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4月28日,德國慕尼黑鄉村警察海因裡希家裡,一名嬰兒呱呱墜地,老海因裡希難掩喜悅之情,他給這個兒子取名叫海因裡希·繆勒,只是他絕對想不到,出生於最普通家庭的這個兒子,幾十年後將成為德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不僅如此,這個兒子的最終結局居然會成為攪動史學界和各大國情報界的一個難解之謎。
海因裡希·繆勒在少年時期貌似有點辜負他爹對他的殷切希望,他好像也沒什麼遠大志向,中學畢業後便輟學去參加了一個汽車俱樂部,在這裡他完成了飛機機械師的技能培訓。沒有得到想要的,可能會得到更好的,這話很有道理,至少在繆勒身上提現出來了,在一戰後期,他就是憑著對飛機的熟悉成為了一名炮兵偵察機飛行員,並獲得了二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二級巴伐利亞功勳勳章,誰能料到,一個小學徒在短短一兩年內就能華麗轉身,獲得如此殊榮。
一戰結束後,繆勒子承父業,進入巴伐利亞警察局成為一名警察,這一個時期是戰後德國異常混亂而動蕩的時期,各種自由軍團、各種主義層出不窮,巴伐利亞布爾什維克曾舉行起義,成立「蘇維埃共和國」,繆勒沒有參加自由軍團,作為警察他只是按上級命令對各種勢力進行鎮壓,但他親眼看見「蘇維埃共和國」在慕尼黑街頭公開處決反對派人士之後,他就對布爾什維克產生了深刻的仇恨,這種仇恨一直伴隨他終身。
繆勒是一個恪守紀律和職責的人,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責任心很強」的人,他時刻按軍人的準則來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任務當做軍事命令執行,他幾乎從沒有休過假,他狂熱投入工作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不管什麼樣的信仰,都必須服從國家利益,誰敢與國家作對,他就毫不留情的收拾誰。
正因為繆勒的這種勤奮和努力,他很快就成為慕尼黑警察局政治部門的負責人,又因為他的這個位置,他結識了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其中也包括納粹的希姆萊和海德裡希,但這並不意味他就支持納粹,相反,他經常對不守規矩的納粹分子動用武力。說起來也奇怪,還正是因為繆勒的這種「專業的敬業精神」,讓曾經的對手海德裡希十分賞識,所以當納粹取得政權之後,海德裡希不僅留用了繆勒,還把他提拔到黨衛隊的重要部門擔任重要的職務。
1933年11月,繆勒被提升為刑警督察,黨衛隊保安處處長、慕尼黑政治警察總監海德裡希對原警察局裡的專業人員非常重視,他將繆勒、胡貝爾和梅辛格招募進了黨衛隊的蓋世太保內,這三個老搭檔被稱為「巴伐利亞旅」,至1936年,繆勒成為蓋世太保的負責人。
關於海德裡希對繆勒的重用,黨衛隊內部也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納粹內部的一份文件記載了某個官員對繆勒的評價:簡直無法理解,這個可憎的、曾經瘋狂鎮壓我們同志的人,怎麼能夠當上蓋世太保的頭目,特別是它還曾經稱呼元首為「失業的油漆工」和「奧地利逃兵」。
納粹上巴伐利亞大區副領袖在寫給上級的報告中對繆勒的評語是:海因裡希·繆勒不是黨員,他從未在黨內或附屬組織中工作過,也沒有為(納粹)奪取政權做出過任何貢獻,在奪取政權之前,他在慕尼黑警察局的職責是處理左翼(指納粹)運動,我們曾與他進行了艱苦的鬥爭,有時甚至超越了法律的範疇。繆勒也會用同樣的手段去對付右翼的活動,就繆勒的政治立場而言,他絕不是一個國家社會主義者,他是一個擁有巨大野心且無情的人,他把所有的榮譽都攬到自己身上,他只會謀求自己的私利,因此,慕尼黑上巴伐利亞大區領導層不建議提拔繆勒。
但海德裡希並不認同這樣的看法,他看中的是繆勒在專業領域的專業能力,而且,要對付納粹的敵人,繆勒這樣的人正是他所需要的。1937年,繆勒被晉升為黨衛隊旗隊長,他是一個天才的管理者,在全盤管理蓋世太保後,他曾經很長時間沉浸在文山會海中,他很巧妙的將蓋世太保內部關於酷刑審訊、秘密處決的秘密報告修改美化成符合法律規定的正式公文,儘管繆勒做了大量的文案工作,但他依然很討厭這種文字遊戲,他曾私下裡對舒倫堡說:「知識分子都應該被扔進煤礦裡炸死。」
《希姆萊傳》的作者彼得·朗格裡奇這樣描述繆勒:他是一個典型的中層官員,沒有太多的想像力和意識形態立場,他對他的職業和責任有一種追求完美的狂熱態度。他個子不高,眼神銳利,冷酷無情,是一個能幹的組織者和工作狂。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官魯道夫·胡斯也說過,繆勒非常敬業,他可以不論白天夜晚或節假日,只要有公務,任何時候都可以聯繫到繆勒。
繆勒策劃參與了納粹入侵波蘭之前的格萊維茨電臺事件,他親自前往集中營挑選了十幾名囚犯,哄騙他們說馬上就釋放這些囚犯,然後給這些人注射毒藥,換上波蘭軍服,將他們全部射殺在格萊維茨電臺外面,然後納粹德國賊喊捉賊的宣稱這些人是波蘭軍人,他們越境襲擊了德國電臺、發表反德宣傳,為了報復,德國將發動對波蘭的戰爭,這件事也可以算做二戰的導火索。
1939年9月,原黨衛隊保安處、秘密警察、安全警察、刑事警察等部門在海德裡希整合下成立了帝國保安總局,秘密警察(蓋世太保)成為該局第四處,繆勒擔任處長,為了與其他的繆勒相區分,人們都習慣的稱他為「蓋世太保繆勒」。
波蘭戰役結束後,繆勒晉升為黨衛隊區隊長(準將),兩年後又晉升為黨衛隊旅隊長(少將),在整個二戰時期,蓋世太保不僅遍布德國,監視著德國人的一舉一動,在所有德國佔領區,蓋世太保同樣是無孔不入,對被佔領區的抵抗運動、猶太人事務和情報收集都是他們的職責範圍。繆勒的蓋世太保與舒倫堡的海外情報處業務範圍產生了重疊交叉,但強勢的繆勒不管這一套,對蘇聯情報網「紅色樂隊」的滲透與破獲是蓋世太保的一次傑作,他甚至「策反」了紅色樂隊的主要成員,利用他們向蘇聯發送假情報,這個計劃就是蓋世太保的「大賭博」計劃。(詳細介紹請看我以前的文章)
繆勒是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滅絕行動中的重要人物,早在二戰前期,他就參與到特別行動隊的屠殺行動中,當然他不是直接殺人,而是制定驅趕猶太人的計劃,對特別行動隊提供保密措施和監控等。執行和管理納粹的「種族純潔」計劃也是蓋世太保的職權,在德國佔領區特別是波蘭,德國婦女與外族通婚,必須經過蓋世太保的評估,通過「德國化」的審查才能結婚,如果未經審查私自懷孕、且男方不符合日耳曼化的標準,那麼等待他的就是蓋世太保的子彈。
電影《陰謀》中海德裡希、繆勒、艾希曼。
1942年5月海德裡希被刺殺,繆勒緊急趕到布拉格,負責「類人猿行動」的偵破工作,他通過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的方式成功的打開了缺口,獲得了捷克抵抗組織的線索,最終在一個教堂裡將抵抗組織成員包圍,遊擊隊員們或戰死或自殺全部犧牲。繆勒失去了在保安總局的靠山,但海德裡希的繼任者卡爾藤布隆納依然不得不倚重繆勒,「繆勒在處理猶太人事務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但繆勒與舒倫堡似乎對這位新任的局長並不太服氣,經常明裡暗裡的搞一些小動作,卡爾藤布隆納心知肚明但也無可奈何,誰叫你業務能力還不如這兩個老資格的下屬呢。
1942年底,為了解決日益短缺的勞工問題,繆勒建議希姆萊將不屬於集中營系統管理的其他監獄中關押的犯人轉移到馬吉達尼克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總共轉移了大約四萬人,這些人後來大部分被殺害。1943年繆勒曾前往義大利,負責處理義大利猶太人問題,儘管墨索裡尼大力支持,但義大利軍方並不配合,相反還處處掣肘,繆勒只得灰溜溜的回到德國。
繆勒與希姆萊在處理軍事情報局局長卡納裡斯上將的問題上產生了重大分歧,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卡納裡斯支持反希特勒陣營、私通英國人的證據,當他把所有證據提交給希姆萊時,希姆萊卻否決了他的報告,對如此重要的人物,希姆萊自然不會輕舉妄動。繆勒對希姆萊感到非常失望且憤怒,他暗地裡轉身投靠了希姆萊的對手、納粹總理馬丁·鮑曼,有了鮑曼的支持,繆勒得以繼續穩固自己在蓋世太保的位置,不論他如何陽奉陰違搞小動作,卡爾藤布隆納始終拿他沒辦法。
當然繆勒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他經過調查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波爾有一半的猶太血統,於是命令蓋世太保駐丹麥的頭子米爾德納逮捕波爾。一名當蓋世太保線人的丹麥婦女獲知情況後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了波爾,波爾悄悄的逃亡到了中立國瑞典,繆勒的計劃落空,有趣的是,在戰後對米爾德納的審判中,米爾德納大言不慚的為自己臉上貼金,他吹噓是自己違反繆勒的命令,偷偷的放過了波爾。
1944年,繆勒下達了一個被稱為「暗盒指令」的指令,該指令規定,蘇聯戰俘中曾經向黨衛隊提供消息、指認蘇軍政委的人,也必須全部處決,理由是這些告密者都了解德軍殺害蘇軍政委的秘密,所以要斬盡殺絕,這道命令讓繆勒成為納粹統治時期「歐洲最令人恐懼的人」。
7.20事件後,蓋世太保繆勒負責逮捕和審訊所有涉嫌參與刺殺希特勒的人,約5000人被捕,蓋世太保處決了200多人,這次繆勒終於如願以償把卡納裡斯送上了絞架,他宣稱:「我們不會再犯1918年那樣的錯誤,絕不能再讓德國的敵人繼續活著。」即便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繆勒依然對德國充滿信心,他認為阿登反擊戰會成為扭轉戰局的轉折點,德軍將重新奪回巴黎。
電影《春天的十七個瞬間》中繆勒劇照。
雖然戰局並沒有按照繆勒所希望的那樣發展,但「事業狂」繆勒一直堅持在柏林的崗位上,至少在這一點上表現上他比希姆萊更強。他還參與過對費格萊茵的審訊,有可能是由蒙克等人組成的「最高法庭」對又哭又鬧的費格萊茵審判不下去,只好把這位黨衛軍總聯絡官交給希特勒的警衛司令拉滕胡貝爾,然後拉滕胡貝爾又把費格萊茵轉給了繆勒,讓這名專業審訊者來收拾費格萊茵,最後費格萊茵被槍斃。
希特勒的秘書榮格夫人曾回憶,在柏林陷落前最後十幾天,他經常會看見繆勒出現在地堡裡與希特勒交談,似乎他已經取代了卡爾藤布隆納的保安總局局長一樣,榮格夫人與接線員羅切斯·米施都證實,在4月30日希特勒自殺那天,繆勒還留在地堡裡,米施親自接待了身穿軍裝的繆勒,5月1日,希特勒的飛行員漢斯·鮑爾還見到過繆勒,繆勒對他說:「我完全知道俄國人會怎麼對付我們,我可不想當俄國人的俘虜,」至此以後,繆勒就永遠的消失了。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