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9 瀟湘晨報

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資料圖)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1月15日電 (記者 崔佳明)「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15日,揚州市休閒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告訴記者,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搓背培訓班已開班,第一批30名學員在揚州搓背館參加現代護理保健知識和揚州搓背技藝的雙師培訓。

不少傳統文化的繼承都存在人才問題,沒有人願意去接觸學習使得很多好的東西面臨失傳的命運。被譽為「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的技藝也不例外。

「技能人才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升『揚州搓背』技能人才隊伍的素質和能力,迫在眉睫。」劉廣明稱,這個培訓班的開班意味著「揚州搓背」有了新型學徒制,其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圖為揚州搓背技藝的精髓:八輕八重八周到。(資料圖) 崔佳明 攝

談及「揚州搓背」的技藝,劉廣明的回答「八輕八重八周到」。「八輕八重」是指:五官輕、額頭重;喉頭輕、四肢重腋部輕、肩膀重;乳頭輕、胸肌重;腹部輕、臀部重;陰面輕、陽面重;內側輕、背部重;無溼輕、有溼重;所謂「八周到」,即耳後、眼瞼、下頜、肚臍、腋窩、陰囊、股溝、手腳丫八處均要輕重有度、搓擦周到。

2019年1月11日,揚州第一家「揚州搓背」體驗館開門迎客。「本以為作為技藝展示,經營不太容易,沒想到當年『五一假期』就出現了一房難求、排隊等師傅的場面。」劉廣明看到市場如此熱捧,他們又陸續開了分店,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至目前,「揚州搓背館」已開了四家店面。店裡的搓背師傅也從2名男師傅增加到了男女70名,平均年齡40多歲,並形成了一支師帶徒的團隊。這標誌著「揚州搓背」這項非遺技藝已從活態展示邁上產業化之路。

「非遺技藝走產業化,最重要的因素在於人。」劉廣明說,未來,「揚州搓背館」將尤其注重人才培養,將在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形成雙管齊下,為「揚州搓背」技藝的傳承和發揚,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

來源:中國新聞網【來源:生活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揚州「非遺級別搓澡」登熱搜
    揚州「三把刀」聲名在外。剛剛過去的周末,一位「90後」網友在新浪微博發表的揚州遊記,讓揚州「非遺級別搓澡」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搜。記者昨天了解到,這位網友不僅記錄了揚州的搓背、修腳技藝,還介紹了揚州早茶、揚州新派餐廳、紅樓宴等。揚州「非遺級別搓澡」登熱搜「我們周一一般是不忙的,但昨天接待了40多個來自上海、蘇州等地的客人,都是年輕人。
  • 揚州搓背博文登上熱搜 泰州師傅邀請您來體驗「泰式」搓背
    近日,網友在微博發布的《揚州搓背館》一文登上微博熱搜,文章轉發量已近8萬次,獲點讚33萬,有2萬多讀者評論。其實,揚州搓背與泰州搓背同宗同源,就連搓背師傅的資源都基本來自同一片區。今年56歲的陸明,是位從事20年搓背工作的老搓背工。「搓背可是個力氣活,別小瞧它,一般人還真不一定能把這門技藝學好。」陸明說,「搓背要根據顧客的膚質和要求掌握好力度,力氣大了客人受不了,力氣小了泥垢下不來。」
  • 指尖上的「非遺」!平南平山鎮這項手工技藝絕了
    在我們平南平山鎮 有著一項精湛的手工技藝 大家知道是什麼嗎? 一起來看看吧~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我驚嘆於他們能把這些傳統的東西傳承得那麼好。傳統技藝裡是有溫暖質樸的東西存在,你可以從中摸到文字的骨骼與文化的脈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李惠萍感慨了許久。付諸實踐開設手工博物館  「想在自己還有好奇心,還有勇氣時,盡力去做去實現!」憑著這股勁,李惠萍回國後就與朋友一起籌備開店事宜。
  • 名師名家引領非遺文化傳承 廣州金蘭苑小學7個非遺項目課程全面鋪開
    名師名家引領非遺文化傳承 廣州金蘭苑小學7個非遺項目課程全面鋪開金羊網  作者:  2020-01-19 金蘭苑小學接過荔灣區文化局授牌
  • 揚州非遺|真州金畫,金萡上的匠人匠心!
    走近非遺,傳承文化,來看揚州非遺。箔金薄如蟬翼,在上面做畫非常不易,但從漢代開始,儀徵真州就有了金畫,而且工藝精細,十分考究。今天(7月25日),就和真州金畫代表性傳承人劉庭安一起,走近真州金畫,了解真州金畫製作技藝背後的故事。
  • 非遺文化|揚州磚雕:磚上飛花 逆勢飛揚
    當時,著名的揚州民間磚雕藝人王世貴、門步清、朱恆才,由於種種原因,揚州磚雕在一段時間內斷代了,導致於目前的形勢也很窘迫。吉志剛年輕的時候在閥門廠做工,1999年下崗。因為從小對磚雕感興趣,下崗後,他專心研究磚雕,學習磚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憑著滿腔熱情,吉志剛執拗的堅持研究磚雕。
  • 【1007預告】人物專訪:毛筆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石慶鵬
    在中國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制筆、用筆,是最富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承之一。  從制筆工藝來看,揚州的水筆和安徽宣州的宣筆、浙江湖州的湖筆、北京的李福壽毛筆並列為中國毛筆四大流派。而咱們揚州的制筆歷史可以追溯到1100多年前,以其麻胎作襯而獨樹一幟,享譽400餘年。    本期節目,我們特別採訪到了毛筆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石慶鵬。
  •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傳承中保護 創新中...
    屆時,將有來自楚雄州多個地方的「繡娘」們攜精美彝族刺繡作品而來,向觀眾展示指尖上閃閃發光的千年刺繡技藝文化。 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 受訪者供圖 1998年,大學畢業後的張麗瓊進入楚雄州博物館從事彝族傳統服飾的研究和講解工作。
  •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雕刻技藝研修班」舉行結業式暨...
    11月26日上午,「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培訓班——雕刻技藝研修班結業儀式暨創作成果展在千佛山校區舉辦。山東省文旅廳非遺處副處長蔣士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董佔軍出席結業儀式,通過研修學習,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和把握了傳統工藝精髓,進一步增強了民族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創作和設計中的各種疑難問題,推動了非遺技藝傳承與當代設計生活的有效結合。
  • 推動傳承與創新,成都「非遺」技藝盡顯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上)
    木雕、竹雕、草編、藤編、棕編、繩編、……成都「非遺」技藝,發源於成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產生活方式,每一件都飽含著祖輩的智慧,體現著獨特的個性及審美,帶著老成都文化的精髓傳承至今,讓這座城市穿梭於古老與現代,給人歷史記憶和文化魅力。
  • 非遺傳承人如何帶徒弟?紀錄片「搶救性」記錄非遺傳承研究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進行展映。其中當地民眾喜愛的《松崗七星獅舞》《木偶戲》《茅臺酒釀製技藝》等項目獲選入列。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 田苗:這些國家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可以稱為是我們人間的「國寶」,中華民族共同的財富。(這些紀錄片)除了對非遺傳承人的實踐進行記錄,對他的人生故事進行訪問,我們還要對他如何帶徒弟、如何傳承下一代進行跟蹤記錄。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一是「一師一室一門類」,學校建立了6個與非遺相關的大師工作室和1個「江蘇工匠」名師工作室,涵蓋紫砂、青瓷、精陶、彩陶、均陶等多個門類,大師與學生面對面授藝、研討和交流;二是「一師一徒一技藝」,校內外大師和學生以技藝傳承作為紐帶,以「一對一」「一對多」為主要形式結成師徒關係,增強道德教育責任,實現師徒關係的現代轉變;三是「一專一兼一課程」,專任教師和校外大師合作上好一門課,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訓雙向並行、
  • 將非遺融入生活 南開女生帶千年木葉盞上「直播」
    也是在那時,她意識到,很多和自己一樣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特別是非遺技藝十分感興趣,但又缺乏了解和接觸的渠道。捧著美輪美奐的木葉盞,兩個90後姑娘一拍即合,她們要以木葉盞為突破口,開啟一場保護、傳承和創新非遺技藝的創業之旅。
  • 中華橘源有「瑰寶」 探尋「指尖」上的黃巖非遺 | 上海歆克勒
    黃巖剪紙藝術特色鮮明,造型上大膽誇張、凝練概括、厚中見秀、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情趣,地方特色鮮明。   沈寶山香包的紋樣和設計還融入了黃巖剪紙的藝術特色,讓兩種非遺技藝相得益彰。   不論是剪紙還是香包,都承載著黃巖獨特的桔文化和鄉風民俗,也成為折射黃巖鄉村振興的文化名片。
  • 北京:支持外地非遺在京傳承傳播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緊緊圍繞「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以「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為主要任務,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 把「非遺」拍回家! 騰訊微視直播助力深圳「非遺」傳承
    此次「2021《非遺帶回家》年貨集市活動」旨在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展示相結合的方式,以綜藝互動的形式,讓觀眾在直播中、活動現場了解深圳「非遺」文化,進一步了解手藝人的工匠精神,同時以「直播拍賣」的新型銷售方式,讓大家拍出「飛一般
  •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揚州舉行
    2020年11月24日,市民正在揚州486非遺文化集聚區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上,觀看泉州花燈。2020年11月24日,在揚州486非遺文化集聚區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上,現場展示揚州刺繡技藝。
  • 非遺 |探訪老技藝 傳承留餘香
    在贛南地區,有不少手藝人他們沿襲傳承下來的技藝,創造出一件件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手工藝品,今天我們一起探訪江西贛州寧都的一種古老手藝,古法制香。 戳以下視頻 看古法老技藝制香人官海濱正在砍山蒼子,山蒼子是中國特有的香料植物之一,也是制香的主要原料,寧都縣是山蒼子的主要分布區域,在清晨採摘應季的香料,此時的山蒼子葉,將迎來脫胎換骨的一次「改造」。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