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150年︱山口縣政治家興盛的起點

2021-01-09 澎湃新聞
山口縣政治家的興盛

2018年1月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年初所感》中指出,今年是明治維新後的第150年,150年前,明治日本在亞洲即將淪為殖民地的重大危機中起步,克服「國難」,一鼓作氣,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建設,創造了新的國家。如今,日本面臨著「少子老齡化」這個堪稱「國難」的問題,安倍呼籲日本的國民們像150年前的先人們一樣,相信未來可以改變,並展開行動,創造新的國家。

對於日本而言,2018年可以算作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份。早在1868年10月23日,日本改元「明治」,定下了「一世一元制」,規定唯有皇位更替時方可改動年號。在經歷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個年號之後,2019年5月1日起,日本皇太子將繼承天皇之位。換言之,2018年是日本平成時代最後一個完整的年份。

9月20日,安倍晉三成功連任日本自民黨總裁,如果一切順利,他的首相生涯將延長到2021年,有望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作為即將橫跨「平成」和新紀元的首相,安倍晉三在《年初所感》中表現出對明治維新的禮讚。一方面是為了鼓舞日本國民產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另一方面,未嘗不是山口縣政治家的一種特有的驕傲感。

10月23日,日本政府在東京的憲政紀念館舉辦「明治150年紀念儀式」。事實上,1968年10月23日,在日本武道館主持「明治100年紀念儀式」的首相——佐藤榮作同樣是山口縣出身,而且,佐藤榮作是安倍晉三外祖父的弟弟。2015年8月,安倍晉三就在山口縣演講道:「明治50年是寺內正毅,明治100年是佐藤榮作,……我是山口縣出身的第8位首相,如果努努力堅持到平成30年(2018),那麼明治150年就是山口縣的安倍晉三首相當政。」

明治維新150年慶典儀式

確實,從1885年(明治18年)以來,日本共產生了62位首相,其中,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桂太郎、寺內正毅、田中義一、岸信介、佐藤榮作、安倍晉三這8位首相來自山口縣。安倍是日本歷史上的第57位首相,於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初次組閣。另一方面,菅直人作為日本歷史上的第61位首相,雖然在山口縣出生長大,直到高二那年才搬到東京居住,祖籍卻在岡山縣,選區則在東京。2013年山口縣舉辦「山口縣總理大臣展」時,菅直人的名字並不在列。

如今,安倍的暢想終於成真,無怪乎他對明治維新持有肯定的態度。畢竟,明治維新就是山口縣政治家興盛的起點。

山口縣的前身——長州

山口縣位於日本本州島的最西端,三面環海,東接廣島縣和島根縣,南望九州島。即使是在今天的日本,山口縣也絕對算得上是偏遠地區。對中國人來說,山口縣最出名的城市應該是下關市。1895年,李鴻章和李經方與日方的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就是在下關(當時叫作「赤間關市」,俗稱「馬關」)籤訂的《馬關條約》。

從江戶時代到1871年日本實行「廢藩置縣」之前,山口縣還不叫「山口縣」,而是叫「長州」。長州藩的藩主姓「毛利」,早在16世紀中葉,毛利氏就佔據著本州島西部的廣袤土地。1596年,豐臣秀吉(1537~1598)任命五位最具實力的大名(「五大老」)共同統轄政務,實則意在防範「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以使自己的幼子豐臣秀賴坐穩政權。當時,毛利氏的毛利輝元同樣位列「五大老」,由此可見毛利氏之強大。可是到了1600年,石田三成率領的西軍與德川家康率領的東軍在關原一決雌雄,德川家康取得最終的勝利。這樣一來,毛利輝元作為關原之戰名義上的西軍總大將,其領地、勢力必然遭到嚴重削減。因此在江戶時代,長州藩被迫遠離政權的中心。

儘管如此,在兩百多個藩國當中,長州藩的領地仍然可以排到前列。而且,江戶時代的德川幕府雖然通過「參勤交代」(大名一般每兩年中有一年住到江戶)等方式控制大名,但是一般情況下,大名不用向幕府繳納賦稅,他們在自己的藩國擁有較大的自主性。這種政治體制就為幕末時期薩摩藩、長州藩坐大埋下了伏筆。

薩摩曾經佔據優勢

眾所周知,推動明治維新的兩大勢力是薩摩藩和長州藩。雖然在今天看來,長州藩笑到了最後,然而在幕末時期,與長州藩相比,薩摩藩曾經佔據著一定的優勢。

薩摩藩的據點位於如今日本九州島的鹿兒島縣、宮崎縣一帶,遠離本州島,藩主是島津氏。從鎌倉時代起,島津氏就控制著這片區域。關原之戰時,島津氏與毛利氏同屬西軍,因此在江戶時代同樣遭到德川幕府的防備。幸運的是,關原之戰後有人說和,幫助島津氏保住了舊有的領地。不僅如此,明清時期,琉球王國接受明朝、清朝的冊封,屬於藩屬國地位,卻於1609年被薩摩藩入侵,形成「兩屬」狀態,其後一面向中國派遣朝貢使節,一面向日本派遣謝恩使、慶賀使。如此這般,薩摩藩的控制範圍就增多了不少。

當時,日本用稻米的收貨量來表示領地的面積,薩摩藩為77萬石(1石相當於180.39升),長州藩為36.9萬石。兩者差距看似明顯,然而或許是因為遭到豐臣政權乃至德川政權的防備,薩摩藩的計算標準是未脫殼大米的重量,其它藩則為脫殼後大米的重量,如果換算成脫殼大米的重量,薩摩藩實際石高應為36萬石。

19世紀初,日本各藩和幕府都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三四十年代,調所廣鄉和村田清風分別在薩摩和長州實施財政改革,兩者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兩藩都從走私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其實在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日本實行鎖國政策。鎖國時代共有4處港口對外開放,即長崎口、對馬口、松前口、琉球口。其中,長崎由幕府控制,負責與荷蘭及清國之間的貿易;薩摩藩通過琉球與清國展開貿易;長州藩則沒有對外開放的港口。儘管薩摩藩在對外貿易中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品種、數量都受到幕府的限制,因此大舉走私。而長州藩因為三面環海,與朝鮮較近,於是經由對馬島和朝鮮展開走私貿易。

除了發展經濟以外,薩長兩藩還很注重發展軍事。英國學者威廉・G・比斯利指出,早在19世紀四十年代末,薩摩藩就積極開展軍事訓練、進行軍事改革,19世紀五十年代,薩摩藩已經創建了來復槍隊和新式騎兵隊,並對造船等西方工業進行了積極的嘗試;長州藩雖也採取了類似的行動,但其規模小於薩摩。

如上所述,薩摩藩和長州藩都在幕末時期成長為實力強大的雄藩。不過,薩摩藩藩主的父親島津久光作為幕末薩摩的實際掌權人,是「公武合體」運動的支持者,主張聯合朝廷(公家)和幕府(武家)的力量來改造日本的權力結構。與之相比,長州藩表現得最為激進,高呼著「尊王攘夷」。兩藩甚至曾相互對立,懷有敵意。經歷了多番曲折之後,薩長兩藩都認識到「攘夷」的不可行,1866年,薩長兩藩在坂本龍馬等人的撮合下結成「薩長同盟」,共謀推翻幕府。然而,長州藩因接連遭遇「文久三年八月十八日政變」「四國艦隊炮擊下關事件」的打擊,還被幕府兩度討伐,勢力有所減弱。於是,在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中,新政府軍的主力雖然由薩摩、長州、土佐三藩的藩兵構成,但是薩摩軍團明顯更為活躍,著名的「江戶無血開城」就是由薩摩的西鄉隆盛和幕府的勝海舟談判實現。

長州以教育取勝

儘管戊辰戰爭直至1869年才結束,但是在1868年舊曆四月,新政府軍兵不血刃拿下幕府老巢江戶(東京)時就已經取得了實質上的勝利。1868年,日本進入明治時代。

日本史學家坂野潤治認為,作為明治維新的兩大功臣,薩摩和長州兩派呈現出了此消彼長的態勢。原本,薩摩派的優勢非常明顯,然而在1873年,日本政府圍繞是否徵討朝鮮一事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徵韓論」政變),以此為契機,薩摩派分裂成了兩派——西鄉隆盛的「強兵」派和大久保利通的「富國」派。另一方面,長州派卻一直在木戶孝允的領導下,以立憲制的實現為目標。

1877年木戶孝允病重身亡、西鄉隆盛兵敗自殺、1878年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按理說,「維新三傑」的過世應該會給薩摩和長州雙方都帶來沉重的打擊,然而事實上,薩摩派自此走向衰落,長州派反而成為了最後贏家。坂野潤治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州後繼有人。

後繼有人的前提是長州藩重視教育,為有才華的人提供了上升的渠道。

江戶時代,各藩都為藩士子弟開設了自己的官方學校,即「藩校」。在全國兩百多所藩校當中,有兩所藩校被列為日本「三大學府」之一,即水戶藩的弘道館和長州藩的明倫館。弘道館創設於1841年,是尊王攘夷思想的重要據點。與之相比,明倫館的歷史卻非常悠遠,創立於1719年。也就是說,明倫館在幕末時期已經是一所百年老校了。

長州藩的毛利氏素來就有好學的傳統,歷代藩主除了為明倫館提供經濟支援以外,還會親臨明倫館、與館中學子共同聽講,或是設立獎勵制度、激發學習熱情。1838年,長州藩改革家村田清風提出了一條藩政改革的基本方針,即「以文武之教,養清廉剛毅之士」,獎勵文武、重用人才成為他的一大主張。在這樣的背景下,明倫館整理藏書、獎勵文武方面的優秀學生、改造習武場地等。1849年,長州藩藩主毛利敬親把明倫館轉移到萩城(萩市)一帶,明倫館的面積變為5萬平方米,擴大到原來的15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明倫館還引入了西洋醫學和兵學,著名思想家吉田松陰曾在此執教,木戶孝允、井上馨、高杉晉作等風雲人物也曾在此學習。梁啓超當年流亡日本時就曾根據吉田松陰和高杉晉作的名字,給自己取了個日文名「吉田晉」。

萩城的明倫館(照片來源:萩市觀光協會網站)

除了藩校以外,還有鄉校、寺子屋、私塾等學校為藩士、平民子弟提供教育。據《日本教育史資料》記載,幕末維新時期,全日本有108所鄉校,山口縣(長州藩)有20所,排名全國第一。並且,山口縣的寺子屋和私塾數量也位居前列,其中,寺子屋1304所,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長野縣的1341所;私塾106所,排名全國第四,前三名分別是岡山縣的144所、長野縣的125所、東京府(明治初期,東京還不是「都」)的123所,而在當時,全日本一共有1140所私塾。

特別是從江戶時代末期以來,長州藩的寺子屋、私塾數量急劇增加。據《山口縣教育史》統計,從1848年到明治時代的前一年,即1867年,大約20年間,長州藩的寺子屋增加了745所;從1853年「佩裡來航」打開日本國門到1867年,大約15年間,長州藩的私塾增加了46所。由此可見長州藩在嚴峻國際形勢下爆發的教育熱潮。

千萬不要小看私塾的力量,長州藩的學子們在寺子屋接受完初等教育後,約有十分之一升入私塾,接受更高的教育,教師多為武士,也有農民、僧侶、神官、醫生等。其中,最為成功的私塾是松下村塾,吉田松陰曾在此執教,日本立憲政治的奠基人伊藤博文、日本近代陸軍的奠基人山縣有朋等知名人士都曾在松下村塾學習。

伊藤博文(照片來源:《近世名士寫真》)

1885年12月,日本政界圍繞初代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的人選問題展開討論,當時有兩個人選,一位是三條實美,另一位是伊藤博文。三條實美作為太政大臣,出身高貴,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相比之下,伊藤博文的出身就顯得過於低微了。在這個關鍵時刻,井上馨指出,「未來的日本總理讀不懂外國電報可不行」,山縣有朋也贊同道,「那就除了伊藤君以外沒有其他人能擔當此任了」。就這樣,長州派的伊藤博文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首相。

歷數日本歷代首相,薩摩(鹿兒島縣)出身的首相只有黑田清隆、松方正義、山本權兵衛3人。二戰之後,更是一個鹿兒島縣的首相都沒有。而生在東京、長在東京的安倍晉三則以自己的祖籍山口縣為傲,並對明治維新表達了禮讚之情。誠然,明治維新使日本在短時間內躋身強國之列,但也讓日本走上了擴張殖民地的道路。「明治100年紀念儀式」之後,日本學界掀起了對明治維新的反思熱潮;「明治150年紀念儀式」之後,日本人對明治維新又將持何種認知?

(本文作者系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今年「明治維新」150周年,雷頤老師帶隊從鹿兒島出發 | 思想食堂
    點擊上圖▲了解更多9月1—8日,思想食堂特邀歷史學者雷頤老師全程帶隊,日本和歌山大學王妙發教授現場授課,一起重走明治維新路(僅餘15席)文/思想食堂150……帶著這些疑問,思想食堂特別策劃明治維新遊學活動:9月1—8日,8天7夜,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雷頤老師全程帶隊、日本和歌山大學教授王妙發現場授課,從倒幕策源地鹿兒島,向新舊勢力博弈的京都進發,再到明治政府的新首都東京,全景式重訪150年前的日本崛起之路。
  • 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改革開放,教會了中國什麼?
    ——吳曉波《跌蕩一百年》10月23日,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紀念日。1868年10月23日,日本明治維新正式開啟,它改變了日本,也參與修改了中國的百年國運。當年,歐洲列強用船堅炮利,給中國和日本出了一道共同的難題:如何自強?
  • 明治維新150年︱最後的武士——日本西南戰爭始末
    甲午戰爭以來,我國對日本明治維新的表述側重於其措施和成果,即日本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成為列強之一。事實上,明治維新與歷史上許多大變革一樣,觸動了某些舊有利益階層的蛋糕,最終以內戰收場。具有日本特色的是,內戰雙方均宣布效忠明治天皇,並且曾經並肩作戰。其中曲折,要從明治初年開始談起了。
  • 泰山杯日語演講大賽選手訪日 促山東省與山口縣友好交流
    中國山東網訊 (通訊員 李麗娜 李光貞) 今年是山東省和山口縣(省)建立友好省縣三十五周年,為進一步增進兩省縣人民之間的友誼,加強相互了解,6月1日,由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山東分會主辦、山東師範大學承辦、日本山口縣(省)政府、濟南中日交流之窗協辦的「泰山杯濟南地區高校日語演講大賽」
  • 山口縣,安倍晉三老家,出九個首相,也是吃河豚最好的地方
    【山口縣,安倍晉三老家,出九個首相,也是吃河豚最好的地方】央視新聞援引日本NHK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了避免因舊病惡化等導致影響國政的事態,決定辭去首相一職。安倍辭職引起世界各國政要關注,多國發去慰問,祝福安倍晉三健康。
  • 日本明治維新非常成功,與之背景相似,戊戌變法為何失敗
    150多年前,一個維新運動催動了近代日本的誕生,在東亞地區,幾乎所有的國家,面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一般都採抵禦的狀態,只有日本第一個成功實現近代化,成為世界列強之一。那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的基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呢!第一,從民族性來說,日本是一個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國家。日本的國民,具有十分強烈的集體意識,深受「和文化」影響。
  • 山東與日本山口縣、和歌山縣友好合作結碩果
    我省分別於1982年和1984年與日本山口縣、和歌山縣締結友好省縣關係。其中,山口縣是我省第一個國外省級友城。結好以來,我省充分利用這兩個友城平臺,在經貿、環保、文化等領域與日方開展紮實深入的交流,構築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網絡。
  • 「想去系列」二次元的立體化《銀魂》聖地——山口縣萩
    因此松下村塾也被稱作「明治維新胎動之地」。眾所周知,明治維新(也稱幕末維新)可以說是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一個契機,經過一系列的大改革,改革範圍之大,從官制,法制到行政,金融,經濟,教育,文化乃至外交,宗教等等方方面面,堪稱一場由內到外,從頭到腳的「野豬大改造」。
  • 日本與英國的破冰之旅:《明治維新親歷記》
    從1856年美國公使進駐日本算起,到1868年明治維新為止,日本總共爆發24次「攘夷」(襲擊外國人)事件,年均2次。襲擊者中,甚至包括日後熱心西化、締造整個明治帝國輝煌的「總設計師」伊藤博文;薩道義本人也在1867年前往江戶途中遇到一次小規模襲擊。對於「生麥事件」,美國商人尤金·范·裡德(Eugene Van Reed)有著另一番回憶。
  • 書評 | 日本與英國的破冰之旅:《明治維新親歷記》
    從1856年美國公使進駐日本算起,到1868年明治維新為止,日本總共爆發24次「攘夷」(襲擊外國人)事件,年均2次。襲擊者中,甚至包括日後熱心西化、締造整個明治帝國輝煌的「總設計師」伊藤博文;薩道義本人也在1867年前往江戶途中遇到一次小規模襲擊。對於「生麥事件」,美國商人尤金·范·裡德(Eugene Van Reed)有著另一番回憶。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總的來說,明治維新將革命包裝成了一次維新。明治維新毫無疑問是一場革命,它在政治方面廢除了封建領主制,創建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確立了立憲君主制和民選議會制。明治維新&洋務運動:成敗之間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領導力量不同。日本方面的「維新三傑」比清朝的洋務派小了將近30歲,階層強盛迅速。中國的傳統統治者是文人;而日本傳統統治者是武士。比起現實而功利的武士,文人多了一份對傳統思想和觀念的執著。他們更難從已有的歷史常態中走出來,更難以一種學習的態度去承認自己已經落後於世界。
  •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
  •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辭職後首次返回老家山口縣,並連續三天...
    【安倍稱明年將重返政壇】當地時間1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辭職後首次返回老家山口縣,並連續三天參加政治活動,還公開表示自己的身體狀況「飛速好轉」,將在2021年回歸政壇。報導稱,自民黨雖然不允許總裁連任超過4屆,但不禁止已經卸任的總裁再次上任,因此部分議員十分期待安倍再次上臺。
  • fgo2018明治維新活動敵方配置介紹
    導 讀 fgo2018明治維新活動敵方配置是什麼樣的?
  • 皇權與明治維新
    可以說,天皇是明治維新的最大贏家,皇權是日本走向近代的重要支撐點。  關鍵詞:天皇、皇權、明治維新、德川幕府、國民統合  慶應三年(舊曆1867年)12月9日(西曆1868年1月3日)①,日本政壇發生「王政復古」政變,統治日本265年的德川幕府轟然垮臺,天皇「親政」的明治政府成立,日本開始步入近代的「維新」。
  • 明治維新不過爾爾,為什麼日本能夠瞬間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因為明治維新基本上是西南四強藩推動的,所以,大量西南地區的日本武士進入明治政府高層。以至於當時有陸軍長州,海軍薩摩的說法。說明日本雖然進行了明治維新,但並不能完全與武士社會一刀兩斷。徵韓論把對外侵略正正經經的拿到朝廷上去討論,這就是徵韓論。
  • 廢幕府、尊天皇、入歐強亞:明治維新成功的真相,洋務運動輸在哪
    要進行權利的轉移,那麼必須先立個口號,所以「尊王攘夷」四個字應聲而起,緊接著當了千年傀儡的天皇家族走上日本歷史舞臺,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開始大刀闊斧搞起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時期便被稱之為明治維新。而幾乎在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同一時期,大清帝國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被稱之為有識之士的人開始投身于洋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