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孫文敏
原創丨教培校長參考
達內教育正在經歷最為殘酷和慘痛的「成人禮」。
2018年初,達內市值高達10億美金。但在此之後,像被詛咒了一般般,一路狂跌。近兩年,達內市值多次跌破1億美金。
今年8月,達內發布上半年財報,營收6.3億元,淨虧損6.12億元。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將是達內連續第四年虧損。
從「中國IT教育第一股」、「雙師模式先行者」、「首創培訓貸」,到「退市危局」、「投訴高企」、「財務造假門」、「轉型少兒編程之殤」……
這家職業教育龍頭企業,用18年的歷程,講述了商業的光與暗。
01
達內教育的多個「第一」
千禧年初,政策紅利下的大學擴招,伴隨的是一批即將進入就業市場卻又迷茫的年輕一代。
2002年,「IT男」韓少雲結束了在亞信15年的職業生涯。蝸居北京中關村國家孵化園,聯合他6個人的團隊,創辦了達內。
「我看到了這個市場需求,但是行業老大並沒有去做。他們在做的方向不是我想做的。這也為我創造了好的條件。」
彼時,IT市場初具規模,北大青鳥做得風聲水起。不同與北大青鳥定位「高考落榜生」,達內把目光投向了大學生。
大學擴招、國內大學IT教育和市場脫節、市場對高學歷碼農存在剛需,聚合效應下,讓達內的開局就很順利。
第一年招到了500人,營收500萬。
開創式的教學模式和商業模式,很快,達內就得到了資本的青睞。
2003年,達內一舉拿下了IDG 50萬美元的投資。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筆風險投資。
緊接著,達內加速擴張,在上海、廣州建立分校。2005年,達內下沉二線,想把學校開到南京、杭州,結果發現師資供給成了掣肘。
為了突破這一難題,達內創新研發了行業首個O2O遠程教學模式。也是在這一創新舉措下,O2O成為了達內業務規模增長的引擎。
「從2006年開始,我們發現達內的60%的學生來自農村,或不富裕的家庭,當時學費是13800,並不低,我們就提出先付3800,剩下的找到工作後每月還1000。」
再一次,達內又有了行業首創。「先上課、後付費」應運而生。
這是日後「培訓貸」的前身。尤其在成人培訓領域掀起了效仿熱潮。更重要的,這種模式,也在短期加速了達內教育業務規模增長。當然,也埋下了禍根。用韓少雲的話「這是一次戰略性失誤。」
2008年金融危機,行業紛紛陷入低迷,北大青鳥折戟IPO。達內卻逆勢而上,拿到第二輪投資,順利存活。
2011年,第二次行業浪潮而至。技術領域的發展,催生了大量的IT人才缺口。
市場過熱,資本蜂擁而至。這一年,高盛2000萬美元注資達內。
「只有我們站在紐交所揮槌的那一刻,他們才會真正的看到你,認可你,尊重你!」《中國合伙人》說出了很多企業想要上市的心聲。
2014年,狂飆猛進的達內,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並成為2014年首家中概股上市的企業。
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銳不可當。
上市後的達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穩居IT培訓行業第一的位置。
但,在商業世界中,沒有永遠的必然。
02
少兒編程能拯救達內麼?
2015年,韓少雲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押注少兒編程賽道。
「IT職業培訓的行業市場規模很小,我做到了行業的第一名,也只做到了20多億的規模」。韓少雲看得很清楚。
他的性格因子中,聰明,低調,務實。韓少雲一手帶大的達內必然受這些因子的影響。
儘管,彼時的達內依舊處於穩步增長。但宏觀環境下,天開始變臉了。IT第一人韓少雲也敏銳地覺察到了這種變化。
IT培訓市場在經歷了狂熱野蠻的階段後,在代價中慢慢回歸理性。網際網路環境也開始發生天翻地覆地變化。
一方面,O2O火爆下的IT培訓行業,供應了大批的網際網路人才。但市場供過於求,學員就業難的局面出現。另一方面,IT行業亂象叢生。機構之間不良競爭加劇。惡意搶奪資源,、惡意投放、虛假招生、現金貸受騙等,讓行業出現了信任危機。隨後,國家介入,對於「培訓貸」開始監管管理。
多種因素下,IT培訓行業大換血,要麼倒閉,要麼跑路。數據顯示,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有1/3的職業教培機構關門。達內也關掉了40家的教學中心。
同時,宏觀風向也出現了大變革。大數據,人工智慧興起。IT前沿陣地從安卓、IOS培訓開始轉移。整個市場規模也開始變化。成人IT培訓進入平緩期。2018年,IT職業教育的市場規模下降達5%。
此外,IT職業培訓自帶硬傷。獲客成本高、剛畢業的大學生支付能力弱、學習周期短、服務環節重等。
轉型進入新市場,對達內而然,未嘗不是一種新的機會。2015年,達內開始投入做少兒編程教育。成人IT培訓+少兒IT教育雙軌並舉。
「達內公司未來的業務模式可能就變成了成人的IT教育加上少兒的IT教育並舉的這樣一個業務模式,我們的主方向還沒有偏向,還是以IT教育為主,只是把我們的學生人群向下延伸了,以前都是18歲以上,現在8-18歲以下的人群也是我們的客戶。」
彼時,少兒編程在市面上只有寥寥幾家。在國內,這個名詞更是鮮有所聞。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中小學階段推廣編程教育。《2017-2023年中國少兒編程市場分析預測研究報告》中指出,國內少兒編程滲透率僅為0.96%,預計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百億左右。
隨即,少兒編程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新興賽道。僅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資本投資額度達到了10億美元。
事實也再次證明了,韓少雲預見性正確。押注少兒編程賽道有一定的前瞻性。
但正如歷史上的每一次變革,必將伴隨一定的陣痛,或長或短。
03
轉型之殤,多事之秋
「上月任務沒完成,本月也應996。」
「當天任務完不成不下班,當周任務完不成就不休周末!」
韓少雲急了。
2019年,一封韓少雲向全體員工發布公開信被曝出,引起業界譁然。
信中,韓下了生死狀,提出「630」戰略,即在2019年6月30日之前要實現扭虧為盈。所有員工薪資被鎖定,解鎖日期待定。
3年的連續虧損,不得不讓達內緊張起來。
2017年,達內營收17.54億,淨虧損14.7萬;2018年,達內營收20.85億,淨虧損5.92億;2019年,達內營收20.51億,淨虧損10.39億。
股價經歷了多次暴跌,市值縮水達90%。2020年,市值更是多次跌破1億美金。
「短痛是為了不長痛」。達內正在承受轉型之痛。
從押注少兒編程賽道,達內核心的成人業務在逐步轉移,童程童美成為達內重心投入的業務。
砸錢大規模擴張少兒編程的同時,成人業務成為了「少兒業務」的現金奶牛,一方面成人為少兒輸血,另一位方面成人業務也為童程童美輸送師資。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快速擴張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投入。新場地、設備、營銷等費用,成為達內淨利潤虧損的主因之一。
2018年營收20.85億,虧損5.92億。這一年,新增了117家童程童美直營校區,其中收購了湖南湖北最大的青少兒機器人培訓機構「好小子」。有26家直營校和30家加盟校,僅2年時間,童程童美學習中心達到了148家校區,分布在全國53個城市。
2019年底,財報披露童程童美共計有217家學習中心,較2018年新增了69家新學習中心。
成人業務在剝離,少兒業務不斷加碼。
2018年,童程童美淨營收1.7億,線上課程、線下課程的收入佔比分別為6.7%和93.3%。
2019年,童程童美淨營收5.24億,佔達內科技總營收的25.6%,同比增長208.5%。
但,童程童美是否一直是正向營收?未見披露。
在2019年底一次論壇上,韓少雲曾對媒體表示「K12要想盈利需要時間,童程童美可能也還需要幾年時間盈利。今年肯定還會虧損,明年有可能會盈利。」
可以說明的是,押注少兒編程的轉型之痛,短期之內,是達內不得不面對的。
此外,2019年少兒編程賽道發生了多次大事件。頭部機構妙小程倒閉、西瓜創客被爆大裁員。小碼王、核桃編程迅速崛起,競爭日趨激烈。
這一年的10月29日,達內收到了納斯達克通知,陷入退市危局。
04
黑色颶風,深陷泥潭
2020年,更好了嗎?
黑天鵝來臨,培訓行業陷入寒冬。IT培訓行業兄弟連率先宣布破產。
8月,達內發布了2020財年報告,淨營收6.27億元,同比下降29%。淨虧損6.13億。
但,數字背後似乎閃現了微光。
財報上,截止截至6月30日,達內科技遞延收入達19.88億元,相較2019年底的15.86億元,上半年增長25.3%。達內科技將其原因歸結於少兒編程業務「童程童美」的穩步增長。
微光下,裹挾著的是黑色颶風。達內在光與暗中,交替前行。
退市危局,財務造假風波,一度將這個老牌上市公司推到了風口浪尖。
2020年,達內被爆高管刷單,年報延遲、管理層動蕩等。多重壓力下,達內於6月份公布了2019年年報。報告顯示在2014-2018財年,5年時間達內財務累計虛報約9億元。
達內將這背後的「惡之果」歸因於「先就業,再付費」的模式。
早在2019年那份內部公開信上,韓少雲就承認了自己這次的戰略性失誤。
信中他提到「過去兩年,我曾犯了一些戰略錯誤,導致目前產生了大量壞帳的問題,使得公司產生了很大的運營負擔。去年,達內考慮對社招執行基於現金的考核方案,但最終並未實行。如果當初執行,目前遺留下來的壞帳將會大大降低,這將極大地降低達內的運營成本。」
「先就業、再付款」造成了有「賒帳」和「壞帳」,為財務埋下了隱患。
同時,作為培訓界「培訓貸」的鼻祖,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達內收益於這種模式,吃了一波招生紅利。但這種模式也深受市場質疑。甚至讓達內一度陷入了口碑危局中。
2017年聚投訴數據顯示,達內教育集團投訴事件達870件,多於「培訓貸」退班退費難有關。
2018年聚投訴年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是尚德機構,達到2442件投訴事件,達內排名第二。
同時,網絡檢索「達內」,出現的名詞多與負面有關。
退市危局、虧損泥沼、口碑危局、轉型之殤。
等待達內的還有什麼?2020之後會更好嗎?
註:本文為教培校長參考原創,作者孫文敏。《教培校長參考》是教培行業最受歡迎的知識型媒體。宗旨是:讓教培校長不再孤獨,讓教培行業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