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目騁懷,河清雲慶。7月3日,沿著蜿蜒的鄉村公路,記者來到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一路上山巒起伏,景色秀麗,宛如走進風光旖旎的生態畫卷。
站在懷慶村口駐足眺望,一條平整寬闊的瀝青路筆直通向村中,道路兩旁的種植示範園裡,苗木茁壯成長。不遠處,一座座白牆黛瓦的民房農舍點綴在綠野之間,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
近年來,懷慶村聚焦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狠抓項目落實、產業發展,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硬仗,昔日的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幸福感獲得感與日俱增。「感謝黨和政府對我的關心,現在不愁吃、不愁穿,看病花錢少,日子越過越好!」說起這幾年的生活變化,村民金順今喜不自禁。68歲的金順今是村裡的五保戶,膝下無兒女,獨自一人生活,患有多種慢性病,與村民很少往來。以前,老人靠種地生活,後來年紀大幹不動了,把地承包出去,租金僅夠維持溫飽。如今,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扶持下,金順今看病有醫保、養老有保險金,還能領取扶貧產業紅利和公益性崗位工資。日子好了,人也變得開朗了,如今的金順今與村民們的往來多了,日子過得越來越充實。
跟金順今相似,在至親相繼離世後,69歲的曹淑子與孫女相依為命。提起過去,曹淑子眼圈泛紅:「過去,老伴生病,家裡沒錢醫治,孫女上學也成問題,四處借錢。」2015年,駐村工作隊入戶調查,將曹淑子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除兜底保障外,還聘其擔任生態護林員,每年有9000元的工資。通過教育扶貧,孫女上學的問題也解決了,每年可減免各類教育資金1萬餘元,極大地減輕了家庭負擔。「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要堅定地跟黨走,牢記黨的恩情!」曹淑子說。
一針一線繡出新生活
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源於身邊生活發生的巨大轉變,源於扶貧幹部一茬接著一茬幹的拼搏精神,更源於村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和嚮往。
為進一步發展鄉村旅遊產業,東北電力大學派駐懷慶村第一書記宿振波,遍訪村內老藝人,挖掘朝鮮族傳統鉤針技藝,於2019年成立了懷慶朝鮮族鉤針技藝工作坊,傳承和發展朝鮮族鉤針技藝。在帶動增收方面,駐村幹部以訂單形式,對編織的手工藝品進行統一銷售。去年,懷慶村手工藝品銷售額達1萬餘元。
在建檔立卡貧困戶李美淑家的炕頭上,幾名身著民族服飾的朝鮮族婦女一邊嘮家常,一邊拿鉤針編織朝鮮族傳統手工藝品,臉上洋溢著脫貧後的喜悅。李美淑說:「本想今年春節後出去打工,沒想到發生了疫情。正犯愁的時候,宿書記安排我到工作坊編制手工藝品,按件計酬,上個月有1300元收入。」
產業扶貧,是富民根本之策。在脫貧攻堅戰中,懷慶村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奔小康的根本路徑。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懷慶村打造「包保單位援建、鎮級統籌、村級特色」三級產業發展格局,構建鄉村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積極開發紅色旅遊產業,構建了具有本村特色的產業體系。2019年,懷慶村集體收入達45.19萬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3050元增長到1.6萬多元。
美麗鄉村入畫來
懷慶村脫貧了,鄉村振興更有信心。院落乾淨整潔,農具擺放規整,懷慶村民金仁燮家門口醒目地掛著「乾淨人家」的牌子。「駐村幹部來了以後,天天在村裡收拾衛生,還幫我們修路、安路燈,環境好了,大夥的脫貧積極性也提高了!」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懷慶村扶貧幹部用「辛苦指數」,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和黨的「形象指數」。2018年,懷慶村投資295萬元用於村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村道路硬化工程、自來水改造工程、邊溝治理項目、綠化工程等;2019年,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夏秋戰役,協調政府專項資金100萬元,出動車輛40臺次、人員200餘人次拆除八項「多餘」建築物,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5噸,清理農村公路18公裡,新安裝鐵藝圍欄3000延長米,新繪民俗圍牆200延長米,新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協調環衛部門爭取密閉式大垃圾箱,做到垃圾有分類、垃圾不落地;開展 「美麗庭院、乾淨人家」 評選活動,評選出35戶 「美麗庭院、乾淨人家」,引導廣大村民破除陋習,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經過一系列的整治,懷慶村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這幾年村裡可是大變樣,老百姓生活環境好了,水泥路通到家門口,晚上出門也不用摸黑了,村裡的人氣也越發旺盛。」金順今說。
張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