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揭秘這個地方為什麼村村有祠堂?平均每一萬人竟然擁有359座祠堂

2021-03-05 天下蒲氏一家親

      (編者注)據一份調查顯示,截止2015年8月,福建擁有宗祠總數約在13272座,平均每萬人擁有宗祠359座,宗祠總數全國名列第一,每萬人擁有的宗祠數也是全國第一,在福建村村有祠堂,村中不光有總祠,各房各脈也有支祠,祠堂內供著著一脈相傳的列祖列宗牌位,紅白喜事也都在祠堂舉辦,逢年過節燒香祭祖也都在祠堂裡,可見福建宗族文化多麼盛行。

(掃描關注,了解全球姓氏文化發展歷史)

       中華蒲氏宗親現存最大最完整的蒲氏祠堂在四川省渠縣。在渠縣三匯鎮眾多古遺址中,唯蒲氏宗祠獨領風騷。蒲氏宗祠位於渠縣三匯鎮重石村小學內,佔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由正殿、帝師堂、雙石桅杆等組成。在全國姓氏宗祠中,唯三匯蒲氏宗祠配有帝師堂之殿,該殿佔地約200平方米,供奉著蒲氏先祖牌位。而福建省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歷史上從中原地區遷往福建、廣東、臺灣等地,成為本地原住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的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一、圍屋與祠堂

(渠縣蒲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

        客家人歷史上不斷的從中原地區遷往福建,和本地的土著爭奪資源就不可避免,歷史上明確記載於史冊上的土客鬥爭就有數十起,為了一口井為了一畝地,可能引發數千人之間持械打鬥,生死自負。圍屋作為客家人移居他鄉的建築,建築是便要首要考慮安全的因素,實時防禦敵人的偷襲,圍屋就是客家人在異鄉安身立命的屏障,作為圍屋的最中心的建築必然是祠堂。

二、中原漢族南遷

       在古代,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廟。漢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但那時叫宗廟或者祖廟。唐朝始創私廟,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為家廟。現存四川渠縣蒲氏宗祠是清 · 道光年間(1821—1825),由蒲氏族人籌資在重石坪修建,宗祠前豎石桅一對,據查渠縣蒲氏宗祠這對石桅杆出類拔萃,規格最高,四川第一,全國少有,高20米,中是雙鬥,底是八角。

(掃描關注,了解全球姓氏文化發展歷史)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藩鎮割據,相互攻伐,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詐盤剝,民不聊生,後爆發黃巢起義,戰爭波及長江南北十數省,包括永嘉之亂中原漢民南遷之後的生活居住地,不得已客家人祖先再次南遷,這次南遷,延續到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每一次的遷徙就是離開生養之地先人歸葬之所,一旦離開基本再無可能回鄉祭祀,能帶走的就是先人牌位,而集中安放牌位之所就是祠堂,面對遷徙路上的艱辛苦難,團體協作才能降低危險,相互提攜幫助,造就了福建宗族文化的繁盛,祠堂作為宗親文化的附屬品也應運而生。

三、士族南遷,帶來的儒家的思想

(全國各地蒲氏宗親來渠縣蒲氏宗祠祭拜)

        家廟即為祖先立的廟,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古代,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士族南遷,帶來的儒家忠君愛家敬祖先的思想,延續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的家國觀念,在鄉村形成了清一色的同姓聚落分布,保留非常完整的中原祭祀文化和習俗。

(掃描關注,了解全球姓氏文化發展歷史)

       在兩宋時期的福建就出過,朱熹這樣的大儒。也正是從宋時開始,福建大大小小的家族走上了道德自治的道路,以宗族祠堂為紐帶緬懷先祖美德傳承優良家風,保持宗族團結共同抵抗外力。以血緣為紐帶集中力量辦大事,造就福建祠堂文化的昌盛至今。

傳承和提升蒲氏宗祠與宗族影響力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河南沒有祠堂?
    如此一來,活人都顧不過來了,怎麼會為死人修建祠堂呢?但這並不表示這一地區人們的宗族觀念徹底消失了。電影《一九四二》逃荒出發前有這樣一個場景,長工家在收拾逃荒要帶的東西,他特意囑咐兒子,把祖宗牌位帶上,走到哪裡都不要忘了自己是哪裡人。「知道」(nz_zhidao)告訴你為什麼河南沒有祠堂?
  • 《瑞金祠堂志》九堡鎮介紹(九堡鎮目前總計錄入124座祠堂)
    每一個家庭的祭祀場所都可以要求錄入,但是你必須提供相應文字資料,如果沒有,有缺漏,請被遺漏的家族、家庭多多理解。每一個家族、家庭的祠堂承載著什麼樣的人文,需要自己家族、家庭自己負起責任,不要太過苛求村裡、鄉裡和市裡幹部,屬於自己家族、家庭的文化,需要自己家族、家庭的成員有這份心。每一個祠堂的光彩,屬於每一個祠堂所系家族、家庭的成員!
  • ​張英英作品〡【揭密】馬鼻后街十二座祠堂名字的來歷(馬鼻祠堂文化)
    從南門岐尾至玉井馬頭石,繞龜山而行的古街道兩旁,肅穆而列著的,有十二座的氏族祠堂,每一座祠堂都有獨特的名字,而這些名字後面,都有其與眾不同的來歷。一、「岐美林氏」。岐美,在這裡實際上是岐尾。因為「尾」字在馬鼻是忌諱詞,所以用音近的「美」字來代替。馬鼻還有地方,如「塘尾宮」,為何寫成「塘美宮」,原因也是一樣。
  • 祠堂文化縱橫談
    由此從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現在,公祭黃帝逐年進行,成為弘揚和凝聚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焦點。國家層面倡導的祭祖文化,促動了地方譜牒、史志和祠堂文化興盛,逐步形成風氣。次序上,這個風氣從對外開放的前沿廣東、福建、浙江開始,然後向江西、安徽、兩湖等地蔓延。很多地方是政府修志,民間修譜。接著是個別或局部的修建祠堂。此時,極左思想的束縛被突破。
  • 祠堂與大祠堂有何區別?
    我們如果在中國南部到單姓的宗族村落中調查,往往可以看到,有的村落中有許多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從建築物的表象看,它們大大小小,並不一致,有的富麗堂皇,有的簡陋。對外人來說,雖有這些建築物表象上的差別,但都可以統稱為祠堂或家廟、祖厝。但對本地人而言,這些統稱為祠堂或家廟、祖厝的建築物,則是有區別的。
  • 《瑞金祠堂志》象湖鎮介紹(象湖鎮目前總計錄入83座祠堂)
    每一個家庭的祭祀場所都可以要求錄入,但是你必須提供相應文字資料,如果沒有,有缺漏,請被遺漏的家族、家庭多多理解。每一個家族、家庭的祠堂承載著什麼樣的人文,需要自己家族、家庭自己負起責任,不要太過苛求村裡、鄉裡和市裡幹部,屬於自己家族、家庭的文化,需要自己家族、家庭的成員有這份心。每一個祠堂的光彩,屬於每一個祠堂所系家族、家庭的成員!
  • 農村以後還允許建祠堂嗎?對於祠堂文化你有什麼看法
    去舊迎新,追求潮流和發展並不意外這一味地摒棄傳統文化,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東西代表的更多是的智慧的沉澱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一句傳統最夠可以代代相傳,而不是動不動就拿封建迷信一棍子打死,一切從簡一切從新,簡單的去除的是繁瑣的不恰當不合理的地方,而不是一鍋端事事簡化,簡化到連本連底子都不要了
  • 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 祠堂創修不易,是熱心宗親的共同奉獻的結果。有了祠堂,就要有人氣,有活動。不能建了祠堂,就關門大吉,雜草叢生,成為蛇鼠之巢。我們要讓祠堂文化更上一層樓,讓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文化有創新,有發展。
  • 東石檗谷黃氏祠堂 泉州南門外最大
    黃氏宗祠屹立在檗谷村正中,坐北朝南,由多級大埕、門庭、天井、廡廊、祀廳大堂等組成,祠宇共有76支木柱,整座為抬梁式木構架。據說鄰近的岑兜、埔頭、龜湖、湖頭、深埯等五村的祠堂都是面朝檗谷祠堂而建,故又名「五虎朝金獅」。  祠堂中門與兩邊門形成三門並,拱門庭上半拱鎦金,朱聯醒目,中門兩邊立有大石鼓,喻示家族史上朝官顯赫。
  • 文化 黃俊傑:祠堂漫話
    玉浦祠堂的建造,始於明代中葉,至民國時期,先後建造有黃氏家廟、純祖公祠、哲人公祠、樸易公祠、嘉祖公祠、必祖公祠、傳茂公祠、和祖公祠、雲祖公室、勺祖、儒蘭、光樂三壁聯祠等祠堂共20多座,還有各房系的祖廳、公廳近百座。
  • 這座廣州的祠堂,有世界上最牛的屋脊
    在小說《白鹿原》裡,族長白嘉軒在祠堂立下「鄉約」,規範全村全族人的行為: 白鹿村的祠堂裡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鄉約》的聲音,從此偷雞摸狗摘桃掐瓜之類的事頓然絕跡……我曾經問過我家人,為什麼我們老家村裡沒有一個以我們家姓氏修成的祠堂?
  • 李剛毅|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祠堂創修不易,是熱心宗親的共同奉獻的結果。有了祠堂,就要有人氣,有活動。不能建了祠堂,就關門大吉,雜草叢生,成為蛇鼠之巢。我們要讓祠堂文化更上一層樓,讓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文化有創新,有發展。
  • 祠堂是家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弘揚傳統文化,該不該恢復祠堂
    祠堂文化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一。 不過,這個文化的名聲可不大好。一說到祠堂,我們就想到了族權,想到族權曾經對人的傷害,尤其是對婦女的傷害。偉人把族權與政權、神仙、夫權並列,成為壓迫中國古代婦女的四大繩索。
  • 寧都縣小源村:祠堂裡的古韻新風
    6月30日,該縣鄉村大學的一堂新書發布會和家風文化課正在祠堂裡舉行,這場活動請來了省裡著名教授、專家,還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參與。寧都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幾乎村村都建有祠堂,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祠堂3300多座。在這一座座祠堂裡,飽含著大量的文化基因,古建文化、家風文化、紅色文化等在此相互交織。
  • 古代祠堂的建築格局有何講究?
    古代祠堂的歷史發展「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 你真的了解過祠堂文化嗎?
    02享堂又稱為「祭堂」,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是整個祠堂最重要的地方。空間要大,建築要高大,材質要好,採光要足。方能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03水塘祠堂門前一定要有水塘,或拱橋、大路,因為水主管族運財源。若想要家族人丁財運兩旺,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
  • 新羅區小池鎮鄧氏祠堂的文化「密碼」
    圖為小池鄧氏祠堂外景。□陳健 文/圖在新羅區小池鎮卓洋村的中部,有一座古色古香、莊重嚴謹、典雅大方的明清建築,其樣式與普通民居略有不同,此即為鄧氏祠堂——世德堂。祠堂,又有宗祠、家廟等稱呼,是宗族組織祭祀祖先或先賢,並進行相關公共活動的場所。祠堂是宗族精神的載體,宗族文化傳承的體現,是子孫後人尋根問祖的朝聖之地,它讓族人有著強烈的歸屬感。目前,生活在卓洋村的村民以鄧姓為主,有1000多人。
  • 全國劉氏祠堂大合集!
    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劉氏宗親官網微信公眾平臺,劉氏自家人的公眾平臺,歡迎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 祠堂,家族文化的支點,民族文化的根基
    讀懂了祠堂,也就讀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諦。朱熹在《家禮》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而且,「或有水盜,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品,後及家財」。在朱熹時期,祠堂被視為高於一切,為家族命運之所系,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因為這樣,名宦巨賈,豪門望族,均建祠堂,以顯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緣觀念也應運得以強化。
  • 江蘇這座千年古鎮,竟擁有118處古祠堂,是無錫新晉世界文化遺產
    文/每個地方都好玩(原創文章,歡迎轉載)總有一天,我會丟下我所有的疲倦和理想,帶著我的相機和電腦,遠離繁華,走向空曠。中國有很多的古鎮,這些古鎮在當今社會中仍然保持著原始的風貌,為每一個遊客帶來身心的愜意與寧靜。 在眾多的古鎮中,江南古鎮在旅遊景點中頗負盛名,不僅擁有很多的傳統古建築,而且經典的江南園林帶給人們更多清新自然的感受。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座位於是江蘇的古鎮,這裡擁有118處古祠堂建築,去年被評為國家級5A級景區。