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即獲億元級融資,明星團隊創辦,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出現新頭部...

2021-01-17 騰訊網

「未來 10-20 年,4 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將由合成生物主導。」

2020 年 6 月,麥肯錫在《生物革命:創新將改變經濟、社會和我們的生活》報告中,用這句話總結合成生物產業的未來價值。

三個月後的 9 月初,一家合成生物技術平臺初創公司,恩和生物 Bota Biosciences(以下簡稱「Bota Bio」),宣布完成 1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經緯中國領投,夏爾巴投資、BV 百度風投等機構跟投。

Bota Bio 成立於 2019 年,執行長是哈佛 - 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和生物物理博士 Cheryl Cui,她曾入選 2018 年美國福布斯醫療健康 「30 under 30」 榜單;聯合創始人盧冠達(Timothy K. Lu)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生物工程副教授,他參與創辦的合成生物公司 Synlogic 已於納斯達克上市;首席技術官 Chia-Hong Tsai博士來自於全球頂尖生物合成公司 Amyris,曾實現多個生物基產品的產業化。

除此之外,Bota Bio 的主要團隊成員均擁有工業生物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經驗,核心技術團隊完整覆蓋生物計算、菌株工程和發酵工藝等各個技術模塊。技術高管來自於 Amyris,生物酶工程巨頭 Codexis、Ginkgo Bioworks、Intrexon、Joyn Bio 等。此前,該團隊曾成功開發 8 種產品,均已實現⼯業⼤規模⽣產。

Bota Bio 本輪融資的背後正在孕育著一股浪潮式的革新力量,它始於合成生物學的理念,發於工程化思維的運用,致力於給傳統化工產業開拓新的技術路徑。當下,全球生物技術產業蓄勢待發,具備研發創新和產業化經驗的 Bota Bio,必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開啟生物製造的可能性

生物製造(Bio-Enabled Manufacturing)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人類早已開始享受其所帶來的種種福利。早在 1971 年,史丹福大學伯格實驗室完成了史上第一次胞外 DNA 重組和基因工程,奠定了生物製造的基礎。1978 年,科學家成功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利用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並且這項技術很快就得到廣泛應用,這讓全球數以億計的糖尿病人不再受困於胰島素的匱乏及其高不可攀的價格——之前人類依靠從豬、牛等動物的胰腺中提取胰島素,一個糖尿病人每年所用的胰島素需要數十頭、數百頭甚至上千頭牛來生產。

再後來,隨著技術發展,我們利用重組細胞和合成微生物生產了用於預防B肝、狂犬病等各種傳染性疾病的疫苗。合成生物也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改進的洗滌劑——現在的洗衣粉或洗衣液,去汙效果遠好於二十年前的同類產品,重點是因為其中添加了微生物生產的各類酶,它們能迅速分解、剝離那些附著在衣服中的油脂、蛋白質及其它汙垢。

如今,中國的生物製造行業年產量已實現逾 2000 萬噸,尤其是胺基酸和維生素等產品的開發,不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產量均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中國還不能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生物製造強國,其中問題是國內目前的生物基品種主要集中在大宗低附加值產品的發酵生產,缺乏高附加值產線的布局。合成生物學從工程化的思維方式切入,引入了基因改造、元件設計組裝等理念,實現了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和菌株工程(Strain Engineering)的系統化和智能化,進一步提升了生物製造的潛力。而搭建國際先進水平的合成生物技術平臺,將成為生物製造工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將進一步完善研產結合的產業生態。

然而,與合成生物學真正的潛力相比,這半個世紀它帶給我們的實際應用還遠遠未達預期。問題在於在傳統實驗室中改造、篩選具有目標功能的微生物,是一項極為低效和昂貴的工作。許多科學家或科研團隊投入數十年,也未必能 「合成」 一個具有實際工業應用價值的微生物。合成微生物因其高複雜性,必須以低成本快速持續地運行 「設計-構建-測試-學習」 循環,來進行大量的試錯和實驗。然而必要的大量試錯和實驗,將遠超傳統勞動密集型研究的能力,這帶動了對 「生物鑄造廠(Bio-foundry)」 自動化高通量研究平臺的需求。

Bota Bio 搭建的生物鑄造廠,用「集成化」、「自動化」、「模塊化」的解決方式,高效精準改造、高通量有效篩選目標微生物。

一邊是市場需求,一邊是技術革新

過去一個多世紀,人們已經習慣於用 「化學合成」 的方式生產物資原料。化學工業每年生產的產品價值近 5 萬億美元。行業排名前五十的製造商(如巴斯夫 、中石化、 RIL 、杜邦、 SABIC ) ,每年共銷售約 7500 億美元的塑料、溶劑、塗料和其他化合物,涵蓋了從維生素到飛機建材的方方面面。

對於簡單的分子,化學合成確實可以滿足人們的預期。但是,對於過於複雜的分子,工藝的複雜性、在使用原料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無法回收的催化劑、廢棄溶劑等都會造成嚴重汙染。

種種阻礙正束縛著化工企業的手腳。隨著生物技術的迭代更新,在一些情況下生物合成其實是一種更低成本、更高效、更環保、以及更安全的生產方式。對於特定品類,它可以彌補化學合成的短板,完成化學合成無法完成的任務。

2015 年,波士頓諮詢 (BCG) 的統計數據突顯了這種替代趨勢。

如上圖所示,歷史悠久的百年化工大廠正在被 「後浪」 追趕甚至趕超。鑑於合成生物學的巨大應用前景,不少創新型企業投入諸多資源展開合成生物學產業化開發,以搶佔合成生物學研究和發展先機,他們成為上圖中的新興市場參與者(EMP)。藍色邊框中暫時處於下風的企業,如杜邦、拜耳等在平均增長率上已經略顯疲態,他們多是擁有悠久的發展史、國際化業務及相對傳統技術布局的跨國公司(MNC)。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傳統的化學公司已經開始轉型布局,杜邦公司以 63 億美元收購了酶工程公司 Danisc;拜耳則與 Ginkgo Bioworks 共同投資 1 億美元創建 Joyn Bio。尋找轉型的巨頭遠不止於這幾家,日本的住友、三井、日本化藥公司和三菱,韓國 LG 化工,以及荷蘭的 DSM,都已展開合成生物學的戰略布局。

以百年荷蘭化工巨頭帝斯曼(DSM)為例。2002 年帝斯曼剝離傳統石油化工業務,大筆購入可持續發展業務,收購羅氏維生素 E;2010 年底併購全球領先的微生物發酵工程公司 Martek(馬泰克),帝斯曼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藻油生產商及維生素生產商。大刀闊斧改革的結果就是,帝斯曼股價年複合收益率達 13.1%,遠高於同期荷蘭 AEX 指數的 2.6 倍收益。對於一家早年間依賴石油原材料製造基礎化工產品的龍頭來說,尤為難得。

化工巨頭們緊鑼密鼓的布局說明其對生物合成產業的 「需求」 正在日益增長。

「2010 年之後,分子生物學工具和科學基礎設施有了很多突破性進展——DNA 測序、合成和篩選成本大幅度降低,基因組編輯的工具 CRISPR/Cas9 的出現與成熟,生物信息學發展及人工智慧應用,提升了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數據分析和設計能力——從而觸發其產出效益 / 成本投入的比率,實現每年成倍增長。」Bota Bio 在接受生輝採訪時解釋了為什麼在這個時間節點最有可能實現大規模產業化。這些關鍵技術的突破,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將有助於推進其商業發展的高速增長。「但是項目的成功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系統性研發,這也是大家從激進熱情轉為基礎建設的過渡的原因之一,希望可以從基礎建設的過程中降低成本、測試更多想法,進一步提高項目成功率。」

生物合成裡的 「新基建」公司

綜上所述,市場需求的大門正在打開,帶來的是更加聚焦且複雜的需求。

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 「平臺型研發公司」 因此誕生,這和 Bota Bio 的定位不謀而合。平臺型公司最大的亮點是不會局限於單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是以行業需求為出發點,劃分業務板塊。舉例來說,Bota Bio 以計算為基礎搭建酶工程、菌株工程和發酵工藝工程平臺,涵蓋生物催化、生物轉化和生物全合成三大技術路徑,來滿足不同工業生物技術的市場需求。

從最底層開始,Bota Bio 開發適用於生物技術開發和生產的雲端資料庫和智能化控制軟體,並把溼實驗室中的自動化和高通量硬體設施整合進去,完整記錄整個工作流程中樣品和信息之間的關聯。Bota Bio 所做的可以類比為在生物合成中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一詞可以概括其主要特點。

Bota Bio新基建中的 「生態化」,指的是在國內搭建合成生物公司平臺的過程中,與 Twist、華大 BGI 和迪贏生物進行基因合成方面的合作,以及與下遊 Eppendorf 和國內發酵罐生產商之間的業務延展;新基建中的「高速化」,是指通過必要的自動化來開發高通量篩選技術,加速篩選、提高效率;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數位化」 和「智能化」,是建立在大量雲端數據收集和連接的基礎上,結合生物信息算法和機器深度學習,採用理性設計(科學家參與)與機器設計並行的研發方案,在基因層面對菌株展開系統工程化編輯;實現對生物的遺傳編碼、改造、篩選,最終成為目標微生物。經過編碼的生物(菌株)將成為可以生產特定產物的微觀細胞工廠,其所產物品類可以涵蓋營養品、食品、香精香料、醫藥和材料等多個領域。

表格丨相比於傳統技術平臺研發探索執行模式,Bota Bio的模塊化自動實驗體系更加高效(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承上啟下,迎接 Bio-economy 時代的到來

在這一體系之下,Bota Bio 利用生物創造經濟價值。這些價值不僅僅體現在上述化工等領域,更在各大產業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樞紐角色。

新型產品的生產往往建立在技術創新之上。以近幾年大熱的 「人造肉」 產業為例,過去食品原料往往以動物和植物為主,但隨著美國對新型食品原料規定的細化,FDA 提出 「公認為安全」 模式並規定 「植物肉產品」主要以植物蛋白、胺基酸等為製造原料。

這讓生物合成、發酵成為了生產上述 「素肉」 原料的技術載體,發酵產品將是驅動一系列植物肉產品的底層技術。基於減少可病原體(pathogen)感染考量引發的 「去動物化」 的思維,更多產品將利用微生物發酵來釀造蛋白質和營養物質,以生產用於植物性健康食品的原料。相關企業也迎來發展紅利期。其中,頭部公司 Beyond Meat 已成功上市;Impossible Foods 累計融資高達 12 億美元,兩家公司均依靠合成生物指導的微生物發酵生產新型產品。面對前景廣闊的市場,更多公司希望用資本、資源的方式把握住未來的創新機會,在生物合成發酵替代蛋白的市場中提前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領域,美國明星公司 Zymergen 在 9 月初剛剛獲得 3 億美元的大額融資,促進生物基新材料的研發;去年,合成生物學平臺型公司 Ginkgo Bioworks 融資 2.9 億美元,目前的累積融資金額已達 7.19 億美元,估值超過 40 億美元。「巨額」數字背後,昭示著產業界對載體技術的多方重視。

可以說,生物技術的進展和突破開啟了 Bio-economy(生物新經濟)時代的大門,Bota Bio 等平臺型公司的出現希望加速這個領域的發展,將更多安全、環保、實用的產品帶入每日生活。

參考:

https://www.mckinsey.com.cn/wp-content/uploads/2016/09/Full-report_CN_China-economy_20160928.pdf

https://swarma.org/?p=14181

http://www.qibebt.cas.cn/xwzx/kydt/201809/t20180925_5097314.html

https://www.ershicimi.com/p/3e1ec4ecf5dd2954bab2d17afe174a97

https://www.brain-biotech.com/blickwinkel/circular/the-bioeconomy-is-much-more-than-a-circular-economy/

-End-

相關焦點

  • ...49.5億元人民幣,國內琅鏵生物獲8000萬美元A輪融資|鈦媒體Pro周報
    項目推薦2.5、投資人觀點解讀3、二級市場動態3.1、上市企業動態4、行業觀察5、行業政策上期回顧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第28周全球投融資共收錄31起,總融資額約71億元人民幣,國內和鉑醫藥獲1.028億美元C輪融資尋求項目曝光、採訪可發項目資料到:tmtpro@tmtpost.com
  • ...國內醫療器械及硬體持續受關注,深圳華大智造獲71.2億元B輪融資
    >4、行業觀察5、行業政策上期回顧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第21周總融資額約86億元人民幣,國內醫藥持續受關注,湖北益泰獲1億戰略融資尋求項目曝光、採訪可發項目資料到:tmtpro@tmtpost.com重·點·導·讀
  • 西安交大在合成生物學領域最高級別國際學術競賽中獲佳績
    西安交大在合成生物學領域最高級別國際學術競賽中獲佳績】近日,合成生物學領域最高級別的國際學術競賽——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線上比賽落下帷幕,本次比賽匯報展示採用線上方式,吸引了來自全球的250餘支隊伍參賽。@西安交通大學 參賽團隊XJTU-China繼2018、2019年奪冠後,再一次獲得金獎。
  • ...總融資額約74.5億元人民幣,國內雲頂新耀醫藥獲3.1億美元C輪融資
    5、行業政策上期回顧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第22周總融資額約127.5億元人民幣,國內醫療器械及硬體持續受關注,深圳華大智造獲71.2億元B輪融資尋求項目曝光、採訪可發項目資料到:tmtpro@tmtpost.com重·點·導·讀
  • 創投日報|民營火箭公司「星際榮耀」完成近12億元B輪融資,「裕策...
    公司總部位於杭州,並在國內上海、湖南等多地設立了分支機構。目前,公司已有數萬家企業客戶,年收入近億元......氪獨家獲悉,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際榮耀」)宣布完成11.92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創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單輪融資最高紀錄。
  • ...光衛星完成24.64億元融資;哪吒汽車C輪20億融資將收官;哈勃科技...
    起;長光衛星完成24.64億元Pre-IPO輪融資,哪吒汽車C輪20億融資將收官,艾拉比宣布獲1000萬美元A輪融資,愛泊車完成數億元D輪融資。瓏璟光電成立於2014年,主攻虛擬顯示類光學光電子元件研發製造,是國內率先實現陣列光波導量產和批量出貨,且同時布局光柵波導研發和生產的公司,產品應用於警用、安防、工業、旅遊、醫療、營銷等多個領域。華瑞微獲近兩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普華資本、安振基金和毅達資本合投。
  • 中芯國際中籤號共101萬個 「杉巖數據」獲1.5億元融資
    微納加工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據中科院7月7日官網報導,研究團隊近日發表論文,提出一種新型5nm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利用這種超分辨的雷射直寫技術,實現了納米狹縫電極陣列結構的大規模製備,打破了傳統雷射直寫技術中受體材料為有機光刻膠的限制,可使用多種受體材料,擴展了雷射直寫的應用場景,在集成電路、光子晶片、微機電系統等眾多微納加工領域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 親手創辦的企業獲1.25億元A輪融資...
    2016年,利用智能化的診療系統和網際網路醫院服務體系,幫助精神心理類疾病用戶提供智慧的康復管理和在線醫療服務,現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中樞神經領域網際網路醫院。而在創立「好心情」之前,陳冠偉及其團隊曾共同創立了著名的IT門戶網站「小熊在線」和定位於診後、院後的醫患溝通平臺「醫生樹」,以及1小時購藥平臺的「藥快好」,擁有15年以上的的網際網路創業經驗。
  • 當代基因組學教父George Church最新演講:六大問題探討合成生物學...
    2004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合成生物學評為改變世界的十大新技術之一。  合成生物學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合成生物學的未來發展備受關注。未來合成生物學將如何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又將如何顛覆人類的認知和現有技術?如何將生產、教育、研究緊密結合以促成合成生物學的發展?
  • 國內商業航天單輪融資再創新高,長光衛星獲投24.64億元| 鎂客網...
    本周硬科技領域投融資事件一共26起,生物醫藥領域發生10起融資事件,佔比39%;半導體領域發生6起融資事件,其中1起為收購事件,佔比28%;人工智慧、3R(VR/AR/MR)、新材料領域各發生2起融資事件,分別佔比7%;物聯網、航空航天、區塊鏈領域各發生1起融資事件,分別佔比4%。
  • 第53周收錄110起融資,國內最後一周投資不打烊,20起過億元投資...
    雖然本周是2016年最後一周,但是本周國內投資人熱情高漲,資本投資活躍,有20起過億元級別融資披露;本周國內金融領域猛漲,文創、O2O、垂直電商仍然是資本關注熱點;首汽、易生金服以20億元左右的融資收到極大關注。但是收到聖誕節、元旦等國外新年長假影響,本周國外投資下跌明顯,只有電商、企業服務領域表現稍好。
  • 零氪科技獲7億元D+輪融資,印度教育巨頭Byju's再融資5億美元|全球...
    億人民幣C輪融資◆「鴨嘴獸」獲3,000萬美元Pre-B輪融資,已覆蓋全國主要港口◆印度在線教育巨頭「Byju's」獲5億美元新融資,投後估值約110億美元◆客戶體驗管理平臺「Sprinklr」獲3.5億美元融資,估值達27億美元Part.1本周國內外熱門融資事件
  • 本周資訊|醫療健康領域:英派藥業完成5000萬美元C+輪融資,海爾施基因科技完成2.2億元A輪融資
    METiS劑泰醫藥完成過億元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    12月3日,METiS Pharmaceuticals杭州劑泰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簡稱:METiS)宣布完成過億元的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
  • 妙手醫生獲6億元D1輪融資;電動車檢測方案公司獲Pre-A輪融資 |...
    清研精準由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新能源汽車國家創新中心、智能網聯國家創新中心共同孵化成立,致力於成為國內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檢測方案提供商。國內投資事件1.公司主要經營、銷售自主研發的產品,旨在通過自主創新的高科技產品,富有社會責任的以及可行的商業運作模式,在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領域建立完善的研發、生產及產銷業一體化體系,同時奉行嚴格的質量、安全和價值標準,服務人類的健康事業。近日宣布完成8000萬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一品紅藥業子公司一品紅製藥等公司投資。所募資金將用於暢溪製藥推進在研項目臨床研究、充實研發團隊和擴充研發管線等。
  • 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和治理問題
    、生物化學家、遺傳學家和企業家文特爾(Craig Ventor)在Science雜誌發表的論文宣布團隊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自我複製的合成細菌細胞」[1]。合成生物學是指設計和製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的組件和系統,以及重新設計和製造現在存在的生物系統,旨在將標準化的工程技術應用於生物學,藉以創造一些具有新的和專門化的有機體或生物系統,以滿足無窮的需要。因此,合成生物學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它利用分子生物技術、生物化學工程、基因組學和信息技術來創造新的工具和技術,使人們可通過利用更為綠色的能源和合成疫苗等,以新的辦法解決最棘手的全球問題[4]25-60。
  • 神經介入領域醫療器械公司艾柯醫療獲數億元B+輪融資
    12月12日消息,近日,神經介入領域醫療器械公司艾柯醫療宣布完成數億元的B+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原有投資方華蓋資本與新進投資機構泰康保險集團共同參投,這也是險資首次入場神經介入領域。融資所得主要用於公司全面推進腦卒中全產品線的布局。
  • 合成生物學第二個十年:2010–2020
    回顧2010年,當年引起全世界關注的合成生物學事件是J. Craig Venter研究所(JCVI)的研究團隊完整地合成了一個細菌基因組[1]。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就表明:DNA合成和組裝可以擴展到兆鹼基大小。但是,僅僅擴大DNA組裝的水平還不足以實現該領域其他眾多的野心。在2010年我們也看到了「Five Hard Truths for Synthetic Biology」的發表。
  • 好心情獲行業內最大單筆A輪融資,搶跑國內中樞神經領域醫療賽道
    5月7日好心情網際網路醫院完成1.25億元A輪融資,此輪融資由通和毓承領投,中華開發(華創)、老股東韓國KIP跟投。成立於2016年的好心情,始終聚焦於中樞神經領域,利用智能化的診療系統和網際網路醫院服務體系,幫助精神心理類疾病用戶提供智慧的康復管理和在線醫療服務,現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中樞神經領域網際網路醫院。在成立不足一年時,好心情便獲得了由恩華藥業領投的天使輪資金5000萬元,並獲得了恩華藥業所涉及到的所有醫療資源。
  • Moderna合作夥伴獲美國政府11億貸款支持,疫情下合成生物學將迎來...
    而且據一位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業內人士表示,RNA 合成酶目前有很多家供應商,但質量參差不齊,「對最終產品的影響就像 70 分和 100 分的區別」。 用生物合成法來生產酶的過程完全不同於化學合成法。
  • 便利蜂獲數億美元C輪融資
    目前很多便利店運營團隊也在加快開店的步伐,儘管在店鋪資源方面競爭非常激烈,但市場仍然還是一片藍海。國內投資事件1. 龍磁科技今日上市 發行價格20元/股龍磁科技是一家永磁鐵氧體材料研發商,主要從事永磁鐵氧體磁性電子元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摩託車、音響、電動工具、健身器材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