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
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從7月1日起,本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深入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各項新成果、新成就。敬請讀者關注。
從南京上空俯瞰,奔騰的長江旁是蜿蜒的綠道,長江二橋至三橋間的主城濱江風光帶,勾勒出山水城林的生態之美;魚嘴公園、綠博園、萬景園等景點,如同一枚枚綠寶石鑲嵌其間。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在魚米之鄉江蘇,長江流淌出河網密布、孕育著繁華興盛。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
生態修復——廠房變綠廊、包袱成財富
「觀音閣下月泉軒,溝深水淺白鷺閒。道盡幕燕大美景,風景獨好故園田。」漫步在寬闊的江堤,望著旖旎的風光,家住南京棲霞區燕子磯街道的68歲居民張志強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打油詩。
在他眼裡,幕燕濱江風貌區具有無窮的魅力:春天,櫻花大道繽紛亮麗;夏天,寬闊的長江江堤上,夾竹桃、月季花、小杜梨等景觀樹繁花似錦;秋天,江邊新鮮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冬天,雪後銀裝素裹的美景惹人沉醉……
「以前,江邊化工企業星羅棋布,有的廠距離百姓家只有幾十米。」張志強回憶,「燒煤的、發電的,煙囪裡的煙塵直冒。灰塵飄落下來,散發著異味,樹上的葉子都給燻黃了。通往長江的十裡長溝被汙染,打上來的魚都有一股柴油味。沒人喜歡去江邊散步,風一吹都喘不過氣,很多人都想法子搬走。」
長江南京段全長97公裡,幹流岸線約190公裡,佔全省的近1/4。其中,棲霞段擁有南京最長岸線,過去曾是傳統礦產與化工企業集聚區。近年來,棲霞區累計關停搬遷600多家落後產能企業,減少工業排放對生態環境及長江水源的汙染。同時,對企業關停搬遷後的場地進行整治、修復,打造綠色生態環境長廊。近3年來,全區累計新增沿江造林2080畝、復綠2060畝、修復溼地210畝,為市民休閒提供了好去處。
南京市發改委(市長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持續治理,長江棲霞段生產岸線比重不斷下降、生態岸線及生活岸線比重逐年提升,生態包袱成為綠色財富;長江河西段,時常出現生態「活指標」江豚,成為市民感受綠色生態發展成果的體驗地。
還江於民,也是還綠於民。行走在江蘇的長江兩岸,既有生態修復,也有空間留白。
每逢周末,常有靖江市居民及周邊地區遊客來到長江邊的牧城生態園,賞大江美景,遊蘆葦溼地,在天然氧吧中盡情體味這座濱江城市的生態魅力。
牧城生態園是靖江沿江生態岸線保護中形成的重要景點。2016年,靖江提出「3個1/3」的沿江生態保護理念:1/3綠色發展,以資源優化引領綠色轉型;1/3開發性保護,尊重生態系統,綿延沿江景觀;1/3永不開發,保持生態原貌,留足自然涵養。近年來,當地婉拒可能帶來汙染的項目33個,項目資金超過200億元。
生態富民——以前賣河鮮、如今賣體驗
「以前村民養殖螃蟹都住在湖面上,雜草多,垃圾也多。現在搬遷後水質環境變好了,更容易出精品蟹。」站在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東山)東大圩標準池塘邊,東山鎮新潦村村民宋永康坦言,生態環境好轉,他從螃蟹身上賺到的鈔票也將更多。
幾年前,宋永康在太湖東山附近承包了150畝蟹塘,每年8月,都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老客戶來訂貨。2018年,當地啟動生態涵養發展整治,蟹農統一搬至東大圩進行內塘養殖。
環境改善了,收入未減少,客戶也沒斷。宋永康如今管理著6個標準化塘口共216畝蟹塘,他在塘內種植水草、保持活水流動。由於養護得當,螃蟹產量、品質較以往都有提升,「老主顧」早早來預訂今年的螃蟹。
為保護太湖,東山鎮1900多畝太湖西交咀灘涂整治、1.58萬畝太湖圍網拆除、1萬畝東西大圩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3.3萬畝傳統養殖池塘退養改造。所涉3000戶漁民中,約2000戶需轉產轉業,能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怎麼樣?
閒不下來的老漁民宋健林在鎮上的水產公司當上了產業工人,除草、餵料、運輸。「過去搞養殖有賺有賠,如今旱澇保收收入穩定。」他告訴記者,轉產後每戶獲得50萬元左右補償,加上打工收入每年七八萬元,生活足夠開銷。
年輕些的漁民轉產後,也享受到生態向好、產業鏈拉長帶來的紅利。有的依託山水資源帶來的旅遊優勢開起了飯店、辦起了民宿,有的則從事本地特產枇杷和碧螺春茶葉的種植、採摘和銷售,收入也很可觀。
東山鎮農林中心主任李浩宇介紹,在生態高水平保護的同時,產業也得到高質量發展,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精品民宿集群的形成,去年吸引遊客380多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9.63億元,農民平均純收入突破4萬元。
在揚州市邗江區沿湖村,同樣吃上「生態飯」的村民馬明斌也沒想到,曾經遠近聞名的「漁花子村」,竟然成為遊客爭相前來的網紅打卡地。
這個緊靠入江河道邵伯湖的漁業專業村,地理位置偏,一度經濟基礎薄弱,人均年收入不過5000元。近年來通過改善湖泊水質、保護自然溼地、放大生態優勢,推動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從「賣河鮮」到「賣體驗」的轉變。馬明斌開起漁家樂,主打水鄉特色。遊客一邊品嘗鮮美魚蝦,一邊欣賞溼地美景,好不愜意。如今,村裡300多戶常住居民中,有30多戶陸續開辦了漁家樂。
生態保護——產業提上去、汙染降下來
張家港南豐鎮居民馬慧嫻每次路過江南智能裝備產業園,都朝裡瞅瞅:土地平整了,廠區新蓋了……她的心情也從不舍變成期盼。
以前,這裡是東沙化工園,距離長江僅4公裡。1993年建成以來,東沙化工園一直是當地的納稅大戶,2016年開票收入28億元。但產業層次偏低、環境汙染較重也成為發展的掣肘。
2013年9月,張家港啟動園區關停轉型。「我工作多年的信一化工是頭一個響應關停的,後來我轉崗去的鼎順化工是最後一批關停的。」馬慧嫻經歷了東沙化工園轉型的全過程。
2017年底,有37家化工企業的東沙化工園整建制關停。關停後,每年減排化學汙染物5300多噸,周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騰出的土地近3000畝,轉型升級為江南智能裝備產業園。
首個入園的寶冶永聯(江蘇)建築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預製水泥構件,可有效降低建築工地的揚塵和噪音,年產值將達3億元。
「這將引領建築行業提檔升級,形成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產業集群。」張家港南豐鎮經濟(招商)服務中心主任鄒江說,以園區轉型撬動高質量發展,塑造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大環境。新產業還將釋放大量工作崗位,馬慧嫻這樣的技術工人,有望回到「老地方」捧上「新飯碗」。
與張家港隔江相望的,是南通市的五山(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及沿江地區。這處「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城市客廳,幾年前卻「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
南通南部五山臨江而立,沿江岸線約14公裡。但長期以來,臨港產業擠壓著城市空間,狹小的腹地又限制了港口發展,硫磺堆場等也汙染了長江岸線、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
南通市發改委副主任周雪瑩介紹,2017年初,南通統籌推進「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以生態修復保護倒逼產業升級、城市轉型。
「政府主導推動下,下遊新建現代化貨櫃碼頭,狼山港整體搬遷。」南通港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渠平介紹,全市港口進行了一體化整合,老港口集團從主城區一個作業區,發展成擁有三大江港作業區、四大海港作業區的「南通港集團」,從江港時代邁入海港時代。
以此為帶動,南通南部五山及沿江地區關停「散亂汙」企業203家,騰出並修復岸線5.5公裡。船舶海工、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集群加速形成;生態修復騰退的土地,基本都轉為生活生態用地,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質。
「經濟發展了,環境變美了,這應該就是理想的小康生活!」長江邊住了74年的卞如玉大爺說。
來源:人民日報
▼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即可訂閱2020年《中國食品安全報》
▼
往期精彩回顧:
本微信號內容同步在以下平臺發布
中國食品安全報社主辦
官方網站:www.cfsn.cn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