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是在夾縫中生存的一個人呢?

2020-12-26 一個心理諮詢師

「現實世界是有療愈性的」最近兩年武老師常常在文章中使用這句話,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是來自於他對一些問題很嚴重的來訪者的觀察。這些來訪者,他們通常看上去非常簡單,但同時他們是封閉的。

有的來訪者,他們可以看到自己內在有非常黑暗可怕的想像,而有的來訪者,意識不到這種內在,但隨著諮詢的深入,這份可怕黑暗的想像會呈現出來。

對這些來訪者而言,現實世界的美好程度,要遠遠多於他們的內在,所以當他們逐漸走出來後會發現,現實世界是有療愈性的,他們變得更好了。

其次,「現實世界是由療愈性的」這句話還來自於理論。每個人都需要把自體的生命力,展現在與客體的關係中,只有這樣,生命裡才會被馴服。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進入現實世界,真實地呈現自己,並與各種存在去碰撞,這樣雖然會顯得非常複雜,但卻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

第三,在精神分析看來,人的發展是需要經歷這樣的階段:

最初每個嬰兒都活在孤獨的幻想世界中,然後進入媽媽或其他撫養者構建的過渡世界,在這個過渡世界中,初步走出自己幻想世界,整個家庭都像是一個過渡世界,孩子在這個世界中學習如何展開自體,並與客體相處,最終孩子進入到現實世界。

第四,在武老師看來,即便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社會化過程,非常好地進入現實世界,這個過程並未結束。

按照英雄之旅的概念,整個家庭和社會構成的現實世界,都可以理解為過渡世界,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中不斷學習,最終發現,自己的內在想像和外部現實,竟然是一回事,由此證悟到合一。

這部分聊聊這個過程。調查:你在什麼時候發現過,更深地融入社會讓你變得更好?

我在學經濟學的時候發現: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是在選擇和比較,從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在不斷的博弈中,社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然後就是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投入,提升自己的技能,不斷的成長。越投入我越發現,我在變得更好。

分享魯米的兩段詩,第一段:

渴望是神秘的核心渴望本身就可以療愈忍受痛苦,這是唯一的法則

第二段:

你必須訓練自己的願望,如果你想要什麼就先奉獻什麼,

武老師認為,這真是妙不可言的兩段詩,這的確是一個人的內在想像與外部現實之間的根本規律。

三重世界

先講個故事,前文講到的那位超級宅男,他平時是嚴重的討好型人格,但在高中勞動周期間,突然獲得了「完美七天」的體驗。

那七天他完全遵從自己的感覺,做事無往不利,而且他並沒有變成一個壞人。

到了第八天,也就是勞動周結束的這一天,他上課時有了特別的體驗,覺得老師在黑板上寫字時,那些字一個個都非常大,還閃著光,每個字不僅僅是寫在黑板上,也直接進入到他心裡。

如果照這樣下去,他覺得自己門門課都可以考滿分。

中午的時候,他女朋友過來找他。如果完全遵從自己的感覺的話,他不想出去。

可他想到女朋友是,從城市另一頭的中學來到他的中學,他不出去的話,就太不近人情了,於是決定還是出去見女友,這個決定一做,他就覺得那份完美感有了損壞,從一百分跌到了七十分。

接下來發生了一件很深刻的事。當時女友站在一個十字路口的路邊,他看到女友的那一刻立即特別開心,他想跑過去,可就在拔腿要跑的那一刻。

突然間有一種巨大的恐懼感襲來,他全身瑟瑟發抖,瞬間汗如雨下,特別是小腿,一剎那間就溼透了。

並且,從此以後就遺留下了這個問題,常常突然有一股恐懼感襲來,然後瑟瑟發抖,小腿會瞬間流汗。

這一下,這個男孩的完美感已經蕩然無存了,在此之後,他踏上了心理諮詢的道路。當找到武老師時,他已經諮詢過十多位心理諮詢師了。

他給武老師的說法是,那七天感覺就像是在天堂一樣,對比之下他才發現自己平時就像在地獄裡。

如果從沒體驗過天堂的感覺,那他也就習慣了在地獄裡的感覺而不自知。可體驗過天堂的感覺後,再次處於地獄裡,他非常不甘,於是做了各種努力,想再次回到天堂裡。

他找武老師做了兩年諮詢後,不再待在地獄裡,但也沒有回到天堂,而是基本上活在60分的狀態裡。

在他們的諮詢中,有過多次探討從70分跌到負分的那一瞬間,也就是他奔向女友的時候,他的內在發生了什麼。

在一次半自我催眠的狀態下,他腦海裡有一個意象,他在那個十字路口奔向女友,充滿幸福感,但突然間一隻巨大的手,攥住了他的腳踝,把他一直拉向一個墳墓。

有了這個畫面之後,他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那隻巨大的手,就是媽媽的手。

他一直和媽媽處於嚴重的共生狀態,雖然他有父親,父親也是宅男總在家裡,但媽媽總是說,除了你這個兒子,我什麼都沒有,你是我的唯一。

我們講過,只有嬰兒在6個月前的共生狀態才叫正常共生,此後的共生都是病態共生。

正常共生時,共生是嬰兒的需求,因為嬰兒太脆弱了,不共生就活不下去;病態共生中,常常是大人想和孩子共生在一起,而孩子其實是想脫離共生,走向外部世界的。

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講,可以說嬰兒本來處於孤獨的想像世界,他和媽媽構建的世界是過渡世界,整個家庭也可以視為過渡世界,而廣闊的社會,則是現實世界。

這就是,這部分講的三重事件。這位男士在十字路口發生的這一事件,就暗含著這三重世界。

他奔向女友的動力,是想奔向開闊的外部世界;而媽媽的手把他拉回墳墓中,這個墳墓象徵著的共生世界,就是過渡世界。

在一定意義上,這個想像是真實的,媽媽的確想和他共生,但在相當程度上,這裡面包含著嬰兒式的感知,所以也包含嬰兒的孤獨想像。

為什麼說嬰兒的孤獨想像呢?

這裡要說說共生關係的一大特點:共生關係是共享一個自我,所以不管誰離開誰,共生關係的破裂,都意味著這個共享自我的死亡。

這個時候,活在共生關係中的人,會產生死亡焦慮,而嬰兒會覺得,我如果離開你,你就會死,因此你會恨我,想殺了我;同樣如果我想離開你,我也得殺了你,不然你不會讓我離開你。

雖然共生關係有這樣的特點,但對於成年的媽媽而言,到不了這麼極端的地步,可是在嬰兒的感知裡,這裡的死能量會非常極致。

這位男士的想像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媽媽把他拉到墳墓時,是抓著他的腳踝。

這讓武老師想起古希臘神話中的「阿克琉斯的腳後跟」,指的是再強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軟肋。由此看來,阿克琉斯的真正破綻是,他還活在媽媽的懷抱裡。

這個故事,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武老師對這個故事的描繪,以及平時的文字,可能會讓一些朋友覺得,他好像在批評乃至否定媽媽這個角色似的。

當然絕對不是這樣的,他只是想細緻地描繪人性是如何運作的。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奔向開闊的現實世界的動力,被媽媽的共生渴望限制住時,會覺得媽媽們這樣很不好。

但是,任何進入到過渡世界的人,都應該因此對媽媽有所感激,因為媽媽把自己從孤獨的想像世界中拉了出來。

而隨後的孩子走向開闊現實世界的動力,本來主要就是父親該幹的事情,而媽媽是來配合父親幫助孩子完成這個工作。

畢竟,母性指向融合和親密,而父性指向分離與秩序。這是天性。

再講一個故事,你就會明白,如果母親沒有把孩子從孤獨的想像世界給拉出來,那會如何。

武老師的一位問題最嚴重的來訪者,是個女生,她有一段很精彩的描繪。

她說,每個人都有三重世界,一重是量子世界,每個人最初都活在那裡;一從是經典世界,也就是現實世界;還有一種是中間地帶。

她說,她被卡在了中間地帶,不願意回到最初世界,也不能進入經典世界,因為靠她自己的努力進入不了經典世界。

要進入經典世界,就必須有一個人在那對她張開手臂說:歡迎!可是沒有這樣一個人,結果她無數次想從中間地帶往經典世界裡跳躍,可都失敗了。

她的這段描述,讓武老師覺得非常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只是她所說的「歡迎」,不是一次兩次努力能夠完成的,這個過程需要一個人穩定地、多次地甚至無數次地說「歡迎」,才能把她從孤獨的想像世界帶出來,非常不容易。

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在嬰兒時期這是最容易完成的,因為嬰兒雖然活在嚴重的全能自戀中,但嬰兒的需求無非是吃喝拉撒睡玩,這都是養育者能滿足的。

養育者一次次滿足嬰兒的這些需求時,也是在和嬰兒建立關係。同時無論養育著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滿足嬰兒的所有需求,嬰兒會遭遇很多挫折。

這些滿足和挫折結合在一起,讓嬰兒發現一方面世界不是他的一部分,不會百分百地滿足他的一切;

同時世界也不是一個「魔鬼」,故意和他對著幹,什麼都不滿足他,世界和他是分開的,同時他們又有非常微妙的聯繫。

當有這種感覺時,嬰兒就覺得這是一個基本可以接受的世界,由此從孤獨想像世界進入了過渡世界。

剛剛說的這個過程中的挫折,被心理學家科胡特成為「恰恰好的挫折」,也被稱為「恰到好處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

這個術語更多指的是「非創傷性的挫折」,也就是挫折的強度,不至於大到被情緒壓垮,可以處理的挫折會引發成長。

科胡特認為,精神分析的治癒「藉助的是心理結構的構建」,而心理結構的是「通過恰到好處的挫折和隨著恰到好處的挫折而來的結果建立的」。

科胡特將「恰到好處的挫折」看做是創傷轉變內化過程的核心,而創傷內化則被他看作是分析治癒過程的本質。

關於「恰到好處的挫折」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部分,首先是針對不被滿足的理解與解析,其次是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

科胡特認為「恰到好處的挫折」是很重要的。當嬰兒基本被滿足,同時又有恰到好處的挫折,就可以和外部世界特別是養育者有連接,又有邊界,同時還不會讓他的自體瓦解。

這並不容易發生,其實每個基本還行的人,哪怕像案例中嚴重的宅男,之所以沒有陷在孤獨的想像世界中,還是因為媽媽或其他養育者把自己帶了出來,而這其實需要無數次努力。

同時,每個人也需要意識到,我們不能停留在原生家庭的過渡世界中,而要有意識地努力進入到現實世界,這一點,下次繼續討探討。

總結

1.嬰兒本來處於孤獨的想像世界,他和媽媽構建的時間是過渡世界,整個家庭都可以視為過渡世界,而廣闊的社會則是現實世界,這是三重世界。

2.共生關係是共享一個自我,不管誰離開誰,共生關係的破裂都意味著這個共享自我的死亡,這是活在共生關係中的人會產生死亡焦慮。

3.從孤獨想像世界進入過渡世界,在嬰兒時是最容易完成的。養育者一次次滿足嬰兒的吃喝拉撒睡玩這些需求,也是在和嬰兒建立關係。

同時無論養育著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滿足嬰兒的所有需求,嬰兒會遭遇挫折。

4.當嬰兒基本被滿足,又有「恰到好處的挫折」,嬰兒就既可以和外部世界,特別是養育者有連接,又有邊界,同時又不會自體瓦解。

養育著把嬰兒從孤獨的想像世界拉出來,這並不容易發生,需要無數次努力。

思考

在學心理學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孤獨的想像世界,但我始終沒有發現這一點,學到心理學之後才發現。為什麼會生活在孤獨的想像世界呢?

可能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封閉了自己。在外界感受到了太多的挫折和挫敗感,為了防止自我崩潰,於是關閉自己,不再和這個世界溝通。

也就是我在某種程度上,類似那個宅男。關閉了自己的感覺和體驗,看不見別人的同時,也看不見自己。

然後就這樣沒有感覺地活著,所以我看到那句「我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真正地活過」的時候,才會有那麼強的心靈震撼。

也就是,那個時候,我沒有學會把死能量轉化成正能量,還沒有真正地認識到複雜。祝福自己:願我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願我有一個被愛照亮的生命。

對於「恰到好處的挫折」,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部分,首先是針對不被滿足的理解與解析,情緒源自有需要沒有被滿足,那是什麼需要?怎麼滿足?能解答這兩個問題,事情基本都解決了。

其次是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無論成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都需要和真實的世界去碰撞,需要觀世界,才能有世界觀。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相關焦點

  • 在城市裡尋找夾縫中生存的野草,你處在哪個等級?
    這首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描寫了草的生命力之頑強。同時,也是我們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城市中生活的工薪階層,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為養家餬口,為還房貸,為撫養子女,為贍養老人。為了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他們就是一顆頑強的小草,奔波在自己的城市。
  • 天道自強法則:在夾縫中求生存
    天道法則在短視頻直播行業的應用創作夾縫中求生存,天道》中丁元英的人設定位為:曾經考入清華大學,留學柏林洪堡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就職於柏林H.N.S國際金融投資公司;曾經就職於柏林《世界經濟周刊》,辭職後回北京創辦個人私募基金,掌控上百億資金
  • 曾經炙手可熱歸國四子事業都在走下坡路,該如何在夾縫中生存?
    近幾年國內娛樂圈因為一部電視劇或者電影爆火的太多,如肖戰、王一博、李現、蔡徐坤等,憑藉著作品一躍成為頂流,之前火爆的頂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畢竟娛樂圈資源就那麼多,少一點是一點,流量明星們該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有多少會喜歡當初那些風頭無限的歸國四子呢?
  • 好一篇初中生作文,成功讓我感受到了,什麼叫「夾縫中求生存」
    但是下面這一篇初中生作文,卻成功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氣息,以及什麼叫「夾縫中求生存」。那麼,這篇初中生作文到底都寫了些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鑑賞吧!首先,我先來交代一下這篇初中生作文產生的背景。寫下這篇初中生作文的學生,是一名初三學生。他們學校是寄宿制學校,有一個年級的學生五點起床,十點回寢室,一天時間基本都在教室。
  • 四月初,夾縫中求生存,如沙漠裡的一朵花,3星座人生越來越圓滿
    尤其是當你不夠堅強的時候,有人會欺負你,壓榨你,生活會給你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因此,有句話說得好,當你最虛弱的時候,你會遭受更多的委屈。然而,世界是相對公平的。如果你忍受這些委屈,你的能力和心靈會變得越來越強大。讓我們來看看四月初,夾縫中求生存,如沙漠裡的一朵花,3星座人生越來越圓滿。
  • 在夾縫中生存的「豪宅」,最寬處僅1.2米,內部裝修卻驚豔眾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房價也越來越高,所以人們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今天小編就給介紹一棟罕見的「豪宅」 面積很小,但裝修絕對讓你意想不到。這棟「豪宅」位于波蘭華沙,面積只有5平方米,寬也就1.2米。
  • 石縫裡長了一個西瓜,真的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啊!
    我們的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奇奇怪怪的事情,就像那句話說得那樣,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件很奇葩的事情,怎麼回事呢?然後,李大爺就準備把這個西瓜摘下來,帶回家,然後他就開始動手,本來以為會很好摘的,但李大爺嘗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他也是很鬱悶。李大爺仔細看了看,原來這個西瓜的藤蔓是長在石頭縫裡的,李大爺看到這種情況,也是很激動的,真的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啊,李大爺看到這種情形,就決定不摘西瓜了,就離開了。
  • 夾縫中生存的果農,兩頭難
    所以,今年全伐了,你不要,我也不要。 問:那種什麼品種? 果農:維納斯黃金。 問:咱們這兒種維納斯黃金蘋果的不多,那你的渠道怎麼辦。 果農:市場有收的,85#以上的蘋果8元一斤,不過要扒袋子。 問:樹苗買好了? 果農:我自己育的苗。在集上買的海棠砧木,然後再去熟悉的人那裡剪的芽,自己嫁接的。
  • 風險疊加下我們如何在夾縫中生存
    所以,各大銀行也是各顯神通,絞盡腦汁來吸收存款,比如過去的保本理財產品,近年來火爆的結構性存款、靠檔計息存款產品、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等等。應對股價下跌 南極電商擬不超7億回購股份南極電商(002127)(002127)5日晚間公告,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回購公司部分股份,用於後續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
  • 白鹿原田小娥:為救黑娃委身鹿子霖,夾縫中生存,她活得耐人尋味
    如果黑娃不鬧農協,她們會平靜的廝守一生,即便吃糠咽菜也是幸福的。如果黑娃不扔下她一個人逃走,讓她失去靠山,她不會對身邊的男權社會妥協,鹿子霖也沒有趁火打劫,設計利誘她的機會。委身於鹿子霖,起初是為了能救黑娃,到後來卻成了她生存下去的手段。
  • 春秋史話:鄭國是如何在秦、晉、楚大國夾縫中生存的?
    這些諸侯國或部族,除燕國偏處燕山山脈外,日子都非常艱難,它們在北方大國秦、晉、齊和南方大國楚的夾縫中,乃至在鄭、衛、曹、蔡等小國中求生存。但是,這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諸侯國或者部族雖然各有各的問題,卻也有各自存在的道理。它們有自己的文化認同,有捍衛自己國家和部族生存的智慧和勇氣。鄭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周平王東遷之後,鄭國一度十分蠻橫,幹出了搶割麥子、箭傷周王的事情。
  • 團頭何九叔:小人物要如何才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更具有現實啟示意義的是,這些小人物往往更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芸芸眾生,能給我們更接近現實生活的有益啟示。比如《水滸傳》中的團頭何九叔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團頭何九叔好難啊!他莫名其妙被卷進了麻煩之中:西門慶和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蓮勾搭成奸,兩人合謀毒死武大郎,西門慶卻要何九叔來負責安排武大郎的入殮和火化事宜。
  • 在夾縫中生存的「豪宅」,最寬處僅1.2米,內部設施齊全驚豔眾人
    在夾縫中生存的「豪宅」,最寬處僅1.2米,內部設施齊全驚豔眾人!說到住房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喜歡又大又寬敞的豪宅。一般普通家庭在選擇房子的時候都會選擇兩居室或者是三居的,這樣才能夠一家人一起居住的。而在國外有一個在夾縫中生存的房子,最寬處僅1.2米,卻被人們稱作豪宅。內部設施齊全驚豔眾人!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房子位于波蘭的華沙。可以看到它是建在兩棟房子之間的,一開始這裡只是一個非常狹窄的過道,用於人們堆放垃圾,但是兩棟房子之間放置了一些垃圾有礙觀賞,所以一位大膽的設計師就對這個過道進行了設計。建成了一個兩層的小樓房。
  • 夾縫中生存的庫德人,經歷過怎樣坎坷的命運
    確實,庫德作為中東人口僅次於阿拉伯、突厥、波斯的第四大民族,同時也是全世界沒有國家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時至今日,寄人籬下的庫德人,依然在建立國家的道路上,艱難前進。 薩拉丁大帝雕像 後來庫德人再度開始了被外族統治的遭遇,蒙古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你方唱罷我登場,先後統治著這個古老的民族。
  • 精品二手機:上流社會邊緣人士,也要學會「夾縫中」求生存
    精品二手機:上流社會邊緣人士,也要學會「夾縫中」求生存小編在與人交往中逐漸發現,身邊有朋友說話總喜歡用「曾經有個朋友、之前有個同學、家裡有個親 」這樣的口吻說話。似乎,他們身邊有許多這樣或者那樣高大上的朋友、同學、親戚。
  • 西奈半島的政治智慧:以色列為何能在夾縫中生存強大?
    以色列看似危機四伏,但其憑藉著政治選擇讓本國在夾縫中生存下來,並逐步強大起來。 單從以色列當年歸還西奈半島這件事,就能看到以色列面對選擇不含糊,有長遠眼光。
  • 肖戰夾縫中求生存,一曲吶喊唱到青筋爆出,宣布排名緊張到顫音
    和張韶涵合唱過程中,肖戰大飆高音的時候,脖子上的青筋都冒出來了,真是太拼了!在周華建唱完歌戰戰和張韶涵點評的時候,張韶涵講話的時候肖戰一直點頭認可,但是張韶涵點評完搞笑的說到雖然都很好但是分數不高,惹得全場哈哈大笑。戰戰急忙接過話筒說到分數一點會不低的。不得不說夾縫中求生存的戰戰真是超級可愛。
  • 北青:中超「土帥」們仍在夾縫中生存,他們正竭力為自己正名
    直播吧8月29日訊 中超新賽季第一階段前半程已經全部結束,《北京青年報》也發文對目前聯賽中本土主帥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北青》表示,中超土帥仍然在「夾縫」中生存,他們正竭盡全力為自己正名。在所有中超本土主帥中,李霄鵬和中途接手黃海的吳金貴無疑均有典型色彩。前者運用智慧率隊掀翻了恆大,後者火線接手球隊之後,率隊接連逼平奪冠熱門上海上港和北京國安。
  • 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並成為中東強國的?
    並且在這裡曾經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這五次戰爭中都有以色列的參與,讓人好奇的是,以色列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並如今成為中東強國的呢?第一次中東戰爭被以色列稱之為獨立戰爭。因為在聯合國同意巴以兩國分別建國之後,阿拉伯國家並不認同還計劃用戰爭手段直接將以色列覆滅。
  • 《少年之名》夾縫生存,《青你》《創造2020》從唱跳轉影視綜藝
    《少年之名》夾縫中生存,《青你》《創造2020》從唱跳到時尚,全新賽制,全新概念。《青春有你2》:無線可能、《少年之名》:打破定義、《創造2020》:最強女團三擋節目2020開創:高學歷、正能量路線《青春有你2》:是演員也是歌手,是歌手也是時尚達人;行業覆蓋衍生廣,打造無線可能;《少年之名》:各種節目回鍋肉,從新定義,塑造新生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