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我們每個人的第一張名片,也是代表自己的符號。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名字都非常重視,都想給孩子取一個吉祥如意的名字。所以在取名的時候,有的是參考史料引經據典,有的則是在詩詞中尋找靈感,也有的家長為了圖方便,乾脆用數字起名。
比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叫朱重八,原因就是自己在家中排行老八。無獨有偶,《水滸傳》中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以及唐代的詩人張九齡,也都是用數字起名。
姓和名的起源
人們對自己的姓名如此重視,那么姓名到底是如何得來的。姓名,顧名思義,是由「姓」和「名」組成,追溯到母系社會,「姓」是由自己的部落確定下來的,而上古時期著名的姓氏一共有8個,到了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常以各個諸侯國的名稱為姓,比如齊、魯、晉、宋、楚、衛等等。
到了北宋初年,有關姓氏的作品《百家姓》撰寫而成,裡面收集了姓氏400多個,後來又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的有444個,比如趙錢孫李等等,複姓的有60多個,比如慕容、歐陽、公孫、令狐等等。
姓什麼取決於祖先,但是名字卻是可以自由發揮,這樣就構成了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的差異化也就顯現出來了。正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字是可以掌控的,因此我國有關取名的文化更是自從一脈,比如姓名學,就是根據名字的音、義,再結合所屬的五行,與姓搭配使用。
「名」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出現很多,比如乳名,就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比如小寶、貝貝等等,多數都是長輩喊我們的時候最為常見,還有一種就是筆名,也就是文人墨客根據自己的喜好留下的名字,也有藝名,比如藝人出演時用的別名。
名,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記載「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在《禮記》中也曾說「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君子不親惡」,由此可見,名的概念其實早就深入人心。
重名最多的10個名字
一般來說,姓代表一個大家族,所以我們聽到別人和我們同姓的時候,都會說「五百年前是一家」,這麼說是有深刻道理的。如果追溯到古代,所有的同姓之人都是一家人。姓無法更改,那麼重姓之人自然有很多,唯一能有些差異化的,就要看名字了。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多,重名問題逐漸凸顯,其中重名率最高的就是單名,如果再加上百家姓中最常見的姓,比如李、張、王、趙、陳、劉等等,那麼這些重名重姓之人將會隨處可見。甚至我們上學的時候,同個班級裡就有人同名同姓,更別說一個城市,一個省份,甚至一個國家了。
據資料統計,我國同名同姓的人最多有10個,分別是:張偉、王偉、王芳、李偉、李娜、張敏、李靜、王靜、劉偉、王秀英。其中單名為「偉」的,可謂是名列前茅,10個中就佔據4個,其中張偉的重名人數達到29萬人之多。
結語
想要避免重名,其實還是取2個字的名字比較好,即便取單名,也要避開那些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詞彙。
另外取名字可以參考古書,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給孩子起名,都會從詩詞中找尋靈感,比如南風,源自「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比如清妍,源自韓愈的「若不妬(dù)清妍,卻成相映燭」;再比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中的夢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的若鄰等等,都不失為美麗且優雅的名字,還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名呢。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以上名字的朋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