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科爾馬的身世,就不得不提阿爾薩斯地區的前世今生。阿爾薩斯在過去的千年中在法德間幾經易手,阿爾薩斯的歷史就是一部德法矛盾的血淚史,就是歐洲歷史社會發展融合的縮影。阿爾薩斯的祖先應該說是日耳曼人。在17世紀以前,阿爾薩斯地區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以說德語為主,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範圍包括了今天德國的全境和周邊一些國家地區。在歐洲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後,阿爾薩斯實際歸屬於法國的統治之下,直到1870-71年的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阿爾薩斯再次屬於獲勝方普魯士,一戰後,德國戰敗,阿爾薩斯正式歸屬於法國。二戰初期,納粹德國再次佔領這裡。隨著德國二戰的戰敗,阿爾薩斯再度回歸法國的懷抱,並形成了今天兩國以萊茵河為界的版圖。科爾馬,一個阿爾薩斯的小鎮,當然就隨著國家的歸屬不斷更改著自己的屬性。
不知道大家對曾經的一篇語文課文是否還有印象,都德的《最後一課》描述了在普法戰爭背景下,一個法國孩子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悲泣,或許第二天,他就不得不被迫大聲朗讀德語的發音。又有誰知道,在法國剛接管這裡的初期,日耳曼孩子被迫學習法語的苦澀。歷史沒有對與錯,你說它是開玩笑也好,說它是必然趨勢也好,它都真真切切的發生了,誰也改變不了。
了解了阿爾薩斯的歷史,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裡的建築風格充滿了濃鬱的德式風情,無論是具有典型中南德特色的木筋屋,還是那些華麗尖頂的歌特式教堂,都打著濃濃的德式標籤。這裡的地名很多具有德語後綴,無論是-heim還是-burg,也不難理解當地融合有德法雙方語言特色的方言,和許多當地人脫口而出的流利的德語。
伊爾河支流酪赫河從城中緩緩趟過。科爾馬的靈性來自於城中的運河,蜿蜒曲折猶如一條纏繞在一個美麗姑娘身上的溫柔的緞帶,運河的小橋兩端上都一脈相承的有鮮花裝點,在運河的任何一個位置定格快門,都是一幅無與倫比的清新畫面。
科爾馬城中的鮮花,每時每刻都會不經意走進你的鏡頭。
讓你的畫面不再單調,即時拿「傻瓜」也能成為攝影師。
有水的城市是有故事的,有人情味的,有生命力的。
更何況水岸兩畔還有撲面邇來的積木房子,讓人恍如置身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般。
河道有寬的,有窄的,寬的地方會有平底舟穿梭其中。
橋上的遊客拍河道,河道中的遊客拍小橋,各顧各的樂在其中。
而河道中最精華的部分,莫過於「小威尼斯」了。
威尼斯真是一個被神化了的名詞,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會和威尼斯扯上干係。班貝格有「小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是「北方威尼斯」,漢堡是「北德威尼斯」,安納西是「阿爾卑斯的威尼斯」不過,這個科爾馬「小威尼斯」還著實有點味道。
小鎮一條熱門的遊覽路線就是運河線,沿著運河走走看看,體味小城精靈的一面。
所到之處,都無不是一幅幅奼紫嫣紅的畫卷。
這裡沒有搖曳的「貢多拉」,卻多了復古木筋屋一路相伴。
科爾馬靈魂建築
科爾馬那些建於17、18世紀的木筋屋是城市的精髓所在。一樁樁歪歪扭扭的房子,一根根橫七豎八的木頭支架,可愛傾斜的尖頂,這些極具德式建築風格的特色讓人仿佛置身德國某個熟悉的小鎮。
|||圖文視頻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