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四川成都有網友拍下了這一幕,一個孩子臉朝地、賴在地上哭……
孩子父母呢?站在一邊,不為所動。光看背影都知道兩口子一定是滿臉寫著拒絕:「你儘管作,我們等著。」
雖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但這一幕把不少人都逗樂了:
有網友說,大家都一樣,新一代父母帶孩子就是不慣著:
有網友則覺得,對情緒崩潰的幼兒冷漠旁觀,不是明智之舉。
以上新聞來源:新快報
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孩子耍賴「撒潑」的情況呢?如何在不傷害他們幼小心靈的同時,又能讓他們遵守規則和約定呢?
為什麼孩子愛發脾氣不聽話
在談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從原理來看,為什麼孩子容易鬧情緒?我們常說左腦和右腦如何分工,其實還有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之分。上腦又叫理性腦(Thinking Brain),下腦又叫情緒腦(Feeling Brain)。假如把大腦比喻成一座房子,那上腦就是我們在地面能看到的房子部分,而下腦就是埋在地下的根基,看不到,卻十分重要:
上層大腦-理性腦
思考、想像、規劃、明智的決定、對身體情緒的控制、共情道德
下層大腦- 情緒腦
負責人體基本功能(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反應和衝動(如打鬥和躲避)、強烈的情感(如憤怒和恐懼)
在孩子三歲以前,一般而言行為是由下腦,也就是情緒腦主導的。正因如此,我們要理解年幼的孩子在遇到一些衝突和未滿足的時候,沒法像大人一樣去思考和控制,而是很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隨著逐漸長大,孩子將會更好地用語言表達所想和所需。但如果一哭二鬧三打滾仍然奏效——能充分得到關注,甚至能滿足自己的願望後,孩子們就會很「聰明」地繼續用壞情緒、發脾氣來達到目的。
「簡單粗暴」
「息事寧人」
通常面對孩子發脾氣,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我要管好我的孩子。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樹立了為人父母的權威、盡到了為人父母的義務。
管教孩子,有的家長信奉「簡單粗暴」:
「你要是再哭,就讓警察給你抓走!」
「我數到三,你要還不走,以後再也不帶你來玩了!」
有的家長更傾向於「息事寧人」:
「好好好,給你買!」
「行行行,你再玩一會兒!」
面對特別喜歡說「不」,特別擅長製造「戰爭」的熊孩子,如果我們只關注能否迅速「將其拿下」,這兩種常見的解決方式都沒有任何幫助。
沒有原則的妥協,只要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而且會愈演愈烈。
威脅式教育對孩子的打擊則更大:
孩子難以建立安全感
幼兒時期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年齡。這階段的孩子如果經常接受家長的威脅、恐嚇,尤其是「媽媽不要你了」、「把你送給別人」這樣的話語,會使孩子非常不安。
產生錯誤認知
很多家長會用「警察抓走」、「醫生打針」來嚇唬孩子。
公安局曾經給出了一條公告,告誡各位孩子的父母以及長輩們,不要總是拿警察叔叔來嚇唬、威脅孩子。要讓孩子明白警察和醫生是好人,是保護他們的安全、呵護他們健康的,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學會找警察叔叔幫忙。
一旦出現這種錯誤的認知,從安全角度上考慮,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信任感下降,說謊、脾氣變大
為了讓家長不再生氣,孩子會出現變相的討好、說謊等行為。同時,多次、長期的威脅還會讓孩子對長輩的信任感下降,總覺得只要我不聽話,家長就會拋棄我,反而不利於家庭關係的維護。
扼殺孩子天性,變得不合群、有攻擊行為
孩子的天性就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不斷探索。當家長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指導、阻攔孩子時反而是抑制了孩子發展。
還會出現膽小、畏縮、不合群的現象,逐漸走向極端。
孩子發脾氣/不配合
父母應該怎麼辦
兒童精神科醫生強調,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管好自己的情緒,再來回應孩子。
首先,父母應該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利用好孩子情緒化的瞬間,將其當作增強親子關係、對孩子指導的好機會。
通常我們看到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又來了」,「怎麼搞的」,「啊!真煩」......尤其在人多的地方,很多家長都會覺得沒面子,只想草草敷衍了事。
大人覺得孩子的行為和舉動無法理解,往往是因為我們在用成人的視覺去看待孩子的問題。只有放下成人的執著與權威,回歸到孩子的當下,用心去體會,去理解,去感受,才能促成與孩子情感上的共鳴,而不是急於給予評判和責備。
當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可以設想自己就是孩子:「如果年幼的我,處在這樣的境地,會怎麼想呢,又會怎麼做呢?」當調動起同理心來理解孩子是遇到了困境,需要理解和幫助,而不是故意製造麻煩的時候,家長才能引導、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成為領路人而不是「對手」,孩子才會更容易回應理解,而不是叛逆和抗拒。
圖自:Bigstock
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聆聽孩子的心聲,認可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具體表達情緒,用語言為情緒貼上標籤。
每個人都有情緒,各種各樣的情緒,有讓人舒服的情緒體驗,同樣也會有讓人難受、痛苦的情緒。但是每一種情緒,都有存在的理由。作為父母,我們自己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有情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並且把這個事實告訴孩子,接納所有情緒,是管理好自己情緒的第一步。
同時,學會逐步教會孩子去識別和命名各種情緒。比如孩子回到家垂頭喪氣地告訴你今天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我們不要急於批評孩子沒有認真聽講或者認真做題,而是對他說:「這次考得不太好,你一定很難過了。」我們需要做的是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經歷了什麼,感受了什麼樣的情緒,並且為情緒命名。
圖自:Bigstock
劃定界限,決定好獎懲方式(獎懲方式不是指打罵或罰站,它可以是增加/扣除今天的甜品、巧克力、玩具等),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什麼強調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即使面臨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即使是同一個孩子,面對相同的問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需要不同方法。
這就需要你做一個有心的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TA的興趣愛好、發育狀態。這樣你才會體察哪些問題是孩子處理不了的,才能發揮創造力和同理心,幫助TA學會理解和處理這些問題。
回到文章開頭,面對當街失控的寶寶,父母這樣做對嗎?
需要肯定的是,至少從視頻來看,孩子的爸爸媽媽沒有「威逼利誘」,以求儘快擺脫「尷尬」;而是平靜地保持一定距離,讓孩子的情緒自然表達(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樣「晾」著孩子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做出厭惡、不理解、冷漠、甚至嘲笑的表情和舉動,因為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很討厭TA。別看小傢伙們「作」起來似乎無法無天,其實他們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內心非常脆弱,很需要確認自己仍被接納,仍被深愛。如果這個時候最親愛的人表現出來的是對TA的厭惡,TA的心情其實會更糟糕。
所以,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可以什麼都不說,平靜、耐心、不帶任何威脅成分,用TA能接受的方式陪伴TA就好,不要離開TA除非TA堅持想要一個人靜一靜,更不要訓斥甚至威脅TA。找到可以對話的機會時,平和地跟孩子談話,跟TA商量如何化解危機。當孩子冷靜下來之後,一定要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父母都是可以接納的,也會一同跟TA面對困難、解決問題,陪伴TA一起成長。
如何確保孩子
心理健康發育
兒童精神科醫生分享了以下重點:
幸福溫馨的家庭環境
多陪伴孩子,身教重於言教,父母做孩子的情商教練
抓住和孩子談心的好時機:晚飯,散步,開車,睡前
爸爸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會更好
運動有益於心理髮育
為人父母的責任不是憑藉孩子讓自己臉上有光,而是幫助他們逐步學會自主選擇,並為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責。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們犯錯誤的權利,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真誠的愛。
簡煒穎
廣州和睦家醫院精神科醫生
簡煒穎醫生於200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後於2013年從廣州醫科大學獲得精神病學碩士學位。簡醫生擁有超過10年的精神科臨床工作經驗。在加入和睦家醫院之前,簡醫生一直在廣州市惠愛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廣州市精神衛生中心)工作,2016年獲得精神科副主任醫師資格。
簡醫生對於常見精神心理疾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睡眠障礙、抑鬱障礙、雙相情感障礙以及兒童情緒障礙等的早期識別和早期幹預,以及藥物、心理、康復的整合治療。此外,簡醫生對於疑難精神疾病如難治性抑鬱等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
濮正璋
兒童精神科醫生
濮醫生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完成兒童精神病科住院醫師培訓。濮正璋醫生取得中國心理健康醫師執照,擅長發育精神病學。濮醫生在美國接受了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培訓項目涵蓋行為療法、心理評估,並且為有發育及行為障礙的兒童和家庭提供諮詢。
濮醫生曾在美國、香港、北京、廣州和上海工作超過28年,服務於患有發育障礙、自閉症、多動症、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抽動穢語症候群的兒童。2001年—2007年,他擔任香港彩虹項目主任,為有自閉症和發育障礙的兒童提供行為和教育服務。2003年起,濮醫生在中國內地對兒童精神科醫生和兒科醫生進行發育異常培訓。2009年,濮醫生在北京成立了彩虹諮詢服務,為有行為和情緒障礙的兒童提供幫助。
濮醫生是美國自閉症協會、美國抽動穢語症候群協會和英國國家自閉症協會的會員。他曾於1998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州沃斯堡年度傑出特殊教育教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