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時代如何閱讀和紀念奧斯維辛:相冊、錄音、紀錄片……

2021-01-10 澎湃新聞

       E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信息獲取、發布、傳播的渠道,歷史文獻上網和kindle等電子書工具的普及,也使得閱讀和紀念突破了時空限制。值此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之際,筆者應約整理一些國內讀者或許不太熟悉的外文網絡資源,包括錄音、檔案、圖片、電子書、多媒體門戶網站等。在這些光影和文字裡,這段發生在另外半個地球上的歷史,不只是個遙遠的輪廓,而是充滿了聲音、故事、情緒、人物和細節,並且觸手可及。

       不過在此之前,需要先介紹一個關鍵而又充滿爭議的事件——1963-1965年進行的法蘭克福審判,它是德國處理奧斯維辛這段歷史的分水嶺。

Erich Dittmann, 「媒體旁聽席所見的庭審現場」,1964年5月

聯邦德國法庭上的奧斯維辛:遲來的審判

       二戰後針對納粹罪行的司法審判中,紐倫堡審判主要針對高級軍政領袖,而大量參與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的納粹分子沒有受審。1940-1945年,共有約7000-8000的納粹黨衛隊成員在奧斯維辛服役,其中約700名被送上波蘭法庭,只有45人在德國被審判。直到1958年底,聯邦政府才在路德維希堡成立了工作小組(Zentrale Stelle)調查尚未被繩之以法的納粹分子。

       1960-1961年,以色列將逃亡在阿根廷的、負責種族屠殺方案的艾希曼押回耶路撒冷接受審判,舉世矚目。經過集中營倖存者的不懈努力和極少數檢察官的堅持,針對一批奧斯維辛中低階軍官的審判終於得以在西德本土的法蘭克福開庭。

       在這個法庭上,有22人被起訴,其中21位是納粹黨衛隊成員,1位是協助屠殺的囚犯,他們中有奧斯維辛指揮官的副官、集中營看管人員、黨衛軍醫生、藥師和集中營蓋世太保等。證人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從1963年12月到1965年8月,357個證人從世界各地趕來法蘭克福,其中211人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54個納粹黨衛隊前成員。除證詞外,更有大量的文書、檔案、集中營的規劃圖作為證物,其中包括一組後來被稱為「奧斯維辛相冊」的歷史照片。

匈牙利猶太人剛從火車下來,可能就要面對死亡。圖片來自「奧斯維辛相冊」,1944年5月

       幾乎所有被告都否認指控。儘管他們承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屠殺,但否認個人參與,或者表示個人系聽受上級命令、被迫為之。庭審依據的是1871年德意志帝國時期頒定的刑法,其中對「謀殺」和「協助謀殺」有清楚的界定,謀殺的主體是個人,定罪的關鍵除了要有時間和地點,還要證明謀殺出自個人意志和動機。許多納粹分子的訴訟策略因此奏效,他們聲稱是被迫參與,並非出於個人意志。十九世紀末的法條早已不適用於二十世紀初政府主導的種族清洗和屠殺行為,美國曾經建議將一些在紐倫堡審判中適用的罪名(如「反人類罪」)放入對法蘭克福奧斯維辛審判的司法解釋中。但德國拒絕了,堅持後設的法條不應適用於之前發生的罪行。

       最後的裁決書長達900多頁,審判結果是六個終身監禁、三個無罪釋放、兩個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其餘處十年以下不等的有期徒刑。

       對於這樣溫和的判決結果,檢察官、集中營倖存者和公眾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滿甚至憤怒,對於庭訊是否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奧斯維辛的「真相」也有不同的評價。針對個人犯罪的刑法不足以處理二十世紀開始的、國家政府組織的大規模屠殺和犯罪,這是司法的局限。

       然而從歷史的維度來說,在當時保守的政治氣候下,庭審能以如此規模開庭本身就已是巨大的成功。它是戰後聯邦德國對集中營納粹罪行的一次最深入最大規模的政治和社會層面上的處理,終止了德國司法界在戰後的集體沉默和消極作為,意義遠在法庭之外。它呈現了300多位倖存者的證詞,是集中營倖存者同時發聲最多的一次。二十個月的庭審始終伴隨著大幅媒體報導,法庭吸引了共計約兩萬名的訪客,喚醒了年輕世代的批判精神,庭審成為面向公眾剝開奧斯維辛集中營細節的舞臺。       

E時代的閱讀和紀念:關於法蘭克福審判的錄音、書籍和紀錄片證言:法蘭克福庭審錄音(http://www.auschwitz-prozess.de)

       庭審過程有大量的錄音帶,當時作為庭訊輔助原該在結束後銷毀,但有檢察官認為其有特殊的歷史價值,遂努力掃清行政障礙將錄音帶保留下。這些錄音帶沉寂多年,直到約三十年後由於一個意外而重見天日。最近,這一百多盒錄音帶被放上網,並附有大部分錄音的譯文。如今的公眾可以再次聆聽審訊的過程:證人如何壓抑內心的夢魘細數他們的記憶,黨衛隊的納粹分子如何描述他們所見所經歷所想,以及如何矢口否認自己涉入其中,檢察官如何詢問……

       2013年,紀念奧斯維辛審判五十周年之際,黑森州廣播(Hessische Rundfunk)和法蘭克福弗裡茨•鮑爾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一個紀念網站(http://tinyurl.com/pfg4vrm),兼顧史料呈現和研究成果,精心截取了當年審判中的錄音片段和影像,成為公眾了解這段歷史的首選門戶。其中,對耶拿大學當代史教授Norbert Frei的專訪提供了歷史學家的視角,他的經典著作《關於過去的政治:聯邦德國開始的歲月和納粹過去》(Vergangenheitspolitik. Die Anfänge der Bundesrepublik und die NS-Vergangenheit,英文譯本名為Adenauer’s Germany and the Nazi Past)對1950年代德國處理納粹問題的政策有批判性極強的論述。.

Raphael Gross, Werner Renz (ed.), Der Frankfurter Auschwitz-Prozess (1963–1965). Kommentierte Quellenedition, Frankfurt am Main/New York: Campus Verlag, 2013. 

       由於檔案三十年解密的規定,關於法蘭克福奧斯維辛審判的歷史研究較晚才進行。在德國的研究重鎮是位於法蘭克福的弗裡茨•鮑爾研究中心(Fritz Bauer Institut)。

       它於1998年成立,主要研究大屠殺和大屠殺後續影響,承擔科研和公眾教育的雙重責任,也負責保管並處理奧斯維辛審判的歷史檔案(例如庭審錄音的譯文和上網),許多後續的公眾歷史紀念和活動都獲得這個機構的專業支持。

       2013年法蘭克福審判五十周年之際,弗裡茨•鮑爾研究中心出版了兩卷本史料彙編,收錄庭審的起訴書、判決書及其它資料,附了大量的司法術語解釋,還有權威學者Devin O. Pendas(波士頓)和Sybille Steinbacher(維也納)的兩篇文章,分別介紹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歷史和法蘭克福奧斯維辛審判的歷史。

Devin O. Pendas, The Frankfurt Auschwitz Trial, 1963 - 1965: Genocide, History, and the Limits of the Law. Cambridge [u.a.]: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6.

       Devin O. Pendas此書是在其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基礎之上完成的,利用了大量檔案和個人手稿,腳註豐富,很快成為了解奧斯維辛審判的經典著作。

       該書開頭介紹了法蘭克福審判得以進行的緣由:弗裡茨•鮑爾接獲一個檢舉信函,裡面附有納粹黨衛軍人射殺企圖逃亡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囚犯的文書證據,通過集中營倖存者的不懈努力和鮑爾的徹查意志,庭審得以在法蘭克福開始。Pendas極佳的敘事能力和文筆讓這一段故事跌宕起伏,其中也提到了鮑爾在抓捕艾希曼中的角色。第二章關於德國法律的悖論是全書的亮點之一,Pendas是少數幾個能深入淺出在歷史情境中解釋德國刑法的歷史學者,他解釋了德國刑法在當時的理論邏輯和術語,幫助理解法蘭克福審判之所以如此進行以及如此結果的原因。第三章剖析了庭審中參與的人物,對檢察官、證人、被告等角色做了背景介紹。第四章到第八章是以時間為序對庭審的過程的梳理,第八章是判決。第九章分析了公眾反應,尤其是媒體。Pendas在結論中對這場審判的評價比較多層次,指出了法律的局限性和其頗有爭議的媒體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Pendas將冷戰的背景也寫進了這段往事。開庭之際,來自東德的共產黨員Karl Kaul現身,要求作為倖存者的代理律師出席,一時之間成為西德媒體關注的焦點。由於他在兩徳分治之前已被柏林地方法院準入,在西德法庭擁有刑事辯護權。Kaul希望藉由庭審在意識形態競爭中壓倒西德,指出波恩政府是包庇納粹的政府,是納粹帝國的政治延續,並把焦點還放到了在集中營中扮演「幫兇」角色的化工產業資本家,指出資本主義與納粹的媾和。

Irmtrud Wojak. Fritz Bauer 1903-1968: Eine Biographie. München: C.H. Beck Verlag, 2009.

       黑森州的總檢察長弗裡茨•鮑爾(Fritz Bauer)的經歷傳奇,但他的傳記卻遲至最近才問世。鮑爾不在庭審現場,但他負責督導和統御手下的檢察官。他是法蘭克福審判得以開啟的重要推手。

       鮑爾於1903年在斯圖加特出生,是猶太裔德國人,在慕尼黑和圖賓根完成法律和經濟學學業之後,1927年在海德堡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一名法官。他是社會民主黨(SPD)成員,曾在1933年被捕入集中營,後流亡海外。戰後他是少數幾個重返德國的猶太人之一,他為1944年刺殺希特勒的人正名,主導了對取消其叛國罪的申請;在追捕艾希曼的過程中,他把艾希曼在阿根廷的行蹤這一重要情報跳過西德情報局直接轉給以色列國家安全局。1960年代初,針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這場庭審在當時的氣氛下並不必然,鮑爾是重要的推手。1965年,鮑爾甚至啟動了預調查,要清查黑森州的法官和律師們在納粹帝國時期的角色,由於1968年他忽然逝世而沒有完成。他的政治傾向和作為招致了保守派支持者雪片般飛來的恐嚇信和電話,在司法界他也是單打獨鬥的奮鬥者。他曾感嘆:「在(德國)司法體系我就像在流亡」(」In der Justiz lebe ich wie im Exil」)。 Irmtrud Wojak這本書對鮑爾的一生做了細緻而充滿同情之理解的梳理,全書長達六百多頁。

       2014年,德國電視二臺製作了紀錄片《我們中的殺人犯——弗裡茨•鮑爾孤獨的奮鬥》(Mörder unter uns - Fritz Bauers einsamer Kampf),使用了鮑爾生前僅有的一些媒體訪問畫面,採訪了他生前的友人以及傳記作者,全片45分鐘,在網絡上可觀看。    

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入門歷史書Sybille Steinbacher, Auschwitz: Geschichte und Nachgeschichte, 3.ed. München:C.H.Beck Verlag, 2015. 

(英文版: Sybille Steinbacher, Auschwitz: A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05.)

       作者Sybille Steinbacher是維也納大學的當代史教授,主要研究納粹帝國和大屠殺。德國C.H.Beck出版社的「Beck Wissen」叢書通常是「大家小書」,撰書的通常是該領域權威,提綱挈領、要言不煩。此書是128頁的小冊子(英譯本176頁),行文簡潔,力圖體現當下研究所得到的共識,全書沒有腳註幹擾閱讀,文末有書目供進一步閱讀,是了解奧斯維辛的首選入門書。

Laurence Rees, Auschwitz, The Nazis and and the 「Final Solution」, 2005.

       作者Laurence Rees畢業於牛津大學的Solihull School,因其製作的紀錄片的影響力而被謝菲爾大學歷史系授予榮譽博士學位。Rees是BBC歷史欄目著名的紀錄片執導,曾在2005年拍攝了六集講述奧斯維辛的迷你劇集(Auschwitz: The Nazis and the 'Final Solution', 285 min,DVD版本改名為Auschwitz: Inside the Nazi State,Youtube上有全部影集)。

       這本書是BBC出版的與紀錄片同名的電子書。雖不是職業歷史學者,Rees堅持在紀錄片中使用儘量多的原始資料和可考的史實,不想戲劇化奧斯維辛。除了在檔案館挖出影像資料以外,他還採訪了倖存者和前納粹分子,並且用電腦科技重構了一些建築和設施,演員們重新演繹的事件也多為真實發生過的。Rees文筆清通,擅長將歷史材料和倖存者回憶嵌入敘事,這是本書在眾多講述奧斯維辛的書籍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光與影的記憶:網上紀念館

       如今的紀念博物館往往兼具很多功能:紀念、搜集、保存並處理檔案、公眾教育和學術研究,電子時代的便捷也改變了公眾接觸它們的方式。現在,足不出戶就能看在線展覽,或瀏覽著名的史料,或學習電子課程。研究猶太人歷史、大屠殺歷史等課題的人也會需要用到這些機構所藏的大量檔案史料。

波蘭奧斯維辛國家紀念博物館(Auschwitz-Birkenau Memorial and Museum)

       波蘭奧斯維辛國家紀念博物館位於奧斯維辛原址,收藏了大量器物和資料。解放奧斯維辛七十周年之際,網站改版了,排版和美工都更舒適。在專業團隊支持下,他們對奧斯維辛歷史的梳理周到而精簡(http://auschwitz.org/en/history/)。博物館精選了一些珍惜藏品上網,例如器物展覽(http://auschwitz.org/en/gallery/exhibits/ )、歷史圖片和文書檔案(http://auschwitz.org/en/gallery/historical-pictures-and-documents/ )。博物館定期組織學術會議,出版各類資料,組織電子課程。七十周年解放有專門網站(70.auschwitz.org),其中「Map of Wolrd Re-membrance」記錄了全球的紀念活動。

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

       「有記念、有名號」的希伯來語原文發音為yad va-shem,是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的名字,取自《聖經》。在耶路撒冷,這個紀念館是訪客最多的經典去處之一。除展覽和紀念之外,它還承擔了公眾教育職能,有專門的大屠殺研究機構(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Holocaust Research)支持並組織相關研究項目和會議。內部有檔案館收藏數量最大的二戰期間猶太人的藝術品,圖書館也收錄了最多關於大屠殺的文獻資料。

       網站有多種語言,還有手機移動版的頁面,也有Youtube頻道。推薦瀏覽的頁面有對大屠殺的歷史梳理(The Holocaust ) ,在線展覽奧斯維辛相冊(Auschwitz Album),這是現今留存的關於集中營囚犯邁向毒氣室之前的影像的唯一影像資料,以及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建築設計圖(Architecture of Murder: The Auschwitz-BIrkenau Blueprints),這些當年納粹未能銷毀的建築圖紙成為大屠殺存在的鐵證之一。

       

       

相關焦點

  • 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著藍白條服飾出席紀念活動
    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著藍白條服飾出席紀念活動 (5/8) "← →"翻頁
  • 奧斯維辛解放75周年:想要了解大屠殺,得去和加害者談談
    他製作了許多納粹和二戰題材的電視電影,被《泰晤士報》評為「英國最傑出的歷史紀錄片製片人」,其中《奧斯維辛:納粹的最後解決方案》因為採集了許多曾任職於奧斯維辛的納粹成員口述,相比傳統上聚焦大屠殺倖存者口述的紀錄片而言,具有獨特的價值,在歐洲乃至西方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其後此紀錄片由他親自整理成書,中文版於2016年由理想國出版。
  • 踏訪奧斯維辛
    前往工廠的路並不好找,需要穿過廢棄的工業區,來的遊客也寥寥無幾,很多人並不知道辛德勒的工廠真實存在,並且就在克拉科夫市郊。博物館的外牆上刻著那句經典的話:「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從工廠回克拉科夫的路上,會經過無名英雄廣場。空蕩蕩的廣場,擺放著幾十把鋼製的靠背椅,用以紀念那些抗擊納粹、英勇犧牲的凡人。
  • 去奧斯維辛看什麼
    2019年7月2日下午,一個永生難忘的日子,我們一家在波蘭克拉科夫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和比克瑙滅絕營紀念遺址。2、帶著恥辱感活下去 從奧斯維辛集中營活著走出來的人,他們會怎麼生活?如何從這場慘絕人寰的屠殺的陰影中走出來,從悲憤交加和夢魘般的回憶中走出來,從苦難深重的「創傷記憶」中癒合起來?這也許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化難題與心理難題。
  • 漢娜·阿倫特如何「審判奧斯維辛」
    【編者按】2015年1月27日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本周,歐洲多地都將陸續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當我們重新回顧歷史的時候,也需要思考,這一慘無人道的反人類罪行是怎麼造成的,是制度之惡還是人性之惡?
  • 奧斯維辛的警鐘長鳴
    一些孩子和婦女被當做試驗品。納粹研究如何使德國婦女生出更健壯更優秀的孩子,其中一個研究項目,是用化學液體改變猶太兒童瞳仁的顏色。納粹還把一種化學製劑注入婦女下體,目的是試製出使婦女不能生育的藥劑。 為我們講解的是位身體壯碩的波蘭中年人,他的嶽父也在這裡關過,後來被轉移到奧地利的一個集中營才倖免一死。他嶽父說:一個人可以忍受肉體上的痛苦,最難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
  • 要有人拍科技類紀錄片,「國家相冊」才完整
    導讀:國產紀錄片慣有「人文情懷」,這導致科技類紀錄片的身影幾乎被掩蓋。但科技發展在當下國家戰略中佔據主流地位,如何讓紀錄片去構建一個完整的「國家相冊」?多種表達方式的科技類紀錄片似乎必不可少。文 | 上可2018年6月30日,在北京的國家會議中心,CHAIN杯全球首次神經影像人工智慧人機大戰總決賽拉開帷幕。
  • 發揮國家相冊的重要作用 紀錄片探尋文化自信的獨特打開方式
    然而,如何拍好一部講述中國的紀錄片,如何向世界呈現全面、立體、真實的國家形象,是創作者一直在探討的課題。面對「呈現中國形象」這一時代命題,很多紀錄片創作者的做法是選擇一個視角或領域,輔之以匹配契合的手法予以呈現。除了以上類型,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更是重要組成部分。
  • 生命的詩意與時代的呼吸——關於紀實影像的故事
    ——關於紀實影像的故事■ 文 | 鴻學院院辦編者按:本文根據鴻學院公開課《生命的詩意與時代的呼吸—關於紀實影像的故事》中宋鴻兵老師與範立欣導演的錄音整理,有刪節。我跟範導是好朋友,一起旅遊的時候就發現範導拍照和攝影的水平特別高,有一次在一個餐廳裡面,範導給我們做了一個展示,他用手機視頻一路追蹤一個服務員端的的酒杯,大約拍攝了五分鐘,從各個角度一氣呵成地拍攝完畢。我們拿過來一看,這個視頻根本不用剪輯,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紀錄片了。
  • 【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
    2017.6.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勞動營和滅絕營之一
  • 紀錄片單元:這裡有國際化的,對人生、命運和時代的思考
    2013年,導演焦波帶領一群90後攝影師停留在中國沂蒙山區杓峪村一年,通過跟蹤記錄幾個人物和家庭一年的生活軌跡,勾勒出一幅中國農村生活畫卷,展現了在時代脈搏下中國農村面臨的問題和發生的變革。去年電視節的評委之一陳曉卿也誇讚《鄉村裡的中國》是今年他最喜愛的一部紀錄片。據業內人士分析,憑藉業內外良好的口碑和人氣,《鄉村裡的中國》最有希望奪得本屆電視節中國最佳紀錄片。
  • 紀念抗美援朝 60.4%受訪者會看紀錄片和影視作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你會以怎樣的形式紀念?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近期進行的「你會如何紀念抗美援朝」調查顯示,89.6%的受訪者關注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歸國的消息。
  • 奧斯維辛:罪行的記憶一直被修改和重塑
  •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志願者》新書將在上海首發
    1944年3月24日晚上,德國憲兵衝進烏爾馬家,當眾殘忍槍殺了烏爾馬夫婦和他們的六個孩子,以及八名被庇護的猶太人。烏爾馬一家為了營救別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除了烏爾馬一家,波蘭還有很多在世界上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伊雷娜?
  • 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8周年 大型系列紀錄片《論語與算盤》開播
    紀錄片遴選的題材和採訪的人物,遍布日本各地,攝製組的足跡從東京到日本南方的佐賀縣、大分縣,中部的岡山縣、島根縣,以及西北部的櫪木縣,採訪到了日本家喻戶曉的百姓明星「超級志願者」和「特級清潔工」,充分詮釋了《論語》與算盤、道德與經濟並不對立、合二為一的內在聯繫和外在表現,極具代表性,非常接地氣。
  • 紀念吳健雄百年誕辰 紀錄片《吳健雄》在太倉開拍
    紀錄片《吳健雄》開拍儀式在太倉市瀏河鎮明德中學吳健雄墓園舉行 蔣振江 攝中新網太倉2月16日電(周建琳 茅麗亞)2月16日,是吳健雄女士逝世15周年的日子,紀錄片《吳健雄》開拍儀式在太倉市瀏河鎮明德中學吳健雄墓園舉行
  • 楊夢︱從奧斯維辛到南京:中國的納粹屠猶教育
    國內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教育啟動較晚,近年來,我國積極借鑑全球範圍尤其以色列的納粹屠猶教育成果,在南京大屠殺八十周年紀念日之際,南京離奧斯維辛究竟還有多遠?何謂納粹屠猶?根據美國大屠殺紀念館的定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及其幫兇共殺害了大約六百萬名猶太人,這種有組織的、官僚的、國家支持的迫害和謀殺活動被稱為納粹屠猶。
  • 科比紀錄片引全美差評?首播質量糟糕受球迷吐槽
    ClutchPoints是美國的一家媒體,在體育傳媒界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他們決定製作科比紀錄片的時候球迷還是滿懷期待的,為了紀念曼巴的的節目必定會獲得收率熱潮。這與喬丹紀錄片反響不同?其實ClutchPoints製作這個科比紀錄片並未獲得NBA官方授權,場景中大多數為圖片、模糊的視頻資料,球迷們最關注的科比和隊友原聲部分也沒有太多精彩畫面,都是通過錄音的形式。
  • 屠殺110萬人的奧斯維辛看守們,長得啥模樣?戰後被絞死了嗎?
    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的看守本文中奧斯威辛死亡集中營的看守照片,來自波蘭國家紀念學會和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波蘭人的資料庫裡留下了數千名奧斯維辛集中營看守的資料。數據表明,奧斯維辛集中營在1941年由700名黨衛軍指揮官和警衛駐守,1942年6月大約有2000人駐守,1944年4月大約有3000人駐守,1944年8月大約有3300名黨衛軍駐守。最高峰期發生在1945年1月中旬,因為要進行營地的最終疏散,當時有4480名黨衛軍男性和71名黨衛軍女性主管。
  • 鶴崗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為退休民警舉行歡送儀式並贈送紀念相冊
    鶴崗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為退休民警舉行歡送儀式並贈送紀念相冊 2020-03-09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