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傳承與創新,成都「非遺」技藝盡顯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上)

2021-01-14 四川在線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成都是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就用這樣的詩句生動描繪了成都窗外的美景。

▲「成都時尚生活館」外牆寫意畫:雪山下的公園城市

成都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美譽,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獨特印記,是一方水土的根與魂。

成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區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在成都5000餘年的文明史,3000餘年的建城史中,形成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帶著濃厚的地域特色,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資料顯示,成都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超過300項,其中,蜀錦、蜀繡、漆器、銀花絲、瓷胎竹編被譽為成都「非遺五朵金花」,是成都眾多「非遺」傳統技藝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始於西漢的邛陶燒造技藝,明月窯陶瓷製作技藝、傳統金銅製作技藝、木雕、竹雕、草編、藤編、棕編、繩編、……

成都「非遺」技藝,發源於成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產生活方式,每一件都飽含著祖輩的智慧,體現著獨特的個性及審美,帶著老成都文化的精髓傳承至今,讓這座城市穿梭於古老與現代,給人歷史記憶和文化魅力。

01 成都「非遺」,中華文化之瑰寶

穿越時空隧道,蜀錦、蜀繡、漆器、銀花絲、瓷胎竹編等當今的「非遺」,是成都悠久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那個歷史年代的時尚生活和城市名片。

蜀錦因產於蜀地(成都地區)而得名,色彩明豔、織紋精細、花型飽滿、質地堅韌,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蜀錦有「天下母錦」和「萬錦之源」的歷史地位,世人譽之「東方瑰寶」,被譽為中國織錦的第一座裡程碑。

▲蜀錦

蜀錦一直以「蜀」之名,為「蜀」揚名。從漢代開始,成都被譽為「錦城」「錦官城」,成都也是我國僅有的一座以「錦」命名的城市。蜀錦在1908年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金獎,在1917年南洋博覽會上獲金獎,在1937年美國紐約萬國博覽會上獲「東方美人獎」。1995年,在新疆尼亞地區古國「精絕國」國王墓中,出土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蜀錦,令世人驚嘆。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名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蜀錦織造技藝」位列其中;2010年,國家對「蜀錦」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蜀繡歷史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並稱「蜀中瑰寶」。蜀繡於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又以其針法之多居四大名繡之首。西漢文學家楊雄著有《蜀都賦》、《繡補》,表達了對蜀繡技藝「窮工極巧」的高度讚譽。三國時期,蜀繡就已馳名天下,常常被指定為皇室貢品,用於獎賞功臣和對外交往。蜀繡在國際上有很高聲譽,1915年,蜀繡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蜀繡

蜀繡的代表作品是芙蓉鯉魚、大熊貓。現在,蜀繡早已進入大眾生活,以日用品居多,繡制在服裝、鞋、被面、枕套以及畫屏上,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和傳統紋飾等,頗具文化韻味和喜慶色彩。

成都漆器起源於商周,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漆藝之一,也是中國五大漆器之一。2006年成都漆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是成都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成都漆器

成都漆器以天然生漆、實木為原料,突出「三雕一刻」絕技,工藝複雜、光澤細潤、圖彩絢麗。早在兩漢時期,蜀郡工官所制漆器已經由絲綢之路傳遍亞洲諸國,大量出土於朝鮮、蒙古、阿富汗以及中國湖南、湖北、安徽、河南、貴州、四川等地區。

成都銀花絲為全手工打造,最大特點是採用「平填」花絲及無胎成形工藝,作品結構嚴謹、做工精細、造型別致、玲瓏剔透、典雅高貴,具有濃鬱漢民族特色和獨特地方風格。成都銀花絲於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成都金銀器的製作源於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在漢代出現了金銀花絲製品,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是中國獨樹一格的藝術。成都有「打金街」「銀絲街」,曾經專做金銀工藝品。成都銀花絲精品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中國工藝珍寶館和博物館,多次獲得中國工藝美術金獎、銀獎,也曾作為上海世博會四川館的鎮館之寶。

▲銀花絲

如今,成都銀花絲工藝品有戒指、手鐲、頭花、項墜、盤、屏、盒、花燻、花瓶等400餘個品種,作為佩戴品、裝飾品深受人們喜愛。

瓷胎竹編起源於清代中葉,使用的竹材來自成都地區,是成都地區傳統手工藝品,技藝幾經絕傳,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瓷胎竹編製作過程繁瑣,全憑手工編織,以精細見長,讓根根竹絲緊扣瓷器、依胎成型、渾然一體,所有接頭之處都藏而不露,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由於掌握瓷胎竹編手藝的匠人稀少,產品在清代主要用做貢品。

▲瓷胎竹編

瓷胎竹編產品主要分為瓶、壇、包、盒、具等幾大類,是欣賞與實用相結合的實用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也常作為外事活動、國內大型活動的禮品。

如今,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非遺」手工藝品,正加速融入人民美好生活,以新的時尚之姿,展現著成都的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02 「成都時尚生活館」盡展成都「非遺」技藝魅力

在2020年11月舉辦的第七屆成都創意設計周、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兩個展會上,成都市經信局設立了「成都時尚生活館」。這是一個聚焦時尚與生活,展示成都服裝、工藝美術、家居等成都品牌的精品館,展館有獨特的天府文化氛圍、美好生活場景和品牌展示設計,令人感受「成都品牌」的文化之美、時尚之美、生活之美、產業之美。

▲ 第七屆成都創意設計周上的「成都時尚生活館」

在展館外牆上有體現天府文化的文創畫作,展現了太陽神鳥等天府文化元素,給人以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美好生活氛圍。還特設了芙蓉花打卡點,打造出花開「蓉城」的場景,極具天府文化韻味。

▲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兩個展會上的「成都時尚生活館」

「成都時尚生活館」專設有工藝美術品展區,成都郝淑萍蜀繡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成都繡緣蜀繡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皇漢繡莊有限責任公司、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成都漆器工藝廠有限責任公司、成都楊莉爾倩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都宋西平漆藝、成都銀花絲珠寶首飾有限責任公司、道安大師銀花絲工作室、成都劉氏竹編工藝有限公司、邛崍市臨邛何氏邛窯藝術陶瓷廠、成都蜀山窯陶瓷藝術博物館、成都桂英蜀繡工藝有限公司、成都絲語蜀繡有限公司、成都天和銀樓有限責任公司、成都譽百嘉貿易有限公司、成都至善和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四川南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四川夯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19家企業參展。

郝淑萍、孟德芝、劉嘉峰、楊莉、倪成玉、楊德全、尹利萍、宋西平、道安、李清、胡維兵、胡光俊、陳德兵、馮桂英等著名工藝美術大師及機構帶來了極具代表性的精美作品,讓現場參觀者體驗到深厚天府文化、古老製作技藝和現代生活美學的融合。

▲ 郝淑萍大師現場秀

今天的成都,蜀錦、蜀繡、漆器、銀花絲、瓷胎竹編等傳統「非遺」技藝,正在創新中傳承,更好地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成為時尚生活用品,煥發出新的活力。

郝淑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世界傑出人物、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技藝傳承人。成都郝淑萍蜀繡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製作蜀繡雙面繡、單面繡,其代表作品有《芙蓉鯉魚圖》《九寨溝大熊貓》,名揚海內外,深受好評,已與眾多知名品牌開展跨界合作。

▲郝淑萍大師作品《九寨溝大熊貓》

孟德芝,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首屆刺繡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蜀繡)代表性傳承人、成都繡緣蜀繡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她出生於刺繡世家,四十多年匠心堅守,是業界公認的刺繡專家,已培養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6人、市級大師8名和眾多蜀繡從業者。本次展出《水月觀音像》《禪意》等作品。

▲孟德芝大師作品《秋色高原》

楊德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首屆刺繡藝術大師、中國優秀專業技藝人員、四川皇漢繡莊有限責任公司和「皇漢刺繡」「皇漢繡莊」品牌創始人。她潛心六年著作繡譜「覓針」叢書,圖文並茂,色彩繽紛。這次展示了大師館藏作品「關公」圖,以及文創「飄颻蝶」系列產品等。

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由原成都蜀錦廠技術骨幹組建,致力於蜀錦技藝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蜀錦現多用於服裝服飾、床上用品、室內飾品以及各類工藝品,色彩明豔、織紋精細、花型飽滿、質地堅韌,讓傳承幾千年的華美輝煌成為當代能穿在身上的時尚,令古老的蜀錦織造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本次展品有該所織造的藝術錦畫、蜀錦高級定製禮服及2021年成都大運會蜀錦文創禮品。

成都漆器廠是首批國家級非遺「成都漆藝」的傳承單位,其「神鳥牌」漆器,傳承三千年古蜀技藝,純天然,純手工,三雕一刻,技精藝絕。成都漆器廠傳承天府文化,秉持「讓設計回歸傳統,讓傳統回歸生活」的理念,以實用器、陳設器為主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這次參展帶來《春暖花開》《清風》等花器、茶具,展現成都生活美學。

楊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漆藝」傳承人。成都楊莉爾倩漆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秉承傳承成都傳統漆藝、創新精品的宗旨,讓藝術回歸生活,生活享有藝術。此次展會既帶來了收藏級漆器精品,也帶來了時尚藝術的生活適用品,深受觀眾的喜愛和好評!

宋西平,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成都宋西平漆藝的創始人。成都宋西平漆藝,其生產工藝全部採用古法全手工大漆製作完成,做工精緻,風格獨特,「以居而用,為世相傳,讓漆器回歸生活」,深受國內外藏家的好評與喜愛。

道安大師銀花絲工作室勵志守護千年非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本次帶來的展品將白銀抽成不同粗細的銀絲,用掐絲、填絲、織編和累絲四大技法,對已製作出的圖形進行填充和編織,顯露出每一件銀花絲作品獨一無二的美麗優雅。近年來,道安銀花絲產品越來越時尚和生活化,其作品為廣大消費者所喜愛。

胡維兵,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四川省非遺傳承人。2016年,成都銀花絲珠寶首飾有限責任公司被指定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目前成都銀花絲技術保留了平填花絲、無胎成型、燒琺瑯彩、古法做舊、古法鍍金等傳統工藝,十分具有地方特色。本次展會帶來了精美金銀花絲製品首飾,作為裝飾品和佩戴品,深受人們喜愛。

劉嘉峰,亞太竹工藝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創了提花編織法,以竹作畫、技藝精湛,其作品具有「薄如翼,細如絲,輕如塵,織如錦」的藝術特點。劉氏竹編的傳人們將傳統的竹編工藝融入到現代生活中,與茶道、花道、香道、文玩相結合,實踐了「居不可無竹」的文化理念。如今,劉氏竹編已經成為享譽中外的竹編藝術品牌,被授予四川名牌產品、中國優質名牌產品和世界傑出手工藝品等稱號。

03 期待成都「非遺」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蜀錦、蜀繡、漆器、銀花絲、瓷胎竹編等「非遺」技藝,是天府之國的寶貴財富,保護傳承「非遺」技藝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成都工藝美術行業正加快創新發展,將「非遺」文化與生活、時尚結合,創造出更多的能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產品。

近年來,成都市經信局創新舉措,聯合成都市廣播電視臺創辦了《時尚成都》周播節目,節目聚焦文化、時尚、產業、生活,以全新視角展示介紹成都「非遺五朵金花」等工藝美術精品的文化內涵、精湛技藝和時尚元素,盡顯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成都市經信局還創立了「成都時尚生活館」平臺,在其中專設工藝美術展區,匯聚成都「非遺」精品,同時促進創意設計、時尚生活與「非遺」技藝的更好結合,凝聚發展力量,培育產業生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產業呈現出了新動力、新活力。

成都市經信局還支持開設了「時尚成都」抖音號,創辦「天府時尚會客廳」,舉辦「成都時尚生活館」品牌直播活動,籌備工藝美術相關設計大賽,採取多種措施,積極推動產業組織方式和企業運營方式的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在創新中發展,讓「非遺」融入生活,傳承生生不息。

(作者:文君)

提示:本文(下篇)還將介紹參加本次「成都時尚生活館」的其他工藝美術企業及展品情況,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大連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走進馨怡坊 領略旗袍技藝之美
    為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群眾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聚焦非遺引領健康生活,助推城市經濟復甦。6月14日,由大連市文化和旅遊局、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以及大連市新聞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在大連森林動物園(白雲雁水)舉辦。本次活動主題為「文物賦彩、全面小康、非遺傳承、健康生活。」馨怡坊旗袍手工技藝等80餘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應邀參展,現場活動精彩亮相、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觀看。
  •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雕刻技藝研修班」舉行結業式暨...
    11月26日上午,「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培訓班——雕刻技藝研修班結業儀式暨創作成果展在千佛山校區舉辦。山東省文旅廳非遺處副處長蔣士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董佔軍出席結業儀式,通過研修學習,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和把握了傳統工藝精髓,進一步增強了民族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創作和設計中的各種疑難問題,推動了非遺技藝傳承與當代設計生活的有效結合。
  • 佰草集為新中國70年獻禮:傳承創新綻放東方美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佰草集攜手「稀捍行動」——一個對珍貴文化進行恢復與傳承,倡導和保護的起承文化旗下公益項目,聯合中國五大非遺傳承人,再一次將傳統非遺和現代藝術結合,特別推出「以國為潮,錦繡東方」限量非遺禮盒作為祖國70周年獻禮,以實際行動推動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百年傳承。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
    「網際網路+」助力 讓傳統技藝活起來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作為市民遊客喜愛的半開放結構展區,今年,湖裡區館從傳統的古厝風轉變為六面體花瓣的傳統+科技風格,將創新+科技因子注入其中,鼓勵非遺文化項目與文化旅遊相結合,讓傳統技藝真正「活起來」。這不僅是對湖裡區全年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集中展示」,也是全區文化產業發展蓬勃向上的縮影。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南篇」衡陽常寧:傳承「非遺」技藝 書寫文化...
    古樸的西嶺書院廣場上,學生們氣宇軒揚,傳統文化活動《二十四節氣鼓》正在這裡精彩上演。平安小學有建檔立卡四類貧困學生28人;留守學生289人,佔學生總人數60%。為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留守兒童課外文化生活,學校開設了《二十四節氣鼓》傳統文化活動,成立了「國學10分鐘」廣播站,並在農民夜校開設了書法、剪紙、版畫等藝術課程。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而福建工藝美術大師張南章教授為學員們講授了《德化瓷塑傳承與創新研究》,他指出在德化陶瓷傳承與創新研究,列舉了何朝宗的白瓷對中國的影響乃至對世界的影響。通過邀請非遺傳人、專家大師開講座,培訓班不僅收穫了眾多粉絲,也為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學習非遺技藝搭建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為未來傳承非遺技藝增加了更多可能。
  • 傳承非遺文化 弘揚民族傳統——記自治區級仫佬族剪紙技藝非物質...
    □本報通訊員  文明  她沒有很高的學歷,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院式」學習,僅僅是憑著自己對仫佬族傳統文化的痴迷和熱愛,就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仫佬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新中來;她創作的藝術作品反映著仫佬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在全國和全區各項賽事中,屢次斬獲大獎;她的作品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事跡先後被權威主流媒體刊發
  • 畫水中心幼兒園畫溪園區:感受非遺文化,傳承扎染技藝
    畫水中心幼兒園畫溪園區:感受非遺文化,傳承扎染技藝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4日 15:08:00 | 作者:喻茂 鄭菁倩 | 編輯:董之震  「快看,我的成功了,菱形的圖案出來啦!」  「呀!我的也出來啦,好美的花朵圖案!」
  • 手作之美2017北京文化廟會臺北之旅
    往屆廟會活動通過「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民間傳統工藝」、「中華傳統老字號文創產品」和「文藝演出」四個板塊,為臺灣民眾送上了一道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大餐,「逛廟會,吃小吃,看演出,學非遺」,這樣富有趣味又帶著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活動受到了民眾熱烈歡迎和普遍讚譽
  • 文化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孟津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民間剪紙技藝更是有著悠久的傳承歷史。春節,粘在窗格門楹間的「福」花,元宵節,印在燈籠上的「春」花,婚慶時,貼滿床頭屋內的「喜」花,壽誕時,壽星衣服上成團的「壽」花,都是剪紙在生活中的演繹,表達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剪紙作為省級非遺文化,一把剪刀、一張彩紙即可創作,操作簡單、寓意豐富。
  • 《行走的匠魂》直播上線,百度百科助燃非遺「傳承之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作為人類文明傳承最為突出的歷史見證者,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向政協提交了「關於優化非遺政策引導非遺產業化發展的提案」。提案中不僅對當前非遺政策的改進提出了改進意見,更著重強調了引導非遺產業化發展,打造「大國工匠」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非遺產業發展及傳承的背後,是「非遺技藝」和「非遺匠人」的共同支撐。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近年來,學校成立了福建地方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福建省閩臺青年文旅創意產業促進中心等重要平臺,大力挖掘闡釋校史文化中蘊藏的傳統文化資源,以地方特色文化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弘揚具有福建元素的歷史文化遺產,積極參與古建築保護與利用、服務美麗鄉村建設,深化閩臺文旅產業項目合作,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學校的設計學科緊緊圍繞服務區域發展,培養了一批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設計研發人才
  • 「河北文化名片」易水硯舉辦非遺技藝培訓
    繼承傳統,走向現代和創新,要不斷塑造易水硯獨特的品質。"12月6日,原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著名書畫家寒石先生以《硯雕大師的修養》為題為百餘名易縣易水硯雕刻藝人授課,拉開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活動序幕。這項活動對於弘揚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推動非遺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 傳習姑蘇美 匠著中國心|非遺文化基地授牌湖西上辰
    9月25日,弘陽地產年度大作·蘇州湖西上辰被正式授予「非遺文化基地」殊榮。並啟幕「傳習姑蘇」為主題的非遺展,讓世人看見非遺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時代之美。香山幫匠人造景的藝術,體現在湖西上辰景觀園林的每一處,比如橋上的牡丹、海棠的雕花,寓意富貴吉祥;地上的蓮花磚、青石磚,則寓意「步步生蓮」、「平步青雲」的美好願景。這種其如其分新中式韻味的延續,正映照了弘陽對中國巨匠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 【文明】渝北青少年:探尋非遺之美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文明】渝北青少年:探尋非遺之美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2020-12-15 15: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玩轉新國潮 讓良渚文化之美走入生活
    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之光」良渚文化,與傳承剪刀鍛制技藝的百年名企張小泉碰撞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12月6日下午,良渚文化和張小泉合作籤約儀式暨新品發布會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舉行。 「良渚文化」授予形象,「張小泉」設計製作產品,兩者聯合,以「中華瑰寶 良鋼良魂」為主題,推出11款融合五千多年文明精粹與現代生活新風尚的國潮新品。
  •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15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吉首大學召開首屆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
    羅金銘對與會者表示歡迎,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加強學校與非遺傳承人及文創行業的對話與對接,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用高校力量助力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通過非遺項目與傳承人的參與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
  • 中外琺瑯美術館跨界美妝,與北京亞美日化廠達成戰略合作
    ,為民族美妝品牌的發展注入古典雋永之美,充分展示傳統非遺技藝與時尚美妝品牌二者創新結合的獨特魅力。、豐富延伸品牌文化意蘊、不斷挖掘延伸理念內涵,塑造迷奇品牌內外兼修的獨特氣質,展示景泰藍非遺技藝傳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