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西河村:大步邁向幸福小康生活

2020-12-23 陽泉市政府

  礦區西河村,相傳是因位於春秋戰國時期趙簡子所築的平潭古城之西、「河因城而名、村以河而冠」而得名。這些年來,這個典型的城中村更因自身長足的發展和「三來」品牌等為大眾所知。走進西河村,鄉村氛圍帶來的親近感油然而生,一條寬闊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過,兩邊高樓、小院、商超、古廟、停車場、老戲臺……現代生活與古老記憶,在這裡完美交融。村與城渾然一體、美麗和諧的圖景,正是西河人大踏步邁向幸福小康生活的最好佐證。

  在邁向全面小康的過程中,西河村以產業促發展、以發展惠民生,通過推進環境整治、加快產業發展、建設文明鄉風等一系列舉措,致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環境整治提升鄉村「顏值」

  西河村佔地面積1平方公裡,常住人口5000人,農業人口990人,流動人口達2萬人。結合城中村的實際,西河村對於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一直常抓不懈。46歲的村民王建花是一名環衛工人,也是村裡保潔隊伍的負責人。她說:「西河是城中村,人流量大,進村道路上商販擺的攤就佔了多半路,堵車、垃圾多、嘈雜聲大……這些就是過去大家對俺們村的印象。」

  昔日陳舊落後的設施、狹窄的村路、不太整潔的村莊環境,成了阻礙西河村邁向小康的「攔路虎」。

  2017年4月,市委、市政府吹響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號角,西河村迎來了「蝶變」的轉機。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是一項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創衛就是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我們正好利用這個契機,把創衛工作與建設美麗鄉村、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村黨支部書記郝富說。

  創衛工作啟動後,西河村村支「兩委」對全村的環境衛生問題進行全面摸底,並將影響創衛工作的問題逐一列入攻堅清單:進村和村內道路破損嚴重且道路只有6米寬,需要拆除違建臨建拓寬、維修;多年的積存垃圾點分布零散,需要徹底清理;全村有10個公廁,需要進行水衝廁所改造,有37戶旱廁需要實施衛生廁所改造……

  立足實際,西河村確定了「圍繞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標準,幹好硬化美化綠化、拆違拆臨、公廁改造3項工程,實現衛生保潔常態化、村容村貌大變樣、村民幸福指數有提升的目標」的思路,並成立了創衛工作領導組,明確任務分工,劃分9個片區,村支「兩委」成員分片管理。

  「三清三建」活動是西河村在創衛過程中的一項亮點工作。通過清理積存垃圾、清理亂塗亂畫、清理私搭亂建的「三清」,西河村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裡的邊坡垃圾、積存垃圾得到全面整治,垃圾桶全面更新;清理西河河道淤泥,實施雨汙分流改造,多年的河道問題徹底解決;修補破損牆面2000餘平方米,清除牆面亂塗亂畫,打造圖文並茂、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文化牆,對全村4萬餘平方米外牆全部粉刷,統一更換門頭牌匾50塊,整修電路1000多米;對村口兩側違建、圍牆拆除,硬化、拓寬道路,拆除臨建違建1000餘平方米。經過綜合整治,交通井然有序,城鄉接合部汙水橫流、破亂不堪的現象徹底不見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與此同時,西河村全面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公廁建設、綠化建設「三建」工作,硬化大街小巷道路5公裡,新建寬9米長1公裡的連接三官廟與漾泉大道的道路;改造汙水管網2000米,增加綠化面積2000餘平方米,新建停車場1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高標準設計,改造後的廁所美觀整潔,得到村民的廣泛好評。

  王建花對村裡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的成效頻頻讚嘆。她笑著說: 「主幹道改造成柏油路,大家都不忍心隨便亂扔垃圾,環保意識也提高了,俺們的工作也輕鬆多了。」

  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沿著進村的柏油馬路前行,能看到醒目的交通標線。周邊車輛停放文明有序,綠化帶鬱鬱蔥蔥。在一家名為「三來超市」的商鋪裡,幾位村民正在貨架前挑選商品。「三來超市」是位於西河村的山西三來食品有限公司的一家分銷店,45歲的村民楊建雲是這家超市的收銀員。她在這裡上班已經七八年了,每天上半天班,每月有千餘元的收入。「活兒不累,離家也近,能掙錢也能照顧家裡,我挺滿足的。」楊建雲笑著說。

  在西河村,許多村民像楊建雲這樣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全村就業率超過95%。這得益於村支「兩委」立足城中村的特點,狠抓農村產業發展,下大力扶持村屬企業山西三來食品有限公司和陽泉燦坤工貿有限公司發展,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

  三來食品有限公司曾是西河村的村辦企業。從1985年辦廠到股份制改革,從村辦企業到民營企業,三來公司已成為我市乃至華北地區一家知名的食品加工企業。公司職工大多是本村村民和周邊居民,人均月收入達3000多元。在三來公司的主食車間,11名工人中就有4人是西河村的村民,49歲的村民王瑞是其中之一。他主要負責加工饅頭,之前一直沒有穩定工作,村支「兩委」了解到他的情況後,幫助他在三來公司實現就業。「最好的一點就是離家近,上下班走路也就10分鐘。」王瑞說,「廠裡還給俺們上了好幾種保險,俺們都覺得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踏實。」

  在日常工作中,西河村十分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通過資源有效利用、資產量化確權入股、提供社會服務、開展租賃業務等方式,讓村集體經濟「破殼」重生。2019年,山西三來食品有限公司實現產值5634萬元,實現利稅1000萬元;陽泉燦坤工貿有限公司順利搬遷投產,年銷售收入518萬元。

  在推進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西河村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全力推進棚戶區和沉陷區改造,開發建設了10萬平方米的香河苑小區項目,棚戶區居民全部喜遷新居。同時,大力發展底商經濟,通過2000平方米的底商出租,為村集體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要讓村民生活更富足,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關鍵。」西河村村委會主任楊興增說,「通過發展產業,解決了村民就業,充實了村集體經濟,為全面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明鄉風涵養和諧鄉村

  走在西河村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門前貼著的「愛我西河愛我家」承諾書和家訓牌,成了西河村一道亮麗的風景。近年來,西河村積極倡導村民立家規、樹家風,連續3年開展了「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做「活」鄉村文化,育「實」鄉風文明,以打造景美、人美、民風美的文明西河為目標,厚植鄉風文明沃土,為鄉村振興鑄魂。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抓住家風建設就抓住了鄉風文明建設的『牛鼻子』。」郝富說出了評選「最美家庭」的初衷,那就是在村民中選樹傳承良好家風的典型,讓其他村民以熟悉的身邊人為榜樣,把弘揚良好家風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行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做到「百姓日用而不知」,潛移默化地促進鄉風文明。

  去年國慶前夕,西河村組織村支「兩委」成員、村民代表和黨員代表齊聚一堂,對40多戶被提名的「最美家庭」候選戶,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夫妻和睦、孝老愛親,學習進取、科學教子,鄰裡融洽、友愛互助,勤儉節約、熱心公益」的標準研究討論,最終選出了15戶「最美家庭」,其中不少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重陽節當天,在全村老人歡聚的重陽宴上,15戶「最美家庭」一起亮相,領取了村裡頒發的榮譽證書,並和大伙兒分享他們的家風故事。

  在村民王波家門前,「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的牌子格外顯眼。他家已連續三屆榮登西河村「最美家庭」榜單。65歲的王波說:「俺們過過苦日子,知道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不能忘了本。如今俺家四世同堂,父親已經80多歲了,我和老伴兒孝順長輩、艱苦樸素、堅持學習,兒女和孫子、外孫都看在眼裡,他們耳濡目染也跟著這樣做。我希望能把這樣的家風一輩一輩傳下去。」

  每月為6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老年生活津貼200~230元;村民大病住院花費1萬元以上可享受村裡的報銷政策;為考上高中的村民獎勵助學金1000元,為考上大學的村民獎勵助學金2000元;為村民減免水費、衛生費的同時,還給大家全額繳納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文化活動中心免費提供圖書閱覽,開展日常文體活動;每年為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農村清潔能源、清潔取暖工作全部完成;村裡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從隨處可見的志願活動到凡人百姓的善行義舉,從自覺保護環境到孝老愛親傳承家風,西河村的群眾正在文明鄉風裡汲取道德力量,在貼心服務中盡享發展成果。

  站在村裡正在建設的教子堖主題文化公園前,村幹部細細描繪著西河村的發展藍圖:「下一步,我們將以黨建為引領,在繼續抓好環境整治工作的基礎上,努力打造特色民宿、餐飲和教子堖主題文化公園,繼續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用實際行動打造西河村休閒宜居宜業的優美環境,讓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於訥 文麗 曉丹 榮霞)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