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感和成就感的區別是什麼?多巴胺 vs 內啡肽

2021-01-22 改變自己

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技巧


彭縈   改變自己主創

ZeeTea CEO | 創業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師


我一個朋友在朋友圈裡問,「幸福和快樂英文都是 happiness,可是中文意思不太一樣。誰能總結一下區別是什麼…」


我說「幸福是內啡肽和催產素,快樂是多巴胺和腎上腺素。」


還有就是「快樂你賦予它一個意義,就是幸福了;但更有意思的是,痛苦你賦予它一個意義,它也是幸福。」


快感和成就感的區別是什麼?多巴胺 vs 內啡肽

by 朱良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焦慮。」

對我這種渴望進步的人來說,這句話簡直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們從這句話開始,但不止步於感受的層面,一起探究這句話背後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是什麼。

一、多巴胺與快感

1、多巴胺是什麼?不是什麼?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它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阿爾維德—卡爾森等三人研究多巴胺而獲得諾貝爾獎。

多巴胺代表快樂嗎?並非如此。

有研究表明多巴胺獎賞通路的本質是獎賞,而不是快樂。動物飼養員鄧師傅的回答:

獎賞是什麼?獎賞就是你做了一次後,你會想做第二次。一般來說,我們獲得獎賞都是有實質性的反饋的,比如一個蘋果,那麼這個蘋果的味道和觸感等等物理性質信息在轉換為神經信息後與獎賞系統相勾連,產生了突觸可塑性的變化,你就知道蘋果是好吃的而去吃蘋果。

快感真是來自快樂的時刻嗎?更多研究發現,多巴胺的效用產生於期待獎賞,而不是獲得獎賞。多巴胺 ≈ want,所帶來的是渴望和幻想。

蘇小蛇 Arrogance 的答案:

在給猴子糖水的實驗中,多巴胺細胞的放電活動 (spiking activity),在猴子獲得糖水獎勵 (R) 時顯著增加。
接下來,Schultz 使用經典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實驗,在給猴子糖水前1秒鐘播放一個聲音來提示猴子。在猴子習慣了這一關聯後,他一聽到提示音就會期待糖水。而多巴胺細胞的活動變成了在聽到提示音 (CS) 後增強,因為這一提示預測未來的獎勵。注意,在實際獲得糖水時,多巴胺活動不再增強,因為糖水獎勵已經被預測到了。


2、多巴胺的副作用:成癮的痛苦

可以對比一下現在的手機上癮,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在不停的點開「下一條」,即使很累也捨不得放開。這就是多巴胺的獎勵機制在告訴你,「下一條會很爽」當你強迫自己放下手機,你會覺得很焦慮,多巴胺只是讓我們對下一個充滿期待而已。

關於成癮痛苦的生理心理原因,蘇小蛇 Arrogance 提到:

成癮(英語:Addiction)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這種行為可能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重複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Wikipedia

在獎勵機制中,內啡肽,腦啡肽,內源性大麻素等屬於「胡蘿蔔」型,而多巴胺則屬於「大棒」型。前三者給人們帶來的是獲得後的滿足感,而多巴胺給人帶來的則是獲得前的饑渴感。動物其實都很懶得,「大棒」讓動物保持想要吃到胡蘿蔔應該有的高度興奮的精神狀態(別以為興奮就是快樂!你被食肉動物追殺的時候就非常興奮)。

而「成癮」是完全另一回事。即使是在使用成癮源時,它也只給你饑渴感,卻不給你滿足感。或者說,它讓你產生的饑渴感遠大於滿足感。即誤導你的大腦做出錯誤的判斷。以賭博為例,賭博的成癮機制就在於讓人誤以為「下一把我一定能贏錢」,然而並不,從長期來看,賭博的目的就是讓賭徒輸得精光。

更重要的是,在成癮性行為中,我們雖然興奮、想不斷要更多的刺激,但是我們那時候並非快樂著。在一個用電刺激快感區域來「治療」同性戀的實驗中,儘管在類似的實驗中人類被試報告「想要更多的刺激」和「引起性慾」,

但 Kent Berridge 閱讀「治療」過程中的採訪記錄卻發現,卻從未有被試說過「電擊的感覺很好」或「按下按鈕會覺得舒服」這樣的話來直接表達快感。

另一種情況下,例如強迫症患者在做重複動作的時候,多巴胺系統保持興奮,並產生獎賞。結果顯然是痛苦的。


一遍遍地刷微博、知乎的過程中,我們真的很開心嗎?顯然不是。我們只是在尋求獎賞,我們只是被興奮著的獎勵系統奴役驅使而已。如同沙中覓水,在乾燥無比無窮無盡的沙礫中苦苦汲取那並不存在的水分。那種對快感的追求是一種「渴」,在沙漠中不斷翻尋水分,反而越來越渴。

每次上網找刺激的電影看,玩刺激的動作遊戲,過後都有相同體驗。

二、內啡肽與成就感

內啡肽(endorphin)亦稱安多芬或腦內啡,是一種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鎮痛劑。利用藥物可增加腦內啡的分泌效果。內啡肽類似於是成就感,內心寧靜。

內腓肽可以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所以內腓肽也被稱之為「快感荷爾蒙」或者「年輕荷爾蒙」。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羅傑.吉爾曼發現,人體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以及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居然就是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因此內啡肽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加深記憶。腓肽能夠調整不良情緒,調動神經內分泌系統,提高免疫力,緩解疼痛。內腓肽的激發下,人能順利入夢,消除失眠症,並使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讓免疫系統實力得以強化。

內腓肽可以對抗疼痛、振奮精神、緩解抑鬱;還能讓我們可以抵抗哀傷,創造力勃發,提高工作效率等等; 充滿愛心和光明感,積極向上,願意和周圍的人交流勾通。

通過上述描述,大家是否感受到,這些內啡肽的功效與我們在做完了一天該做的事情時心情和感受相似呢?此時的我們,內心充實,平靜,對自己認可,對未來充滿信心。

三、逃離快感陷阱,迎接內啡肽的世界

在上癮行為中,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耐受性閾值的提高。所以吸毒的人需要持續提高劑量,才能獲得與之前相同的感受。

與之相反,禁慾反而能讓人快樂的。其根本原理是耐受性閾值的降低。禁食一天,味覺變得更靈敏,吃到嘴裡的食物味道可被放大。修行、持戒的部分意義是減少大腦中過多的多巴胺受體,以減少被大腦獎賞機制的控制而做出身不由己的上癮行為。許多人覺得修行者是自討苦吃,不理解耐受性閾值降低的意義。

多巴胺和內啡肽在愛情中的作用有何不同?多巴胺是瞬間的心動,內啡肽才最長久。在轟轟烈烈地愛過之後,我們需要另外一種愛情物質 endorphin (內啡呔)來填補激情。內啡呔的效果非常接近於另外一種毒品——嗎啡,是一種鎮靜劑。可以降低焦慮感,讓人體會到一種安逸的、溫暖的、親密的、平靜的感覺。雖然這並不能讓人激動和興奮,但這種溫馨的感覺一樣能使人上癮。一般來說當一個婚姻存在的時間越長久,這種狀態也就會越牢固。這裡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夫妻雙方已經習慣了內啡呔所帶來的寧靜。看來讓愛情歷久長新的關鍵就在於在激情物質消退之前,分泌出足夠多的內啡呔。

如何獲得內啡肽呢?關於運動豆瓣:促進內啡肽分泌的方法:

內啡肽因此也被稱為「快樂激素」或者「年輕激素」,它能讓人感到歡愉和滿足,甚至可以幫助人排遣壓力和不快。專家提示: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產生這種效果。內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一定的運動時間,才能使它分泌出來。現在一般認為,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運動 30 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內啡肽的分泌。長期堅持體育運動的人常在運動後感到心情舒暢,就是由於運動促進內啡肽分泌的緣故。如果有一天不去運動,內啡肽分泌減少,人會變得無精打採。 

原因是在長跑的過程中,有一個奇妙的「極點」。在那個點之前,人會感到非常疲憊;一旦越過了那個點,身體就又會充滿了活力,就又會感到振奮。這是因為當運動量超過某一階段時,體內便會分泌腦內啡。這時,繼續跑步就變得輕鬆了。

不旦跑步、爬山、打太極拳等運動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量,冥想、靜坐、瑜珈等修行也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量。有些人乾脆把這些「修行者」叫做內啡肽體驗者。在這種鍛鍊方式中,內在的欣快感是他們的「高峰體驗」。另外,深呼吸也是分泌腦內啡的條件。我們在緊張的時候,做一下深呼吸,就可以放鬆我們的緊張情緒。氣功運動中,也可以通過長時間的深呼吸,讓我們入靜。 

內啡肽的產生是很吝嗇的。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寒窗 12 年的學子考上理想的大學,接到通知書的那一刻,抽取血樣,內啡肽的含量一定超標。辛苦了一年的農夫,看到碩果纍纍的果樹豐收在望的景象,歷經磨難久別重逢的情侶,當見到心愛的人的那一刻,內啡肽一定洶湧澎湃。內啡肽的產生是體力和精神雙重努力的結果,它帶給我們的歡愉,寶貴而稀少。

我相信大家都有過在成癮快感(玩遊戲、沉迷上網、通宵看刺激的電影等)過後巨大的後悔,空虛感,失落感。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沒有做正事。

對和我一樣「對未來有所期許」的人來說,不努力一定很焦慮。多巴胺並不會帶來快感,只是大腦「再來一次」的獎勵機制在驅使奴役著你。它帶來的是焦慮,而不是快樂。

我們都曾經渴望成為萬眾矚目的天之驕子,最好不用付出努力,如小說主人公一般通過奇遇獲得一切,然後享受生活。然而,一步到位獲得無窮快感之後,會怎樣呢?《美麗的新世界》主人公說:

「成為人類,必須要有值得奮鬥,抵抗,去努力爭取的東西。但是現在我們擁有了一切,唯一能做的,僅僅是等待時光的流逝。」


如果一件事開始就很痛苦,人本能就會逃離。真正可怕的是那舒適歡愉表象下的危險。

內啡肽是神奇的,真正的幸福是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人類在基因層面決定了就只對感受的變化敏感,對絕對水平值很容易適應。所以,要獲得長期的幸福,我們所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巨大成功,而是持續的進步。


本文授權轉載自知乎 作者:朱良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24697188

封面圖 by Mark Conlan


會員 Update


1.6 月 26 日-7 月 2 日 18 點註冊的所有的會員確認函已經全部發出,內含會員號碼,請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郵箱,尤其是垃圾箱等文件夾。沒收到的朋友請發郵件到 wechangers@gmail.com,郵件標題約定為「1707 期會員號碼」,郵件內容註明你支付時候填寫的手機號。請按照郵件提示務必將 wechangers@gmail.com 加為聯繫人或白名單以便能夠及時收到改變自己的郵件。


2.本周張輝的會員語音郵件已經發出,主題是「如何提高策劃與設計能力?」請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郵箱,尤其是垃圾箱、訂閱郵件、廣告郵件等位置。沒有收到的話請發郵件到 wechangers@gmail.com,標題約定為「未收到語音 170702」。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微信,已經悄無聲息地變成了我們的職場工具。


上級布置任務、同事共同協作、客戶管理及維護,以及辦公室撕逼大戰等等都和微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很多人只有一個微信號,所以往往不能及時轉換和適應生活與工作,忘了朋友與同事這樣的角色區分,經常會遭遇微信帶來的隱形麻煩。那我們該怎麼在職場規範使用微信呢?如何讓這一工具最大程度地揚長避短呢?


這些都在語音裡一一給出。


下面是精選的改變自己會員對彭縈 20170625 期語音《職場中的微信使用雷區》的反饋:


@會員  Gisele

謹言慎行,不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的世界裡。作為一名職場菜鳥,對這一句話非常有感觸。正如語音裡說的,「先做事,再做人」,把工作做好,為公司和他人創造價值,再來談交情,這種思維模式可以免去很多人際關係的煩惱。


@會員  小熊

今天語音內容的提示還真是挺重要,現在微信的高利用率,很多細節上真的容易忽視。但我覺得有時候語音的溝通會比文字更有效(可能要看對象吧),文字和斷句容易造成一些歧義。其實我很贊成有些工作上的事兒儘量不用微信,能電話的就電話解決,能郵件解決的就郵件。

 

@會員  paul

簡單並且實用的技巧,可以避免了很多的雷區,多謝彭縈的分享。工作中就是這樣, 有時候,自己沒注意到的習慣,會給我們帶來本來不比較的麻煩。 除了語音中分享的, 我也想分享自己意識到的幾個方面: 1) 聊天中 少用 as soon as possbile , I understand your pain 之類 2) 承諾的時候要三思 3) 回答別人一定要先真正明白問題


@會員 Irene
彭縈說的職場使用微信雷區的第一條——只有老闆才能給你發語音,自己不能輕易給老闆發語音,太有感觸了,自己也一直這樣做的,老闆做事比較高效,的確沒有那麼多時間聽你的那段話,所以也提醒了自己做事時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不要只是單方面方便自己。


本周新加入會員的專屬福利:


微信已經越來越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在職場中也佔據著重要地位。也許當你在朋友圈肆無忌憚吐苦水的時候,上司和同事也在暗地裡閱讀你;也許當你頻繁在工作群裡發著表情包和網絡用語的時候,發現並沒有人回覆你。可是你只有一個微信號,生活和工作都在一起,應該學會合理地使用這一工具。也許語音中的九條不僅僅是別人的雷區,也會是你的雷區。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上一期的會員專屬語音《職場中的微信使用雷區》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會員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多巴胺 vs 內啡肽,跑步給你的是快感?還是成就感?
    可是中文的意思卻不太一樣,區別是什麼呢? 跑步 vs 多巴胺 vs 快感內啡肽 vs 成就感其實,這就是內啡肽在「作祟」。但是還沒跑爽,你還想繼續跑,感覺意猶未盡,這種感覺是多巴胺造成的。但內啡肽的分泌卻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一定的運動時間。
  • 多巴胺與內啡肽的區別決定了運動對減肥的重要性
    當某件事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時,就會激勵和促使我們下次還想再經歷,從而形成一項多巴胺迴路,成癮的機制也與此類似。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當多巴胺水平偏低時,人就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當多巴胺的水平更低時,就會容易陷入抑鬱情緒。但形成怎樣的多巴胺迴路,就完全取決於我們平時養成的習慣了。打個比方說,有人對運動上癮,這就會形成持續運動產生多巴胺的迴路。
  • 如何跑步,才能產生多巴胺、內啡肽和HGH?
    無論是多巴胺,還是內啡肽,或者是HGH,它們的分泌都是和運動強度有關。而測試運動強度最關鍵的指標就是心率,用一句大白話來說,就是一分鐘之內你的小心臟跳動的次數,跳動次數越多,表明運動強度越大。幫助安妮寶貝掃去疲倦和困擾的東西,就是她快走時最大心率達到55%之後分泌的多巴胺在起作用。為什麼很多女生逛街不覺得累?原因就是人腦中分泌了多巴胺,讓她們樂此不疲。
  • 羅振宇:有出息的人應該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這篇文章將會為你詳細講述多巴胺和內啡肽與自律的關係,以及我們該怎麼做。01自律始於多巴胺,敗於多巴胺1.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自律和多巴胺的關係。什麼是多巴胺呢?它是我們一切行為的驅動力,如果腦內多巴胺合成受阻,我們會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也不會有動力去嘗試各種事物。2.那麼多巴胺和自律有什麼關聯呢?
  • 多巴胺與內啡肽對減脂的啟發
    我們體內能夠分泌出很多促使人們興奮的物質,其中屬&34;和&34;最有名氣,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這兩位。那麼多巴胺和內啡肽有什麼區別呢?對於減脂又有什麼啟發呢?多巴胺和內啡肽的區別多巴胺和內啡肽都屬於能夠讓我們開心
  • 鈀碳回收,做一個擺脫多巴胺,追求內啡肽的人
    聊著聊著不知不覺就到了飯點,就和朋友一起去吃飯。也沒有呼朋喚友,就三兩個朋友到公司樓下的莆仙菜館小酌幾杯。落座以後,朋友打趣地問我說:「阿輝,現在酒量怎麼樣,今天準備喝多少?」我笑著對朋友說:「這要是前幾年,肯定是不醉不歸,現在不行了,這幾年開始堅持運動,不像以前那樣喝大酒了。感覺前幾年可能喝得有點上癮,有好幾次甚至都喝到斷片,現在想想就後怕。」
  • 獲取幸福的捷徑——喚醒自己身體,去釋放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
    或者說,每個人天生擁有享受幸福的權利和能力,是你放棄了幸福的權利,忘記了幸福的能力罷了。那麼我們怎麼重新去找回幸福的能力呢?幸福並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幸福跟我們身上的四種物質有關,這四種物質分別是:多巴胺、內啡肽、催產素和血清素。
  • 關於快樂獎賞和成癮的科學真相
    那麼究竟誰在跑步快樂中發揮作用這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快感真是來自快樂的時刻嗎?更多研究發現,多巴胺的效用在於期待獎賞,而不是獲得獎賞。正如上文所說,多巴胺帶來了渴望和幻想,這個過程如果反覆發生,不斷強化,就會產生成癮行為。
  • 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是三種快樂物質,哪種最難得到呢?
    多巴胺,能帶來短暫愉悅;血清素,能幫人放鬆心情緩解焦慮;內啡肽,可以改變一個人所有的負面情緒、改變對自我的認知、變得積極向上,甚至可以改變人的外表。 三種物質中,內啡肽帶來的快樂最持久、最真實、最有意義,但同時它也最需要付出努力。
  • 為什麼人不可以一直分泌多巴胺,一直快樂?
    那麼會有人問,既然多巴胺是個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大腦不可以一直分泌呢?1. 什麼是多巴胺?通常人們認為多巴胺是一種能引起人快樂、愉悅的激素。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神經性的傳導物質,主要用於細胞間化學物質的傳送。它的功能廣泛,和人的情感密切相關,可以傳遞快樂、興奮的神經衝動,所以,多巴胺和各種上癮行為(菸癮、酒癮)也相關。
  • 葉氏藥業|跑步會分泌多巴胺讓人快樂,為什麼跑步的時候這麼難受呢?
    葉氏藥業小助手覺得大部分人都知道多巴胺是什麼,但是咱還是要照顧一下少數不知道的朋友。 運動會促進我們的身體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因此,多巴胺和內啡肽的作用也不同,內啡肽可以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對抗痛苦,而多巴胺則會讓人上癮,當上癮之後,也就變成了一種痛苦。所以說,內啡肽的作用明顯要比多巴胺好一些,不過葉氏藥業小助手提醒大家兩種物質都是在身體內部產生的,並不能用人為的方式進行控制。
  • 如何獲得跑步快感?原來是這樣
    對大多數初跑者來說,可能很是陌生,但對專業跑者而言,跑步高潮是真實的存在,就是跑步到最後會有一種奇妙的快感,感受到興奮、快樂、身心愉悅、渾身舒爽。尤其是初跑者們似乎都從沒體驗過這種興奮的快感,這是為什麼呢?這與個人的體質及跑步能力、跑步方式有關,如果你也想獲得跑步高潮,那就接著往下看吧。
  • 賭博、彩票和盲盒——一場內啡肽的盛宴
    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打開才會知道自己抽到了什麼。通常盲盒的售價在幾十塊,而有IP授權的限量版手辦通常高達幾百元,盲盒裡有很低的概率會抽中限量款的手辦。        那麼,買盲盒的人到底買的是什麼呢?我看到很多採訪盲盒的買家,多數是年輕人,16-35歲,白領女性偏多,有說買盲盒是藝術價值的,有說單純喜歡,但是更多的人談到的是一種拆禮物的希望感和神秘感。
  • 幫你省下換手機的錢,環形燈和三腳架快速解決直播視頻畫質問題
    馬東問羅振宇,你知道短視頻和長視頻的區別在哪嗎?羅振宇:一個長一個短咯!馬東:不對,短視頻和長視頻對人的刺激不一樣。看短視頻的時候,你腦內會產生多巴胺,作為獎勵機制,讓你爽。長視頻則不一樣,你看它的時候,會有一種求知的本能在那,督促著你對視頻的內容進行消化吸收,加工利用。
  • 心理學:內啡肽讓人保持自律,自律讓人更快樂也更容易成功
    文/Bear導讀:自律的人兒更快樂——升級版的香蕉叫內啡肽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繼續連載Bear的原創心理學哲理小說《猴子心理學: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前面的文章多寫多巴胺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Rozin提出了良性自虐這一說法,也就是各種肉體的折磨以達到精神的愉悅,而背後的秘密在於良性自虐可以分泌內啡肽。而且不同多巴胺的直接和簡單,得到內啡肽需要經歷疼痛。大腦受到傷痛刺激時,內啡肽就會進入工作模式,以此舒緩疼痛,這也是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內啡肽其實和嗎啡是一樣的原理,可以鎮定焦慮,緩解疼痛。
  • 你想要的,不一定是你喜歡的:多巴胺和成癮的秘密
    「喜歡」和「想要」到底區別在哪裡?一切要從一個代號為B-19的病人說起。01////代號B-191970年,在紐奧良的一個精神病患者身上,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實驗。後來的人只知道這個病人的代號為B-19,並以「B-19號病人」稱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