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是有療愈性的」最近兩年武老師常常在文章中使用這句話,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是來自於他對一些問題很嚴重的來訪者的觀察。這些來訪者,他們通常看上去非常簡單,但同時他們是封閉的。
有的來訪者,他們可以看到自己內在有非常黑暗可怕的想像,而有的來訪者,意識不到這種內在,但隨著諮詢的深入,這份可怕黑暗的想像會呈現出來。
對這些來訪者而言,現實世界的美好程度,要遠遠多於他們的內在,所以當他們逐漸走出來後會發現,現實世界是有療愈性的,他們變得更好了。
其次,「現實世界是由療愈性的」這句話還來自於理論。每個人都需要把自體的生命力,展現在與客體的關係中,只有這樣,生命裡才會被馴服。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進入現實世界,真實地呈現自己,並與各種存在去碰撞,這樣雖然會顯得非常複雜,但卻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
第三,在精神分析看來,人的發展是需要經歷這樣的階段:
最初每個嬰兒都活在孤獨的幻想世界中,然後進入媽媽或其他撫養者構建的過渡世界,在這個過渡世界中,初步走出自己幻想世界,整個家庭都像是一個過渡世界,孩子在這個世界中學習如何展開自體,並與客體相處,最終孩子進入到現實世界。
第四,在武老師看來,即便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社會化過程,非常好地進入現實世界,這個過程並未結束。
按照英雄之旅的概念,整個家庭和社會構成的現實世界,都可以理解為過渡世界,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中不斷學習,最終發現,自己的內在想像和外部現實,竟然是一回事,由此證悟到合一。
這部分聊聊這個過程。調查:你在什麼時候發現過,更深地融入社會讓你變得更好?
我在學經濟學的時候發現: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是在選擇和比較,從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在不斷的博弈中,社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然後就是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投入,提升自己的技能,不斷的成長。越投入我越發現,我在變得更好。
分享魯米的兩段詩,第一段:
渴望是神秘的核心渴望本身就可以療愈忍受痛苦,這是唯一的法則
第二段:
你必須訓練自己的願望,如果你想要什麼就先奉獻什麼,
武老師認為,這真是妙不可言的兩段詩,這的確是一個人的內在想像與外部現實之間的根本規律。
三重世界
先講個故事,前文講到的那位超級宅男,他平時是嚴重的討好型人格,但在高中勞動周期間,突然獲得了「完美七天」的體驗。
那七天他完全遵從自己的感覺,做事無往不利,而且他並沒有變成一個壞人。
到了第八天,也就是勞動周結束的這一天,他上課時有了特別的體驗,覺得老師在黑板上寫字時,那些字一個個都非常大,還閃著光,每個字不僅僅是寫在黑板上,也直接進入到他心裡。
如果照這樣下去,他覺得自己門門課都可以考滿分。
中午的時候,他女朋友過來找他。如果完全遵從自己的感覺的話,他不想出去。
可他想到女朋友是,從城市另一頭的中學來到他的中學,他不出去的話,就太不近人情了,於是決定還是出去見女友,這個決定一做,他就覺得那份完美感有了損壞,從一百分跌到了七十分。
接下來發生了一件很深刻的事。當時女友站在一個十字路口的路邊,他看到女友的那一刻立即特別開心,他想跑過去,可就在拔腿要跑的那一刻。
突然間有一種巨大的恐懼感襲來,他全身瑟瑟發抖,瞬間汗如雨下,特別是小腿,一剎那間就溼透了。
並且,從此以後就遺留下了這個問題,常常突然有一股恐懼感襲來,然後瑟瑟發抖,小腿會瞬間流汗。
這一下,這個男孩的完美感已經蕩然無存了,在此之後,他踏上了心理諮詢的道路。當找到武老師時,他已經諮詢過十多位心理諮詢師了。
他給武老師的說法是,那七天感覺就像是在天堂一樣,對比之下他才發現自己平時就像在地獄裡。
如果從沒體驗過天堂的感覺,那他也就習慣了在地獄裡的感覺而不自知。可體驗過天堂的感覺後,再次處於地獄裡,他非常不甘,於是做了各種努力,想再次回到天堂裡。
他找武老師做了兩年諮詢後,不再待在地獄裡,但也沒有回到天堂,而是基本上活在60分的狀態裡。
在他們的諮詢中,有過多次探討從70分跌到負分的那一瞬間,也就是他奔向女友的時候,他的內在發生了什麼。
在一次半自我催眠的狀態下,他腦海裡有一個意象,他在那個十字路口奔向女友,充滿幸福感,但突然間一隻巨大的手,攥住了他的腳踝,把他一直拉向一個墳墓。
有了這個畫面之後,他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那隻巨大的手,就是媽媽的手。
他一直和媽媽處於嚴重的共生狀態,雖然他有父親,父親也是宅男總在家裡,但媽媽總是說,除了你這個兒子,我什麼都沒有,你是我的唯一。
我們講過,只有嬰兒在6個月前的共生狀態才叫正常共生,此後的共生都是病態共生。
正常共生時,共生是嬰兒的需求,因為嬰兒太脆弱了,不共生就活不下去;病態共生中,常常是大人想和孩子共生在一起,而孩子其實是想脫離共生,走向外部世界的。
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講,可以說嬰兒本來處於孤獨的想像世界,他和媽媽構建的世界是過渡世界,整個家庭也可以視為過渡世界,而廣闊的社會,則是現實世界。
這就是,這部分講的三重事件。這位男士在十字路口發生的這一事件,就暗含著這三重世界。
他奔向女友的動力,是想奔向開闊的外部世界;而媽媽的手把他拉回墳墓中,這個墳墓象徵著的共生世界,就是過渡世界。
在一定意義上,這個想像是真實的,媽媽的確想和他共生,但在相當程度上,這裡面包含著嬰兒式的感知,所以也包含嬰兒的孤獨想像。
為什麼說嬰兒的孤獨想像呢?
這裡要說說共生關係的一大特點:共生關係是共享一個自我,所以不管誰離開誰,共生關係的破裂,都意味著這個共享自我的死亡。
這個時候,活在共生關係中的人,會產生死亡焦慮,而嬰兒會覺得,我如果離開你,你就會死,因此你會恨我,想殺了我;同樣如果我想離開你,我也得殺了你,不然你不會讓我離開你。
雖然共生關係有這樣的特點,但對於成年的媽媽而言,到不了這麼極端的地步,可是在嬰兒的感知裡,這裡的死能量會非常極致。
這位男士的想像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媽媽把他拉到墳墓時,是抓著他的腳踝。
這讓武老師想起古希臘神話中的「阿克琉斯的腳後跟」,指的是再強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軟肋。由此看來,阿克琉斯的真正破綻是,他還活在媽媽的懷抱裡。
這個故事,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武老師對這個故事的描繪,以及平時的文字,可能會讓一些朋友覺得,他好像在批評乃至否定媽媽這個角色似的。
當然絕對不是這樣的,他只是想細緻地描繪人性是如何運作的。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奔向開闊的現實世界的動力,被媽媽的共生渴望限制住時,會覺得媽媽們這樣很不好。
但是,任何進入到過渡世界的人,都應該因此對媽媽有所感激,因為媽媽把自己從孤獨的想像世界中拉了出來。
而隨後的孩子走向開闊現實世界的動力,本來主要就是父親該幹的事情,而媽媽是來配合父親幫助孩子完成這個工作。
畢竟,母性指向融合和親密,而父性指向分離與秩序。這是天性。
再講一個故事,你就會明白,如果母親沒有把孩子從孤獨的想像世界給拉出來,那會如何。
武老師的一位問題最嚴重的來訪者,是個女生,她有一段很精彩的描繪。
她說,每個人都有三重世界,一重是量子世界,每個人最初都活在那裡;一從是經典世界,也就是現實世界;還有一種是中間地帶。
她說,她被卡在了中間地帶,不願意回到最初世界,也不能進入經典世界,因為靠她自己的努力進入不了經典世界。
要進入經典世界,就必須有一個人在那對她張開手臂說:歡迎!可是沒有這樣一個人,結果她無數次想從中間地帶往經典世界裡跳躍,可都失敗了。
她的這段描述,讓武老師覺得非常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只是她所說的「歡迎」,不是一次兩次努力能夠完成的,這個過程需要一個人穩定地、多次地甚至無數次地說「歡迎」,才能把她從孤獨的想像世界帶出來,非常不容易。
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在嬰兒時期這是最容易完成的,因為嬰兒雖然活在嚴重的全能自戀中,但嬰兒的需求無非是吃喝拉撒睡玩,這都是養育者能滿足的。
養育者一次次滿足嬰兒的這些需求時,也是在和嬰兒建立關係。同時無論養育著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滿足嬰兒的所有需求,嬰兒會遭遇很多挫折。
這些滿足和挫折結合在一起,讓嬰兒發現一方面世界不是他的一部分,不會百分百地滿足他的一切;
同時世界也不是一個「魔鬼」,故意和他對著幹,什麼都不滿足他,世界和他是分開的,同時他們又有非常微妙的聯繫。
當有這種感覺時,嬰兒就覺得這是一個基本可以接受的世界,由此從孤獨想像世界進入了過渡世界。
剛剛說的這個過程中的挫折,被心理學家科胡特成為「恰恰好的挫折」,也被稱為「恰到好處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
這個術語更多指的是「非創傷性的挫折」,也就是挫折的強度,不至於大到被情緒壓垮,可以處理的挫折會引發成長。
科胡特認為,精神分析的治癒「藉助的是心理結構的構建」,而心理結構的是「通過恰到好處的挫折和隨著恰到好處的挫折而來的結果建立的」。
科胡特將「恰到好處的挫折」看做是創傷轉變內化過程的核心,而創傷內化則被他看作是分析治癒過程的本質。
關於「恰到好處的挫折」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部分,首先是針對不被滿足的理解與解析,其次是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
科胡特認為「恰到好處的挫折」是很重要的。當嬰兒基本被滿足,同時又有恰到好處的挫折,就可以和外部世界特別是養育者有連接,又有邊界,同時還不會讓他的自體瓦解。
這並不容易發生,其實每個基本還行的人,哪怕像案例中嚴重的宅男,之所以沒有陷在孤獨的想像世界中,還是因為媽媽或其他養育者把自己帶了出來,而這其實需要無數次努力。
同時,每個人也需要意識到,我們不能停留在原生家庭的過渡世界中,而要有意識地努力進入到現實世界,這一點,下次繼續討探討。
總結
1.嬰兒本來處於孤獨的想像世界,他和媽媽構建的時間是過渡世界,整個家庭都可以視為過渡世界,而廣闊的社會則是現實世界,這是三重世界。
2.共生關係是共享一個自我,不管誰離開誰,共生關係的破裂都意味著這個共享自我的死亡,這是活在共生關係中的人會產生死亡焦慮。
3.從孤獨想像世界進入過渡世界,在嬰兒時是最容易完成的。養育者一次次滿足嬰兒的吃喝拉撒睡玩這些需求,也是在和嬰兒建立關係。
同時無論養育著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滿足嬰兒的所有需求,嬰兒會遭遇挫折。
4.當嬰兒基本被滿足,又有「恰到好處的挫折」,嬰兒就既可以和外部世界,特別是養育者有連接,又有邊界,同時又不會自體瓦解。
養育著把嬰兒從孤獨的想像世界拉出來,這並不容易發生,需要無數次努力。
思考
在學心理學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孤獨的想像世界,但我始終沒有發現這一點,學到心理學之後才發現。為什麼會生活在孤獨的想像世界呢?
可能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封閉了自己。在外界感受到了太多的挫折和挫敗感,為了防止自我崩潰,於是關閉自己,不再和這個世界溝通。
也就是我在某種程度上,類似那個宅男。關閉了自己的感覺和體驗,看不見別人的同時,也看不見自己。
然後就這樣沒有感覺地活著,所以我看到那句「我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真正地活過」的時候,才會有那麼強的心靈震撼。
也就是,那個時候,我沒有學會把死能量轉化成正能量,還沒有真正地認識到複雜。祝福自己:願我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願我有一個被愛照亮的生命。
對於「恰到好處的挫折」,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部分,首先是針對不被滿足的理解與解析,情緒源自有需要沒有被滿足,那是什麼需要?怎麼滿足?能解答這兩個問題,事情基本都解決了。
其次是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無論成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都需要和真實的世界去碰撞,需要觀世界,才能有世界觀。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