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是如何讓我們對技術上癮的?

2020-12-23 樂居財經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隨時隨地可以上網讓人類愈發沉迷於把時間消耗在手機上面。為什麼你會止不住想要刷手機?這背後的機制原理是什麼?《衛報》的Simon Parkin為我們介紹了「分子界的金· 卡戴珊」——多巴胺,以及一家把它背後的機制形成的「誘導技術」用於各種app的創業公司。原文標題是:Has dopamine got us hooked on tech?

利用「誘導技術」來影響行為的能力才剛剛為人們所理解。

面對一場對自己正直的空前攻擊,Facebook的創立總裁,38歲的Sean Parker最近承認,這個社交網絡的創立並沒有讓我們團結起來,而是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他在去年11月在費城舉行的一次活動上說:「那種想法是這樣的,『'我們怎麼才能儘可能多地利用你的時間和有意識的注意力?』」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Facebook的架構師利用了「人類心理當中的脆弱性」,2005年辭職的Parker解釋說。當有人對你的帖子或照片點讚或發表評論時,他說:「我們就會……給你帶來一點多巴胺」。因此可以說,Facebook是一個建立在一種化學分子之上的帝國。

1957年被發現的多巴胺,是大概20種左右的主要神經遞質當中的一種,這種化學物質,就像騎著自行車的投遞員一樣,在在神經元、神經以及體內其他細胞之間的車水馬龍中傳遞緊急信息。這些神經遞質確保我們的心臟不斷地跳動,讓我們的肺部保持呼吸,就多巴胺而言,當我們感到口渴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要喝一杯水,或為了讓我們的基因在我們死後能倖存下來,就會告訴我們得繁殖後代了。

1950年代的時候,鑑於一項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一組神經系統疾病,其症狀包括震顫,動作緩慢和僵硬)是由多巴胺缺乏引起的,因此多巴胺被認為與身體運動密切相關。但到了1980年代,劍橋大學神經科學教授Wolfram Schultz對大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推翻了這一假設。教授的實驗表明,在中腦內部,多巴胺跟我們從行動獲得的回報有關。多巴胺似乎跟欲望、野心、成癮和性慾有關。

Schultz和他的研究人員當時把一塊蘋果放到了屏幕後面,結果發現老鼠一啃食物的時候就看到了多巴胺反應。Schultz稱,這種多巴胺過程在所有的昆蟲和哺乳動物當中都很普遍,這是建立在學習基礎之上的一種反應:對一種行為的回報建立了預期,如果行為如預期得到了回報,則行為就會成為一種習慣,或者如果跟預期出現差異,就會進行適應性調整。(那塊洗碗塊看起來好像很好吃,但咬的第一口也會是最後一口。)Schultz說目前尚不清楚多巴胺是否會產生令人愉悅的感覺。但這並不影響其作為幸福奇蹟賜予者的聲譽。

我們在濫用一個有用且必要的系統。哪怕可以,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做

多巴胺激發我們去採取行動,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和願望——從開大暖氣,到轉輪盤賭來滿足某種渴望——任何這些事情都可以建立起我們對需求被滿足後的感受的預期。Pinterest ,這個用戶上傳給予人靈感的圖片的在線剪貼簿,上面就有一大堆的多巴胺紋身圖庫,而Amazon的虛擬書架都快被旨在提高多巴胺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的減肥書壓得要塌了。

Shultz說:「 我們在大腦當中發現了一種信號,這種信號可以解釋我們最意義深遠的行為,那些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參與其中的行為。我可以弄清楚公眾為什麼會感興趣了。」

這樣一來,多巴胺在自己的晦澀難懂的同事(如去甲腎上腺素和天冬醯胺)當中就脫穎而出,變成了分子界的名人。英國臨床心理學家Vaughan Bell曾經稱多巴胺為「分子界的金· 卡戴珊」。在小報上,多巴胺已成為誇張法的傳遞者。《太陽報》刊登的一篇頭條新聞寫道,「紙杯蛋糕就像古柯鹼一樣容易上癮嗎?」報紙援引的一項研究表明,多巴胺會在眼眶額葉皮層釋放——「當向古柯鹼成癮者展示一袋A類毒品時,相同的地方就會被激活」——這裡指的是受試者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的照片時被激活的區域。儘管如此,沒有一個地方像矽谷一樣對多巴胺攀權附貴,在這裡,多巴胺被譽為讓app、遊戲或社交平臺「黏性十足」(在投資者眼裡,這是「有可能獲利」的潛臺詞) 的秘密配方。

多巴胺分子圖紋身在一些人當中很受歡迎,他們認為這是「幸福的奇蹟發源地」。

Dopamine Labs聯合創始人,現年28歲的Ramsay Brown解釋說:「哪怕在誘導技術發展起來的一兩年之前,多巴胺就是一種在文化思潮當中具有一定優勢和吸引力的分子。」這家頗受爭議的加州初創企業承諾可大大提高大家使用任何跑步、節食或遊戲應用的使用率。「這是分子當中的性、毒品和搖滾。儘管對於這種分子的本質仍然存在許多重要且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當你嘴裡說出『多巴胺』時,大家的耳朵感覺不會像聽到『腦啡肽』或『穀氨酸鹽』那麼刺耳。這是眾所周知樂趣發送器。」

有趣,也許吧,但是就跟卡戴珊一樣,對多巴胺的報導不完全都是好的。在2017年的一篇題為「技術究竟有多邪惡?」的文章中,《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David Brooks寫道:「科技公司知道導致大腦多巴胺飆升的原因,他們把自己的產品跟誘使我們進去並產生「衝動循環」的「劫持技術」捆綁在一起。Brooks寫道,大多數社交媒體網站都會不定時地產生一些獎勵,就像老虎機製造商長期採用的技術一樣。這種技術基於美國心理學家BF Skinner的工作發現,即對老鼠的學習行為起到最大增強作用的辦法是隨機安排獎勵。紐約大學教授,《設計成癮》(Addiction By Design:Machine Gambling in Las Vegas)一書作者Natasha Schüll說:「當一個賭徒感覺自己受到了運氣的青睞時,就會釋放多巴胺」。這是Facebook定義了一個時代的成功背後的秘訣:我們會禁不住總想上去看看,因為你不知道美味可口的社會肯定什麼時候就會降臨到你身上。

隨機性是Dopamine Labs所提供服務的核心。這項服務是一套旨在建立習慣性行為的,可在任何app裡面實現的系統。比方說,對於跑步app來說,這意味著只需要以隨機的間隔(而不是每次用戶跑完步後)給出鼓勵(給個5星徽章或者撒一堆數字彩色紙屑)。Brown 解釋說:「當用戶完成跑步後,app會跟我們的系統溝通,問如果對用戶的祝賀表示得更熱烈一點的話會不會讓對方感到驚訝。」 Dopamine Labs的專有AI利用了機器學習來為個人量身定製獎勵的安排。「根據情況AI可能會說:用戶似乎知道要得到鼓勵了,所以我們先吊吊他的胃口。或者可能會說:走你!」

Brown表示,儘管這個賣點似乎弱得不得了(比方說,老虎機的情況下,隨機獎勵至少也是錢,這比任何一枚數字徽章都要誘人得多),但跑步app公司已經看到了明顯的積極結果。「如果執行得當的話,用戶跑步的頻率平均可提高30%。」 目前擁有10位客戶的Dopamine Labs在很多其他類型的app上面也收到了類似的積極結果。比方說有一個節食服務是鼓勵大家跟蹤自己所吃的食物的,在整合了Dopamine Labs的系統後,他們發現用戶對食物跟蹤的頻率增加了11%。一項小額貸款服務植入該系統後則讓用戶按時或提前還貸的頻率提高了14%。Brown說:「還有一個反網絡欺凌的app,他們通過控制發送獎勵動畫gif的的時機和頻次,就讓年輕人向彼此發送鼓勵信息的頻率提高了167%。」

所謂「誘導技術」用這種方式影響行為的能力只是剛剛開始被了解,但是多巴胺系統改變習慣的能力早已經為吸毒者和吸菸者所熟悉。從安非他命到古柯鹼,從尼古丁到酒精,每一種形成習慣的藥物都會令多巴胺的分泌量比平時高很多,從而對多巴胺系統造成影響。這些藥物的使用會造成連接獎勵迴路和前額葉皮層的神經通路不堪重負,而後者的作用是幫助大家馴服衝動的。吸毒者吸毒的次數越多,想戒掉毒癮的難度就越大。

Shultz解釋說:「 這些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大規模獎賞沒有被過濾掉,而是直接進入大腦並造成過度刺激,從而導致成癮。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就會失去意志力。進化還沒有讓我們的大腦為這些毒品做好準備,因此面對這些我們的大腦會變得不知所措,把事情搞砸。我們正在濫用一個有用而且必要的系統。哪怕可以,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做。」 通過某些帕金森症藥物的作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多巴胺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的能力——有證據證明,在大腦充滿多巴胺的情況下,將近10%的患者變得賭博成癮。

Brown和他的同事意識到他們正在玩火,並聲稱已經為要跟自己合作的各類公司和app開發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道德框架。他說:「我們花時間跟他們呆在一起,去了解他們在開發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道德測試大概是這樣的:這個app應該實現這個機制嗎?這應該改變人的行為嗎?這個app鼓勵人類繁榮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是不是起碼不至於讓人類狀況變糟?」 Brown聲稱Dopamine Labs迄今已經拒絕了博彩公司和免費視頻遊戲開發商的要求,他們都希望利用該公司的服務來讓玩家養成習慣。

本來是出於好意的策略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Schultz說:「我不知道(這些app)會不會引起成癮。」 2017年,Brain和其他兩名研究人員因為發現了多巴胺的作用而獲得了丹麥100萬歐元的大腦獎。「但是行為經濟學背後的想法是,我們可以不用通過毒品或者敲他們腦袋來改變他人的行為,只需把他們放在特定處境就行,這種想法是有爭議的。我們告訴別人這對他們有什麼好處,這樣是會帶來風險的。通過系統訓練人通過特定行為釋放多巴胺,甚至可能會導致人們無法擺脫系統的情況。我這不是說科技公司在做壞事。他們可能會有幫助。但是我會當心。」

不過,對於Brown來說,選擇這些系統來製造積極影響,是讓人的思想發生演變以及利用自然的分子去形成刻意的積極習慣最安全,最合乎邏輯的方法。他說:「我們可以彌合渴望與行為之間的鴻溝,並建立起充實人類狀況並鼓勵人類繁榮的系統。我們的產品是一款可以為你服務的老虎機。」

多巴胺是做什麼的作為主要的神經遞質之一,多巴胺相當於大腦的自行車快遞員,需要傳遞很多不同種類的信息,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已知的。除了擔負著學習的核心功能以外,多巴胺對於運動控制也至關重要,這是通過識別獎勵與期望的差異程度來做到的,而且多巴胺對記憶,注意力,情緒,認知和睡眠也有影響。最近的研究表明,多巴胺水平是人類跟其他猿類之間的關鍵區別之一。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耶魯醫學院的Nenad Sestan 和AndréSousa 發現,人類紋狀體神經元裡面有1.5%可產生多巴胺,這個數字是猿類紋狀體的三倍。不過Sestan指出:「我們還不確定我們的觀察能解釋人類,黑猩猩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大腦之間的差異程度。但是現在的假設是這些細胞可能有助於人類特定方面的認知或行為。」

譯者:boxi。

【關注百家號樂居財經,洞悉房產市場風雲變化。】

文章來源:神譯局

相關焦點

  • 對手機上癮,對遊戲上癮,對什麼都上癮,我們現代人還有救嗎?
    這些「上癮行為」你中招了嗎?從前,說起上癮,我們覺得只有濫用藥物才有上癮的風險,但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圍繞著網際網路的「上癮項目」越來越多,簡直防不勝防,每個人一不小心都會成為上癮症患者。註冊社交媒體帳戶,你很快就會熱衷於粉絲和點讚的增長。創建電子郵件帳戶,你會不停地想要保持收件箱零未讀郵件。戴上健身手錶,你會每天邁上一定的步數。玩手機遊戲,你會想著打破現有的高分紀錄。
  • 神經遞質多巴胺降低會有哪些影響?如何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說起多巴胺相信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但是說起抑鬱症相信大家是知道的,抑鬱症的出現多數是因為多巴胺的缺失,多巴胺是有腦內分泌出來的,它是一種神經遞質,它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
  • 導致我們上癮的原理是什麼?
    生活中,大部分人會對一些事物格外上癮,並且很難通過自製停下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理導致我們一步步上癮的呢?我們又該如何逃離上癮的陷阱呢?本文將告訴你答案。為什麼無聊的時候我們會刷手機刷個不停?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氪金?為什麼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卻不再興奮了?為什麼網際網路色情危害比其他形式色情都要大?
  • 如何做出決定並控制行為?多巴胺能神經元發揮了這樣的作用……
    近日,德國科學家通過開發一種體內鈣成像的3D成像新方法,發現多巴胺能神經元(DAN)可以敏銳地調節感官知覺,從而使動物的行為決策適應其內部行為狀態。相關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如何做出決定並控制行為是神經科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生物對香氣和味道有天生的偏愛,例如食物的氣味總是很有吸引力。大部分生物在口味上也有相似的偏好:糖和脂肪被積極地感知,而苦味的感知卻很消極。為了能夠進行這樣的評估,我們需要大腦中的信號告訴我們:「這很好!」或「這不好!」大腦中的多巴胺能系統(又稱獎勵系統)在這些評估中起著重要作用。
  • 多巴胺能讓人快樂,教你3「提高」多巴胺的方法,天天開心沒煩惱!
    當我們的情緒屬於負面狀態時,身體當中的多巴胺就會急劇下降,人的情緒也會出現低迷的現象,因此很多女性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選擇吃甜食來讓自己高興,或者是選擇消費逛街的方式讓自己高興,但是這種方式有可能會讓自己變胖,而且會讓自己產生很多不理智的消費,等你心情變好之後會後悔。
  • 上癮症的評估及身心根源
    上癮行為的轉化通常都很困難,很多人甚至陷入上癮、暫停、再度上癮的惡性循環。如何深入了解上癮行為背後的身心根源,以及更有效地轉化這些行為,我們下面將深入討論這個問題。03 上癮症的身體機制當我們對某種物質或行為上癮時,我們就陷入了一種自動化的狀態,這時候我們人生的方向盤就不再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進入了一種自動駕駛狀態,進而可能駛向痛苦的深淵。了解這種自動化反應是如何發生的,將有助於我們擺脫其強大的慣性,進而跳出上癮症的怪圈。
  • 真正了解一下行為上癮,就會明白為什麼人會上癮
    或許我們不應該把它看成是一種疾病。這是社會構造的一部分,但是這確實也是一種上癮的行為,而且我們在不斷地走向危險的邊緣。在此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東西。行為上癮,通俗的來說就是,一組短期內可安撫人未能得到滿足的心理需求,但長期執行會對人有害的行為。
  • 多巴胺與內啡肽的區別決定了運動對減肥的重要性
    其實,讓人類產生興奮、激動甚至上癮的情緒與欲望的直接原因是大腦分泌的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當某件事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時,就會激勵和促使我們下次還想再經歷,從而形成一項多巴胺迴路,成癮的機制也與此類似。當多巴胺水平偏低時,人就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當多巴胺的水平更低時,就會容易陷入抑鬱情緒。但形成怎樣的多巴胺迴路,就完全取決於我們平時養成的習慣了。打個比方說,有人對運動上癮,這就會形成持續運動產生多巴胺的迴路。
  • 打遊戲會上癮,跑步會上癮嗎?
    人在做某些事的時候,會產生精神上的快感,久而久之,就會對做這件事上癮。像打遊戲、看電視,許多小孩子玩著玩著就上癮了,家長們都勸不住。有些成年人會對吸菸、甚至毒品產生嗜好,令眾人惋惜。有科學家研究人上癮的原因發現,人們在做自己特別感興趣、或者是對自己自身有益的事情時,大腦就會產生一種化學物質,名為「多巴胺」,而這種大腦化學物就是讓我們感覺「快感」和「興奮」的原始物質。一旦我們經常做某件讓自己感覺「興奮"的事情,我們逐漸就會對其上癮。那麼有人就會問了,跑步這麼累,會有人對跑步上癮嗎?
  • 多巴胺 vs 內啡肽
    多巴胺 vs 內啡肽by 朱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焦慮。」對我這種渴望進步的人來說,這句話簡直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們從這句話開始,但不止步於感受的層面,一起探究這句話背後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是什麼。一、多巴胺與快感1、多巴胺是什麼?不是什麼?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
  • 心理學:網絡搜索改變人類大腦獎賞機制,上癮成為新的情感體驗
    (game changer),也成為了少有的由中國人自行開發的技術引領全球行業標準的科技公司。又是怎樣的設計讓用戶深陷「搜索上癮」而無法自拔呢?本期《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剖析網絡搜索是如何改變人類大腦的獎賞機制,並解密人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搜索上癮」替代成為現代生活的情感體驗新模式。
  • 被技術侵入的我們的生活|追問2020
    2020年人臉識別技術的大規模應用,讓數字時代的個人信息安全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數位化鴻溝帶來了大批以老年人為代表的「數字棄民」,如何才能保護這些弱勢群體?在推薦算法的誘導下,「科技上癮」或許已成為社交媒體時代的新病症。當個體赤裸裸地面對技術把持的系統,留給我們選擇的空間還有多少?
  • 鈀碳回收,做一個擺脫多巴胺,追求內啡肽的人
    感覺前幾年可能喝得有點上癮,有好幾次甚至都喝到斷片,現在想想就後怕。」朋友說:「是啊,前幾年大家可能都玩得有點上癮,我之前還真有在網上查過為什么喝酒會上癮,查到一個解答是說因為酒精屬於一種神經成癮的物質,對於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比較強的親和力。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刺激人體釋放大量的多巴胺,使飲酒者產生欣快感,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大家喜歡喝酒。」
  • 葉氏藥業|跑步會分泌多巴胺讓人快樂,為什麼跑步的時候這麼難受呢?
    葉氏藥業小助手覺得大部分人都知道多巴胺是什麼,但是咱還是要照顧一下少數不知道的朋友。 運動會促進我們的身體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因此,多巴胺和內啡肽的作用也不同,內啡肽可以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對抗痛苦,而多巴胺則會讓人上癮,當上癮之後,也就變成了一種痛苦。所以說,內啡肽的作用明顯要比多巴胺好一些,不過葉氏藥業小助手提醒大家兩種物質都是在身體內部產生的,並不能用人為的方式進行控制。
  • 人類對大腦多巴胺機制理解錯了!頂級版AlphaGo背後技術啟發腦科學
    人工智慧的進步,已經能夠為揭秘大腦如何學習提供啟發。這是來自DeepMind的最新研究,剛登上Nature,研究證明:分布式強化學習,也就是AlphaGo的頂級版Alpha Zero和AlphaStar背後的核心技術,為大腦中的獎賞通路如何工作提供了新解釋。
  • 那麼多App讓你無法自拔,可你想過你為什麼會上癮麼?
    為什麼手機上的產品讓人如此上癮呢?這場欲望的戰爭其實和人的大腦存在著強烈的關係。神經學家大衛·林登曾通過一系列實驗向我們解釋,一切「上癮」行為,都是大腦中的愉悅迴路在作祟。今天的低調讀書,我們將基於《愉悅迴路》這本書,講一講上癮是怎麼回事。告訴你為什麼人會上癮?怎樣才能讓人上癮?以及,如何才能創造出讓人上癮的產品。
  • 健身圈「卡戴珊」,身材有過之無不及,坦言:運動讓我上癮
    運動會讓人上癮?沒錯運動確確實實會讓人上癮。>可能你知道運動會讓人上癮,但多巴胺這個詞你一定不了解。人體內有很多激素,激素控制著人體的各種行為,而多巴胺的主要作用是讓人感覺快樂,故此多巴胺也被稱為「快樂激素」。多巴胺是承接快樂的載體,它可以讓人感到輕鬆快樂甚至可以幫我們緩解壓力。
  • 多巴胺 vs 內啡肽,跑步給你的是快感?還是成就感?
    所以,多巴胺代表快樂嗎?並非如此,多巴胺的本質是獎賞。多巴胺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讓你會「上癮」即使這些行為可能造成不良後果,但仍然被持續重複在成癮性行為中,我們興奮、想不斷要更多的刺激,雖然這個過程可能並不快樂,甚至是痛苦...但它會給你一種 「當時很想死,過後還想要」 的感覺。
  • 關於遊泳上癮的一點兒個人體會
    有網友問「為什麼說遊泳會上癮?」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名遊泳上癮者,所以這裡就作為一個癮者就來說這個話題吧。我覺得不會長遊的時候真談不上什麼上癮不上癮的,能每天去遊泳靠的就是一種堅持,因為自己最初不會遊,羨慕那些會遊的,能遊得輕鬆自如的遊泳愛好者們啊,所以去遊泳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想學會遊泳,就是想像那些遊得好的愛好者一樣能輕鬆,優雅地遊上幾千米,於是就這麼堅持著去學習,去改善動作,能有大半年的時間吧,就從不會遊到也能遊上幾千米了。
  • 跑步真的會上癮嗎
    跑步真的會上癮嗎?答案是:會的。長期堅持跑步的人確實會對跑步產生很大的依賴感,這就是所謂的跑步上癮。跑步上癮是有生理基礎的,它和人體內分泌系統分泌的兩種物質「內啡肽與多巴胺 」有關,這兩種物質會給人帶來興奮和愉悅感,所以被稱為「快樂激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