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困境與改革思路

2020-12-22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近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以來,在黨和國家的大力引導和教育部的積極倡導下,全國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輪又一輪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熱潮。除了取得的教學成效之外,思政課教學還面臨著諸多新困境。為突破困境,高校需要從思想觀念、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多管齊下、多措並舉,切實推進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新形勢;思政課教學;新困境;改革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是在高校設置的、對大學生進行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一系列課程的總稱。「05方案」(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簡稱「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學取得了很大成績。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工作不斷深入,學科建設紮實推進,教學方式方法逐步改進,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隨後,教育部提出要「打一場提高高校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並將2017年確定為「思政課教學質量年」。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組織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新形勢下,各高校也不斷採取措施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大大提升了思政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但同時,思政課教學還面臨著一些新困境,亟待我們認真研究和思考。

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困境

2017年底,教育部完成了新中國思政課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毯式」大調研。調研發現:86.6%的受訪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上思政課;91.8%的受訪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自己的思政課教師;91.3%的受訪學生表示在思政課上很有收穫或比較有收穫。[1]思政課教學總體上看發展勢頭良好,但同時也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新困境:

第一,學校領導層表面上對思政課教學工作異常重視與實際上沒有實質的政策支持之間的矛盾。目前,迫於教育部的要求和社會形勢的需要,高校以黨委書記和校長為代表的高校領導層都非常重視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工作,黨委書記、校長走上講臺講授思政課。但是,思政課在高校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地位並沒有太大改觀。

第二,高校思政課教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與社會多元思潮衝擊之間的矛盾。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國際化以及以網際網路為主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交流日盛,造成社會思潮多元交匯衝擊的局面。從積極意義上講,各種社會思潮的交匯,有利於我們借鑑與吸收國外的先進思想,為國家的思想文化發展服務。但這種狀況也易於造成人們思想的迷茫與掙扎。對思想信念尚不成熟穩定的大學生來講,更容易出現道德觀、政治觀與價值觀的錯位,這些新情況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擾與挑戰,從而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第三,黨和國家層面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與學生在思政課上新的問題行為之間的矛盾。高校思政課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黨和國家對此非常重視,從思政課教材的編寫審定到具體的教學實施,都受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的特殊關懷。儘管從最新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喜歡上思政課,但他們在思政課課堂上卻也表現出一些新的問題行為,如他們喜歡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互相打擾或者做其他學科的作業、背單詞、看手機新聞、看微信朋友圈等。學生在思政課上「身雖在,心已遠」的狀態是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困境。

第四,高校思政課教師不斷進行多樣化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與教學質量評價單一化之間的矛盾。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成熟,越來越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模式被運用到思政課教學中,思政課教學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徵。但是,由於高校對於思政課教學質量的評價還停留在單一落後的模式中,使得有些教師憚於評教後果而對教學改革望而卻步。現在的思政課教師,一方面,面臨著上級部門和學校要求思政課不斷進行改革探索的壓力;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擔心評教成績影響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等而不敢嘗試突破舊的教學模式的矛盾。

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思路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多管齊下、多措並舉,才能破解難題、突破困境,切實推進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最大限度地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第一,高校領導要轉變觀念,切實提高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在全校形成重視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和思政課教學的氛圍。思政課建設不僅是高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問題,而且也是一項具有政治性和政策性的任務。近幾年,黨中央、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意識形態、價值觀等對於人才培養的重大作用。馬克思主義學院建得如何,思政課教學的效果好壞,黨委書記和校長負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為此,對於學校領導層來講,要轉變觀念,切實提高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將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發展列入「雙一流」建設或者學校的重點發展規劃中。這主要是對其他學院、其他學科的一個暗示和提醒,即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在學校佔有重要地位,從而使全校上下形成一個共識:思政課與其他專業課一樣重要,甚至是比其他專業課更重要的課程。二是高校領導應掛帥負責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便加強對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的宏觀指揮,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研究和探討思政課在建設與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使各部門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形成改進思政課的強大合力。三是加強各學院和各學部等對思政課的重視,從根本上確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明確「上思政課」及「上好思政課」是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德」,最前提的「德」,以確保思政課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第二,思政課教學要在內容上下大功夫,並客觀、科學地認識和辨析多元文化思潮,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現在的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大多圍繞著手機媒體、視頻、慕課(MOOCs)、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開展,當然,也有在教學內容上嘗試改革的先例,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思政課新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引入手機媒體、慕課(MOOCs)或者翻轉課堂,主要是「形式」的變化,這種改變某種程度上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積極性。不過,「形式」比之於「內容」,「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形式」是為了讓「內容」更具表現力。根據多年的研究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維度:一是形勢與政策,包括世界發展形勢和我國國內發展形勢,在了解國情的基礎上開拓學生的眼光和視野,這是必須重視的內容。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這是需要繼續發揚和堅持的。只有尊崇傳統文化,才能以中國的立場堅持研究中國的問題,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三是社會熱點問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探討和追問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責任感以及鍛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如消費、戀愛、就業等,對這些話題的討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以及思考能力,也能很好地了解學生們的心態和心理,便於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五是前沿思想和理論。例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成為思政課教學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需要學生們認真學習和領悟。總之,思政課教學要通過諸如國內外形勢、傳統文化、特色理論等豐富飽滿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此基礎上,在多元文化交匯和碰撞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各種思想的激蕩,全面認知多元文化思潮,並對他們內心的疑惑給予科學的解答和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對多元文化及社會思潮的辨別能力和篩選能力,在此過程中,使他們逐漸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

第三,思政課教學要適當增加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環節的比重,使學生們在實踐中增強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和證明。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可以適當增加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環節的比重,增強學生們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體驗社會和人生。社會實踐活動,一般有社會服務、主題調研、參觀交流、公司實習、志願服務、勤工儉學等。增加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在課程教學中的比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一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渠道。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組織和合作能力。由於社會實踐大多需要學生在帶隊教師的指導下自行組織活動,他們要獨立面對和思考及解決各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利於鍛鍊和發展學生的組織和合作能力。三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益於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參加諸如「三下鄉」、青年志願者活動、扶貧幫困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才有機會直接觀察和了解社會與民情,不僅有利於磨練其意志,砥礪其品格,而且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總之,思政課教學不能僅僅局限於課堂以及教材。馬克思曾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於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徵。[2]因此,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政課教學也不能僅局限於課堂、局限於脫離現實的思考。很多情況下,只有通過調查研究和社會實踐,才能真正把握問題的本質。

第四,改進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加強研討法、案例法、調查法等多種教學法在教學中的綜合運用,以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學方法改革是一個涉及教師、教材、課堂、學生等多維要素的系統工程。其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是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果,而不恰當的教學方法則往往事倍功半。傳統上,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多為講授法,即對學生的理論灌輸。由於思政課教學既是一項集價值觀培育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一體的特殊理論教學類型,也是一項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特殊教育實踐活動,它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思政課的教學性質、目標和內容決定了其教學方法必須考慮以下方面:一是具有實踐性。從經典理論著手,讓學生們在實踐中觀察、思考、體會,再返回至經典理論中,實踐出真知。在實踐中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要比單純課程理論傳授豐富得多,學生們也會有獲得感。二是具有典型性。為了達到一定教學目的,需要圍繞特定典型問題對某一真實情景進行客觀真實的描述和分析。典型案例不僅能把概念或理論激活,而且還能為其注入新的理論內涵,使其得到理論上的深化、拓展或提升。三是具有針對性。要針對當前大學生思想困惑、思想疑慮比較集中的問題,針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針對社會生活實踐中意義重大的現實問題等內容進行選材,讓學生在理論體系與現實社會的重疊地帶、在疑點重重的地方,通過不斷質疑、發問、交流、探討、論辯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時代精神精華的影響,進而將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價值目標等內化為自身的文化自覺。[3]這些特點正好與研討法、案例法、調查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契合。多樣而恰當的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不會使學生感到思政課學習的枯燥無味,而且還能使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強烈的人生意義和獲得感,從而達到積極的教學效果。

第五,思政課教學改革還處在試驗探索階段,需要高校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並逐步確立思政課新的考核評價制度。近年來,在教育部的倡導下,全國範圍內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有些高校利用「網際網路+」的概念創造新的教學模式,如清華大學將「混合式教學」模式運用於思政課,學生們不僅可以通過慕課(MOOCs)、教師課堂講授、師生討論等環節進行學習,而且可以藉助微信互動進行現場答題和討論,還能夠隨時利用「彈幕」功能,在看視頻課、答題和評論的時候發表觀點。這樣的課程更加鮮活生動,課堂討論也更有針對性。有些高校創立「課堂沙龍」模式,如武漢大學思政課改革是在課上組織學生就知識點進行實際辯論,形成積極討論的氛圍,還運用小組展示、主題演講、經典研讀交流等多種形式,讓課堂「動」起來等。本來教學改革就是一場探索和試驗,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追尋。這些教學改革和探索無論當初設計得多完美,在實踐中都有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效果不佳甚至是失敗都在所難免。為此,高校需要營造一種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濃鬱氛圍。在此基礎上,還要逐漸確立思政課新的考核評價制度,以鼓勵和調動廣大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然,還要引導各評價主體不能以教學改革的成敗論英雄,以保障那些勇於走出第一步、敢於進行創新實踐的思政課教師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新局面。

當前,國內國際形勢深刻變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伴隨而來的社會的功利化,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教學模式變革,自媒體等新興傳媒蓬勃而起對主流社會輿論生存發展空間的擠壓,「00後」學生因其特定時代而表現出不同以往的特有的個性、心理、思想特徵等,都是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得不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為此,高校思政課需要抓住時機,在不斷改革與創新中突破現有困境,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揮其在立德育人根本任務主幹渠道的作用,為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作者:李巧針,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2017年科研培育項目「網際網路+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CUC17A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九成大學生思政課上收穫多[EB/OL]. (2018-05-01)[2019-09-15].http://www.jyb.cn/zgjyb/201801/t20180120_938728.html. 

[2]習近平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講話文字實錄[EB/OL].(2018-06-02)[2019-11-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bmks200/index.htm. 

[3]李學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5):108.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對分課堂助力思政課教學改革
    對分課堂是一種立足於中國本土、吸納了古今中外優秀教學成果的教學新範式,是四元教學的實踐驗證。將對分課堂運用於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將有助於破解當前思政課面臨的困境,極大地助力新時代思政課建設。
  • 探索實踐「四化」教學模式 切實提升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
    》精神落地生根,全面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近年來,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堅持思政課是第一課、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第一學院、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政治素質是教師考核第一標準,深刻把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時代要求,紮實推進以「教師團隊結構化、授課內容融合化、教學環節模塊化、教學實踐體驗化」為主的「四化」思政課改革創新
  • 緊扣立德樹人 推動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就需要明大德,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守公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嚴私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張國清為遼寧省高校思政課教師作輔導報告
    11月9日上午,(遼寧)省高校思政課教師專題培訓班在省委黨校開班,省委書記張國清作輔導報告。張國清指出,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省委常委會專門作出安排,組織高校思政課教師定期接受高層次培訓並常態化制度化,旨在更加系統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堅定信仰、講出自信,擔負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
  • 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在南京舉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日前,由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聯盟和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100餘所院校的300多名思政課教師參加培訓。
  • 教育部長陳寶生:5方面推動新階段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跟教育小微一起來看——陳寶生:「十三五」時期學校思政課格局新了、師資壯了、教學好了、資源多了、影響大了陳寶生指出,「十三五」時期是學校思政課格局深刻變化、事業突飛猛進、成績可圈可點的五年,格局新了、師資壯了、教學好了、資源多了、影響大了,形成了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十萬高校教師努力講好思政課
  • 【陝西社科】緊扣立德樹人 推動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就需要明大德,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守公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嚴私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五邑大學承建的廣東高校思政課區域協同創新中心揭牌儀式暨書記...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先行試點工作方案》,加強區域內高校思政課建設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改革提質增效,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關於公布高校思政課區域協同創新中心名單的通知》精神,12月10日,廣東高校思政課區域協同創新中心(珠中江)在五邑大學揭牌成立。
  • 海澱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組」成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和市、區系列文件精神和相關工作部署,提升海澱區思政教學質量,促進海澱區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聯合高校和區域內中小學,成立海澱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組」,凝聚各方力量和資源,協同創新,探索新時代思政課有效實施的策略和路徑,破解新時代思政教學的挑戰和難題
  • 堅持黨的領導:以大歷史觀謀劃思政課建設實踐
    中辦國辦印發《意見》 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 2019年是思政課建設的重要年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注重頂層設計,針對思政課建設作出了系列決策與布署。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深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提供了具體指引。
  • 甘肅舉行大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朱羿)12月29-30日,甘肅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和省教育廳共同主辦,蘭州大學承辦的甘肅省大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研討會在蘭州舉行。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王嘉毅,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出席研討會並講話。
  • 高校思政課教師「同備一堂課」活動在人大舉辦
    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辦,「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北京市學校思政課教師「同備一堂課」活動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據了解,活動旨在充分發揮思政課的重要作用,及時將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轉化為生動課堂,幫助廣大教師上好新學期的線上思政課。
  • 「踐悟」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用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素材,能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進一步引導大學生理解和弘揚中國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激發擔當精神,堅定「四個自信」,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效果。科學闡釋偉大抗疫精神內涵,提升思政課引領力。
  • 聚焦丨陝西舉辦2020年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省級展示活動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全體思政課教師和部分專業課教師等8萬餘名師生通過網絡直播同上思政大課,將2020年陝西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主題活動推向高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深化開展陝西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主題活動,組織各高校開展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先行試點,設立思政課專項科研項目,臺帳式落實思政課教師配備
  • 【戰「疫」思政課】人民網:高校思政大課 講好戰「疫」故事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教育部多次專門研究,對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系統謀劃、統籌推動,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全力支持配合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 ...四入四創」育新人——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學改革案例實錄
    原標題:紅色資源「四入四創」育新人——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學改革案例實錄「學生在哪裡,思政教育就跟進到哪裡」。金秋10月,正是新生軍訓的時間,由思政部教師組成的「紅色故事宣講團」走入茵茵軍訓場,利用訓練休息時間講述紅色動人故事,師生同唱經典紅歌,集中開展宣講30餘次,累計受眾5000人次。
  • 《中國教育報》盧克平:辦好高校思政課的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刻闡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就新時代如何加強思政課教師素養、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提出要求、指明方向。筆者認為,以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為重要遵循,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以黨的堅強領導引領思政課政治方向,為思政課建設提供根本保證。
  • 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核心主題就是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我們要將這一思想深刻融入思政課教學目標設計、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改革、教師培養以及考核評價的全流程要素管理中,牽頭抓總的就是教學目標設計。
  • 江蘇高校思政課怎麼上?快get這裡找答案
    12月15日,2020年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現場推進會上,教育部宣布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標誌著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進入新階段。   江蘇近年來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效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作用,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思政課怎麼上?如何高質量發展?教育部給出了答案
    記者從昨天(15日)在北京召開的2020年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現場推進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思政課改革創新取得新成效新經驗。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思政課教師隊伍以年均14.4%的增速持續壯大,到今年11月已突破10萬,其中專職教師超過7萬,五年增幅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