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當「頂流」,他們在好看視頻找回快樂生活

2021-01-09 砍柴網

深冬,凌晨四點的長白山,天色潑了墨一樣黑。

林區氣溫已低至零下二十八度,大海哥在自建的小泥房中醒來,他披上毛大敞,戴好氈皮帽,扛起一根成年男子腰粗般的木頭走出門。

近年來野豬泛濫,為了保住種植的人參不遭其毒手,他需要每天這個時候進山,用木頭挨個撞擊大樹,「砰砰砰」地響聲在寂靜的夜裡震懾力十足,再兇猛的野豬也不敢來犯。

巡山一圈後,天蒙蒙亮,大海哥迎著紅色的朝陽向山下跑,厚厚的積雪被他踢起半人高。從雪霧中看,他像極了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

這一幕被拍下來傳到好看視頻上,短短幾小時播放量便破了百萬。留言區中,是萬千網友的驚羨和喜愛。

「簡直是一股清流啊......」

「太樸實了,沒有壓力多快樂,這才是生活!」

「兄弟,視頻看得我熱淚盈眶,不在東北很多年,小時候也是這樣。」

藉助短視頻和網際網路的力量,大海哥火了。他每發一個短視頻,播放量都比前一個更高,粉絲數以肉眼可見地速度增長,不到一年時間,總量已達到125萬。

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大海哥的百萬餘粉絲,大多來自北上廣等超一線城市。祖國邊陲小鎮的廣袤風光,與淳厚質樸的風土人情,是他們高壓工作和緊張生活縫隙中,撫慰職場焦慮的詩和遠方。

————圓都市人的「鄉村夢」————

大海哥的走紅在外界看來,是借了長白山自然風光的「天時地利」,與短視頻風口的「人和」,但很少有人知道,大海哥積累百萬粉絲背後,是他三十多年來的不懈探索與艱辛累積。

在長白山出生長大,大海哥第一次背井離鄉是在18歲,去天津和北京當兵。部隊的生活磨鍊了他的意志和體魄,還意外地讓他練就了一手好廚藝。

在北京昌平區做武警時,他一個人包攬了2000多人的夥食。上千人的大鍋菜,大海哥不僅按時按量完成,菜品和口味還得到眾人認可。那之後,他對美食烹飪愈加感興趣,一邊鑽研小鍋菜的做法,一邊考取了廚師證。

八年的兵旅生涯轉眼即逝,退伍後的大海哥先後在河北、山東多地打工創業,當過餐廳的服務生,也做過酒店的大廚,還自己開過洗車行。

在外漂泊的日子總是沒有歸屬感,隨著家中的父母漸漸老去,大海哥對「家「開始有著不一樣的理解。自18歲外出,他就鮮少回家,長白山的天氣極端且惡劣,夏天暴雨,冬天暴雪,這讓住在山裡的父母常年困居家中,也讓大海哥越來越掛念。

住在長白山的「關東大海哥」

圖源:受訪者提供

幾番考慮之後,大海哥毅然決定回老家發展。

但日思夜想的故鄉,並沒有對大海哥「溫柔以待」,反而給了他當頭一棒。

他先是用所有積蓄承包了幾十畝土地,卻因為天災人禍賠了個精光。大海哥因此消沉了一段日子,甚至想過重新回到城市工作。父母和親戚朋友也不理解他,他們覺得村裡的年輕人都在外打拼,企圖在大城市闖出一片天地,大海哥放棄一切回農村的行為,在他們看來是混日子、是不思進取。

「鄰居平時在嘮嗑時經常會說,老於家(大海哥姓於)的兒子怎麼回來了呢?是不是在城裡混得不好啊?」大海哥說,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同,他那段日子過得備受煎熬。

直到2019年下半年,三農短視頻越來越火,以李子柒和鎮西小哥為代表的鄉村美食視頻創作者,不僅掀起了國民級關注熱潮,更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火遍海外社交媒體。

大海哥雖然身居山中,卻從未減少對外界信息的關注。他洞察到三農美食短視頻的機遇,看著長白山經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美景,以及村子裡濃鬱的東北煙火氣,大海哥想把這些拍成短視頻、分享給更多人。

然而,當大海哥告訴父母自己接下來要拍視頻時,再一次受到了他們的質疑。雖然網際網路早已在村中普及,但在兩位老人的固有觀念中,視頻只是人們用來消遣娛樂、打法時間的,兒子專職拍視頻是「純屬瞎扯淡」、「根本不靠譜」。

大海哥沒有因此退縮。他想起山東的一位老友,兩人因為美食相識,對方很早就開始拍攝美食短視頻,幾年裡累積了不少經驗,粉絲也越來越多。為了學習拍攝短視頻,大海哥專門回到山東「上門學藝」。

小泥房外的院子,是大海哥日常拍視頻的「廚房」

圖源:受訪者提供

朋友也是敞亮人,不僅教了大海哥很多拍攝技巧,還向他推薦了好看視頻平臺。大海哥對好看視頻也並不陌生,初回東北種地時,他對農作物種子的選擇十分糾結,即使問遍了村裡人,也沒有得出令他滿意的答覆。於是他便轉而求助網際網路,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百度搜索出的很多專業農作物種植視頻,來源顯示的都是好看視頻。

大海哥也希望自己的視頻能被全國人搜索到,因此他很快入駐好看視頻,成為了一名創作者。

2019年11月28日,大海哥上傳了第一個視頻——《長白山零下20多度,鴨綠江邊冬捕燉大魚,真過癮》。

視頻中大海哥肩扛一條20多斤的大魚,在冰天雪地的鴨綠江邊,用石塊和樹枝平地搭起爐灶。加入蔥姜蒜、啤酒白酒、辣椒等尋常佐料後下魚入鍋,需要加水的時候,他將山中乾淨的積雪用容器融化,味甘而凜冽,與魚肉的鮮香相得益彰。

不多時,燉魚的誘人味道順著鍋蓋縫隙溢出,大海哥養的狩獵犬阿米,繞著鐵鍋轉來轉去不肯離開。三個小時後大魚出鍋,鏡頭裡的大海哥就著一葫蘆美酒大快朵頤,也不忘將美食分享給一旁等候的阿米。

大海哥在鴨綠江上「打出溜滑」

圖源:好看視頻

「深山老林裡,一人一狗,還有一壺老酒。」大海哥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而這個記錄了東北野味的美食製作視頻,迅速登上了好看平臺熱播榜,累積播放量約120萬。

大海哥萬分激動,他甚至覺得是運氣使然。為了驗證內心的疑惑,他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拍攝視頻,《零下將近30度,長白山腳下燉殺豬菜》和《大雪峰山,長白山雪地裡燉大鵝》等系列視頻,播放量均破百萬。

更令他驚喜的是,12月17日拍的一則《雪地裡殺年豬,宴請鄉親四鄰》短視頻,累積播放量高達1528萬。事實證明,原生態的三農美食視頻,的確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而大海哥視頻中展現出的民風民俗,則為粗獷豪放的鄉野美食,平添幾分質樸的人文底色。

視頻越拍越好,「關東大海哥」的名號也日漸響亮。他現已成為十裡八村的「大明星」,父母每天捧著手機看兒子拍的視頻呵呵樂,串門時也要拉著別人一起看。

————三農創作者,女性撐起半邊天————

從長白山向南1995公裡,安徽省來安縣。日上三竿,胖妹家正上演著一出「鵝」飛狗跳的大戲。

「旺財使勁!哎呦旺財!哈哈哈哈,還是我家旺財厲害。」院子裡灶臺旁,一隻叫旺財的狗子將兩隻大鵝逼進死角,窮途末路之下,一隻鵝轉頭俯身狠狠咬住狗,卻因不敵狗子兇悍靈敏,最終敗下陣來。

胖妹從狗子口中鉗起鵝,對著鏡頭跟網友打招呼:「哈嘍大家好我是胖妹,快過年了,咱們一起把這個鵝盤了吧。」 話音剛落,胖妹和奶奶便一頓操作猛如虎,從燒水拔毛,到洗淨下鍋,祖孫兩人簡單利落地完成準備工作。

胖妹與奶奶一起收拾大鵝

圖源:好看視頻

又是一眨眼的功夫,收拾好的食材在胖妹二嬸家,變成了滿滿一桌佳餚,親戚朋友也聞著香味紛至沓來。在這個小縣城中,家庭聚會是一件隨性且容易的事兒,而分享美食又是最具誘惑力的由頭。

胖妹的短視頻乍看不算新奇,但就是這樣真實而平凡的鄉村生活,在好看視頻吸引了150多萬人關注。仔細觀察胖妹視頻的評論區,很多粉絲對胖妹家人和朋友可謂「如數家珍」,更有人留言稱「看胖妹的短視頻,就像追一部真人版電視劇。」

「剛拍視頻的時候,胖妹是不願意出鏡的。她是挺簡單的姑娘,唯一的愛好就是研究吃,經常在家裡做各種好吃的。」胖妹的丈夫大洋說,自己跟胖妹是通過相親認識的,他喜歡胖妹骨子裡的樸實樂天,也不在乎胖妹能吃,身材微胖。

大洋正在品嘗胖妹做的肉夾饃

圖源:好看視頻

與大海哥的經歷相似,胖妹和大洋早先也在大城市打工。由於大洋的爺爺逝世,而家裡其他年輕人都在外務工,只留大洋的奶奶一人在家。大洋放心不下奶奶,與此同時,女兒的出生也加重了他對家鄉的眷戀。

「我就是希望家人能在一起,錢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多少才滿足呢?我和胖妹也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就想過得平淡一些。」大洋表示,農村裡留守的孤寡老人非常多,「像我們這種偏僻的小縣城,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沒有一個年輕人在家,老人去醫院都非常困難」。

大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胖妹,兩人一碰即和,歡歡喜喜地回到了他們出生長大的小縣城。

白日裡大洋養雞種地,胖妹則在家一邊陪奶奶,一邊換著花樣給家人做美食。看到胖妹異於常人的烹飪天賦,身邊人都建議她去拍短視頻。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胖妹和大洋都覺得拍視頻這事兒可行。

於是,他們開始體驗各個視頻產品,那是2018年初,短視頻走過野蠻生長的萌芽期,步入全面爆發的高速增長期。然而胖妹和大洋發現,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雖然聚集了巨大的流量,但熱度來得快去的也快,粉絲粘性很難沉澱下來。

此外,他們覺得十幾秒時長,很難讓用戶沉浸式地體驗好內容。一次偶然的機會,胖妹和大洋發現縣裡很多人都在用好看視頻,打聽了一圈,他們得知這是百度旗下的視頻產品。

「我們這裡會上網的人,查問題都用百度,出行也是百度地圖,平時也看百家號。」大洋笑著說,他和胖妹因此選擇在好看視頻進行內容首發,在其他平臺做視頻分發。

三年時間裡,他們一共拍了1000餘條視頻。

用大洋自己的話說,這些視頻也是他們的人生,記錄下全家人共同渡過的歲月,「除了上傳到好看平臺,所有視頻我都保存在百度網盤裡,這是我們珍貴的回憶」。

胖妹和大洋的鄉村童話故事,也發生在陝北霞姐身上。

在好看視頻搜索「陝北霞姐」,映入眼帘的是一張胖胖圓圓的笑臉,配上兩個甜甜的酒窩,幸福感溢滿屏幕。霞姐生活在陝北的劉河村,和眾多鄉村女人一樣,她平日裡也負責全家老小的夥食。

霞姐與她家「掌柜的」

圖源:受訪者提供

霞姐愛做飯這事兒,可以追溯到她十二歲的時候。她趁父母在外務農時,自己動手做了一道媽媽平時最愛吃的糯米藕,並在晚上全家吃飯時,獻寶般端上了桌。霞姐的母親非常驚喜,誇了她很久。那之後,烹飪美食便成為了霞姐最大的愛好。

或許是被霞姐的美食視頻勾出了饞蟲,好看平臺上的粉絲自發地跑去劉河村,找霞姐「蹭飯」。

「大家太熱情了,有時候一整個大巴車的人都來了。」霞姐說幾十人一起來的時候,她做不完那麼多菜,就只能請大家吃吃水果和瓜子,人少得時候,她會好好露一手招待大家。

隨著好看視頻越發越多,霞姐交得朋友也越來越多。從第一個微信加滿5000好友到現在,她已經申請了10個微信號,幾乎每個都加滿了5000人。每當結束了一天的家務和農活,瀏覽回復粉絲的留言,是她和掌柜的(丈夫)最快樂的時刻。

有粉絲留言問霞姐,為什麼總是穿紅衣服,是不是本命年?

「我就是非常喜歡紅色,看著喜慶。」 接受訪談時,霞姐爽朗的笑從電話另一端傳來,聽得人暖洋洋的。

————直播帶貨助農,她是認真的————

「陝北霞姐」的老家再往東南1500公裡,晚上7點多的江西贛州安遠縣,多數人家已結束了一天的農活,正享受著夜晚的悠閒寧靜。

距離村子不遠的一個倉庫中,阿紅和弟妹在給臍橙打包裝箱,不久後它們將被發往全國各地。打包裝車的過程中,她們有些口渴。弟妹順手拿起一個臍橙,熟練地剝出果肉,並遞了一半給阿紅,金燦燦的橙子看上去飽滿多汁,吃得兩人喜笑顏開。

但阿紅的一天還遠未結束。再晚一點的時候、等都市人的夜晚也漸次開啟,阿紅還要做一場直播帶貨。她今年憑藉這種方式賣出了40多萬斤橙子,距離給自己定的50萬斤目標已非常接近,阿紅希望藉助好看視頻舉辦的「雙十二源頭好貨節」,一舉完成今年的臍橙帶貨任務。

看著滿眼的橙子,和身邊共同忙碌的親戚朋友,阿紅一瞬間有些恍惚。她三年前剛回家鄉拍短視頻創業時,做夢也想不到會有今天這番景象。

「回鄉之前,我們在廣東的一個陶瓷廠打工了十多年。偶然間看到一個朋友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把他家鄉的蘋果賣的特別好。贛南素有世界橙鄉的稱號,我們也琢磨著能不能用這種方式來賣橙子。」阿紅回憶說。

又到了每年橙子豐收的季節,阿紅在橙園裡採摘

圖源:受訪者提供

無論是短視頻電商,還是直播電商,兩者的基礎都是「優質的內容」。

阿紅明白這一點,但剛開始拍視頻的時候,她時常都在為拍什麼而煩惱,像是在完成一個任務。村裡人看著阿紅拿著手機到處拍,也覺得她不務正業。

「在鄉親們看來,打工至少每個月都有固定的工資,拍短視頻則顯得虛無縹緲。」阿紅說,好在她認準了這件事,並執著地堅持了下來。過去三年裡,她每天至少發布一條視頻,多的時候能發三四條。

截至目前,阿紅(帳號名:農村橙子)在好看視頻平臺,累計發布了2858條視頻。

視頻拍得多了之後,阿紅髮現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素材。與其絞盡腦汁策劃主題,不如將鄉村田野間人們的日常,樸實無華地記錄下來。

家人一起進山摘果子、下地收西瓜、為母親織一雙毛拖鞋......越是展現農村生活細節的視頻,越能吸引大眾的注意力。

「粉絲們非但沒有反感,還更喜歡這些內容,他們很想知道我們一家人每天幹了什麼,種得蔬菜長得怎麼樣。」阿紅說有些大城市的粉絲,追她的視頻就像打卡,比上班還積極。

阿紅會將日常做農活的瞬間拍成短視頻

圖源:受訪者提供

阿紅的粉絲中也有高人。當她拍了一期地裡挖姜的視頻後,有個粉絲告訴阿紅不要把姜杆扔掉,撥開之后里面的杆心可以炒著吃。阿紅雖然有些將信將疑,卻還是按照粉絲說的做了,結果發現這道菜簡直是人間美味,比炒蒜苗還好吃。

這期短視頻的播放量,也高達140萬餘次。

就阿紅的觀察來看,她的關注者多來自大城市。一部分粉絲是對鄉村生活非常好奇,在都市中沒見過自然中的農作物,對每一個鏡頭都感到新鮮。另一部分粉絲是在鄉村長大,在城市裡工作安家,但都市生活有萬般壓力,無處宣洩的人們在阿紅的視頻中,找到了記憶深處的美好回憶。

轉眼間,阿紅的內容團隊已擴張到20多人了,其中不僅有她的家人朋友,還帶動了一些鄰裡鄉親的就業。

三農短視頻越做越好,阿紅甚至打算明年建立一個小型農場。從農作物的種植、培養、採摘,到烹飪,都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觀看視頻的粉絲們有一種「養成式的代入感」。

直播帶貨方面,阿紅團隊也有自己的想法。當地的臍橙雖然好,但每年的採摘期僅限於11月中旬至春節前,過了這段時間橙子的口感便與日俱減。然而,江西的燙皮、米粉,以及紅薯幹,也都是當地有口皆碑的特產,且可以四季保鮮。

將家鄉的特產通過內容電商賣向全國,是阿紅的終極夢想。

————結語————

關東大海哥、胖妹、霞姐和阿紅的故事,只是眾多三農內容創作者的縮影。這些土生土長的鄉村人,用視頻的方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地,勾勒出中國的幅員遼闊與風土人情。

他們身體力行地證明了,在網際網路短視頻時代下,背井離鄉地外出務工不再是鄉村人的唯一出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可以通過短視頻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能憑藉直播帶貨將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

當然,三農創作者們視頻中展現出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並非鄉村生活的全貌。

大海哥常年出沒於長白山林區,曾在拍短視頻時摔壞了腿,至今左腿膝蓋骨下方還有裂縫。粉絲都愛看深冬長白山的雪景,殊不知漫天大雪覆蓋下路況極其危險,拍攝用的無人機因為氣溫過低只能飛五分鐘,而天黑後的林區還有野獸出沒。

阿紅白天做農活拍視頻,晚上直播帶貨,為了保證日更,她常常剪輯視頻到凌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人的成績來得毫不費力。

胖妹和大洋拍了幾年短視頻,雖然小有積蓄,但上有老下有小,他們不敢、也沒有時間徹底放鬆地享受人生。由於村裡教育條件有限,胖妹和大洋把女兒送到了縣城的小學,每到周末才能回來一次。

「我老早就想去北京了,想帶著胖妹和女兒去看看天安門與故宮,再去長城走一走。」

大洋說人生有奔頭挺好,現在雖然沒有機會,但攢攢錢肯定能實現。

相關焦點

  • 回農村當「頂流「,他們在好看視頻找回快樂生活
    這一幕被拍下來傳到好看視頻上,短短幾小時播放量便破了百萬。留言區中,是萬千網友的驚羨和喜愛。「簡直是一股清流啊......」「太樸實了,沒有壓力多快樂,這才是生活!」「兄弟,視頻看得我熱淚盈眶,不在東北很多年,小時候也是這樣。」藉助短視頻和網際網路的力量,大海哥火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鄉野英子:回農村當「網紅」
    一如她的網名「鄉野英子」,曾樹英的視頻和直播大都在鄉村野外。她邊幹活邊跟大家分享回農村生活和創業的點點滴滴,沒什麼修飾和美化,卻深受網友們的歡迎。在抖音和西瓜視頻上,她各有33萬粉絲。在粉絲們眼中,努力是她的象徵,自信是她的資本,微笑是她的標籤。(曾樹英的「網紅」生活)「網紅」曾樹英變了。
  • 「疫情在家的一個月,我找回了生活。」:讓工作變得更快樂
    阿明在深圳上班,一年只有在春節回一趟老家。今年因為疫情,他在家度過了畢業以後最長的一個春節假期。每天陪伴父母,閒了就坐在陽臺發會兒呆看看書。公司決定線上辦公後,阿明的小臥室搖身一變成辦公室。他每天睡到自然醒,一日三餐有母親做的熱騰騰的飯菜,下班後就能轉身回客廳擁抱歡聲笑語的生活。這天,他在網上看到一段話,「疫情在家的一個月,我找回了生活。
  • 農村生活短視頻喚醒中國人「田園夢」
    王勇正在剪輯視頻,隨後會發布在他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中。新華社記者 李紫薇 攝新華社太原8月27日電(記者李紫薇、王菲菲)「追更」農村生活短視頻已經成為浙江省杭州市銀行職員龔凌的日常。然後一家人香噴噴地吃農家飯……每每在「農家的小勇」的視頻中看到這一幕幕場景,龔凌都感覺很「治癒」。和龔凌一樣,喜歡農村生活短視頻的網友不在少數,該主題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頗受歡迎。「李子柒」每期視頻的播放量達幾千萬次,「陝北霞姐」「大山裡的秘密」「我愛種菜」等一大批農村生活短視頻博主的粉絲量達數百萬,有的還走出了國門。
  • WO的回憶錄(童年2)—80年代農村生活,簡單快樂
    人生會留下許多回憶,他們像沙灘上閃光的珠貝,時不時讓你揀起它,細細咀嚼品味。80年代的農村生活,簡單快樂。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才會把家裡的雞殺一隻來改善生活。姑姑還會給我買新衣服穿,那時候大家都喜歡軍隊的衣服,一身軍綠色的軍裝特別威武。也許這就是當初大家都盼著過年的原因吧!有肉吃,有新衣服,大家的需求很簡單,很容易被滿足,那時候的生活簡單、快樂。農村每一家的院子都很大,小時候大人根本不讓出門。
  • 為什麼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農民卻沒有以前快樂了?
    為什麼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卻沒有以前快樂了?農村從最艱苦、餓肚皮的生活現狀,到溫飽有餘、吃穿不愁,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發了農民嚮往美好生活的熱情,時至今日,農村的發展遭遇瓶頸。對比各行各業的如日中天、迅猛發展,給農民帶來心理不平衡。日益巨增的消費,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 《讓生活好看》官宣,好看家族齊報導,你最期待誰的獨居生活呢?
    4月29日,騰訊視頻讓生活好看官方微博官宣「好看家族」:鄭爽、許魏洲、柳巖、費啟鳴、伍嘉成,等到節目播出就可以看見明星們的獨居生活啦,真的好期待!!《讓生活好看》《讓生活好看》作為一檔明星獨居生活觀察綜藝,窺探鄭爽、許魏洲、柳巖、伍嘉成明星們「私密」的獨居生活,主旨是打造美好生活樣本,助力都市年輕人讓生活更好看!
  • 農村生活悠閒自得,滿是愜意,但不是詩情畫意
    城市,是農村人嚮往的天堂,是城市人想逃離的地方。城市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城市生活,忙碌,誘惑,社交廣,見識多。農村,城市人想去呆的地方,農村人想辦法離開的故鄉。農村人,純樸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農村生活,雞鴨魚肉,瓜果蔬菜,全是原生態。最近經常聽到朋友說」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這也許是調侃,也許是心願。城市的生活壓力,工作上的業績壓力,導致很多城市二代移民對生活的茫然,字裡行間透露在城市裡打拼的無奈,想回農村成了他們心中的依賴。
  • 耗時4年從中國開車去冰島,他在好看視頻收穫了79萬雲端驢友
    生活方式沒有高下之分,但是對於 23 歲起選擇了後一種生活方式的楊蒞童來說,他很慶幸自己放棄了前一種,換回了許多時間,在路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曾經靠著不間斷的旅行直播攢下了 700 萬粉絲,卻在巔峰時期決定放棄——因為想做點真正有意義的事,用Vlog短視頻將一段段旅程沉澱下來,不為成名,起碼,能留給自己的孩子將來一一翻看。
  • 廣東揭陽農村,這樣的平房改造,是為了生活還是好看?
    在現在的廣東揭陽農村地區,已經很少了。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現在已經不在流行平房改造了。幾乎再也沒有見到有人用平房來改造了。一般都是建造一層的平房,或者兩層以上的樓房。以前的平房和平房改造。數量在慢慢的減少。除了地方祠堂外,不過話說回來。也有些人喜歡平房,再建平房。平房也有平房的好處。通風,隔熱、散熱好。不過得是房頂蓋瓦的。現存的平房,大部分內部也有些改動了,比如,地板貼瓷片。
  • 透過「鄉味」短視頻,看到新農人的別樣生活
    近年來,以農村生產生活為內容泉源的短視頻井噴式發展,讓廣大受眾看到了散發著濃鬱時代感、生活氣的鄉村和美景象。一批流量超過百萬的「三農」視頻創作者隨之湧現,他們把拍攝製作短視頻作為職業選擇,其中一些人不但因此改變了自身境遇、有了更遠大的抱負,還帶動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 什麼是「頂流」?
    投稿來源:深響聚集著超10億用戶的網際網路,不僅讓安迪·沃霍爾「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的預言成真,同時也給極出名的人或事物、內容賦予了一個稱號——頂流。起初,「頂流」還只是當紅藝人的專屬,他們自帶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粉絲的消費力也讓他們的商業價值不斷增長。
  • 快來找回童年的快樂
    握緊手中的方向盤,將油門踩到底  在這裡也能感受「秋名山車神」的快樂!    滿滿一柜子供兌換的禮物  手辦、玩偶、零食、生活用品...    還有cosplay各種好玩好看的表演哦~    襄陽的「頭號玩家」們  快來這裡找回童年最初的快樂吧~  ■ 門店信息 ■
  • 笑得好看就能爆紅,放牧男孩丁真憑什麼成為頂流?
    作為一個現象級頂流,丁真這條「給家裡買洗衣機和電瓶車」的熱搜背後,是他意外走紅的大半個月來最現實和具像化的收穫。也因為「丁真效應」,理塘縣已經名聲在外,丁真的世界早已改變了。01愛笑的男孩運氣不會太差雙十一那天,抖音上的一條短視頻讓丁真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裡。當時,拍這條視頻的胡波正在以康巴人的微笑為主題在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進行拍攝。
  • 騰訊視頻《讓生活好看》今日首播 鄭爽遭遇「蟲蟲危機」
    Yes娛樂5月14日訊 今天中午12:00,騰訊視頻、日月星光聯合出品的明星獨居生活觀察綜藝《讓生活好看》首期節目正式上線,「好看家族」鄭爽、許魏洲、柳巖、費啟鳴、伍嘉成也要首度集合啦!同時,他們也將在觀察室中,面對面觀察、分享自己與他人的生活,在討論中,帶來多元的生活方式和有趣靈魂的熱烈碰撞。
  • 「人間清醒姐」楊冪上線,頂流的生活哲學:生活雖苦,以苦當歌!
    「人間清醒姐」楊冪上線,頂流的生活哲學:生活雖苦,以苦當歌!最近,一部慢綜藝《親愛的請放鬆》快速以走心躥紅,節目收官當晚,「楊冪 憑什麼要讓別人了解你的辛苦」登頂微博熱搜第一,讓我們又一次重新認識了人間清醒的大冪冪。張大大問楊冪:「所以我在你心裡是胖的?」
  • 老四:快樂的生活變了,快樂的生活沒變
    原創 時尚先生 時尚先生來自佳木斯的快遞員老四,憑藉生活賦予的洞察力被稱作「東北觀察家」;駐守淄博的創業者朱亙,演活了「枯燥總裁朱一旦」;「普通女孩」李雪琴,憑自己的喜劇天賦殺入脫口秀大會決賽;一口貴州方言的毛毛姐,用略帶癲狂的表演為數千萬粉絲帶來「分裂式」的快樂;日復一日勞作的農民王業坤
  • 五本高質量穿越種田小說,舒心又美好,看完好想回農村!
    哈嘍大家好,又到了給大家推薦小說的時間,今天呢小館給大家介紹幾部種田小說,他們呢都是經歷穿越然後開始了自己的種田人生。每一個人物的生活都各不相同,給你不一樣的種田體驗。五本高質量種田小說,舒心又美好,看完好想回農村!
  • 農村婦女玩轉短視頻電商5天賣出3萬斤橙子,農產品市場要變天了
    誰說在大山的農村生活,就只能耕田、洗衣、做飯,過著清貧、單調的日子?在江西贛州的山村裡,一位名叫阿紅的淳樸的客家妹子,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不僅將一家十口人的生活照顧地井井有條,還通過在好看視頻上發布短視頻,開始了電商創業,將自家的蜜薯、臍橙等農產品買到了全國各地。
  • 農村姑娘王紅林:參加《變形計》後當了真,「公主病」被打回原形
    城市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更優質的生活。有很多人會說,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生來,就站在了其他人的人生終點。城市和農村的落差,導致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我們的祖祖輩輩都在為平等奮鬥,然而在大環境的趨勢下,城市和農村生活不對等,依舊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