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壞女權主義者嗎」, 阿特伍德評價 #Metoo 運動遭抨擊

2021-01-19 好奇心日報

著有《使女的故事》、《盲刺客》等 40 多部小說、散文和詩集,獲得過布克獎的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因其作品的爭議性經常被左右翼指責「站在男性頭頂」或「物化男性」,然而如今她卻成為了某些人眼中「向女性開戰」、「寬容強姦文化」還厭女的「壞女權主義者(Bad Feminist)」,就因為她指出了 #metoo 運動可能隱含的問題,並在一封要求大學公開性騷擾調查的聯名信上簽了名。

應對這些指控,這位現年 79 歲的女作家於周末在《環球郵報》上刊文《我是一個壞女權主義者嗎?》,進一步解釋了自己的根本女權立場、對 #metoo 運動的看法以及看似「仇女」的行為背後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在這篇文章中,阿特伍德明確了自己對於女權的理解:她相信女性首先是人,因而可以做出一切人類所為,包括那些錯誤的舉動(「如果她們都是天使,我們就不需要法律體系了」);同時,女性也不是兒童,她們擁有理性和道德判斷力;推動女權,首先要推動人權,這其中包括被公正對待的權利。一個好女權主義者應該相信不止有女性才該享有這種權利。

那為什麼自己會被歸類為「壞女權主義者」?阿特伍德回顧了引起紛爭的兩起事件。

首先是在 2016 年 6 月,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解僱了創意寫作部門主席 Steven Galloway,基於有人對他「不當行為」(性騷擾相關)的嚴肅指控。大學曾僱傭前最高法院法官 Mary Ellen Boyd 展開為期數月的獨立調查。這起調查並沒有證實性騷擾事件的存在,之後也沒有人對 Galloway 提起訴訟,但他仍然被解僱了。更關鍵的是,UBC 從頭到尾都沒有公開案件細節和調查過程,Galloway 也因籤署保密協議無法透露相關信息,這就讓整個事件的真相成謎。

包括阿特伍德在內的幾十位作家籤署了一封聯名信,指出「大學對此的處理方式讓人很擔憂。正義……需要一個相應的程序,以及公正對待所有人,這正是學校阻止 Galloway 獲得的。」

阿特伍德說,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應該在看到報告和證據後再做出判斷,畢竟都是成年人。那封聯名信就是想表達這一含義,而非為人開脫。「可是我的批評者們已經做出了判斷。那麼這些好女權主義者是心智正常的人嗎?如果不是,那她們就落入了『女性無法擁有正常思維判斷力』的刻板印象,她們也給了那些對手又一個『不能讓女性當權決策』的理由。」

將這起事件和最近的 #metoo 聯繫在一起的,是一個類似「獵巫」的邏輯。在 17 世紀的薩勒姆女巫審判中,民眾所持的思維結構是「被指控即有罪」。阿特伍德寫道,這種思維多發生於各個堆滿「恐怖與真理」的歷史時期,比如法國大革命、蘇聯大清洗等。「這些事情往往打著塑造更好世界的名義,有些時候它們促成了後者,有些時候則是壓迫的另一個藉口……至於義警正義,暫時的、處於理解範疇之內的義警正義可能會演化成被文化強化後的暴民運動,那麼現行的正義體系便被扔出窗外,法律之外的力量結構被留了下來。」

她肯定了 #Metoo 運動積極的一面——這次運動就是破碎的法律體系所留下的病症,女性和其他性侵受害者往往無法通過系統獲得公正,但是網絡這個新工具給了人們機會,它很有效率,而且極大程度上警醒了人們。

但是同時還有另一些事值得關注——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如果繞開了法律程序,因為後者被證明是無效的,那麼誰來取代法律呢?誰會是新的權力顛覆者呢?不會是像我一樣的壞女權主義者。左右翼都不會接受我們。在極端時期,極端主義者總是會贏。他們的思想會變成宗教,任何異見者都會成為叛教者、異教徒和叛徒,中間派全都被掃除。」

程序正義、透明度和人人都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是阿特伍德通篇竭力強調的。她呼籲女性們(無論是「好女權主義者」還是「壞女權主義者」)不要將矛頭指向自己人,從而在女性間引起戰爭。「女性間的戰爭總會讓那些不希望女人們好的人得逞。」

然而,這篇文章一經發布仍然遭到了不少攻擊。有人發推稱,「如果阿特伍德想阻止女性間的戰爭,她就應該停止向年輕脆弱的女性宣戰,並且開始傾聽 #metoo」,還有人說,「在性侵案中,法律系統和社會總是關注被告和他們的舒適程度,而無視受害者的需求。UBC 的公開信做的是同樣的事情。它不是在呼籲程序改革,而只是想維持現狀。」

活躍於推特的阿特伍德回復了其中的很多條抨擊,並成功讓一些人自主刪文。

UBC 方面則對公開信不予置評。

題圖來自《使女的故事》

相關焦點

  • 看那揚言讓學弟社死的清華腚姐,metoo是怎麼被女權玩成糜吐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美國metoo發展到現在政治正確的現狀,即便是被誣告,它們也不敢指責女方。這不就是知道網絡暴力的力量,故意引導網友對她那個學弟進行網暴嗎?一旦發酵下去,這學弟的前程算是毀了。  即便之後這位學弟拿出了證據,這位腚姐也並沒有任何認錯的態度,依舊高高在上的指責學弟要注意,要求「互相道歉」作罷,仿佛自己已經做了施捨般的讓步。這就有人拿刀捅你,你運氣好被捅傷但沒捅死,他被你制服了以後說一句「我都道歉了你還想怎樣」,你說氣不氣人?這是道歉的態度嗎?
  • metoo運動是什麼意思 這對於女性有非同小可的意義
    對於metoo運動大家或許不是很熟悉,但大家要記住的是,就是這樣的一場運動讓很多被侵犯的女性勇敢的站了出來,勇敢的把施暴者給揪出來,這對於女性而言意義巨大。   metoo運動,是女星艾麗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等人2017年10月針對美國金牌製作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侵犯多名女星醜聞發起的運動;   她們呼籲所有曾遭受侵犯女性挺身而出說出慘痛經歷,並在社交媒體貼文附上標籤,藉此喚起社會關注。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評講阿特伍德小說和詩歌的「玄機」
    讀完這本評傳,我們眼前的阿特伍德形象不再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而成為一個線條分明、有血有肉的女子,從富有幻想的少女到充滿激情的民族鬥士,從調皮活潑的小女孩到為人類命運擔憂的思想者,阿特伍德不再是一個紙面上的二維肖像,而成為一座輪廓鮮明的立體浮雕,這使得讀者能夠從不同視角、不同方位理解阿特伍德,將作家的思想發展脈絡連貫地結合在一起。
  • 《漢謨拉比小姐》:當韓國編劇聚焦性騷擾,MeToo運動走向何方
    先是公然穿著短裙上班,引起了上司的注意,在上司指責她不像個法官的樣子時,她又去換上了一套黑色罩袍,問上司:我樣子還行嗎?女主角在劇裡的身份是一名法官,當她受理一起職場性騷擾的案件時,女主角對受害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之下,想要嚴懲性騷擾者,但卻受到了男主角以及上司的阻攔。
  • 阿特伍德:錢對女人很重要,任何人都不例外
    《證言》獲得了2019年的布克獎,布克獎委員會的評價是:「今天,這部既野蠻又美麗的小說以信念和力量向我們訴說。」「女人」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群體Q6:對於你而言,從男性視角寫作很難嗎?阿特伍德:在我的書裡,大部分「敘述者」或者說敘述視角都是女人,但有時候,我也會使用一個男性角色的視角。請注意,我儘量避免使用「男性視角」這個說法。 我既不迷信男性視角,也不迷信女性視角。
  • 致女權主義者:享盡權利也要擔當義務——我對Metoo的思考
    所以我非常支持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這導致了我在馬蓉事件上有一定的傾斜,但是在另一方面,基於對中國文化的判斷,我也預感到女權運動在我國的發展並不能簡單的以線性方式向著健康的預期前進,最近如火如荼的Metoo反性侵運動又一次重啟了我在這方面的思考,對女權主義的觀點將從這裡展開。一、我對性侵的態度:站在男性立場,如何評價風靡網絡的Metoo反性侵運動?
  • 婦女節|一位女權主義者的懺悔(視頻+中英雙語)
    作為一個女人我很失敗,作為一個女權主義者我也很失敗。(Laughter)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但我是一個相當不稱職的女權主義者。哦, 所以我叫我自己「一個不良女權主義者」。或者至少,我寫過一篇文章,又寫了一本書,叫《壞女權主義者》,然後在採訪中,大家開始叫我「那個壞女權主義者」。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評講阿特伍德小說和詩歌的「玄機」|書評
    事實上,袁霞本人也一直從事阿特伍德的研究,十幾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碩果纍纍,這本雅俗共賞、深入淺出、學研兩宜的書得以出版,既是她本人學術工作的一個階段性成果,也可謂為阿特伍德在中國的接受和普及添寫了重要一筆。
  • 阿特伍德 反烏託邦的貓
    ,再多拿這麼一個,意義也不大。這本書是受奧威爾啟發而寫的,跟《1984》一樣,都描寫了一個極權政府領導下的世界。它再度暢銷,是因為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由約旦娜·布雷克、伊莉莎白·莫斯和約瑟夫·費恩尼斯擔綱主演,但是之所以有這樣的電視劇,也是因為阿特伍德的小說在新的政治氣候下煥發出了它的相關性。
  • 布克獎也開了「雙黃蛋」,阿特伍德和埃瓦裡斯託兩位女性分享
    先前在諾獎上呼聲極高的阿特伍德,再次獲得布克獎,也算是得了一個安慰。而且,阿特伍德也創下一個紀錄,小說沒有出版就入圍布克獎。阿特伍德與埃瓦裡斯託布克獎評委會主席彼得·佛羅倫斯(Peter Florence)與評委會成員商議5個多小時後宣布,他們無法從短名單的6位候選人中僅僅選取一位獲獎者。
  • 韓國MeToo運動從演藝界燒到文學界,84歲韓國詩人深陷醜聞風波
    這個三月似乎事情比較多,韓國metoo運動開展以來,就已經從演藝界燒到了文學界。剛剛曝光的韓國演員趙敏基因醜聞而自殺,目前靈堂都已經設置完成了。除了這位演藝界的前輩,韓國詩人高銀也被曝出性醜聞。韓國metoo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不少網友紛紛表示何時才會在中國進行,不知道大家對此事作何感想呢
  • MeToo運動在韓引發爭議
    面對批評,劉亞仁仍堅持己見,認為該運動喪失理性,是以滌蕩之氣滅平和之德。在東亞社會歷史的大前提下,這種擔憂不難引發共鳴——20世紀的東亞歷史中類似的例證俯拾皆是,它們都以簡單化的希望為開端,以更深刻的幻滅為結果。一個喪失細微感受力和基本判斷力的社會,通常是希望與幻滅交替生長的最佳溫床。
  • 做一個緣分主義者
    我們養鴿人需要緣分嗎?答案是肯定的。你偶然認識了一知心鴿友,在一次拍賣上拍得一隻鴿子,偶得天落鳥等等,這些都是緣分。可緣分是什麼?沒人可以說得清楚。錯過一個鴿友,是自己懶得去接觸還是過於自卑呢?緣分可以有多種的解釋,但它始終是不可抗拒的,也不是用來為自己開脫的。我曾經將緣分建立在錢上。都知道我們養鴿是要精神和物質上很多投入的。特別是物質上,簡單的說就是錢。沒有錢你哪來的好種鴿,沒有種鴿你哪來的好賽鴿,沒有好的賽鴿你哪來的好成績?
  • #MeToo反性侵運動大潮下,法國女性為何發出另一種聲音
    但在全球反性侵運動當口,這封極具明星效應的百人聯名公開信被看成是「法國特色」的代表,引發諸多不解和不滿。法國1968年「五月風暴」引發性解放運動,自由支配身體被看成女性獲得個人解放的開端。法國女性維權有自身特點,這同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不可分割。但公開信發表後,法國另些女權主義者同樣發文抨擊,稱其代表西方白人布爾喬亞女性的視角,混淆各種概念且反女權。
  • 2019年布克獎創下多項紀錄,阿特伍德與埃瓦裡斯託共享獎金
    阿特伍德今年出版的作品《遺囑》是《使女的故事》的續篇,故事發生於前作結束後的15年。埃瓦裡斯託的獲獎作品為《女孩、女人和其他人》,小說跨越100多年,從多個視角講述了12個黑人女性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布克評獎委員會做出的評價是,這兩部作品「都實現了語言上的創新,並在各個方面都有冒險的意識。它們直面當今的世界並提供了深切的洞察,創造出了當下與我們相關且始終與我們相關的人物。」
  • 利物浦3-1阿森納遭質疑,克洛普直播抨擊曼聯名宿基恩!
    隨後他的評價遭到了克洛普的抨擊。利物浦主帥在賽後接受採訪時驚呆了,他想再次確認自己聽到的評價是否屬實。克洛普說:「他(基恩)說我們今晚的表現太馬虎了嗎?他一定是走錯了片場,我並不認同他說的。因為這場比賽很特別,我們的每場比賽總會有與眾不同的表現。」在被克洛普抨擊之後,前曼聯名宿基恩試圖澄清他的措辭。
  • 推進MeToo運動?
    她在悲劇發生的幾個小時之後發推,「發生的一切是悲劇,我為科比的家人心碎。他是個運動員英雄。他也是個強姦犯。這些事實可以共存。」  「雖然我真的相信我們之間發生的一切是自願的,但我現在意識到她與我的看法並不同。在幾個月的審視、傾聽她的律師、聽到她本人的證詞之後,我現在理解了她的想法,也知道了她當時不是自願的」。原告後來對科比進行了民事訴訟,雙方最終以未公開的金額,達成了庭外和解。
  • 米兔運動,能否為中國反對性騷擾運動帶來福音?
    今天小編想要帶大家討論的「metoo 」運動,是一場在全球範圍內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反性騷擾運動。他是女星艾麗莎·米蘭諾等人於2017年10月針對美國金牌製作人哈維·溫斯坦性侵多名女星醜聞發起的運動,呼籲遭受性侵犯女性挺身而出,說出慘痛經歷,藉此喚起社會關注。性侵到底有多痛?
  • 談中國版Metoo運動,為什麼性侵案件很難取證?
    這也是為何該類案件中,警方在對嫌疑人、被害人搜集口供時,會求證每一個細節,力求做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就是為了不放過一個犯人,也不冤枉一個好人。沒有證據,是否就代表不能說出事實?像現在metoo運動中,有女性站出來指正多年前自己被性侵或騷擾,首先一點要明確,證據滅失不代表事實滅失,法律上可能難以認定罪行,但事實就在那裡,受害人擁有充分的權利將自己的受害經歷說出來。
  • 一個極簡主義者的自白:越少越幸福
    一個極簡主義者的自白:越少越幸福 文:喬喬 題記: 人們希望看起來幸福,近勝於擁有幸福,這就是人們感到痛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