,女兒的出生也加重了他對家鄉的眷戀。
「我就是希望家人能在一起,錢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多少才滿足呢?我和胖妹也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就想過得平淡一些。」大洋表示,農村裡留守的孤寡老人非常多,「像我們這種偏僻的小縣城,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沒有一個年輕人在家,老人去醫院都非常困難」。
大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胖妹,兩人一碰即和,歡歡喜喜地回到了他們出生長大的小縣城。
白日裡大洋養雞種地,胖妹則在家一邊陪奶奶,一邊換著花樣給家人做美食。看到胖妹異於常人的烹飪天賦,身邊人都建議她去拍短視頻。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胖妹和大洋都覺得拍視頻這事兒可行。
於是,他們開始體驗各個視頻產品,那是2018年初,短視頻走過野蠻生長的萌芽期,步入全面爆發的高速增長期。然而胖妹和大洋發現,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雖然聚集了巨大的流量,但熱度來得快去的也快,粉絲粘性很難沉澱下來。
此外,他們覺得十幾秒時長,很難讓用戶沉浸式地體驗好內容。一次偶然的機會,胖妹和大洋發現縣裡很多人都在用好看視頻,打聽了一圈,他們得知這是百度旗下的視頻產品。
「我們這裡會上網的人,查問題都用百度,出行也是百度地圖,平時也看百家號。」大洋笑著說,他和胖妹因此選擇在好看視頻進行內容首發,在其他平臺做視頻分發。
三年時間裡,他們一共拍了1000餘條視頻。
用大洋自己的話說,這些視頻也是他們的人生,記錄下全家人共同渡過的歲月,「除了上傳到好看平臺,所有視頻我都保存在百度網盤裡,這是我們珍貴的回憶」。
胖妹和大洋的鄉村童話故事,也發生在陝北霞姐身上。
在好看視頻搜索「陝北霞姐」,映入眼帘的是一張胖胖圓圓的笑臉,配上兩個甜甜的酒窩,幸福感溢滿屏幕。霞姐生活在陝北的劉河村,和眾多鄉村女人一樣,她平日裡也負責全家老小的夥食。
霞姐與她家「掌柜的」
圖源:受訪者提供
霞姐愛做飯這事兒,可以追溯到她十二歲的時候。她趁父母在外務農時,自己動手做了一道媽媽平時最愛吃的糯米藕,並在晚上全家吃飯時,獻寶般端上了桌。霞姐的母親非常驚喜,誇了她很久。那之後,烹飪美食便成為了霞姐最大的愛好。
或許是被霞姐的美食視頻勾出了饞蟲,好看平臺上的粉絲自發地跑去劉河村,找霞姐「蹭飯」。
「大家太熱情了,有時候一整個大巴車的人都來了。」霞姐說幾十人一起來的時候,她做不完那麼多菜,就只能請大家吃吃水果和瓜子,人少得時候,她會好好露一手招待大家。
隨著好看視頻越發越多,霞姐交得朋友也越來越多。從第一個微信加滿5000好友到現在,她已經申請了10個微信號,幾乎每個都加滿了5000人。每當結束了一天的家務和農活,瀏覽回復粉絲的留言,是她和掌柜的(丈夫)最快樂的時刻。
有粉絲留言問霞姐,為什麼總是穿紅衣服,是不是本命年?
「我就是非常喜歡紅色,看著喜慶。」 接受訪談時,霞姐爽朗的笑從電話另一端傳來,聽得人暖洋洋的。
————直播帶貨助農,她是認真的————
「陝北霞姐」的老家再往東南1500公裡,晚上7點多的江西贛州安遠縣,多數人家已結束了一天的農活,正享受著夜晚的悠閒寧靜。
距離村子不遠的一個倉庫中,阿紅和弟妹在給臍橙打包裝箱,不久後它們將被發往全國各地。打包裝車的過程中,她們有些口渴。弟妹順手拿起一個臍橙,熟練地剝出果肉,並遞了一半給阿紅,金燦燦的橙子看上去飽滿多汁,吃得兩人喜笑顏開。
但阿紅的一天還遠未結束。再晚一點的時候、等都市人的夜晚也漸次開啟,阿紅還要做一場直播帶貨。她今年憑藉這種方式賣出了40多萬斤橙子,距離給自己定的50萬斤目標已非常接近,阿紅希望藉助好看視頻舉辦的「雙十二源頭好貨節」,一舉完成今年的臍橙帶貨任務。
看著滿眼的橙子,和身邊共同忙碌的親戚朋友,阿紅一瞬間有些恍惚。她三年前剛回家鄉拍短視頻創業時,做夢也想不到會有今天這番景象。
「回鄉之前,我們在廣東的一個陶瓷廠打工了十多年。偶然間看到一個朋友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把他家鄉的蘋果賣的特別好。贛南素有世界橙鄉的稱號,我們也琢磨著能不能用這種方式來賣橙子。」阿紅回憶說。
又到了每年橙子豐收的季節,阿紅在橙園裡採摘
圖源:受訪者提供
無論是短視頻電商,還是直播電商,兩者的基礎都是「優質的內容」。
阿紅明白這一點,但剛開始拍視頻的時候,她時常都在為拍什麼而煩惱,像是在完成一個任務。村裡人看著阿紅拿著手機到處拍,也覺得她不務正業。
「在鄉親們看來,打工至少每個月都有固定的工資,拍短視頻則顯得虛無縹緲。」阿紅說,好在她認準了這件事,並執著地堅持了下來。過去三年裡,她每天至少發布一條視頻,多的時候能發三四條。
截至目前,阿紅(帳號名:農村橙子)在好看視頻平臺,累計發布了2858條視頻。
視頻拍得多了之後,阿紅髮現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素材。與其絞盡腦汁策劃主題,不如將鄉村田野間人們的日常,樸實無華地記錄下來。
家人一起進山摘果子、下地收西瓜、為母親織一雙毛拖鞋......越是展現農村生活細節的視頻,越能吸引大眾的注意力。
「粉絲們非但沒有反感,還更喜歡這些內容,他們很想知道我們一家人每天幹了什麼,種得蔬菜長得怎麼樣。」阿紅說有些大城市的粉絲,追她的視頻就像打卡,比上班還積極。
阿紅會將日常做農活的瞬間拍成短視頻
圖源:受訪者提供
阿紅的粉絲中也有高人。當她拍了一期地裡挖姜的視頻後,有個粉絲告訴阿紅不要把姜杆扔掉,撥開之后里面的杆心可以炒著吃。阿紅雖然有些將信將疑,卻還是按照粉絲說的做了,結果發現這道菜簡直是人間美味,比炒蒜苗還好吃。
這期短視頻的播放量,也高達140萬餘次。
就阿紅的觀察來看,她的關注者多來自大城市。一部分粉絲是對鄉村生活非常好奇,在都市中沒見過自然中的農作物,對每一個鏡頭都感到新鮮。另一部分粉絲是在鄉村長大,在城市裡工作安家,但都市生活有萬般壓力,無處宣洩的人們在阿紅的視頻中,找到了記憶深處的美好回憶。
轉眼間,阿紅的內容團隊已擴張到20多人了,其中不僅有她的家人朋友,還帶動了一些鄰裡鄉親的就業。
三農短視頻越做越好,阿紅甚至打算明年建立一個小型農場。從農作物的種植、培養、採摘,到烹飪,都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觀看視頻的粉絲們有一種「養成式的代入感」。
直播帶貨方面,阿紅團隊也有自己的想法。當地的臍橙雖然好,但每年的採摘期僅限於11月中旬至春節前,過了這段時間橙子的口感便與日俱減。然而,江西的燙皮、米粉,以及紅薯幹,也都是當地有口皆碑的特產,且可以四季保鮮。
將家鄉的特產通過內容電商賣向全國,是阿紅的終極夢想。
————結語————
關東大海哥、胖妹、霞姐和阿紅的故事,只是眾多三農內容創作者的縮影。這些土生土長的鄉村人,用視頻的方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地,勾勒出中國的幅員遼闊與風土人情。
他們身體力行地證明了,在網際網路短視頻時代下,背井離鄉地外出務工不再是鄉村人的唯一出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可以通過短視頻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能憑藉直播帶貨將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
當然,三農創作者們視頻中展現出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並非鄉村生活的全貌。
大海哥常年出沒於長白山林區,曾在拍短視頻時摔壞了腿,至今左腿膝蓋骨下方還有裂縫。粉絲都愛看深冬長白山的雪景,殊不知漫天大雪覆蓋下路況極其危險,拍攝用的無人機因為氣溫過低只能飛五分鐘,而天黑後的林區還有野獸出沒。
阿紅白天做農活拍視頻,晚上直播帶貨,為了保證日更,她常常剪輯視頻到凌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人的成績來得毫不費力。
胖妹和大洋拍了幾年短視頻,雖然小有積蓄,但上有老下有小,他們不敢、也沒有時間徹底放鬆地享受人生。由於村裡教育條件有限,胖妹和大洋把女兒送到了縣城的小學,每到周末才能回來一次。
「我老早就想去北京了,想帶著胖妹和女兒去看看天安門與故宮,再去長城走一走。」
大洋說人生有奔頭挺好,現在雖然沒有機會,但攢攢錢肯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