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主任的署名文章稱:
2019年,我國人均GNI進一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這個數字已經高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
很多網友沒有搞清楚人均國民總收入是怎麼一回事,而是直接把人均國民總收入當成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了,認為又「拖後腿」了,其實兩個指標概念風馬牛不相及。
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什麼是國民總收入(GNI)? 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通俗地講,這裡的GNI與以前大家了解的GNP(國民生產總值)指標是相同的。
聯合國五大國際組織在1993年修訂的國民帳戶體系中,將GNP改稱為GNI,目的是讓GNI取代GNP。
什麼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老百姓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經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生活水平及質量的指標。通俗講,就是老百姓的「錢袋子」。這個指標才與老百姓收入水平息息相關。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能夠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如你手裡面積攢了10萬,可以自由支配是購買股票,到銀行儲蓄、還是消費購買商品。
居民支配收入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
按照收入的來源,分別包含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淨收入、財產性淨收入和轉移性淨收入。
我國目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呢?
按照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3萬元人民幣,具體為30733元人民幣,約為人均GDP的43.4%,比2018年名義增長8.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35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21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為26523元。最高的20%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6401元,最低的20%人群為7380元,兩者之間相差了近十倍。
在全球人均財富方面。如果按照14億人口計算,2019年,中國人均財富約為4.56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31.73萬元(1美元=6.96人民幣),相比美國人均財富高達的32.3萬美元(相當於224.8萬元人民幣),僅相當於美國的14.1%。
在人均GDP及收入方面。歐洲是發達國家最多的區域。全世界總共有大約31個發達國家,其中23個在歐洲,佔比達總數的70%。
歐盟GDP經濟總量達18.7萬億美元,整個歐盟全體相加相當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根據2018年統計,歐盟人均GDP達到3.5萬美元。
全球人均GDP最高的10個國家分別是:盧森堡、瑞士、挪威、愛爾蘭、冰島、卡達、新加坡、美國、丹麥、澳大利亞。盧森堡人均GDP為11.4萬美元,排名世界第一。
根據統計,在2019年,我國人均GDP大約在10121美元左右,人在人均GDP世界排名72左右。雖然相對比較落後,但中國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由於人口眾多,被平均是很正常的。在人均GDP的計算上,一個高層領導曾經說過:在中國,無論多麼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無論多麼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
在人均收入方面。根據歐洲統計局數據,摩納哥成為歐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平均月收入為5900歐元(1歐元=8.21人民幣),相當於人民幣約4.8萬元,年收入57萬元人民幣左右。
瑞士的人均收入排名歐洲第二,平均月收入為5323歐元;丹麥、冰島、盧森堡等國家平均月收入也都超過了5000歐元。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人均月收入大約為3700歐元,瑞典的人均月收入約為3340歐元。英國的人均月收入約為2498歐元、義大利的人均月收入約為2189歐元、西班牙的人均月收入約為2170歐元;
歐洲人均收入最低的國家是烏克蘭,人均月收入約為262歐元,相當於人民幣約2150元。
2018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00元,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52元。
其中,上海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到64183元,月均收入5348元。浙江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5840元,月均收入3820元;江蘇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8096元,月均收入為3174元;廣東省人均可支配收入35810元,月均收入2984元。
如果折算成歐元,上海月收入約為651歐元左右,僅相當於德國的17%,瑞士的12%,顯然,與歐洲發達國家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但畢竟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不可限量。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非常快,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未來勢必也會達到發達國家的實力及水平。
在恩格爾係數方面。整個恩格爾係數已經出現明顯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19年,我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8.2%,連續8年下降,已到聯合國20%~30%的富足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人類發展指數逐年提高,已經邁向「高人類發展水平」行列。人類發展指數(HDI)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編制,通過出生時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三大類指標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綜合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