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鄉野英子:回農村當「網紅」

2020-12-26 澎湃新聞

推薦閱讀

金秋十月,喜獲豐收。在一片紅薯地裡,曾樹英正對著手機做直播。她坐在小板凳上,手機架在田間,面前的一個塑料筐上放著剛挖出來的紅薯。這批紅薯,可以說是曾樹英和網友們看著「長大」的。從育苗到栽種到刨收,曾樹英把紅薯成長的各個階段都用視頻記錄了下來並分享出去。

曾樹英手拿紅薯對著屏幕,流利地開始了「帶貨」:「感謝進入咱們直播間的朋友們。給大家看一下,我們自己種的紅薯是什麼樣子的。」接著她把鏡頭轉向了一旁正揮著鋤頭挖紅薯的幾個農村大姐。「阿姨們現在正在挖,我帶大家走近去看看。」這是一場帶有「泥土味」的直播。

曾樹英是個「85後」吉安姑娘,大家都叫她「英子」。一如她的網名「鄉野英子」,曾樹英的視頻和直播大都在鄉村野外。她邊幹活邊跟大家分享回農村生活和創業的點點滴滴,沒什麼修飾和美化,卻深受網友們的歡迎。在抖音和西瓜視頻上,她各有33萬粉絲。在粉絲們眼中,努力是她的象徵,自信是她的資本,微笑是她的標籤。

(曾樹英的「網紅」生活)

「網紅」

曾樹英變了。她的同學和朋友都發覺,以前那個皮膚白皙、體型瘦削的英子不見了。如今,她胖了、曬黑了,變得「越來越土」了。

整天在田間地頭忙碌,曾樹英很少化妝,衣著也很隨意。鞋子和衣服常會沾上泥土,指甲縫裡也有。老同學打來長長的電話,問她為什麼放著更好的生活不過,要讓自己這麼累,勸她要對自己好一點。

曾樹英的累,大家都看在眼裡。做自媒體以來,除了生病,她幾乎沒在凌晨1點前入睡過。特別是今年開始在抖音做電商帶貨,曾樹英開始白天黑夜連軸直播。

曾樹英在直播中

前段時間,自家種的8畝紅薯收穫了,曾樹英每天在抖音上直播10多個小時。通常是早上八九點開始,一直播到下午兩三點。休息幾個小時,晚上再播兩三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兩天時間,她便賣出了6千斤紅薯。

因為直播時間長,她的手機備了三四個充電寶。又因為講話時間長,她的嗓子經常沙啞,咽喉炎一直沒見好。

曾樹英個子不高,微胖,扎著馬尾,習慣穿深色衣服。雖然有時也會懷念以前只有90多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時光,但她還是更喜歡現在的生活——身累,但心不累。「不和別人比生活,追求不同,各有活法。」或許因為臉頰上有個梨渦的緣故,她看起來整天樂呵呵的,給人一種親近感。大家都誇她,不僅幹活幹得好,視頻做得好,直播帶貨還很在行。

遠近的人都知道,吉安遂川縣左安鎮東光村出了個叫英子的「網紅」。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央視新聞客戶端進行了主題為「我們豐收啦」的大型全網直播。直播地之一的遂川,展現了「萬畝梯田稻穀香,農民收割忙」的豐收盛況。其中就有英子穿著格子衫、挽著褲腳在水田裡彎腰割稻子的鏡頭。

這不是曾樹英第一次上電視。此前,江西衛視便報導過她回鄉做自媒體銷售農產品的故事。

曾樹英的農產品店裡人來人往

遂川縣一直未通火車。曾樹英所在的左安鎮距遂川縣城還有1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交通並不方便。但隔幾天就會有網友慕名到曾樹英的農產品店來參觀學習。有從周邊縣城直接開車過來的,有從南昌坐大巴輾轉而來的,還有從千裡之外的遠方坐高鐵專程前來的。曾樹英是客家人,常把「來了我們客家人家裡,就都是客人」這句話掛在嘴邊。對來訪者,她和家人們都會熱情以待。

出路

在村裡,像曾樹英這麼年輕卻留在家的女人非常罕見。

今年是曾樹英回東光村生活的第四年。她原是左安鎮連河村人,2006年嫁到東光村。迫於生計,年輕人大都離開了農村。曾樹英高二輟學後便出去打工了。在外面一呆就是十幾年。這些年,她和丈夫朱先炎去過廣州、珠海、廈門等地務工,還曾在浙江舟山群島開過三年民宿。

曾樹英一直問自己到底想過怎樣的生活。如今,她的理想生活很清晰:參與孩子的健康成長,陪伴父母安然老去。特別是,她不想讓兩個孩子再當「留守兒童」。

回農村生活,並不是一個輕易的決定。回農村能幹什麼,更是一道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曾樹英和丈夫朱先炎一個直播,一個拍視頻

迎著短視頻發展的勢頭,曾樹英和朱先炎在農村找到了新出路。一個負責直播出鏡,一個負責拍攝剪輯,他們要打造自己的「網紅」生活。

2018年6月,曾樹英開始在西瓜視頻平臺發布視頻。視頻大都在5分鐘左右,迄今共發了300多條。10月,一條關於江西客家人結婚習俗的視頻,觀看量達323.1萬,一下讓曾樹英的粉絲突破了10萬。

曾樹英的西瓜視頻主頁截圖

曾樹英被西瓜視頻認證為「優秀三農領域創作者」。她的視頻包羅農村生活萬象。做釀豆腐、蒸米酒等客家美食,趕集賣菜、辦喜宴,鋪水管引山泉水,劃竹排釣魚,還有搭雞窩、圍菜園,賣小豬仔,做農村自建房……這些視頻總會令人懷念那些發人遐思的鄉村時光。

曾樹英有一副好嗓音,還頗有文採。她視頻裡的文字都是自己或是和丈夫一起寫的。樸實真切的文字,搭配她自然柔和的聲音,讓視頻更打動人心。有粉絲在視頻下方留言:「英子表達能力很好,語速也控制得非常好,讀了大學吧?」「最棒的主播!」「英子,我想跟你學習。」

她的鏡頭還常常對準周邊有故事的人。村裡上了年紀的手藝人——篾匠、剃頭匠,因意外失去右腿做農村電商的青年,返鄉擺攤賣豆腐的夫妻,還有江西知名網紅「華農兄弟」等都曾在曾樹英的視頻中亮相。

受她的視頻啟發,一些人也從中找到了出路。在她的影響下,有網友下定決心要告別打工的日子。「我現在回來農村創業了,有你這個榜樣真好!」

紮根

曾樹英的家很好認。她家的房子是一棟三層高的小洋樓,因忙於勞作和直播,建了三年還沒完工,至今紅磚裸露在外側。

重回農村,曾樹英和朱先炎一致想註冊自己的品牌,做出自己的產品。兩人可以說是白手起家。他們靠自己打拼創業,買車、蓋房子,一步步靠近理想的生活。「人生給了我們一個低的起點,我們要加油打一個漂亮的反擊,努力做生活的強者。」曾樹英說。

紅薯大豐收

今年,小兩口租了30畝地,大部分種上了水稻,8畝試種紅薯。在當地,還沒有這樣大面積種紅薯的。沒想到他們第一次自己種紅薯,便很暢銷。看到紅薯品質不錯,有好幾個廠家主動聯繫她。湖南桂東做紅薯深加工的老闆,看了她的直播後,特意開車趕過來買她的紅薯。

曾樹英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經常會去街上賣菜。印象很深的一次,媽媽在街上坐了一天,只賣出7塊錢的菜。如今,她正改變這種被動的狀態,通過視頻與直播的方式展示農特產,拓寬銷路。這也是她回農村紮根的一個初衷:希望能把家鄉的一些優質農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

曾樹英在農產品店裡整理貨架

今年4月,曾樹英和丈夫在左安鎮開了一家農產品店——「鄉野英子農產品直播電商運營中心」。70平米大小的店鋪,擺放著幾十種當地農產品,包括茶葉、板鴨、茶油、筍乾等。很多是當地農戶送過去讓她幫忙賣的。

曾樹英已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農產品推廣帶頭人。除了在本地帶貨,她還被邀請到贛州安遠、福建漳州等地做直播。還有一些商家寄樣品給她,請她幫忙帶貨。不久前,左安鎮一位患癌果農因臍橙沒銷路也找到了曾樹英。曾樹英欣然幫忙,為他宣傳推廣,尋找介紹果商收購。

在田間勞作的農人

曾樹英還獲得了西瓜視頻「扶貧達人團優秀成員」的稱號。她經常請村裡沒事做的阿姨幹活。她給這些阿姨每人每天100元的報酬,還免費提供午餐。等明年有了穩定的銷路,她還想帶動周邊村民一起大規模種紅薯。在她看來,紅薯收益可觀,加上可以輪種油菜,讓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大傢伙兒可以一起實現豐產增收。

農村天地大有作為。辛勤勞作、直播帶貨、扶貧助農,曾樹英堅信,耕耘便會有收穫。

來源:東方女報記者 王苑

視頻:王苑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鄉野英子:回農村當「網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靈臺:「網紅水果」博洋蜜 群眾致富的...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靈臺:「網紅水果」博洋蜜 群眾致富的「甜蜜事業」 2020-07-06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抖in小康遼寧」主題活動舉行
    東北新聞網訊(記者田理 楊詩野)2020年12月16日,由中共遼寧省委網信辦指導,巨量引擎渠道銷售管理中心主辦,遼寧迪潤廣告傳媒有限公司承辦,中國建設銀行遼寧省分行大力支持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抖in小康遼寧」主題活動在瀋陽盛京大劇院盛大舉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京阿婆開糕團店40年:我們正兒八經先奔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京阿婆開糕團店40年:我們正兒八經先奔了小康,幸福的小康!芳婆笑著說:我們正兒八經先奔了小康,幸福的小康! 6842437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彩雲之南:小康路上的最美笑臉
    ,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如果說上面這段話更多是抽象的數字,那麼記者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中的所見所聞,特別是那一張張掛在鄉親們臉上的絢爛笑容,深深感染和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這正是脫貧攻堅最靚麗的底色,是小康生活最鮮活的註腳,是奮鬥之路最耀眼的光芒。彩雲之南,目之所及,處處山青水綠、天碧雲淨,產業更興旺,日子有奔頭,黨的好政策託起了百姓的好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車輪飛轉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車輪飛轉奔小康 2020-09-19 07:10:00來源:央廣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則故事講述幸福小康生活
    關於小康,總有諸多過往:你的第一部手機、第一輛汽車、第一份工作、第一套房子……無數個第「一」的片斷,折射出我們普通的生活場景,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雖時代不同,但對小康的憧憬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間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從7月1日起,本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深入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各項新成果、新成就。敬請讀者關注。奔騰的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已泛起淡黃色。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東北滘:探索小康農村黨建路徑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胡妍  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推廣「黃龍模式」創新基層治理,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開創新局面,推進村居人居環境治理,以一張藍圖決勝村改,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人民創造高品質的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華亭:「爛腸路」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華亭:「爛腸路」成了「富民路」 2020-12-12 1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2020-08-26 18: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酒香中釀出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酒香中釀出幸福生活 2020-10-07 11:4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本文轉自【求是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黑土地上的好日子本刊記者 楊紹華 鄂 璠 58歲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村民劉淑梅笑得陽光燦爛,看一看她現在的舒心日子「生態旅遊是大灣村的全新增長點」,「我們決心實踐好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80後」的餘靜告訴記者。 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紅色底蘊和鄉村文化等優勢,大灣村積極推動「茶旅」融合,發展鄉村旅遊,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2020-11-05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別山「小個子」邁出小康「大步子」
    2016年,張傳峰的收入突破10萬元,甩掉了貧困的帽子,邁開了奔向小康生活的「大步子」。2017年,金寨縣打造電商特色小鎮,鼓勵村民發展電商。張傳峰看到機會,再次抓住機會,又探索開起了網店。他開始了新一輪探索:學習網絡知識,去往全國各地「取經」,和鄉親們組建「搜山隊」收山貨……張傳峰逐漸琢磨成了「電商行家」。「現在我有全國各地的客戶、代理商,還有一些外國客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紅土地」越來越紅火——福建老區蘇區發展...
    一組數據揭示了福建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2萬人已全部脫貧,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12525元,是2015年的3.43倍,老區蘇區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多年「跑贏」全省平均水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河新村的新變化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郭秀睿初秋的小河新村,乾淨整潔,涼爽宜人。8月19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新村,感受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變化。九臺山下的小河新村位於九臺山下的小河新村,緊挨省道,交通便利,是清水縣規劃建設的新農村。2016年,陳玉芳一家從山區的薛堡村搬遷到這裡。陳玉芳家的小院,花草繁茂,生機盎然,擺放在一角的分類垃圾箱格外醒目。陳玉芳愛乾淨,屋裡屋外都打掃得乾淨亮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別了,貧困!你好,小康! 清遠連樟村貧困人口...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別了,貧困!你好,小康!「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小康承載初心,小康點亮生活。在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羊城晚報派出多路記者,進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聚焦南粵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關注普通群眾身邊的巨大變化。從今天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講述您身邊的小康故事。敬請關注。
  • 美好生活靠雙手來創造(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5))
    人間萬事出艱辛,惟有艱苦奮鬥,才是獲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小康生活不會從天降的,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在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村採訪,多次聽到類似的話。賈家莊地處呂梁山腳下,當年全村4000畝耕地中就有2800畝溼澤鹼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毛小偉:生豬養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毛小偉:生豬養殖叩開「致富門」 2020-12-08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