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派建築當中,一磚一瓦都很精緻,其中,揚州青磚的精雕細琢更是點睛之筆。
吉志剛,揚州磚雕工藝師,從事磚雕行業近20年。揚州磚雕屬於揚州八刻的一個分支,2019年被評為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吉志剛介紹,磚雕是康乾年代興盛的,在康乾年代前,揚州磚雕也很著名,揚州四望亭的磚雕就是明代的。
揚州磚雕不似北京磚雕華麗繁複,也不像廣州磚雕鏤雕細密,但它有蘇州磚雕的柔婉細膩,也有徽州磚雕的精巧秀美,兼具了恢宏樸質與柔婉雋秀的美感。
吉志剛介紹,揚州磚雕的特點和揚州八怪、徐青藤以及八大山人的風格有關,在構圖方面,以高浮雕突出主題,用一些淺浮雕,包括透雕、鏤空雕、鑲嵌雕、掛線雕作為輔助,鏤空雕作為關鍵位置,追求摩崖石刻和自然風化的風格,人工加工的附著痕跡不重,追求一種自然美。
民國時期,由於歷史原因,揚州磚雕幾乎遭到了毀滅。當時,著名的揚州民間磚雕藝人王世貴、門步清、朱恆才,由於種種原因,揚州磚雕在一段時間內斷代了,導致於目前的形勢也很窘迫。
吉志剛年輕的時候在閥門廠做工,1999年下崗。因為從小對磚雕感興趣,下崗後,他專心研究磚雕,學習磚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憑著滿腔熱情,吉志剛執拗的堅持研究磚雕。這間不足8平方米塞滿雜物的工作室,見證了他21年來的堅守。吉志剛說,除了書本,還要實物傳授,因為看到實物後,可以了解其中的加工工藝,有了工藝,任何東西都可以加工出來。
吉志剛的理論指導老師是揚州八刻研究會的沈惠蘭和東南大學文學系的張燕,吉志剛雕刻的過程,也是與前輩深交和學習的過程。
二十餘載的專心投入,吉志剛漸入門道,他自創了一套實用的磚雕步驟。在雕刻過程中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叫注重線條層次的界限。正面看是一種風格,側面看又是另一種風格,如果把握不當,會影響作品的成敗。
吉志剛用尖刀、平口刀、月牙刀等工具在青磚上通過構圖、線條層次界限、破損處理、雕刻細節等步驟,就完成了一幅幅原創的磚雕作品。2015年,吉志剛創作了第一幅1.6米長、0.8米寬的毛筆字體古詩磚雕,為揚州城慶2500年獻禮;2019年初,他完成了一件揚州五亭橋磚雕作品,在多地展覽;2020年初,他的新作《蘭亭序》誕生了,目前存放在市區一家私人收藏館裡。
為了呈現磚雕版的《蘭亭序》,吉志剛從簡到難,以刀代筆,從初夏刻到嚴冬,歷時大半年的時間。能把天下第一行書惟妙惟肖地在磚頭上雕出來,在揚州,吉志剛是第一人。
磚雕版《蘭亭序》讓吉志剛引以為傲,但他說,自己最滿意的還是2017年完成的一幅名為《豚躍揚城》的磚雕作品,它標誌性的建築有文昌閣、瘦西湖白塔、萬福大橋,又用高浮雕加半圓雕加鏤空雕的技術,雕出江豚,寓意在揚州的江豚保護理念日漸增強。
磚雕作品 《豚躍揚城》在揚州文旅產品創意設計大賽中被評為優秀獎,吉志剛把它捐贈給了揚州市江豚保護協會。看到吉志剛的作品越來越受歡迎,家人也不再反對他了。
5月27日,江蘇旅遊職業學院工藝美術學院聘請吉志剛為兼職教授,讓揚州磚雕技藝可以得到更好地傳承。
江蘇旅遊職業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黨總支書記王道榮表示,會將吉志剛以及他的磚雕請進學校、請進課堂,讓老師和學生學習和傳承這門技藝,把揚州非遺保護好、傳承好,不負教育者的使命。吉志剛表示,自己會堅守住揚州磚雕這門手藝,讓它發揚光大。
在困境中堅持守護傳統技藝,吉志剛的情懷令人敬佩!也正是有這些民間手藝人的不懈堅守,才有了非遺文化的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