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多巴胺,還是內啡肽,或者是HGH,它們的分泌都是和運動強度有關。
而測試運動強度最關鍵的指標就是心率,用一句大白話來說,就是一分鐘之內你的小心臟跳動的次數,跳動次數越多,表明運動強度越大。
一般人們都用最大心率來表示一個人的運動強度,普遍而言,一個人的最大心率=220 — 年齡。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同一個年齡段,不同的人最大心率也是不同的。
先說多巴胺
多巴胺是在一個人的最大心率達到55—65%的情況下才會分泌的,普通人快走就會達到這種心率。
女作家安妮寶貝(慶山),每天都會快走5公裡,她說:「每日清晨步行5公裡。穿上運動鞋,在花園小徑快速行走。基本上一個小時內可以完成。即便有時腦袋疲倦或心中困擾,5公裡也能橫掃一切不適。」
幫助安妮寶貝掃去疲倦和困擾的東西,就是她快走時最大心率達到55%之後分泌的多巴胺在起作用。
為什麼很多女生逛街不覺得累?
原因就是人腦中分泌了多巴胺,讓她們樂此不疲。
如果你能按照最大心率55—65%步行一小時的話,身體積聚的脂肪就會被轉化成能量消耗,就開始增強身體的新陳代謝。
比如,身體在燃燒脂肪的同時還增加了血液中游離色氨酸的數量,而色氨酸則是合成穩定情緒作用的血清素的必要成分。
不僅如此,它還改變了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分布,使得人能夠樂觀、專注和堅持不懈。不要忘了,多巴胺是由人腦中分泌,能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歡愉感受。
快走和慢跑都會分泌多巴胺。
上個世紀,科學家們發現了多巴胺,並因此而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獎。
再說內啡肽
如果跑得再快一點,也就是最大心率能夠達到75—90%的時候,就是一種高強度的跑步狀態。
這種狀態下,你身體的代謝方式就從有氧轉變成無氧,由於從血液中攝取的氧氣已經遠遠不夠,所以肌肉進入到一種缺氧的狀態,內啡肽開始分泌。
由於氧氣是葡萄糖有效代謝必需的物質,因此,在無氧的條件下,肌肉開始利用那些直接儲存於肌肉組織內的肌酸和葡萄糖,這是一個乳酸逐漸增加的複雜化學反應方程,這就是無氧閾值。
不同的人到達無氧閾值所需要的強度不同,同一個人,通過進行一定強度的訓練會改善他的無氧閾值。
上個世紀70年代,在跑步狂潮席捲美國的時候,科學家們發現了內啡肽這種物質,是一種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能夠給人帶來止痛和欣快感。
內啡肽也被稱之為「快感荷爾蒙」或者「年輕荷爾蒙」,意味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
在內啡肽的激發下,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免疫系統實力得以強化,並能順利入夢,消除失眠症。
研究人員在一組長跑者的血樣內檢測到內啡肽的水平在提高,這種「跑步者的欣快感」(runner's high)是很多人愛上跑步的終極效果。
最後說HGH
如果你繼續增加運動強度,讓最大心率達到100%左右的時候,也就是竭力跑。
竭力跑可以強化一個人的最大有氧能力,這個指標就是「最大攝氧量」,跑步手錶上都有顯示。
當一個人的奔跑速度達到最大心率值,尤其是進入一段無氧狀態時,腦垂體就會分泌出一種物質,即人體生長激素(HGH),也就是讓人長壽的「青春之泉」,它可以逆轉老化引起的腦容量流失。
然而,對於人體如此重要的東西,卻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分泌。人到中年,其人體生長激素的數量僅為兒童時的1/10。
這種狀態下跑步的感受是,上氣不接下氣,胸部呼吸道有一種燒灼感,火辣辣的,即刻就感到無法忍受,希望馬上停止。
我的間歇跑訓練是通過跑步手錶設置的,10X400米,每一次都有跑進2分鐘之內,中間休息3分鐘,然後再繼續跑下一次。
我的間歇跑訓練每周一次,一開始時很不適應,堅持跑了三次之後就好了。
確實是這樣,訓練時很艱辛,訓練完很開心。
約翰﹒瑞迪教授說:「人體生長激素是身體精湛的工匠大師,它燃燒腹部脂肪,讓肌肉纖維有序層疊,同時增大腦容量。研究人員相信,它可以逆轉老化引起的腦容量流失。
我今年67歲,我的基礎代謝年齡是41歲,這是和我經常進行間歇跑訓練有關係。建議中老年人多做間歇跑訓練,增加HGH。
短跑和足球運動員的間歇訓練法,本質就是增加HGH水平,即使用自然興奮劑。
(田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