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兩軍對峙,雙方的大將在開戰之前都說報上名來,就是亮出自己的身份。有的人名氣大,名字讓人聽起來如雷貫耳;有的人沒名氣,名字默無聲息,隨風而逝。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古今中外,人其實最珍惜自己的名字,分量可謂舉足輕重,幾乎構成一個人最重要的人生價值載體。
古今「名字」的含義並不相同
魏烈祖曹睿在《月重輪行》中提到:「天地無窮,人命有終;立功揚名,行之在躬;聖賢度量,得為道中。」我們今天說到的名字是將「名」和「字」當做一個整體,指一個人的姓名。但在古代的中國,「名」和「字」是分開的,名是名,字是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就是說,幼時稱呼名,成人後稱呼字。孔穎達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意思是說:嬰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取名,故稱幼名。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並且要取字,朋友們就不能稱呼其名,要稱呼其字。
古代的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髮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在及計取字之前,叫「未字」或「待字」。因此,古時未婚或未成年的女子為「待字閨中」。
如今重名的問題日益凸顯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由於各種語言中用於命名的詞語都是十分有限的,遠遠達不到人口的數量,於是就有許多人用同一個名字。據最新統計,在當今的中國,同姓同名的人排前五的:叫張偉有29.9萬人,王偉有29.1萬人,王芳有27.7萬人,李偉有26.9萬人,李娜有25.9萬人,張敏有24.5萬人。
據相關報導: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統計,不但平常人重名的比較多,與社會各界名人重名的也不少,如有超過1.8萬人叫劉翔,超過1.6萬人叫劉德華,除了極少數人以外,姓名是沒有專屬權的。同名同姓時常引起麻煩,甚至打起官司來。
據相關報導:四川崇州市觀勝鎮的一所「正宗劉德華板鴨店」日前知名度大增,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不過,店主不是香港明星劉德華,而是一位68歲的同名老人。 同名不同姓的人就更多了。
今後給寶寶取名的幾點建議
中國人給孩子取名字時往往帶著美好的期望,希望男孩子「身體健康、性格剛強、前程遠大」,女孩子「漂亮溫柔、嫻靜淑雅」。
男性名字的這些常用詞可以歸類為:身體描述,如「健、康」;性格描述,如「剛、勇」;修養描述:「德、文」;人生前程描述,如「安、成、傑、鵬、偉」;大自然描述,如「波、東、峰、輝、亮、寧、濤」。
女性名字常常包含「美麗」的期待,如「娟、麗、倩、嫣」;以「花」、「色彩」、「玉石」等自然現象為名也是追求美的外形,如「蘭、莉、蓮、碧、彩、丹、芳、紅、瓊、珊、霞、雲」;描述女性內在修為的字有「惠、淑、婷、嫻、貞」。 對「健康身體」的嚮往和對「美麗外表」的期望其實都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生命的珍愛和敬重。
《孝經·開宗明義章》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古人的觀念裡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能予以損毀傷殘。時下有個流行的說法:健康等於1,其他的,如財富、事業、家庭等等,都等於0,只有1存在,其他的才有意義;如果健康的「1」不存在,一切都等於0。
從中國人的常用名字上可以看出,中國大眾看重健康的身體,珍愛生命。珍惜自己的身體,就是在保證生命有質量的延續。有了健康的身體,生命才可以絢麗多彩。 《孝經·開宗明義章》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注重內在修為,旨在前程遠大,光宗耀祖,這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總結:名字可以是爹媽給的,名氣要靠自己努力博得,從名字到名氣,就是一個人的奮鬥軌跡。 當然,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無須浪得虛名,但一定得注意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