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胡妍
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推廣「黃龍模式」創新基層治理,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開創新局面,推進村居人居環境治理,以一張藍圖決勝村改,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人民創造高品質的生活。
2012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考察了北滘鎮黃龍村,了解農村基層黨建情況,提出了「農村黨建要讓群眾更滿意」的殷切期盼。在這裡,習近平與村民握手交談,給低保戶張錫堯家送來了慰問品,臨走時還向他的女兒贈送了現代漢語詞典、牛津高階字典和一本電子詞典,並囑託她好好學習。
七年多過去了,村民張錫堯一家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順德區、北滘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持續推進黃龍村建設發展。黃龍村也從昔日發展較慢村、軟弱渙散村,轉變成為黨委領導有力、黨組織先鋒模範作用不斷增強、基層和諧穩定的發展典範村。7月1日,順德區委書記郭文海在黃龍村調研時提出,要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黃龍標杆」,推廣「黃龍模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取得決定性成果之年,也是北滘鎮推進高質量發展再出發的起步之年。北滘鎮堅持新發展新理念,立足「一流城市」的目標,堅決打贏村改「殲滅戰」,推進城鄉治理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黃龍:樹立起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標杆
在黃龍村三豐河畔,一幢兩層半小洋房成為了張錫堯一家的新家。如今張錫堯一家早已脫貧,這些年來,為幫助張錫堯一家渡過生活難關,北滘鎮慈善會籌集資金,在公益組織和社會熱心人士支持下,經全體村民表決通過,在村內另一地塊為張家建起經濟實用的新房。而7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舊房,已經變成了黨員教育基地。
「除了居住條件的改善,政府持續對張錫堯一家跟蹤扶貧,包括協助解決就業問題。」黃龍鎮黨委副書記陳忠青介紹,張錫堯兒子畢業後從事船務貿易工作。女兒受到習總書記的鼓舞,努力學習英語,大學畢業後,婉拒了政府的就業幫扶,堅持自力更生,如今成為一名英語老師。子女有了穩定工作,加上新房一樓商鋪放租與村集體收入分紅,張錫堯一家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道路。
發生在張錫堯一家的變化,也正是黃龍村過去七年發展的一個縮影。
黃龍村按照北滘鎮部署安排,對全村貧困戶實施精準扶貧,村委入戶對每個貧困戶家庭情況進行摸底,為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申請鎮福利會資金,減免醫藥費;對就業困難的貧困戶,通過政府的「樂業工程」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並為貧困戶優先推薦村裡安保、保潔等公益性崗位。截至今年,全村貧困戶基本實現脫貧。
現在的黃龍村,道路寬敞整潔、樹木蔥鬱、人流如織……黃龍村面貌已煥然一新,集體經濟指標更是高於全區平均水平,擁有省生態村、市「五好」新村居等多個榮譽,村民幸福指數大幅提升。村裡老人昌叔說,「這幾年村環境好了,經濟上去了,村民生活質量大大改善,大家都樂呵呵!」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視察過的星光老人之家,如今建設成了黨群文化活動中心。黃龍村黨委將黃龍書院、黨群文化活動中心、重溫入黨誓詞展臺、紅歌臺、鯉魚沙公園、村史館等黨建元素串珠成鏈,融入到民生項目中,圍繞生態建設打造宜居宜遊的美麗鄉村。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組織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2019年底,黃龍村成功實現書記、主任、股份社社長「三職」一肩挑。黃龍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引領鄉村各項事業深入推進。據了解,接下來,北滘鎮將深入推進新一輪農村綜合改革,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在農村基層形成「黨領導一切」的廣泛共識。發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黃龍村考察時「農村讓群眾更滿意」的豐富內涵,明確黃龍村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七大工程74項重點任務,探索小康社會語境下現代農村的基層黨建路徑。
第二屆黃龍睦鄰冬瓜文化節美食比賽現場。
黑皮冬瓜是黃龍村的特色農產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龍村大規模種植黑皮冬瓜,每年到了7月份,一艘艘滿載黑皮冬瓜的小艇沿著河道往外運。在北滘鎮冬瓜倉的採購商,將這些黑皮冬瓜銷往廣州南沙、港澳等地。」陳忠青說,隨著產業調整,農民僅靠種植冬瓜很難實現增收。到了九十年代,工業發展迅猛,北滘鎮成為工業重鎮,隨著美的產業的崛起,黃龍村開始生產小家電、塑料、五金產品,種養類別只剩下四大家魚和花卉。
但黑皮冬瓜仍然是黃龍村一代人的回憶,承載著深厚的鄉土情懷。黃龍村黨委決定 「以文代產」,舉辦了兩屆冬瓜文化節;並設立了黑皮冬瓜文創館,通過粵菜師傅和熱心村民研發冬瓜文創茶品、點心,設計扇子、風扇等紀念品以及以「冬小花」和「冬小郎」為代表的吉祥物,將村民凝聚在一起,參與各項活動。黃龍村探索出了以黨建引領增強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7月1日在對黃龍村調研時,郭文海也對黃龍村的建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出「兩個標杆」:一是要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黃龍標杆」,推廣「黃龍模式」。二是要打造以村改推動產業振興的標杆。要把村級工業園改造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重新謀劃提升農村形態、產業規劃。
北滘鎮依照「全鎮一盤棋,實施連片改造」的思路,借力村改大幅改善村容村貌,在建設「現代產業園+現代新農村」相結合的新時代順德新農村中探索路徑、作出樣板。黃龍村黃湧工業園區改造結合原有的農業資源,引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和華南農業大學等產業科研平臺,推動先進位造業產業鏈與鄉村現代農業產業鏈互融發展,調動了村民參與村改工作的積極性,形成了村改和鄉村振興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通過多方面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的措施,黃龍村村民收入大幅提升。2019年,農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7萬元,較2012年增加100%。
桃村:社區營造結合美麗鄉村建設
桃村位於北滘鎮東部,擁有800多年歷史的文化沉澱,是現今歷史元素保存較好的古村落。走進村中,只見河網密布,民居沿河而建,綠樹掩映,流水潺潺,祠堂廟宇古建林立。現存有報功祠、黎氏金紫名宗、黎氏三世祠、曹氏大宗祠、李氏大家祠、袁氏大宗祠等一系列祠堂古建築群,述說著桃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黃龍書院每天開展黨員培訓。
報功祠始建於宋末,2008年被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報功祠引進曾負笈廣州美術學院的雕塑家陳偉雄與國畫老師吳曉雲進駐活化並對外開放。報功祠內,幾座雕塑作品擺放在院子裡,大堂內幾個孩子在一旁嬉戲,桌案上、牆上貼滿了畫作。「2016年,佛山市政府對報功祠進行了修葺,借著『古村落活化』政策的推行,北滘鎮向正在尋找藝術創作空間的我們推薦了報功祠。」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北滘美術協會會長陳偉雄告訴記者,當自己第一次來到報功祠後就立即向北滘鎮提交了申請,一來很喜歡這裡的人文歷史和鄉村環境,二來覺得報功祠的理念與自己作為工匠、手藝人的身份相契合。沒多久,兩位老師就入駐了報功祠。平時除了藝術創作、教學培訓外,他們還為本地村民開設了公益課程,包括兒童暑期班和成人興趣班等,薰陶村民的藝術修養。陳偉雄還對桃村的歷史研究產生了深厚興趣,並參與了桃村的美麗鄉村建設。
2019年以來,北滘鎮持續深化鄉村振興內涵,高質量建設美麗鄉村示範群,加強古村落活化及古建築修葺,通過城市更新、存量空間提升等方式,深化群力圍片區和黃龍片區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讓舊城、古建築成為宜居生活空間,提升嶺南特色鄉村風貌。
欒樨粉是桃村的特色產品。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村民會在欒樨香甜的時節,製作九層欒樨粉。相傳在這天吃了欒樨粉,下田耕種的時候就不會中暑。村民通過融合社區資產,帶動社區自治,形成桃村特色的「欒樨」文化品牌,至今已連續兩年舉辦欒樨文化節,吸引眾多鄉親、周邊遊客參加。黨委聯合社工開展鄉村文化匯,帶動黨員和群眾參與社區活動。黨員與群眾積極參與欒樨產品研製,造就了「欒樨舞臺劇」「欒樨吉祥物」等一批文創產品。據了解,北滘鎮著力保護、開發、傳承轄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擬將「欒樨粉製作技藝」申報非遺項目。
據悉,桃村的社區營造項目與「桃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有機結合,在開展古建修復、環境優化、河水治理等硬體建設的同時,以口述歷史、社區導賞、社區藝術、文化保育、協商議事等議事及專業手法,挖掘及重現桃村人文歷史,重建社區居民歸屬感與認同感,營造富有故裡情愫的社區共同體,開創社區治理工作新局面,反哺了「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順利推行。
桃村報功祠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引進曾負笈廣州美術學院的藝術家進駐活化並對外開放。
當前,北滘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片區建設正有序推進。2019年以來,區、鎮兩級計劃投入1.5億元資金,完成149個村居項目建設,於2020年底前建成碧西桃園示範片(碧江、西海、桃村)和黃龍示範片(黃龍、三洪奇、槎湧)2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片,全面達到特色精品村居標準。經過一年多的接續努力,北滘鎮2個示範片建設工作卓有成效,其中碧西桃園示範片共有項目66個,已完成40個,在建項目12個;黃龍示範片共有項目83個,已完成30個,在建項目43個,區、鎮兩級共投入資金8158萬餘元。
西海:把握村改機遇,發展高新農業
西海村位於北滘鎮的東面,作為廣東省聞名的紅色文化自然村,轄區內有著名的歷史建築和濃厚的革命精神。轄區有3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接近30000人,轄區面積約7.5平方公裡。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我村依據土地優勢,抓住村改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當前全村共有9136股,每股年底可分紅4800元。村委將其中36%土地進行物業回購,預計五年內每股分紅可達到16000元。」北滘鎮西海村黨委書記黃銓釗介紹,隨著村改和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推進,西海村的環境將大大提升。同時,村委將通過申請住房改建,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將舊市場、商場整體改造提升,為村民經商打造更優質的平臺。
2019年初以來,北滘鎮把人居環境治理和鄉村振興工作相結合,聯合各有關部門推進村居人居環境治理。2019年以來,全鎮20個村居投入人居環境整治資金逾6700萬元,其中區級資金近900萬元、鎮級資金逾4100萬元、村級資金近1700萬元。包括提升/新建公廁46個、完成農棚改造296個、新建/改造停車場50個、新增綠化面積73000平方米。
西海村土地資源豐富,周邊配套完善,交通便利。西海也是北滘鎮近年來村改及徵地面積最大、有表決權股東人數最多的村。據悉,西海村村改及徵地總面積共4842.94畝,其中涉及北圍、蟹崗、二支等三個工業區約2000畝,採用「掛帳收儲+政府徵地」的方式推進,同時,圍繞順德機器人谷建設,徵收農用地2800多畝。屆時不僅有商業配套,機器人谷項目,還有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院等一批高校入駐,一直以耕種為主的西海村,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我們將藉助現有資源,不斷提升村民文化內涵,將革命老區紅色基因傳承下去。」黃銓釗表示,要打造鄉村旅遊線路,經區統籌,鎮、村實施,2019年,初步完成設計,通過「一核兩脈三元」的模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一核」是強化以西海烈士陵園為代表的紅色地標核心,打造北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歷史之鄉;「兩脈」是打通村級交通路網及戶外主題公園兩大主脈絡,將民生工程的效益貫穿全村;「三元」是通過刺激黨群共建、微公益團隊、紅色文化教育三大神經元,參與到村居事務建設、群眾服務、精神傳承等重要項目落實到地。
在黃銓釗看來,旅遊振興不僅是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還能給西海的產業振興帶來契機。「我們旅遊線路的設計將轄區內的花卉產業、村改產業集聚區等涵蓋進來,讓遊客在遊玩的同時,可以了解我們的產業,帶動外部投資環境。」
西海轄區內有著名的歷史建築和濃厚的革命精神。圖為西海烈士陵園陳列館
過去,西海發展主要以農業種養為主,接下來,西海將發展旅遊種養一體化,將西海的花卉、桔果出口到東南亞。並按照北滘鎮大美公園農業區域整體布局,發展高新農業產業。據了解,北滘鎮村改規劃建設的萬畝主題農業公園「大美公園」以城市綠心輻射全鎮,並吸聚農業會展、農業科研、農業旅遊、高新農業等產業資源,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將建設成為產城人文和諧統一的大美公園城市空間。
村改:謀劃建設「四大產業發展集聚區」
佛山順德機器人谷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東北部,將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機器人科技研發和產業集聚高地。目前,在機器人谷首開區內,博智林科創大廈、科研試製中心、實驗中心、機器人餐廳機器人谷旗艦店、北滘群力學校、泮浦路、博創路等一批項目已經建成,北滘鎮桃村工業園(首期)升級改造項目、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院暨東北大學佛山機器人學院、科魁路等一批項目正在推進建設當中。
首開區內,已入駐有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博智林智能製造有限公司、博方眾濟、博嘉拓、博源等一批企業,以及清華大學-博智林聯合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博智林聯合研究院、西湖大學-博智林聯合研究院、港澳青年(佛山順德)創新創業基地、東北大學佛山機器人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創業團隊,埃森哲、達索等行業頭部企業創建的創新中心,園區內開放創新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簡稱博智林)是以建築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研發、製造與應用為核心的科技創新企業。當前,博智林研發人員超3900人,現有在研建築機器人50多款,其中30多款已投放工地測試應用,有10多款進入產品化階段。博智林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期待研發出能夠真正代替勞動力的建築機器人,把人從重複、簡單、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推廣應用建築機器人+BIM技術+裝配式建築的智慧建造體系,像生產汽車一樣建造房子,大幅提高生產力,達到安全、質量、時間和效益的完美結合,引領建築行業的變革。」
該負責人表示,「未來,機器人谷建成後,將極大提升和擴展城市功能,使之更具科技化、現代化,人們生活將會更加便捷。同時,機器人產業集群效應將助力順德從傳統製造向智能智造轉型升級,提升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的質量。」
據統計,北滘現有村級工業園29個,總面積超15000畝。2019年,北滘完成村級工業園區拆除清退4305畝,其中復墾復綠303畝,新建廠房面積100萬平方米。今年,北滘已清退拆除整理約960畝,復墾復綠289.23畝。
今年上半年,北滘鎮圍繞「騰空間、造環境、抓項目、優服務」的目標,以堅決打贏村改總攻戰為抓手,協同推進連片村級工業園改造、連片產業集聚發展、連片人居環境整治和連片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重塑城鄉發展格局和形態。
堅持村改與城市升級同步。依照規劃先行的原則,北滘鎮聘請了廣州中大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北滘鎮村級工業園改造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對產業空間、產業功能、產業定位進行科學分析把脈,全力打造四大產業發展集聚區。
中部、北部片區將打造成為城市綜合服務和都市型產業集聚區,總面積為20平方公裡,依託總部經濟、人才小鎮等產業服務平臺,以及城市型軌道站點TOD綜合開發,未來將建設成為北滘中央商務中心。
東部片區將打造成為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總面積為27.3平方公裡,依託機器人谷、東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佛山)等產業研發展融合組團,未來將建設成為中國機器人小鎮產業園。
南部片區將打造成為智能家居設計創新製造產業集聚區,總面積為14.7平方公裡,以成熟的家電產業集群和先進裝備製造集群為基礎,依託美的全球創新中心、廣東工業設計城等研發設計平臺,未來將建設成為工業設計和智能家居等創新型製造業集群帶。
西部片區將打造成為國際合作與智能裝備產業集聚區,總面積為17.3平方公裡,依託佛山機器人學院、潭洲國際會展中心等創新平臺和生產性服務平臺,落戶大疆、庫卡、隆深等高端智能裝備項目,未來將成為國際合作產業經濟帶。
四大產業發展集聚區將形成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的錯位發展格局,並通過萬畝大美公園生態科創環進行串聯發展,以村改重構北滘發展新格局,推動城鄉整體發展再出發,實現人產城融合發展。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報導)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9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