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與生命起源

2020-12-22 騰訊網

生命起源有許多說法,其中最被學術界公認的是化學起源說,這個說法認為原始地球大氣中氫氣、甲烷和水是形成生命的最基本化學物質。其中水提供了生命的基本條件,甲烷提供了基本的碳元素,氫氣則是生命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水是生命之母,氫氣是生命之父

生命起源是一個亙古未解之謎,地球上的生命產生於何時何地?是怎樣產生的?千百年來,人們在破解這一謎底之時,遇到了不少陷阱,同時也見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老子在《道德經》裡寫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少到多,慢慢演化而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祖先就是一,而這個一是由天地而生,用今天的話說,可能就是由無機界所形成。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億年前形成了。接著,冰冷的星雲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高溫的地球在旋轉過程中使其中的物質發生分異,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為地核,較輕的物質構成地幔和地殼,逐漸出現了圈層結構。這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大約在38億年前出現原始地殼,這個時間與多數月球表面的巖石年齡一致。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並不局限於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胺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複雜的生命形式。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原始地殼的出現,標誌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從古至今,有很多說法來解釋生命起源的問題。如西方的創世說,中國的盤古開天地說等。十九世紀,伴隨著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問世,生物科學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同時也為人類揭示生命起源這一千古之謎帶來了一絲曙光,這就是現代的化學進化論。

現在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命也許就產生在距今38億年到40億年之間,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距離揭開生命起源這一亙古之謎,還有一段遙遠的科學歷程。

生命何時、何處、特別是怎樣起源的問題,是現代自然科學尚未完全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和爭論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個問題存在著多種臆測和假說,並有很多爭議。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地球生命起源的幾種說法。

1上帝創世說

在《舊約全書》的第一章寫道:上帝在七天之內創造了世間之萬物。在中世紀的西方大家普遍接受這個觀念,可以說一直到現在,這種觀念還被很多人接受。

在中世紀的西方,人們對《聖經》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在1650年,一位愛爾蘭大主教根據聖經上所描述的,計算出上帝創世的確切時間是公元前4004年,而另一位牧師甚至把創世時間更加精確地計算到公元前4004年10月23號上午九點鐘。也就是說,生命起源距今6000年。

這當然不是真的。迄今為止,我們發現了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來自澳大利亞西部,距今約35億年的巖石,這些化石類似於現在的藍藻,它是一些原始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見的。它只有幾個微米到幾十個微米,因此我們可以說,生命起源不晚於35億年。同時我們知道地球的形成年齡大約在46億年前,有這兩個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到生命起源的年齡,大致可以界定在46億年到35億年之間。

2自然發生說

自然發生說是19世紀前廣泛流行的理論,這種學說認為,生命是從無生命物質自然發生的。如,我國古代認為的「腐草化為螢」(即螢火蟲是從腐草堆中產生的),腐肉生蛆等。在西方,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就是一個自然發生論者。有的人還通過「實驗」證明,將穀粒、破舊襯衫塞入瓶中,靜置於暗處,21天後就會產生老鼠,並且讓他驚訝的是,這種「自然」發生的老鼠竟和常見的老鼠完全相同。

18世紀時,義大利生物學家斯巴蘭讓尼(1729—1799)發現,將肉湯置於燒瓶中加熱,沸騰後讓其冷卻,如果將燒瓶開口放置,肉湯中很快就繁殖生長出許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個棉塞,再進行同樣的實驗,肉湯中就沒有微生物繁殖。斯巴蘭讓尼認為,肉湯中的微生物來自空氣,而不是自然發生的。斯巴蘭讓尼的實驗為科學家進一步否定「自然發生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60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簡單但令人信服的實驗,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說。巴斯德將肉湯置於燒瓶中加熱,沸騰後讓其冷卻,如果將燒瓶開口放置,肉湯中很快就繁殖生長出許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個棉塞,再進行同樣的實驗,肉湯中就沒有微生物繁殖。巴斯德認為,肉湯中的小生物來自空氣,而不是自然發生的。他的實驗為科學家進一步否定「自然發生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化學起源說

化學起源說是被廣大學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化學起源說最關鍵的研究是尤裡的學生米勒進行的著名實驗。

米勒在他的實驗中假設在生命起源之初大氣層中只有氫氣氨氣和水蒸氣等物,其中並沒有氧氣等,當他把這些氣體放入模擬的大氣層中並通電引爆後,發現其中產生了些胺基酸,胺基酸是合成蛋白質的基本單元,而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因此他認為生命從無到有的理論將可以確立了,證明生命是進化而來的。

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進行的。

第二個階段,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這一過程是在原始海洋中發生的,即胺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個階段,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這一過程是怎樣形成的呢?前蘇聯學者奧巴林提出了團聚體假說,他通過實驗表明,將蛋白質、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適的溶液中,它們能自動地濃縮聚集為分散的球狀小滴,這些小滴就是團聚體。奧巴林等人認為,團聚體可以表現出合成、分解、生長、生殖等生命現象。

第四個階段,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這一階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複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裡驗證這一過程。

4宇生說

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構成生命的有機物,來自於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際塵埃。持這種假說的學者認為,某些微生物孢子可以附著在星際塵埃顆粒上而落入地球,從而使地球有了初始的生命。但我們知道,宇宙空間的物理條件,如紫外線等各種高能射線以及溫度等條件對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這些生命,在它們隨著隕石穿越大氣層到達地球的過程中,也會因溫度太高而被殺死。因此,像微生物孢子這一水平的生命形態看來是不大可能從天外飛來的。但是,一些學者認為,一些構成生命的有機物完全有可能來自宇宙空間。1969年9月28日,科學家發現,墜落在澳大利亞麥啟遜鎮的一顆炭質隕石中就含有18種胺基酸,其中6種是構成生物的蛋白質分子所必須的。科學研究表明,一些有機分子如胺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際塵埃的表面產生,這些有機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隕石帶到地球上,並在地球上演變為原始的生命。

5熱泉生態系統說

生命的起源可能與熱泉生態系統有關,這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部分學者提出的觀點。20世紀70年代末,科學家在東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發現了幾處深海熱泉,在這些熱泉裡生活著眾多的生物,包括管棲蠕蟲、蛤類和細菌等興旺發達的生物群落。這些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個高溫(熱泉噴口附近的溫度達到300 ℃以上)、高壓、缺氧、偏酸和無光的環境中。首先是這些化能自養型細菌利用熱泉噴出的硫化物所得到的能量去還原二氧化碳而製造有機物,然後其他動物以這些細菌為食物而維持生活。

熱泉生態系統之所以與生命的起源相聯繫,主要基於以下的事實:

(1)現今所發現的古細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溫、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環境中,這種環境與熱泉噴口附近的環境極其相似;

(2)熱泉噴口附近不僅溫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甲烷、氫氣和二氧化碳等,與地球形成時的早期環境相似。

但一些學者認為,生命可能是從地球表面產生,隨後就蔓延到深海熱泉噴口周圍。撞擊毀滅了地球表面所有的生命,只有隱藏在深海噴口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來。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氫思語》,作者孫學軍教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氫益康」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有效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若內容涉及健康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健康指導依據。

因為平臺推送規則的改變,如果想經常看到我們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每次閱讀後多多點擊在看、點讚、分享(可以直接星標),這樣我們的推送就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頂端哦。氫享生活 益生健康 一機多用 全家共享

圖片來源:96編輯器

相關焦點

  • 生命起源在哪裡?Science 研究告訴你,在海底
    回答生命起源的問題,就跟回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不過,關於這一難題的研究近期有了新進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底熱液噴口的位置,周圍有三種金屬化合物,能使氫氣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形成對細胞生長至關重要的高能量有機化合物。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命的起源
    ()     A.氨氣B.氫氣C.氧氣D.甲烷     8.米勒實驗為下列那一項事實提供了證據()     A.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B.原始地球條件下可產生生命     C.原始地球條件下可產生胺基酸D.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誕生的     9.原始大氣在當時的自然條件長期作用下
  • 生命起源的模擬實驗,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
    雖然奧巴林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化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但並不能說明這個化學過程一定是在地球上發生。從理論上說,在其他星球上完成這個化學進化過程也是可能的。所以,當時就出現了兩大對立學派:一派認為生命是從外星球移植到地球上來的;另一派認為生命是地球自身的產物。兩派各持己見,爭論紛紛,莫衷一是。
  • 地球生命的起源
    在通電幾分鐘後,長頸瓶壁附著有棕色黏稠狀的物質。生命起源的困難在於,除了核糖外,在此過程中還產生大量其他糖類,而這些糖類分子可能干擾RNA的合成。這個難題我們現在不詳細討論。我們可以說,產生核糖的必需的起始物質應該都具備了。      在生命起源前的地球,是否也產生了上述四個鹼基?讓我們採用同樣的方法,從化學式人手。為了簡化,我們僅考慮最簡單的鹼基(腺嘌呤)。它的分子式是C,H,N,。
  • 宇宙奧秘:生命起源,不是從地球開始而是從外太空來的?
    生命從地球開始已經過了三十億年之久,從最基礎的微生物到複雜琳琅滿目的生命演化至今。但我們唯一知道有生命的星球的第一個有機體是如何從原始湯(primordial soup)發展成現今的大地。
  • 這種生物靠氫氣就能生存,或許外星球也有生命?
    作者 | 辰辰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日前,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冰川下發現了靠氫氣生存的微生物,對冰河時代乃至其他星球上生命的延續有了新的認識。
  • 生命起源畫上句號?日本科學家:可能來自太空,隕石撞擊形成元素
    地球生命的出現人類如今主要集中在自然生命產生的階段, 例如「自生論」或「無生源論」。而根據《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新論文指出,我們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是來自「外太空」,這可能對生命起源的爭議畫上「句號」。地球生命起源於外太空?
  • 氫氣醫學研究的現狀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經達到80多項,參與氫氣醫學研究的院士已經近10位,2013年後相繼成立了地方和全國範圍的氫氣醫學學術組織。不完全統計是,國內從事氫氣醫學研究的學者超過1000人,氫氣醫學生物學研究畢業的研究生超過300人,已經形成了多家以研究氫氣生物醫學為重點的學術機構,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機構包括海軍軍醫大學十多家實驗室開展氫氣鹽水治療多種重要疾病的研究,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成立氫氣生物醫學研究院開展動脈硬化相關的臨床研究,
  • 最新研究表明,生命並不起源於水!
    蘇瑟蘭是英國核磁共振成像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 NASA訪問傑澤羅隕石坑的科學家之一,傑澤羅隕石坑符合他對生命起源的設想——不管是火星還是地球。生活可能源於一些古老的撞擊事件之後形成的陸地水域,例如加拿大曼尼古根湖撞擊坑。
  • 生命起源研究的新裡程碑:Science刊文揭示前生命化學自催化網絡
    這為尋找生命誕生伊始的早期化學反應網絡提供了研究線索。生命怎樣起源?從化學網絡中找線索生命起源問題的關鍵挑戰,是追蹤少數幾種原始的基底反應物怎樣構建起重要的生命組件並湧現出自生成主體。來自波蘭科學院的Bartosz A. Grzybowski等學者,於2020年9月25日在Science發表文章,介紹了他們對生命的化學起源途徑的最新研究。
  • 氫氣抑制乳腺癌細胞生長和巨噬細胞相關
    氫氣治療癌症是最近比較熱的研究方向,但是嚴格意義上氫氣對癌症的治療作用並不明確,仍然需要大量基礎和臨床研究證據。基礎研究方面應該重點尋找氫氣治療癌症的理論依據,臨床研究方面重點是確定氫氣治療各種類型癌症的人體試驗證據。
  • 馬雪梅教授:氫氣生物學機理(3)氫化酶
    點擊上方藍字 「 氫璞 」 進入主頁,可關注查閱往期文章Antoine Lavoisier(1743-1794)
  • 在熔融鹽中電化學裂解甲烷制氫氣
    在熔融鹽中電化學裂解甲烷制氫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6:04:43 近日,武漢大學肖巍課題組通過在熔融鹽中電化學裂解甲烷實現了制氫氣。
  • 氫氣爆炸,地球流浪!操作不安全,親人淚兩行!交大實驗室爆炸由氫氣引起
    調查報告確認事故直接原因為:在使用攪拌機對鎂粉和磷酸攪拌、反應過程中,料鬥內產生的氫氣被攪拌機轉軸處金屬摩擦、碰撞產生的火花點燃爆炸,繼而引發鎂粉粉塵雲爆炸,爆炸引起周邊鎂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燒,造成現場3名學生燒死。調查報告稱,據視頻監控錄像顯示,9時33分21秒至25秒之間,室內出現兩次強光。第一次強光光線顏色發白,符合氫氣爆炸特徵;第二次強光光線顏色泛紅,符合鎂粉爆炸特徵。
  • 為什麼卡西尼號要去土星尋找生命,還差點犯下大錯?
    米勒是一個生物化學家,他所處的時代是生物化學最輝煌的時代,這讓大部分生命起源領域的人把精力都投入了「生命的原材料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但是驅動生命的除了物質,還有能量。把一鍋滅菌的胺基酸湯密封起來裝個罐頭,等待一億年,生命也不可能從中誕生;萬物熵增,生命的熵減之所以不違反物理定律靠的就是這個外來的能量輸入。我們日常所見的所有地球生命,依靠的都是陽光。
  • 氫氣對骨質疏鬆防治有作用嗎?
    ,點「設為星標」就ok了編者按:關於氫氣對骨質疏鬆防治的話題,一直是筆者關注的重點內容,或者說,對於衰老引起的各類身體問題,我都希望探討氫氣是否可以對其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氫醫學未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巨大優勢。
  • 氫氣:電動汽車的下一波浪潮?
    基於其整個生命周期,FCEV實現了非常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部分原因是它們不需要生產能源和資源密集型的大型電池。即使FCEV使用天然氣中的氫而沒有碳捕獲,它們比內燃機驅動的車輛排放的二氧化碳減少20~30%。實際上,氫氣的CO2強度更低:許多加油站通過可再生電力從電解中提取氫氣供應,化石能源的生產可以與有效的碳捕獲和儲存相結合。
  • 燕山石化電池氫氣首車出廠 氫氣新能源裝置實現產品外銷
    12月16日上午10點,一輛載有306公斤氫氣的充裝管束車,緩緩開出燕山石化化學品廠氫氣新能源裝置,發往法國液化空氣天津濱海有限公司。這是燕山石化公司所產電池氫氣首車出廠,標誌著燕山石化氫氣新能源裝置實現了從生產平穩運行到產品出廠的全流程貫通。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氫氣分離的主要方法
    氫氣分離的主要方法 在氫氣的分離純化過程中,氫源中的雜質組分和含量不盡相同,採用不同的分離方法得到的分離效率及效果也不同。氫氣的標準沸點為 -252.77℃,而氮、氫、甲烷的沸點 (-195. 62℃、-185. 71 ℃、-161. 3℃)與氫的沸點相差較遠,因此採用冷凝的方法可將氫氣從這些混合氣體中分離出來;此外,氫氣的相對揮發度比烴類物質高,因此深冷法也可實現氫氣與烴類物質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