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塵、祭灶、貼門神 江南「大戶人家」怎麼過年?

2021-02-07 東方網

原標題:現場| 掃塵、祭灶、貼門神,來看看江南「大戶人家」怎麼過年的

  這邊,書法家潑墨揮毫,市民們排著長隊等著領取春聯,孩子們心無旁騖地學寫「福」字。那邊,鑼鼓喧天,獅舞繡球、頂缸、柔術看得眾人連聲喝彩。剪紙、糖畫、面人、草編、豬年漫畫等民間手工藝攤前熙熙攘攘。1月26日,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喜氣洋洋,臨近春節,「知『住』常樂」——第十三屆海上年俗風情展又如約而至。展廳布置成了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式樣,圍繞衣食住行中的「住」,將過年掃塵、祭灶、貼春聯、剪窗花、守歲等傳統習俗娓娓道來。

開門見「福」

  江南民居中的「年」

  「住」與「家」總是息息相關。西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提到,「宀為屋也」「豕為豬也」,兩字合寫就成了「家」。圍繞「住」的主題,市群藝館一樓主展廳共分成七個空間,從住宅空間的視角展示發生於其中的年俗事件。二樓白相展廳則是豬年生肖展,內中有「家」字的演化、豬年生肖知識、郵票、成語、繪本以及相關衍生品等。

  走進一樓的「江南民居」,門廳上貼著門神、春聯;推開「家門」,屋內江南民居窗格上貼著剪紙窗花;再往前走,「廚房」的灶臺上擺放著除塵用的雞毛撣子,牆上貼著灶畫,寓意闢邪除災、迎祥納福;「中堂」的八仙桌已擺上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齊聚一堂,共度除夕,寄寓來年。出「門」後的兩側展廳裡,還擺放著財神爺,人們在正月初四祭拜財神,用震耳的鞭炮聲迎接財運的到來。到了「屋外的院落」裡,已是鬧元宵的時節,花燈已亮,只等人約黃昏後。

走進「江南民居」,灶臺牆上貼著灶畫,闢邪除災、迎祥納福。

  新春納福,「福」字的歷史約有三千年,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中國民間習俗中,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大大小小的「福」字。宋代《夢梁錄》有「貼春牌」的記載,指的便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可見貼「福」字歷史悠久。展廳灰牆上,有一處貼了九個福字,並且均是「御筆」,分別由唐太宗、康熙、乾隆等歷代帝王所書,賺足了眼球。

  「看到這個復原的場景,就想起了小時候,貼春聯、窗花,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都是年的味道。」展廳人來人往,75歲的徐阿姨忙著和廳堂裡的老物件合影,「過年最是熱鬧,永遠是大家最盼望的團圓時節。」

  44幅年畫說年俗

  年畫,作為傳統年俗的載體,承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同濟大學博士李文墨為展覽提供了44幅年畫藏品或複印件,他是一位城市規劃師,在歷史村鎮的田野調查中,對民間年畫產生了濃厚興趣,現收藏了四千餘張。此番展出的年畫藏品,產地以蘇州、南通、上海為主,是上海觀眾熟悉的年畫類型。

  根據空間和年俗內容,這些年畫被分別懸掛在「家」裡的不同位置。大門上的門神、祭灶的灶君、中堂守歲、迎財神、鬧元宵年畫,各有講究。一幅粉紅底的「小紅灶」灶神年畫,又稱「小灶王」,非常稀有,是清代道光年間的蘇州年畫。灶王爺頭頂華蓋上書「東廚司命」,衣服上有「福壽」二字,華蓋左右流蘇下垂各串兩枚「錢(全)幣」,取「福壽雙全」之意,長袍下方有五子,寓意「五子登科」。另外一幅「定福宮」年畫,清末民初流行於上海地區,定福宮是上海灶神的名稱。1894年的中堂石印彩繪年畫《麻姑》更是吸引了不少目光,這是以「麻姑獻壽」為內容的「獻酒圖」,麻姑是民間信仰的女神,為女性祝壽多獻麻姑像。畫上,她坐在一頭鹿上,手捧酒壺、酒杯和壽桃,作者張志瀛是活躍於上海的知名畫家。「傳統上,根據不同的家宅空間會選擇不同的年畫。比如狀元遊街圖,通常貼在書房,取望子成龍之意;『張仙射狗』門對是為了驅邪,保佑小孩健康成長;『金雞報曉』年畫則寄託了六畜興旺的企盼。」李文墨說。

民間收藏家收藏的紅包、年畫、酒具等與年俗相關的老物件,將過年習俗普及給廣大市民。

  展廳中,還有不少民間收藏家的藏品,酒具、文房四寶、微型家具,都與年俗有關。現場還展出了由民間收藏家張文祥收藏的民國初年的紅包。紅包大小不一,略微有點褪色,其上印著「新春愉快」「恭賀新禧」等字樣,且每個紅包上都有一幅精心印製的圖案。「民國初年,造紙業不發達,都是虧本在造紙;後來慢慢隨著造紙業興盛,加上紙幣的發行,用紅包的習俗才慢慢普及開來。」張文祥說。

  牆上的展板圖文則將過年習俗、年慶典故、年慶活動、祭灶禮儀、剪紙文化、年畫文化等融入江南傳統民居建築的介紹之中,讓傳統的記憶永不消逝。

「點鞭炮」、「掛燈籠」,文明過年的儀式感傳承下一代。

  文化活動春節不停歇

  海上年俗風情展已連續舉辦至第十三屆,每年從小年前後延續至元宵節,幾乎跨越了中國人過年習俗的每一個時間節點。

  過年期間,市民們除了觀展,還可以參加一系列的活動。1月27日,「海派年俗講座:趣說對聯」「木逢春——雕版印刷技藝」兩場講座帶領觀眾提前熟悉年俗。28日,一樓展廳地面上將別出心裁地印上以年俗展主題命名的中式「大富翁」遊戲,邀請青少年邊遊戲邊學知識。從農曆年初二到初五,新春音樂會、「樂侃迎新春輝煥迎新年」九樂堂新春專場曲藝演出、歡樂皮影戲、富貴嫂談談滑稽戲源等系列節目輪番上陣,陪伴市民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到2月16日,一場元宵主題市集將成為春節系列活動的重頭戲。

許久不見的手工翻花是一代人的記憶。

  本屆海上年俗風情展另設分會場,1月29日至2月24日,「絲路壁畫藝術展」將在上海三山會館展出。壁畫藝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繪畫承載形式,其發展演變貫穿歷史長河。而壁畫中有很多形象與年畫具有相似性。展覽選取與年俗有關的壁畫,如四大天王門神形象壁畫、關公像等,與此次年俗展遙相呼應。

相關焦點

  • 節氣|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準備過年
    小時候一吃到糖瓜就知道離過年的日子不遠了。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我國北方稱為「小年」。「小年」是古代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日子,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糖瓜祭灶」標誌著全世界華人家庭都在為正式過年積極籌備。「小年」最主要的活動是掃年和祭灶。在「小年」這一天,老年間兒民間有送灶等習俗。
  • 連雲港地區過年習俗
    雖然「過年」有一定之規,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還有是差異的。象連雲港地區,一般通常從臘月二十四日祭灶開始作準備,正月初一進入高潮,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過小年」。故民諺有雲「賠不盡的閨女,過不盡的年」;又雲「沒有忙不完的年,也沒有過不去的年」。本地忙年,先從「祭灶」開始,在精神、物質兩方面緊張地為過年作籌備,叫「忙年」。
  • 過年貼門神的傳說
    春節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貼門神,喜氣洋洋過新年。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欣賞關於貼門神的傳說是這樣的。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後,勤政愛民,國泰民安,老百姓都生活的很幸福。但是李世民卻有一個苦惱,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心緒不寧,夜做惡夢,御醫看了也看不出有什麼病,國師也說不出是什麼原因,大家都為唐太宗的情況感到憂心,唐太宗自己休息不好,再加上心情不好,身體每況愈下。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丞相魏徵就向唐太宗建議,一是要天下百姓過年時貼春聯放煙花爆竹歡慶新年,二是請秦瓊大元帥為李世民門前站立守衛。
  • 春聯一般在什麼時候貼?關於春節貼春聯的來源介紹
    馬上到新年了,人們會有一系列的準備活動,如祭灶、掃塵、置辦年貨以及掛燈籠、貼春聯、窗花等。貼上春聯和掛上燈籠就增添了幾絲過年的氣氛。那麼,春聯一般在什麼時候貼呢?一起來看看吧!春聯什麼時候貼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其和、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一起統稱為「年紅」。在春節期間,貼年紅也是很重要的過年習俗之一。一般來說,家家戶戶「貼年紅」是在農曆臘月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在門窗上貼上年紅,不僅可以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還表示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望。
  • 青島傳統年俗你都知道嗎:貼門神 祭祖 逛廟會
    說起年俗簡化,青島文史專家魯海說,「在以前祭灶很隆重。這一天得先將舊的灶神像取下燒掉,然後『請』回一張新灶王像,供奉『糖瓜』黏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多說好話。」如今,祭灶在市區已絕跡,但「糖瓜」流傳了下來。「就是麥芽糖,現在做成長條形,也不是用來祭祀了。」    隨著祭灶的消失,小年之後的「忙年」也和以前大不同。
  • 祭灶 送神 迎新年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一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典禮。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歡迎過年的準備。
  • 柬埔寨,和本地人一起「祭灶過小年」
    Via:泛亞生活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過小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更多的人稱之為「祭灶日」,是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 「糖瓜祭灶」,小年的典故
    民俗專家表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日子,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糖瓜祭灶」標誌著所有家庭都正式準備過年了。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灶神俗稱灶王爺、灶公、司命,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中特別崇拜的神靈。今天和你聊聊「糖瓜祭灶」的典故。
  • 每逢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祭灶忙
    臘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視為過年的開端,祭灶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面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麻糖,以求灶神祈福、全家來年平安。 何為小年夜? 小年夜,中國傳統節日,即傳統的祀灶日。
  • 過年貼門神,你知道從哪裡請的門神最靈驗?竟然是在山西這個小村
    中國人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貼門神,門神一貼,過年的氣氛立刻就濃了!門神哪裡請?年貨市場隨便買兩張怎麼行?山西一個千年古村——介休張壁古堡,擁有最靈驗的門神!一起來看看!張壁古堡有何來頭?張壁的門神是誰?為什麼從張壁請的門神最靈驗?張壁的門神和中國人的門神一樣,也是秦瓊和尉遲恭,但為什麼要說張壁的門神最靈驗呢,這還得從紅臉門神尉遲恭說起。隋末唐初,劉武周手下大將尉遲恭鎮守介休,並將張壁作為囤糧所。
  • 過年門神少不了,種類也不少,你家貼的是哪種門神呢?
    過年期間,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少不了兩樣東西,一個是春聯,一個是門神,當然由於中國的民族眾多,因此各地的習俗不同,但是絕大多數地區不是貼春聯,就是貼門神,這反映了人們對於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待。門神都有哪些神仙?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在我們的記憶中,過年的習俗都有哪些?一、什麼是小年「小年」是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貼門神與貼春聯是怎麼來的
    中國人貼春聯、貼門神習俗歷史悠久,是不可或缺一種習俗。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這種習俗既展現了高貴典雅的書畫詩詞藝術,又彰顯節日喜慶吉祥的人文習俗。那麼你知道是怎麼來的?一、貼門神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
  • 貼門神是過年習俗,閬中門神不僅獨具特色,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圖片來源網絡門神,是指按舊俗貼於門上的神像。俗謂能驅鬼避邪,保障家庭平安。閬中門神自是與他處有所不同。貼門神, 是閬中人過年的又一習俗,閬中門神不僅獨具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閬中人認為,門神一到家,一年四季就平安快樂、財運大發。臘月二十四一過,家家戶戶都貼門神,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漫步古城大街小巷,映人眼帘的是素雅的灰瓦牆間,每家大門上都貼上了色彩喜慶的門神畫。威武雄壯的門神保衛著市民和平安詳的生活,增加了喜悅和希冀。
  • 【老傳統】過年了,七都人這三件事你做了嗎?
    但聽說比較傳統的人家農曆二十四會敬灶王爺,七都用麥芽糖、炒米糖和糖餅等食品祭灶。讓我們一起溫故一下七都的地道年俗吧!早在宋朝,就有臘月廿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廿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廿三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一下工作情況。為了節省開支,建立和諧社會,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
  • 宋朝人是怎麼過年的,都有哪些習俗?看完真想穿越回去體驗一把
    不過,一開始的過年並沒有固定的時間。直到漢武帝修訂《太初曆》以後,才把正月定為一年伊始。到了宋朝時期,經濟發展空前繁榮,春節的習俗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那麼宋朝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呢?一起來看看吧。圖片:宋朝時期的集市劇照一、起源關於年的起源,民間自古就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年」是一種怪獸,每到除夕之夜便會出來作亂。
  • 今古齊觀 | 《門神》:除夕貼門神,禱平安,納祥福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中國傳統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根據我國傳統民間習俗,人們將門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害、衛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等,表達對安康幸福的嚮往與追求。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其中貼門神也有不少講究,今天就一起來看看貼門神的「正確打開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