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1 1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張廣平 循著藥香奔小康
「我就想在退休前發展推廣好道地藥材,多為這片山水培養幾個千萬元戶。走遍宏偉鎮各村屯、各溝岔,目前看來,山峰村中草藥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張廣平將是第一個千萬元戶。」茄子河區宏偉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於洪利說。今年被評為市第十六屆勞動模範的張廣平共栽植中草藥970畝,品種涵蓋白鮮皮、赤芍、蒼朮、防風、白頭翁等,預計總收益達到1300餘萬元,並帶動13戶農民增加收入120萬元。
張廣平夫婦在查看藥材苗情
好日子都是幹出來的。踏實肯幹、勤奮好學、善於鑽研,這是全村人對張廣平的評價。初中畢業後就回家務農的張廣平沒幾年就把日子過到了同齡人頭裡,別人農閒打牌時,他在哥哥的農機修理部鑽研技術;別人種玉米大豆時,他在考慮機械化作業和連片規模經營;別人買小農機擴大種地規模時,他在經營康邁收割機;別人的康邁收割機只能收大豆水稻時,他的康邁已被改造得能收玉米棒、能脫粒了;別人大搞農機時,他已在做糧食貿易了。憑著那股勤奮好學的鑽勁,他總是走在別人前面。2016年,面對周邊連綿山坡地種植成本高、產量收益少的現狀,他辦起了佔地200垧的山峰穀物種植合作社。正當村民要看他轉過年咋種地時,他卻研究起了道地藥材。
藥材晾曬和挑選現場
算透帳是選項目的關鍵。那年,在赤芍花開香氣怡人的山谷間,張廣平跟著於洪利一邊採挖藥材一邊掰著手指頭算帳。一垧地,玉米、大豆的種植成本9000元,收益2000元,好年景時收益率也就22%。如果一垧地種植防風的話,管理成本是25000元,兩年後的收益是6萬元,收益率是240%;一垧蒼朮的種植管理成本是8萬元,4年後的收益是32萬元,收益率是400%,而種植7年的白鮮皮收益率高達620%。以上3種道地藥材的收益率分別為種大田糧食作物的10倍、18倍和28倍。算透帳的張廣平堅定了發展道地藥材的信心。
發家路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張廣平開始廢寢忘食地研究道地藥材種植,通過各種渠道充電學習,電視、網絡、報刊,只要是有關中草藥種植的信息,他都會認真了解、深入探究。為考察學習中草藥種植,他4年裡累計驅車7萬餘公裡,從內蒙古到吉林、從遼寧到河北處處拜訪種植大戶,學習種植技術,對比不同土質、溫度,精選出白鮮皮、蒼朮、赤芍、防風、白頭翁等適宜家鄉種植的道地藥材品種。
好產業是經年累月磨礪出來的。「能受天磨真鐵漢,捨得投入、敢闖敢幹,跟著廣平幹,心裡最踏實。」村民們對張廣平個個服氣。首先佩服他在實驗階段百折不撓的精氣神,第一年春天,連著3個月帶著30人上山採挖藥材芽頭,投入9萬元移栽白鮮皮,秋天又新增蒼朮、芍藥的種植。以後年年投入、年年新增,有曲折有嘆息有歡笑也有欣喜,最終取得了成功。其次佩服他一門心思搞發明,從種地人變成種藥專業戶,都說隔行如隔山,卻隔不住他鑽研的心。經過廢寢忘食的努力攻關,他那雙巧手造出了起壟機、打壟機、刨坑機、播種機、抹藥機等適合藥材種植的精巧機械。更讓鄉親們吃驚的是他的創新理念,為帶領更多鄉親致富,形成規模發展,他將原有的穀物種植合作社變更為中藥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營模式。他緊緊依託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省農科院、東北林業大學等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讓自己從一個零散學習、邊幹邊學的土專家成長為經過專業培訓、有著豐富經驗的新時代科學種植大戶,也成長為掌握野生種源馴化、良種繁育及道地藥材種植技術的領頭人、主心骨。為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跨進,張廣平已儲備了50垧地4000萬株的白鮮皮、蒼朮等優質繁育苗木,同時也開展藥材收購業務,逐步探索延長產業鏈。
據於洪利統計,在張廣平的示範帶動下,全鎮種植道地藥材的農戶已有143戶,一垧地以上種植規模的就達95戶,未來還將帶動更多的農戶發展道地藥材,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跨步前行。
來源:七臺河日報
記者:解洪旺
編輯:陳銘洋
1. 轉載內容不代表本報觀點。
2.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qthrbydmtb@163.com。
3. 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張廣平 循著藥香奔小康》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