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許多人腦海中的楊振寧首先是娶了一個小自己五十歲的妻子,然後才知他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然而在我國歷史上,楊振寧首先應該是一個學界的傳奇,他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經也是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過接觸的呢?
愛因斯坦,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出生於德國的猶太人,他所提出的各種物理學概念,為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提供了便利,也是核能開發的理論基礎。而在二戰美國向日本投射的核彈使愛因斯坦察覺到了核武器的危害,於是在戰後他積極地倡導反對使用核武器的計劃。但不可否認的是,正如《Time》所言,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的偉人,也是公認的繼伽利略和牛頓之後的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而楊振寧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任多個世界知名大學的教授和客座教授,也是中美關係鬆動後第一個歸國的華裔科學家,多年來一直積極推動中美的文化和人才交流。
但實際上,楊振寧非常崇拜愛因斯坦,據楊振寧說,只要是愛因斯坦的演講他都會去聽。因為在楊振寧看來,自己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物理學家,而愛因斯坦才是真正的學者。楊振寧從來不在乎虛名,長時間在美國的居住使他也開始隨性的幹自己想幹的事情。他不在乎那些虛無縹緲的名聲,一心投身於科學研究中,就在楊振寧醉心於研究的時候,愛因斯坦卻發現了這個年輕人,對這篇論文十分感興趣。於是,沒多久楊振寧便聽說,愛因斯坦要與自己進行交流討論,當時的楊振寧可謂激動萬分。
當時課題研究的成員有兩人,一個是楊振寧,一個是李政道。李政道也是一名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也是他與楊振寧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李政道也積極推動中國人才的發展,早在一九八五年就推動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基金會,基本把自己的一腔熱血都拋灑在了培養中國國內的高級知識分子身上。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同時被愛因斯坦邀請進行一次誠摯的學術討論。
但在學術討論結束後,當別人問起關於這次討論是否有什麼新的研究的時候,楊振寧很遺憾地表示:他什麼都沒有學到,也沒有產生什麼新的研究。這當然十分讓人意料不到。有人說這是因為楊振寧心高氣傲,但是楊振寧曾經說過,沒能和愛因斯坦合作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所以究竟是愛因斯坦不願向別人透露自己的研究計劃和知識,還是楊振寧李政道兩人沒有說出實話呢?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在那天,愛因斯坦一共調劑出了一個半小時來和兩位青年科學家進行深度溝通,本以為這會是一次十分融洽的會談,但是在一開始,語言的弊端就開始顯露。楊振寧和李政道留學了十幾年,對於英語自然是不在話下,但是,愛因斯坦並不是英國人或者美國人,也不是任何講英語的國家出生的他是出生在德國的瑞士籍猶太人,語言習慣讓我們會在掌握多門外語的時候習慣性的拿兩邊最熟悉的詞語去組合交流,就像有些華裔講起話來經常會摻進英語,或者在中國生活了很久的外國人會不自覺摻進中文詞彙一樣。愛因斯坦的說話習慣是的他的語言是英語和德語相摻雜的。但是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只會英語和中文的華裔科學家,不能充分了解愛因斯坦所表達的意思。而年輕的兩個人看到愛因斯坦散發出巨大的熱情和對科研的用心,也沒辦法出言打斷,只能就這樣聽他講了一個半小時。
所以,從事實來看,這並不是任何一方的錯,不過是一群醉心科研的科學家們對雙方的看好,最終卻因為語言的偏差而成為了沒有結果的討論。
結語
其實對於這樣的結局我們並不需要太在意,每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都在專注著自己喜愛做的一件事,即便它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楊振寧先生之所以被稱為科學家,除了他本身的成就之外,更難得的是他對於這種枯燥無味的研究日復一日堅持才最終獲得成就,楊振寧先生的如今的成功並不會因為與愛因斯坦交談沒有結果就改變什麼,人們與其在意楊振寧先生與愛因斯坦交談無果,還不如在以意兩位跨世紀的科學家碰面實在是一大幸事。
參考資料《時代周刊》《楊振寧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